《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语文读本》)《寡人之于国也》
二. 教学重点
(一)文学常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他整理了许多古籍,如《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还编写了历史著作《春秋》。这些书被汉以后的读书人尊为“经”,孔子的儒家理论也作为正统统治了我国两千余年。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的有关孔子及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作品,内容包括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事等方面,是研究儒家思想的最主要著作,是古代读书人必须读的《四书》之一,全书共20篇。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继承了孔子“仁”的学说并发展了它,形成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体系——孔孟之道,因而孟子也被尊称为“亚圣”。其主张观点包括政治上的“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反对兼并,反对暴政;在哲学上提出了“性善论”。
《孟子》一书共分为七篇,其中多数为论辩文章。孟子的文章富于雄辩,鼓动力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同时他又善于运用比喻等手法,将抽象道理具体化,使文章引人入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写作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鲁国三桓(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犯上,国君势衰。颛臾国为鲁附属小国,季孙氏欲攻之,一方面是贪图土地,另一方面也担心颛臾与国君在政治、军事等方面不利于季氏。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工作。
《寡人之于国也》: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对内残酷剥削,这就造成了兵源缺乏,因而争夺劳力就成了当时各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三)课文内容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课文内容结构:
第一段(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
第二段(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弟子述志。
第三段(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
2.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3) 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明确:
1.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2.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
让”。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3. 课文中的孔子是一个既热情而又严格的老师。态度谦和、亲切,批评含蓄,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
《季氏将伐颛臾》:第一段:冉有,子路向孔子汇报将伐颛臾的情况,孔子委婉责过,分析不能伐的理由。
第二段:针对冉有的争辩,孔子引用名言并设喻进行批驳,强调其责任不可推卸。
第三段:冉有替季氏辩护,孔子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内“均、和、安”对外“修文德以来之”,最后指明季氏别有用心。
《寡人之于国也》:第一部分(第一段)针对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树靶子。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未正面回答梁惠王的疑问,而用对方热衷的“战事”设喻,引出自己的主张。
第三部分(至结尾)具体阐述使“民加多”的具体内容。孟子首先提出合理发展生产是实行“王道”的开始,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举措。进而提出发展生产的措施及其效果,最后阐明了“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三. 教学难点
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文言文词类活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施动者,宾语是动作的对象。而在文言文中动、名、形容词作谓语时,句子的主语不是施动者,而是主语使宾语发生某种动作行为,即“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作用。就是“使动用法”。
1. 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例: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外连横而斗诸侯(使……争斗)
2. 名词的使动用法。
例:汗牛充栋(使……出汗)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例:富国强兵(使……富有,使……强大)
诸侯会盟而谋弱秦(使……衰弱)
4. 否定句宾语前置
1. 不吾知也
2. 毋吾以也
3. 则何以哉?
翻译以前学过的句子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2. 忌不自信。
3. 何厌之有?
4. 何陋之有?
5.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6. 唯利是图寻找规律和方法:
(1)古代汉语的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2)古代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3)以结构助词“是”、“之”提前宾语。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选出加点“而”表示关系不同的一项( )
A.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B. 位尊而无功
C.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D.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2. 选出加点字“者”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
B.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C.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D.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3. 选出加点字“焉”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则将焉用彼相矣
B.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 焉用亡郑以陪邻
4. 选出加点字“之”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B. 且在邦域之中矣
C. 夫子欲之
D. 太后盛气而揖之
5. 选出加点字“于”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虎兕出于柙 B.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C.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 D. 青,取之于蓝
6. 选出对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
A. 陈力就列(靠近,趋向,引申为充任)
B. 相夫子(音xiàng,辅佐)
C. 则修文德以来之(连词,表目的)
D. 后世必为子孙忧(动词,担忧)
7. 选出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 )
A.
B.
C.
D.
8. 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
B.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C.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D. 不仕无义
9. 选出下列句中没有倒装的一项( )
A. 无乃尔是过与?
B.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C. 赵氏求救于齐
D.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0. 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 不可,直不百步耳
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11. 加点字“以”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 则修文德以来之
D.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2. 对下面每组句子加点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
B. 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
C. 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
D. 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同
洿
13. 数( )
14. 发( )
15. 直( )
16. 兵( )
17. 胜
18.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用法一样的一组是( )
A.
B.
C.
D.
19. 下列句中加点字词古今没有变化的一项是( )
A. 弃甲曳兵而走
B.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C.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 是社稷之臣也
20. 没有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D. 而谋动干戈干邦内
2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寡人之于国 寡人,诸侯自称,意谓寡德之人
B. 河东凶亦然 “河”泛指河流,“凶”指年成不好
C. 申之以孝悌之义 “孝”指孝顺长辈,与“悌”同为做人之道
D. 谨庠序之教 “庠序”都指学校,分别为殷、周时说法
二.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叔向见韩宣子,宣子忧贫,叔向贺之。
宣子曰:“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无以从二子,吾是以忧,子贺我何故?”
对曰:“昔栾武子无一卒之田,其官不备其宗器。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诸侯亲之,戎敌怀之,以正晋国。行刑不疚,以免于难。及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而赖武之德,以没其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可以免于难。而离桓之罪,以亡于楚。夫郤昭子,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恃其富宠,以泰于国;其身尸于朝,其宗灭于绛。不然,夫八郤,五大夫三卿,其宠大矣,一朝而灭,莫之哀也,唯无德也。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吾以为能其德矣,是以贺。若不忧德之不建,而患货之不足,将吊不暇,何贺之有?”
宣子拜稽首焉,曰:“起也将亡,赖子存之。非起也敢去承之,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
2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无一卒之田(卒:古代军事编制,一百人为一卒)
B. 戎狄怀之(怀:想得到、接纳)
C. 将吊不暇(吊:忧虑、哀吊)
D. 嘉吾子之赐(嘉:赞许)
23. 下列句中画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以为能其德矣 B. 而无其实
C. 可以免于难 D. 今吾子有栾武子之贫
24. 选出下列三组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项( )
① 例句:诸侯亲之,戎狄怀之,以正晋国( )
A.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 起也将亡,赖于存之 D.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② 例句:嘉吾子之赐( )
A.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B. 其继有在乎
C. 肆其西封 D. 烛之武退秦师
③ 例句:其身尸于朝( )
A. 赵王之子孙侯者 B. 犹不能恃无功立尊
C. 以守金玉之重 D. 其富半公室
25. 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① 骄傲奢侈,贪欲无艺
A. 骄傲自大挥霍奢侈,贪心而不学无术。
B. 骄傲平庸挥霍奢侈,贪得无厌。
C. 骄傲放纵挥霍奢侈,贪得无厌。
D. 骄傲放纵挥霍奢侈,贪心而不学无术。
② a. 行刑不疚 b. 假货居贿( )
A. a. 执行法令没有弊病,b. 用钱财来行贿。
B. a. 执行刑罚从不内疚,b. 借财货积聚财产。
C. a. 执行刑罚从不内疚,b. 用钱财来行贿。
D. a. 执行法令没有弊病,b. 借财货积聚财产。
26.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组是( )
A. 叔向以栾氏祖孙三代对贫与德不同态度所导致的不同结果和郤昭子家庭由显赫到贫穷的史实为例,说明贫不可忧,可忧的是无德。
B. 叔向认为宣子虽处卿之尊位,却境况清贫,相信他能继承栾武子的美德,委婉地劝勉他不要忧贫而要树德。
C. 宣子认为,叔向不仅教育了自己,也救了他的子孙后代。
D. 叔向在贺贫的同时,也暗中批评了“骄泰奢侈,贫欲无艺”的行为。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7. 与“寡人之于国也”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D. 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28. 对“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察别国的政治,不如我这样用心的
B. 体察别国的政令,不如我这样用心的
C. 观察邻国的政事,没有像我这样尽了心的
D. 了解别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般用心的
29. 对“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兵器拿在手,(士卒们)就抛下武器而逃跑
B. 兵器刚接触,(士卒们)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C. 兵器已经握在手,(士兵们)就丢下大部队拖着兵器逃跑
D. 兵器刚接触,(士兵们)就甩下兵器走了
30. 对选文第一、二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指出梁惠王对人民“让步”太少。
B. 指出梁惠王的“补救灾民”的方式不是好方法。
C. 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
D. 指出梁惠王没有实行仁政。
【试题答案】
一.
1. C 2. A 3. C 4. B 5. B 6. D
7. D 8. D 9. B 10. B 11. C 12. C
13. (1) 14. (3) 15. (2) 16. (1)
17. (2) 18. B 19. D 20. B 21. B
二.
22. B 23. A 24. ① C ② B ③ A 25. ① C ② D
26. A 27. C 28. C 29. B 30.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