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二 年级第二学期 语文 学科 总第 课时导学案
课题
使用时间: 主备人: 刘月季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解和学习本文描写景物,隐寓寄托的写作方法
二、知识构成:
(一)朗读课文,初步揭示课文主旨
1、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要旨?
2、作者希望“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那么,雷雨前究竟是怎样一个世界呢?(就“干净清凉”这个词寻找两个反义词)
(二)理清情节,划分段落,掌握文章概貌
为了把雷雨前这肮脏闷热的世界生动逼真地层现在读者眼前,作者匠心独运,以时间推移的纵式结构,细描细绘了五幅画面,划分段落并找出这五幅画面,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第一段(第1—4节)第一幅画面:
第二段(第5—6节)第二幅画面:
第三段(第7—10节)第三幅画面:
(第11—16节)第四幅画面:
第四段(第17—20节)第五幅画面:
三、学法和自检: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了却君王天下事, 。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2) ,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
(3)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4)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苟非吾之所有, 。(苏轼《赤壁赋》)
(6) ,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
(7)荷尽已无擎雨盖, 。(苏轼《赠刘景文》)
(8)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课题 雷雨前
四、达标检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A.国有银行开始清理国有工商业不良债务,冲销了大约200亿元,但对国有企业的巨大的呆帐坏帐来说,实在是螳臂当车。
B.明星出书,风潮渐涨。一旦明星已成气候,他们的书不管内容怎样,往往一出版就意味着畅销。我们说,明星出书本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令人不堪卒读。
C.他以疯狂的热情投身于政界,很快就成为本土上的头面人物,一举而实现了衣锦还乡的世代农民的梦。
D.汉室西迁长安,一把火,河洛即成一片焦土,寸草不生,赤地千里,真正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 )
A.中国被掳往日本劳工联谊会顾问王留柱介绍,河南被掳往日本的劳工有4100多人,现在仍在世的不足100多人。
B.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C.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从而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D.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五、学习小结和课外作业:
4.针对下面两种情形,用一句话写出你自己的看法,不超过40个字。(5分)
(1)早晨,上班高峰,总会有几个精神矍铄但步履略显蹒跚的老人晨练归来,也吃力地挤上公共汽车。于是,第一个发现身边站着老人的年轻人毫不犹豫地起身让座,紧接着邻近的几个年轻人也都自觉地让出座位,老人们满意地道谢落座,车厢里一片暖意融融……
(2)有时,并不是上班高峰,车上也不是很拥挤,只有一两位白发老人上车,而最靠近老人的座位上的年轻人却不知何时已闭上眼睛“熟睡”了,于是,你会发现那附近座位上的人或把头靠在车窗上,或低垂着头,几乎都在“熟睡”之中,老人尴尬而无奈地倚靠在座位旁,车内的站立者们只有无言地苦笑摇头……
答:
40
5.请你依照画线处的句子,在横线上仿写两句话,使得语义得到充分体现。(4分)
在一个名叫地球的星体上,有一种名叫人的生物发明了房子。他们把大自然关在门外,却对着窗户和电视观察世界; ,
; , ;
高 二 年级第二学期 语文 学科 总第 课时教案
课题 雷雨前(1)
使用时间: 主备人: 刘月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和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解和学习本文描写景物,隐寓寄托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比较几副画面描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对旧社会无比憎恨和愤怒的感情,对“清凉干净”世界的急切盼望与深情向往。
教学重点:
赏析本文五副画面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文的主题,以及隐寓寄托的写法。
教学方法:
对比阅读
教具使用:
共案部分
个案部分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课前:
作者与时代背景介绍
茅盾,现代文学巨匠,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1927年9月发表第一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1896年7月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1981年3月27日去世。《子夜》《林家铺子》等是他的代表作。
了解作者与时代背景
《雷雨前》写于1934年9月,那正是我国现代革命史上黎明前最黑暗的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屈服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内加紧对革命根据地实行“围剿”。大片国土沦丧,民族灾难深重,贪官嚣张,污吏横行,人民被禁锢在黑暗的牢笼里,气都憋得透不过来。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作者怀着强烈的爱憎写下了这篇散文,通过对雷雨前大自然的变化和人的感受,寄托了作者渴望革命高潮的到来,让大雷雨“冲洗出个干净清凉的世界”的迫切心情。
课中:
作业评点:
互动展示:
示例:讲读理解第一幅画面
启发思考:1、作者写天气“闷热”,很有特色。他让假想的主人公站在桥头,随着主人公由近及远的审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主人公内心的感受两个方面,着意进行刻画。从自然景物角度看,河水枯渴,“连一滴水也没有了”;田地干裂,“裂成乌龟壳似的”,“像开了无数的小沟”;“苍白色的泥土”“跟水门汀差不多”;天上直射的太阳和地下辐射的余热,使得土地“似乎有白烟一样的东西往上冒”。人的感受“毛孔全都闭住”,“心口泛淘淘”,“像要呕出什么来”。作者以精细的描绘,着力表现闷热。
2、“满天里张着个灰色的幔”,把乌云密布笼罩大地的沉闷形态非常逼真地表现出来。“幔”,就是帷幕,这里比喻灰暗的云层。“满天里”
问题探讨:
1、作者从哪两个角度刻画天气的闷热
2、从自然景物的角度看,对哪个景物的描绘最能突出“闷”?作者写“闷”的意图是什么?
表明没有一丝儿透风的孔隙,气压低,沉闷异常。乌云笼罩,不正象征国民党统治区白色恐怖的笼罩吗?这哪里是写天气写景物,分明是反映当时社会的黑暗。
3、作者描写人的感受,精细入微。用“逼”表示热,用“闭”表示闷,一“逼”一“闭”,把看不见的太阳的淫威,人被闷热所苦的难受程度形象地刻画了出来。而选择“清早’’的时间,“小石桥上”的地点,更使人想象出雷雨前的闷热绝非寻常。
4、作者采用工笔细描的方法,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感受交织起来写,别开新境。写人,作者有意略去具体的形象,只以写意的手法去勾勒;写景,从人的感受去描写,使自然景物顿通灵性。物与人,命运休戚相关。
达标检测:自读第二副画面
提问:第二幅画面与第一幅相比,人与景物有何异同?
3、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感受如何呢?找出表现“热”和“闷”的关键动词。
4、作者把描绘自然景物和写人的感受结合起来,其用意和作用是什么?
自读提示:作者进一步写“闷热”。那“灰色的幔”依旧浓重,连鸡毛从桥头抛下去也不飘动;人受到热浪熏烤,尽管“用力行一次深呼吸,”吸进的仍然是热辣辣的“闷”。用汗的“粘”、“胶”、“结”,更形象地把“闷热”的深沉凝重展现出来。
课后:自学其余段落
板书设计
教学札记
三、其他补充教学资料(各位教师根据各班教学特点选择补充资料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