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一语文练习
1.本试卷共160分,考试用时150 分钟。
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2分)
1.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瞋目(c hēn) 傫然(lěi) 伛偻(yǔ) 毁家纾难(shū)
B.列观(guàn) 孱头(càn) 睥睨(nì) 分当引决(fēn)
C.觇视(chān) 逡巡( qūn) 愧怍(zuò) 炙手可热(chì)
D.趿拉(dā) 箭镞(zú) 毗陵(pí) 咬文嚼字(jiáo)
答案:A (B. 分当引决fèn C.炙手可热zhì D. 趿拉(tā))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 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A.捉襟见肘 变幻莫测 精巧绝伦
B.相形见绌 变幻莫测 精巧绝伦
C.捉襟见肘 讳莫如深 巧夺天工
D.相形见绌 讳莫如深 巧夺天工
答案:B(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或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相形见绌:指跟另一个人或事物比较起来显得远远不如。变幻莫测:指变化多端,难以揣测。讳莫如深:指紧紧隐瞒。精巧绝伦:精细巧妙没有可相比的。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及其精巧。)
3.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①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②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③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④它们看似陈旧
⑤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⑥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A.④①③⑥②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⑥④①③②⑤ D.③⑤②⑥④①
答案:D
4.下列诗句与“漠漠水田飞白鹭”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3分)
A.艳艳红花映山前 B.盈盈春风到天明
C.阴阴夏木啭黄鹂 D.幽幽竹影到静斋
答案:C
二、文言文阅读( 27分)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故:故意
B.相如顾召赵御史书 顾:回头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负:辜负,对不起
D.得间奔真州 间:机会
答案:A
6.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2分)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敛赀财以送其行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答案:D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答案:D
8.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而君幸于赵王
B.吾属今为之虏矣
C.予羁縻不得还
D.因击沛公于坐
答案: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9分)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苏轼《方山子 传》)
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B.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阀:封建时代有权势有地位的家庭或家族
C.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像:法式
D.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 阳:同“佯”,假装
答案:B(功勋)
10.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 )(3分)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④⑥
答案:B(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11. 下列对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方山子出身既富且贵,意欲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 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 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作者正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D. 这篇文章虽称作“传”,实际上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了陈慥生活中的几个断面。
答案:B(陈述“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4分)
答案:(他的家里)四壁空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给分点:“环堵”“萧然”“妻子”“自得”)
(2)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3分)
(他)都放弃不要了,偏偏要来到这荒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这样的吗?或这难道是因为他一无所得才这样的吗?(采分点:“穷”、“然”、反问语气各1分。)
(3)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4分)
答案:(这五个人)从来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3分)
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蛰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世代有功勋,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1)第一首诗紧扣“闻”字来抒写诗人闻笛的感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第一句诗人闻笛,不知道笛声吹自谁家,笛声在暗中飞。第二句笛声因为风声而吹散,风声因为笛声而远扬,于是洛城春夜遍闻笛声。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是离情别绪的《折杨柳》。第四句表明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正是由笛声所引发。(每句一分,意思对即可。)
(2)第二首诗中的“梅花”不是实指“梅花”,而是指曲牌名《梅花落》。据此,请简要赏析第四句的艺术技巧。(3分)
答案:采用了通感的手法。由听觉诉诸视觉,即由听到《梅花落》的乐曲联想到看到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描绘出了与诗人冷落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象。(如答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3)两首诗都写了闻笛,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4分)
第一首诗歌抒发了思念故园之情。第二首诗歌抒发了诗人迁谪之感、去国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2)亦以明死生之大, 。(张溥《五人墓碑记》)
(3)有善始者实繁,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4)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5)臣心一片磁针石, 。(文天祥《渡扬子江》)
(6)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7)吾生也有涯, 。(《庄子﹒养生主》)
(8)子曰:“敏而好学,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
答案:(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能克终者盖寡(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5)不指南方不肯休(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而知也无涯(8)不耻下问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 题。
开荒第一天
韩少功
(1)手掌皮肤撕裂的那一刻,过去的一切都在裂痛中轰的一下闪回。我想起了三十多年前的垦荒,把钯头齿和锄头口磨钝了,磨短了,于是不但铁匠们叮叮当当忙个不停,大家也都抓住入睡前的一时半刻,在石阶上磨利各自的工具。
(2)那是连钢铁都在迅速消溶的一段岁月,但皮肉比钢铁更经久耐用。钯头挖伤的,锄头扎伤的,茅草割伤的,石片划伤的,毒虫咬伤的……每个人的腿上都有各种血痂,老伤叠上新伤。但衣着褴褛的青年早已习惯。我们的心身还可一分为二:夜色中挑担回家的时候,一边是大脑已经呼呼入睡,一边是身子还在自动前行,靠着脚趾碰触路边的青草,双脚能自动找回青草之间的路面,如同一具无魂的游尸。只有一不小心踩到水沟里去的时候,一声大叫,意识才会在水沟里猛醒。
(3)有一天我早上起床,发现自己两腿全是泥巴,不知道前——个晚上是怎么入睡的,不知道蚊帐忘了放下,蚊群怎么就没有把自己咬醒。还有一天,我吃着吃着饭,突然发现面前的饭钵已经空了四个,可裤带以下的那个位置还是空空,两斤米不知填塞了哪个角落……
(4)我也差点忘记了自己对劳动的恐惧:从那以后,我不论到了哪里,最大的恶梦还是听到—声尖锐的哨响,然后听到走道上的脚步声和低哑的吆喝:“一分队!钯头!箢箕!”这是我以前的队长哈佬吆喝开始劳动的声音。
(5)三十多年过去了,哈佬应该已经年迈,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但他的吆喝再一次在我手心裂痛的那一刻闪回,声音宏亮震耳。不知为什么,我现在听到这种声音不再有恐惧。就像太强的光亮曾经令人目盲,但只要有一段足够的黑暗,光明会重新让人怀念。当过去的强制与绝望逐渐消解,当我身边的幸福正在消退,对不起,劳动就成了一个火热的词,重新放射出的光芒,唤醒我沉睡的肌肉。
(6)坦白地说:我怀念劳动。
(7)坦白地说:我看不起不劳动的人。一个脱离了体力劳动的人,会不会有一种被连根拔起没着没落的心慌?会不会在物产供养链条的最末端一不小心就枯萎?会不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和游离者?连海德格尔也承认:“静观”只能产生较为可疑的知识,“操劳”才是了解事物最恰当的方式,才能进入存在之谜——这几乎是一种劳动者的哲学。我在《暗示》一书里还提到过“体会”、“体验”、“体察”、“体认”等中国词语。它们都意指认知,但无一不强调“体”的重要,无一不暗示四“体”之劳在求知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古往今来的流行理论,总是把劳力者权当失败者和卑贱者的别号,一再翻版着劳心者们的一类自夸。
(8)一位科学院院士,带着两个博士生,在投影机前曾以一只光盘为例,说光盘本身的成本不足一元,录上信息以后就可能是一百元。女士们先生们,这就是一般劳动和知识劳动的价值区别,就是知识经济的意义呵。
(9)我听出了他的言下之义:他的身价应比一个劳工昂贵百倍乃至千万倍。
(10)问题不在于知识是否重要,而在于1:99的比价之说是出于何种心机,我差一点要冲着掌声质问。我当时没有提问,是被热烈的掌声惊呆了:我没想到鼓掌者都是自以为能赚来99%的时代中坚。
(11)一个科学幻想作品曾经预言:将来的人类都形如章鱼,一个过分发达的大脑以外,无用的肢体将退化成一些细弱的游须,只要能按按键盘就行。我暂不怀疑键盘能否直接生产出粮食和衣服,但章鱼的形象至少让我鄙薄,一台形似章鱼的多管吸血机器更让我厌恶。这种念头使我立即买来了锄头和钯头。买来了草帽和胶鞋,选定了一块寂静荒坡,向想象中的满地庄稼走过去。阳光如此温暖,土地如此洁净,一口潮湿清洌的空气足以洗净我体内的每一颗细胞。从这一天起,我要劳动在从地图上看不见的这一个山谷里。我们要恢复手足的强壮和灵巧,恢复手心中的茧皮和面颊上的盐粉,恢复自己大口喘气浑身酸痛以及在阳光下目光迷离的能力。我们要亲手创造出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在生命之链最原初的地方接管我们的生活,收回自己这一辈子该出力时就出力的权利。这决不意味着我蔑视智能,恰恰相反——这正是我充分运用智能后的开心一刻。
(选自《山川入梦》,有删改)
15.作者写三十多年前垦荒时对劳动满含“恐惧”,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4分)
答案:欲扬先抑,(2分)为下文写对劳动价值的肯定作铺垫。(2分)
16.第六段“坦白地说:我怀念劳动”,作者为什么现在要“怀念劳动”? (4分)
答案:①心态发生改变。时代变迁,虽然再也没有强制和绝望,但幸福感渐失,只有劳动才能唤醒身心;(2分)
②认知水平提高。一个不劳动的人就失去了根,就会枯萎,就会成为生命实践的局外人。(2分)
17.文中说“而在于1:99的比价之说是出于何种心机”,依据原文,指出作这种“比价”的人的“心机”是什么? (6分)
答案:因为劳心者的劳动比劳力者的劳动更有价值,所以劳心者就一定比劳力者高贵(或:劳力者就是失败者和卑贱者,劳心者才是高贵者和成功者)(6分,分句前后各3分)
18.文末作者描写了自己“充分运用智能后的开心一刻”,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开心”的?试作简要赏析。 (6分)
答案:①运用景物描写,通过阳光、土地、空气的景物渲染,来表现作者对劳动由衷的喜悦之情。②运用排比手法,通过三个“恢复”的句子,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回归劳动的迫切心情。③运用想象,通过想象劳动的场景,体验劳动带来的开心和快乐。(任答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得6分。如答其他,言之成理亦可)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
我看文化热
王小波
我们已经有了好几次文化热:第一次好像是在八五年,我正在海外留学,有朋友告诉我说,国内正在热着。到八八年我回国时,又赶上了第二次热。这两年又来了一次文化批评热,又名“人文精神的讨论”。看来文化热这种现象,和流行性感冒有某种近似之处。前两次热还有点正经,起码介绍了些国外社会科学的成果,最近这次很不行,主要是在发些牢骚:说社会对人文知识分子的态度不端正,知识分子自己也不端正;夫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我们要向
君子看齐——可能还说了些别的。但我以为,以上所述,就是文化批评热中多数议论的要点。在文化批评热里王朔被人臭骂,正如《水浒传》里郓城县都头插翅虎雷横在勾栏里遭人奚落:你这厮若识得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文化就是这种子弟门庭,决不容痞子插足。如此看来,文化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还有点党同伐异的意思;但我不愿把别人想得太坏,所以就说,这次热的文化,乃是一种操守,要求大家洁身自好,不要受物欲的玷污。我们文化人就如唐僧,俗世的物欲就如一个母蝎子精,我们可不要受她的勾引——像这样热下去,我就要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我知道一种文化的定义是这样的:文化是一个社会里精神财富的积累,通过物质媒介(书籍、艺术品等等)传诸后世或向周围传播。根据这种观点,文化是创造性劳动的成果。现在正热着的观点却说,文化是种操守,是端正的态度,属伦理学范畴。我也不便说哪种观点更对。但就现在人们呼吁的“人文精神的回归”,我倒知道一个例子:文艺复兴。这虽是个历史时期,但现在还看得见、摸得着。为此我们可以前往佛罗伦萨,那里满街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这种建筑是种人文的成果。佛罗伦萨还有无数的画廊、博物馆,走进去就可以看见当时的作品——精妙绝伦,前无古人。由于这些人文的成果,才可以说有人文精神。倘若没有这些成果,佛罗伦萨的人空口说白话道:“我们这里有过一种人文精神”,别人不但不信,还要说他们是骗子。总而言之,所谓人文精神,应当是对某个时期全部人文成果的概括。
现在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以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最大成就,乃是孔孟开创的伦理学、道德哲学。这当然是种了不得的大成果,如其不然,别人也不会承认有我们这种文化。很不幸的是,这又造成了一种误会,以为文化即伦理道德,根本就忘了文化应该是多方面的成果——这是个很大的错误。不管怎么说,只有这么一种成果,文化显得单薄乏味。打个比方来说,文化好比是蔬菜,伦理道德是胡萝卜。说胡萝卜是蔬菜没错,说蔬菜是胡萝卜就有点不对头——这次文化热正说到这个地步,下一次就要说蔬菜是胡萝卜缨子,让我们彻底没菜吃。所以,我希望别再热了。
(选自《沉默的大多数》,有删节)
19.作者批判的观点是什么?他针锋相对提出的观点又是什么?(6分)
【答案】文化是一种操守(文化即伦理道德)。文化是多方面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每点3分)
20.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
【答案】先点明最近一次文化热的实质和荒谬之处;再以文艺复兴为例,阐释什么是真正的人文精神;最后,揭示这次文化热的原因及危害。(6分,每点2分)
七、作文(7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在一次文学座谈会上,一位卓有成就的老作家,在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要想成为一个好作家,一定要做到脚下有地,头顶有天,眼中有人。”在座的文学爱好者们恍然大悟。
请从上述材料出发,自选一个角度,自拟一个标题,自选一种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