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北京市东城区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ID:570672

大小:72.5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北京市东城区2016-2017学年下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 一、本大题共6小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形成的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是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老年抚养比从2012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目前,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要把帮扶困难老年人作为发展老龄事业的重中之重。根据联合国的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 全世界老年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只有中国。预计2033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口数将增加到4亿,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银发潮”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未来几十年里,“银发潮”将席卷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会迅速提高。2005年,相对每100名适龄工作的成年人,仅有16名中国老年人。这一老年抚养比到2025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番,达到61%。到2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或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2050年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2012年全国约有2300万老年人属于贫困和低收入者。城镇老年人口的居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无电梯,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困难。2012年农村留守老年人已达5000万人。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材料二 瑞银证券在题为《亚洲结构性问题——老龄化的亚洲》的报告中,将中国列为投资风险最大的国家之一,其中,重度老龄化及其对消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一个关键的考量因素。‎ 人口老龄化会使养老保险入不敷出,目前我国养老保险空账3.1万亿。而老龄化与少子化(即0—14岁人口过少)叠加,则意味着巨大的养老风险。目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是3.2个缴费人赡养1个领取者,而若干年后,便会出现职工退休和领取养老金的高峰,赡养比很可能降为2:1。‎ 从表面上看,人口老龄化能够催生“养老产业”的发展,而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则意味着未来养老服务价格的提升,甚至会出现老人有钱难以买到合适服务的情况。当前,我国养老产业刚刚兴起,该产业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尚无力应对我国深度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人口的老龄化会降低经济的活跃度。日本就是一个老龄化国家,由于消费和就业率始终上不去,经济一直在低位徘徊,所以通货紧缩的阴霾难以消散。现在日本的问题是,大量的资金集中在老年人口手中,他们消费欲望十分有限,而年轻群体消费能力又不是很强。老龄化是日本经济一个难过的坎儿,中国的快速老龄化也会给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材料三 当前,“银发潮”扑面而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冲击无法回避。如何解决我国2亿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对社区的各类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比较传统单一,覆盖面不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为老年人服务是非常细致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送餐、沐浴、理发、洗衣被、居室打扫一类,还包括康复护理、读报陪聊、紧急援助呼叫等。但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星星点点,服务能力薄弱。基层社区工作人员少、任务重,人力、财力都不够,日常工作都忙不过来,别说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了。至于农村居家养老更是空白。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基本都是依靠自己,或邻里互相照应。乡村还没有建立针对居家养老的服务组织,农村老年协会也比较少。此外,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也很欠缺。许多老年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也缺乏生活兴趣;对儿女情感依赖性强,儿女不在身边,容易产生心理失落。伴随着身体与心理上的衰老感,特别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推行“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在社区建立日间“托老中心”。老人白天可以到托老中心吃饭、娱乐,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这一模式投入少,资源利用率高,覆盖面大,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的养老服务之路。我国从2007年开始大力推进居家养老,其中上海市的探索值得关注。上海市整合社区资源,依托助老服务社、医疗机构、家政公司等社区服务网点,通过上门或日托照料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急、助浴、助行、助医等“六助”服务。重点聚焦困难群体老人,对他们实行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开展老年人身体状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龄人口数居世界首位 B. 老龄人口增长迅速 C. “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特征日益显著 D. 到2050年,每一个劳动者将负担3个老人 ‎2. 根据材料一,为“人口老龄化”下一个定义。‎ ‎3. 根据材料二,对中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增大了对中国的投资风险 B. 易导致养老保险入不敷出 C. 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D. 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4.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解决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举措的一项是 A. 培养基层社区老年服务工作人员 B. 在农村推广邻里互相照应的养老方式 C. 调查社区老年人身心需求,细化服务工作 D. 建立托老中心,推广“新型居家养老模式”‎ ‎5.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入不敷出:文中指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少,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人多。‎ B. 叠加:一层一层增加,“叠”可以写作“迭”。‎ C. 慰藉:安慰,“藉”读作“jí”。‎ D. 深居简出:文中指待在家里,很少出门。‎ ‎6. 阅读下面的文段,请你谈谈孟子对民养问题的主张对解决当前养老问题有哪些启发。‎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答案】1. D    2.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    3. C    4. B    5. D    ‎ ‎6. (1)遵循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规律办事,合理规划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制度、政策。‎ ‎(2)根据中国社会老龄化特点多方权衡,采取具有可操作性的养老措施。‎ ‎(3)政府妥善处理好社会养老问题,能够获得老百姓的认可和支持。‎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每一个劳动者将负担3个老人”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到2050年左右,老年人口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2050年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并不是“负担3个老人”。‎ ‎2.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给“人口老齡化”下定义,首先要根据题干要求,阅读材料一,找出“老齡化”的基本特征,然后用一个单句并且是判断句的形式表述出来。材料一主要分析的是60岁或65岁以上人口占国家人口比重的情况,并说“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考生依据这些信息按下定义的要求整合答案即可。‎ 点睛:本题属于压缩语段中的“下定义”题型。一般情况,下定义的形式有两种① “被定义的概念 =(是/是指)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属概念”,② “对被定义概念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属概念 =(叫做)被定义概念”。解答时首先要分析材料,确定属概念,然后筛选信息,分析特征,最后合理整合信息,按一定顺序组合成一个单句。‎ ‎3. 试题分析:由材料二第三段“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则意味着未来养老服务价格的提升,甚至会出现老人有钱难以买到合适服务的情况”“该产业的发展还远远跟不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目前尚无力应对我国深度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可知,C项“促进了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没有依据的。‎ ‎4.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答出不属于“解决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举措”的一项,考查的是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由原文“别说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了。至于农村居家养老更是空白”,可知,文中所说的农村养老情况不属于作者所说的社区养老的一部分,而且农村老年人邻里互相照顾也不属于社区服务措施。‎ ‎5. 试题分析:A项,入不敷出:是指收入不够开支,形容非常贫穷。文中说“人口老龄化会使养老保险入不敷出”,意思是说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人少,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多。B项,“叠加”是简单的相加,而“迭加”是指一次次地加,文中说的是“而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叠”不能写作“迭”。C项,“藉”不读作“jí”,“慰藉”的正确读音是“wèi jiè”。‎ ‎6.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先分析所给材料讲了哪些道理,再联系文本所说的养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所给材料中,第一段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可保证百姓的生活供给;第二段分别阐述了“五十者”“七十者”“数口之家”“颁白者”怎样才能衣食无忧,受到尊重,并说“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依据这些信息,结合文本中所提到的养老问题,就可以提出遵循规律办事、采取可操作性措施、政府处理好养老问题会获得百姓支持等观点 二、本大题共4小题。‎ 阅读《张衡传》(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孝廉不行        不行:不去(应荐)‎ B. 帝引在帷幄        帷幄:指皇宫 C. 衡下车            下车:指官员初到任 D. 上书乞骸骨        乞骸骨:请求(皇帝)宽恕 ‎8. 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一句中“奇”字的用法一致的是 A. 空以身膏草野    B. 卒廷见相如 C. 且庸人尚羞之    D. 外连横而斗诸侯 ‎9. 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 B. 衡乃诡对而出               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C. 因以讽谏                   衡因上疏陈事 D. 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尝一龙机而地不觉动 ‎10.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答案】7. D    8. C    9. B   ‎ ‎10. 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灵验如神。从古籍的记载中,看不到有这样的仪器。‎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也涉及到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D项,“上书乞骸骨”意思是“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乞骸骨”意思是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8. 试题分析:题干中所给句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意思是“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一个奇才”,“奇”是意思用法,以之为奇的意思,可译为“认为是一个奇才”。A项,“膏”是名词作动词,“给……做肥料”。B项,“廷”,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C项,“羞”,意动用法,“以……为羞”,也可译为“感到羞耻”。D项,“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属于实词考查的一部分,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常见的实词活用情况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掌握实词活用的常见类型,注意识记和累积,学会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语境分析法等方法来推断。‎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B项,两个“乃”都是副词,“于是、就”的意思。A项,前一个“于”,介词,在;后一个“于”,介词,向。C项,前一个“因”,介词,凭借;后一个“因”,表承接,于是。D项,前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后一个“而”,表转折,却。‎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验之以事”,状语后置句,以事验之,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合契”,相符;“未之有也”,宾语前置,未有之也,没有过这样的仪器。‎ 参考译文:‎ 张衡,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人。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他)总是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张衡于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 ‎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 ‎ ‎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②,我亦是行人。‎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③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解:①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②逆旅:旅店。③只应:只以为,这里指“岂止”。‎ ‎11. 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别”三句,写词人与朋友分别虽久,可相见甚欢,情谊深厚,如春日之和煦。‎ B. “惆怅”二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恰当地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C. “浮天”二句,写水天相接,似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山掩埋了一半。‎ D. “今古恨”三句,运用了反问手法,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与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 ‎12. 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与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中画线语句作简要分析。‎ ‎13.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在古代,诗人往往借饮酒抒发心中的思绪。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  ①___”,李清照《声声慢》中“②____,怎敌他、晚来风急”。对诗人们来说,不能饮酒,往往会使坎坷的人生更添惆怅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中“艰难苦恨繁霜鬓,③____”。‎ ‎【答案】11. D    12. 苏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这是劝慰友人,人生如寄,无须为暂时的离别伤情。表达了苏轼旷达洒脱的情怀。‎ 辛词:“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词人认为友人此行的风险并不只是自然方面的艰辛,来自小人的威胁和陷害才是最危险的。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和自己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    ‎ ‎13.     (1). ①一尊还酹江月      (2). ②三杯两盏淡酒      (3). ③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 ‎11. 试题分析:D项,“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与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不当。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意思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 ‎12. 试题分析: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鹧鸪天·送人》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先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情感,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13. 试题分析:本题将诗歌鉴赏与名句名篇默写能力结合起来考查,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尊、酹、盏、潦、浊。‎ 四、本大题共5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月是他的诗魂 车延高 ‎①孤月一轮,很圆,被夜空放大,真如白玉盘,就搁在月湖对岸。‎ ‎②月是李白的诗魂。我知道,月要走,李白就不会留下。李白就是李白,浑然大气,气宇轩昂。毅然转身,踏一地月光而去。‎ ‎③和李白相遇,把酒临风,对酒当歌,共论古今,一抒情怀,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奢望。但梦想成真,一切显现得如实情真景一般却是我不曾想到的。‎ ‎④坐定,他一丝不苟地看着湖面。不是矜持,是若有所思。我也不语,透过时空错位给我洞开的一扇窗,看静夜用月光为我勾出的一帧人物剪影……是李白的声音打破了沉寂。他说:你发现没有?月亮也有凡心,住在天上,有时,会偷偷地去湖里约会。‎ ‎⑤李白不愧为大家,他赞美月亮时,就用汉字和白话勾勒,是素描,是写意,是场景,也是画面。直抵极处,美不胜收(美轮美奂),可惜只有我一个听众。他说:“你看!它亘古不变,‘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多好啊,月是所有诗人必读的一首诗。”‎ ‎⑥他说的时候很忘情地向右面的天空举目。我的目光跟过去,看悬于月湖上空的一轮皓月,那是无欲、无念、无尘的天地之魂。‎ ‎⑦凝神时刻,我感觉月亮幻化了:清辉落地,身影近人。空间无限放大,罢黜了时间刻度。‎ ‎⑧我突然想:月应该是有生命的,它每天在一个固定的时刻与夜色幽会,像有起有落的潮汛;它有时坐于柳梢或斑竹叶上,听风吟诵写给月湖的小令和慢词。它轻移莲步,从高处走下来,先和古琴台拥抱在水里,又和新落成的琴台大剧院相依相偎,然后梦眠水右,影搁江左。‎ ‎⑨活着就是时间,就是流水,就有物是人非。它们今天在变,明天会变,后天还要变。在不停的变化中,古琴台一天一天老了,湖里一茬一茬的鱼儿老了,抬头望月的眼睛也老了,而一轮月亮永远那么年轻。它孤光独照,来去从容,让那么多高贵的生命为之俯仰,情有独钟,让惊心动魄的灵性去碰撞惊世骇俗的灵性,在生生不息的创造中让艺术的唯美横空出世,惊艳人寰。‎ ‎⑩梦里梦外,每当我去翻看那些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就震撼,情不自禁地问:究竟是一轮月让诗人活在了灵感里,还是一群诗人让月活在了诗句里?‎ ‎⑪从表达的多样性,选材角度的多元性,写月诗歌的总数,和痴月、爱月、迷月的程度看,李白应该是无人能比的。我翻阅过不少介绍李白的文本和诗集,发现他与月的确有不同于常人的关系。‎ ‎⑫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说:“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将李白出生说成是其母临盆之际因长庚入梦而出,给人的感觉是李白是太白金星转世,它不仅诠释了李白的名和字,也把未来大唐诗坛的一颗明星和永存人间的一轮皓月等量齐观(相提并论)了,突出了李白空前绝后的超人才华。‎ ‎⑬后人爱李白,而生发出一段谁都知道不是事实,但谁都希望成为事实的传说。这个传说出自五代人王定宝所著的《唐摭言》:“李白著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捉月而死。”‎ ‎⑭我曾经认真翻查了李白留下的1050首诗歌,发现从不同角度写月、吟月、歌月、颂月的诗就有320首,几近三分之一,是迄今为止我所见的诗人中写月最多的。而且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氛围,不同的心境,李白对月会有不同的描写、形容、比喻和借用,其创作水平可谓出神入化、登峰造极(无出其右)。‎ ‎⑮李白看月慧眼独具,别出心裁。李白笔下的月,可谓变幻莫测,形态各异,创下了古今诗人写月之最。在李白心里月已不是月,它是“连天接海隅”的一份寄托,不离不弃,不用俗眼看人,一身清光均等万物。花前月下也好,醉卧松下也好,冷对牢窗也罢,一轮月可以是心中的任何意象:是家乡,是父母,是儿女,是知己,是红颜,是小乔初嫁了。这时月也与诗人在精神上是相通的,成为具有人格意义的喻象。这时诗人就跳离了一般的背景渲染和情感寄托,不再是“我寄愁心与明月”,而是李白即月,月即李白。这时的李白通达豁然,心与天齐,超越了时空、距离的物理隔断,进入无我无物只有月在的境界,他看月、呼月、望月、对月、邀月、问月、醉月、弄月、赏月、吟月、游月、思月、舞月、观月、待月、行月、引月、赊月、乘月,以至于要上天揽月,入水捉月。‎ ‎⑯写到这里我有一种顿悟:只有随着李白的思维去读月,或跟一轮月去读李白,才能由表及里,由红尘去世外,真正悟透李白与月的一种特殊关系。‎ ‎⑰这时李白说话了:月亮是最有骨气的,从不给人脸色看,也从不看人脸色。它把伸缩盈亏留于自身,一世清辉交给大地,天地万物,芸芸众生,均得一份光亮,没有远近亲疏。你贵为天子也好,你贱如草木也好,它都若即若离,同等相待。不分高低贵贱,没有厚此薄彼。‎ ‎⑱见我出神,他拍我一把:你看它像不像一盏灯?不论多远,谁在夜晚都可以挑着它赶路。可你想想,它向没向你和任何人讨要过一根灯芯和一两灯油?‎ ‎⑲这是我在李白诗歌里没有读到过的。‎ ‎⑳我明白李白为什么能写出有生命、有动感、有人性、有气质的月亮了。‎ ‎(有删改)‎ ‎1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用记写一场梦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李白与月亮关系的理解。‎ B. 月给诗人创作以灵感,诗人也通过诗句使月的形象生动丰满。‎ C. 作者引用大量的诗文传说,目的是突出李白过人的创作才华。‎ D. 李白通达豁然、心与天齐,因此他笔下的月变幻莫测、无私无畏。‎ ‎15. 本文中加点的成语,用括号里的词语替换后,句意保持不变的一项是 A. 美不胜收    B. 脍炙人口    C. 等量齐观    D. 登峰造极 ‎16. 解释第⑦段中画线语句的含义。‎ ‎17. 赏析第⑮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18. 结合全文,说说“我明白李白为什么能写出有生命、有动感、有人性、有气质的月亮了”的原因。‎ ‎【答案】14. B    15. D   ‎ ‎16. 月亮让作者内心感到空间无限广大,而时间停止在这一瞬间。    ‎ ‎17. 作者用排比的手法,连用21个带有“月”字的词语,多角度概括了李白与月的关系,充分表现出他超越时空、距离的隔断,与月不离不弃,达到了精神上的高度融合。(意思对即可)    ‎ ‎18. ①月亮孤光独照,来去从容,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②李白有超人的创作才华;③月亮是最有骨气的,对万物众生一视同仁,与李白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 项,“用记写一场梦的方式”不当,“梦”只是文章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C项,“引用大量的诗文传说”不当,文中引用的诗文并不多,主要是作者自己的分析和感悟。D项,强加因果。‎ ‎ ‎ ‎16. 试题分析:由上文“凝神时刻,我感觉月亮幻化了”,可知画线句子写的是作者内心的感受,句子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说的是“空间”,后一部分说的是“时间”,“无限放大”说的是空间广大;而“罢黜了时间刻度”意思是废止了时间,也就是感觉时间停止了。考生把这些信息表述清楚就可以了。‎ 点睛: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常见的命题形式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句的深刻含义;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意思;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的意思。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句子表达效果的赏析,解答时可从手法和内容两个角度思考。从手法上看,“看月、呼月、望月、……赊月、乘月”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内容上看,作者一共用了21个“月”字,构成了21个词语,也展示了李白写“月”的21个角度,这21个角度覆盖面极广,表明李白已与月达到了精神上的高度融合。‎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作者的感悟,然后逐条归纳。从月亮的角度来看,作者说“它孤光独照,来去从容,让那么多高贵的生命为之俯仰,情有独钟,让惊心动魄的灵性去碰撞惊世骇俗的灵性,在生生不息的创造中让艺术的唯美横空出世,惊艳人寰”,意思是月亮能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从李白的角度看,作者说李白是“大唐诗坛的一颗明星”“和永存人间的一轮皓月等量齐观”,有“空前绝后的超人才华”;对李白和月的关系,作者说“李白即月,月即李白”“月亮是最有骨气的”“没有远近亲疏”“同等相待。不分高低贵贱,没有厚此薄彼”,依据这些信息就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了。‎ 五、本大题共2大题。‎ ‎19. 微写作 文学评论中有“性格即命运”的说法,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从《红楼梦》《呐喊》《四世同堂》《老人与海》中任选一个人物,谈谈你的理解。要求观点明确,结合作品内容,自圆其说,不少于150字。‎ ‎【答案】林黛玉在《红楼梦》里是个异数,既孤芳自赏又自伤自怜,这样复杂的性格却完美地统一于一身,所谓“性格即命运”,这话在林妹妹身上格外适合。人的命运和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黛玉的悲剧命运与她尚性使气的性格有着必然的关系。林黛玉在《红楼梦》里是个异数,既孤芳自赏又自伤自怜,这样复杂的性格却完美地统一于一身,所谓“性格即命运”,这在林黛玉身上格外适合。林黛玉初进贾府,曾经告诫自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但后来黛玉在贾府并没有谨言慎行,还常常因为心直口快于无形中为自己树敌,以至于我们现在提到“林黛玉”三字,就会想到一个孤芳自赏、目无下尘的泪美人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题干要求考生表明对“性格即命运”的看法,并从《红楼梦》《呐喊》《四世同堂》《老人与海》中任选一个人物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提示考生,本题考查的是议论性文字的写作能力。审题时,要抓住题干要求,例如,“性格即命运”“《红楼梦》《呐喊》《四世同堂》《老人与海》”“任选一个人物”等来思考。写作时,首先要明确观点,也就是否赞同“性格即命运”的观点,然后明确选择的是哪一部名著中的哪一个人物,再使用议论性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 点睛:“微写作”是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的一道亮点,顾名思义,微写作也就是写作微型文学作品。其文体包括“微小说”“微诗歌”“微故事”“微笑话”等。微写作,主要考生组织句子的能力以及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条理性的能力。“微写作”的字数一般控制在200字以内,平时复习时,作文要注重思维训练,备考时要打破格式套路,从能力提升入手。根据命题方向,微作文写作文体多样,可以是议论性、说明性或描写性文章,也可以是应用文。‎ 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20.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重要内容。《论语》中有关“孝”的言论有很多,如:“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孝”的内涵有着更加多元化的阐释。‎ 请以“说‘孝’”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孝”的理解。‎ 要求:结合现实生活,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答案】说孝 ‎“百善孝为先”最近在老师的建议下,我搜罗了很多关于孝的故事,像《24孝故事》、《孝子传》......可里面很多的故事像《卧冰求鲤》的莽撞,《郭巨埋儿》《尝粪心忧》的荒唐,唯父母之命是从,明知错误仍非常虔诚顺从或坚决执行等种种的“愚孝”行为。让人虽理解却无法效仿,这也许就是时代的鸿沟吧?我们现在的孩子喜欢朋友式的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尊重的亲子关系,所以看了那些故事我觉得可从扬弃的角度来谈“尽孝”。‎ 我们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搞明白它的意义、现状、历史、背景、情况、方法、作用、目的、结果如果你没有把握这些,你所作所为都不是正确的,而且出现补过来的漏洞,有时你认为的好事对于别人变为坏事等出现不可思议的问题,所以做人不能胡里胡涂,做事不能马马虎虎,包括孝顺父母。‎ 真正的孝顺父母是什么,孝顺父母就是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有生育、养育、教育之恩,即给我了生命和人身,而且养我长大,教育做人与做事、他们生命来保护我,拥戴我,爱戴我,我们付出一切的代价让我幸福、平安、快乐的生存与继续展示。就像荥阳中牟人潘岳一样:他事亲至孝,当时父亲已去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来林中赏花游乐。一年,母亲染病思归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随即辞官奉母回乡。上官再三挽留。他说:“我若是贪恋荣华富贵,不肯听从母意,那算什么儿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动,便允他辞官。回到家乡后,他母竟病愈了。家中贫穷,他就耕田种菜卖菜,之后再买回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奶给母亲喝。在他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潘岳孝顺父母是因为他知道感恩父母付出一切的代价让父母幸福、平安、快乐的生存。同样,汉朝大梁的韩伯愈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也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真正的孝顺,就是做父母喜欢的事情,而不是做父母不喜欢的事情,辛饶弥沃曾经说过,真正的孝顺就是顺从父母,不要惹他们生气!更不能他们伤心,只有他们开心,你所作所为 都是孝顺,这也是个真正的爱!‎ 孝顺是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对父母心愿的顺从,不需要用言语去表白,一举一动就能体现;不分大小,点点滴滴同样能感动高堂;不拘形式,喂一口饭也是尽孝的行动;不分贫贱,父母开心就是最大的财富现在人们的精神非常空虚,所以我觉得对父母最好的孝顺就是有时间多多陪在自己的父母亲身边,这是对于他们来说比金钱或者礼物更想要的由衷地希望他们好,为他们着想,不要他们为你操心,让他们开心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也是精神上的孝顺!‎ 孝顺必须是长期的,不是一时的:父母以毕生岁月为我们辛苦奉献,我们即使不能终身膝下承欢,也应该长期供养,长期伺候,长期一心对待,使无所缺,孝顺必须有实质的,不是表面的:孝顺父母必须解决父母实际需要,不仅在衣食住行上无虞匮乏,在生老病死上有 所依靠,还要始予父母精神上的快乐,心理上的慰藉,孝顺必须能全面的,不是局部的:孝顺应从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亲人和朋友,然后扩充到社会大众,最后广发到一切有情 者。‎ 所以我们要从现在起,孝敬父母孝顺父母,和家人和睦相处,和平友好,相敬如宾,自 由自在,笑容可掬!让孝敬的美德的香味遍天地,让世界变得尽善尽美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命题作文题目,文题为“说‘孝’”,材料中先是列出了古人关于“孝”的论述,然后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孝’的内涵有着更加多样化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谈出对“孝”的理解,这就提示考生,本文是要求考生写出新时代下对“孝”的理解,可以分析新时代“孝”的内涵;也可以写新时代尽孝的方式;还可以分析当今社会围绕“孝”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空巢老人、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批评当今社会有违孝道的种种行为,倡导弘扬中华文明。‎ 参考立意:孝不仅是物质供给,更要精神陪伴;及时行孝;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也是尊重自己;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如何行孝;“孝”的发展,等等。‎ 点睛:命题作文具体立意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是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的内涵是什么。例如本题可以通过引用古今名人对于孝的论述,分析“孝”的内涵;(2)“为什么”的角度:思考所给标题内容的合理性,例如本题就可以从为什么要“孝”的角度来写,阐述“孝”对个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重要意义;(3)将“是什么”“为什么”的角度结合起来,深入展现所给标题的内容。例如本题就可以先明确“孝”的内涵,然后分析论证“孝”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等。本题要求写议论文,要注意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21. 书籍,正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书的过程,是汲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增长智慧的过程。因为读书,我们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读书,我们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请以“读书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有细节,有描写。‎ ‎【答案】读书的故事 ‎“书籍是人类的进步阶梯”,读书可以让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陶冶情操,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它能够使我们的思维更加开阔,使我们的心胸更加宽广。它能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增加一个人的内涵。这就是读书的益处。我也很热爱读书,就像一个“啃书虫”,贪婪地在书的世界中汲取着丰富的营养。‎ 小时候过生日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几本图画书,刚看到图片就被吸引住了,于是让妈妈念给我听,从此我就爱上了读书。我不断的成长,看的书也在变化,由看图画书渐渐地过渡到看文学书。我喜欢看故事书和童话书。它们的封面设计的很漂亮,内容不仅吸引人,而且还很新颖。这些书我都看得如痴如醉:《绿野仙踪》里的多萝茜被西方女巫虐待时,我咬牙切齿,愤愤地想:真讨厌,要是我知道恶女巫怕什么,我早就把她杀了。当我看到多萝茜他们把西方女巫杀列的时候,我高兴不已,从凳子上一蹦三尺高,双手摆了一个“YEAH”的动作,嘴里还喊:“万岁,太棒了,刚才真把我吓坏了。”让我常常和故事中的人物一起高兴、伤心、激动、生气、忧愁……只要一捧上书,就像中了魔法一样,爱不释手,眼睛再也离不开书了。‎ 渐渐地,家里的书已经不能使我满足了,放学以后我背着书包就往图书馆跑,一看就是半个小时,要不是妈妈再三催促下,我还真忘了回家,忘了写作业。我现在看书已经到了非常痴迷的程度了,上厕所的时候身上带一本书,可是一看上书就把其他的事抛在脑后了,过了半个钟头,妈妈在外面喊:“是掉在厕所里了吗?我来拉你一把吧!”我听了浑身冒冷汗,连说:“谁掉厕所里了呀,我是大号,有些上火,排便不太顺。”说完,我就追假装嗯了一声,就继续看书了,等看完几章之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藏在衣服里,蹑手蹑脚的走出了卫生间。‎ 功夫不负有心人,读书让我思维扩展,而且还总结了一条经验:读书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反复的读,就会常读常新,百读不厌。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每读一遍书,我们都会收获与上一次不同的体验,有新的发现。‎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命题作文,文题为“读书的故事”,审题没有难度,只要能围绕“读书”,选取读书过程中发生的事、遇到的人来写,都是符合要求的。由所给材料来看,考生所写内容要能够体现出在读书过程中的成长,如读书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智慧;读书过程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等,总之,所写故事必须是能够给人以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 参考立意:‎ ‎(1)表现自己的成长。可写读书过程中自己逐渐开阔,视野获得知识,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2)表达亲情。可写读书过程中父母或其他长辈对自己的引导,突出亲情。‎ ‎(3)表达友情。可写读书过程中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结下深厚友谊。‎ ‎(4)反映社会读书风气的变化。可叙写两代人读书故事,表现社会读书风气的变化,展现社会进步。‎ 点睛:本题是一则短语式命题作文题,所给文题的中心词是“故事”,规定了写作内容与角度;修饰语是“读书”,限定了选材范围,也就是要求考生必须围绕“读书”来写。考生可以直接写“读书的故事”是什么样的故事,也可以表现“读书的故事”为什么会令自己的难忘等。文体上,本题限定是记叙文,在写作中要注意所叙之事必须真实感人;要把握好感情基调,主题要积极向上,注意在行文中将一些真实细腻的情感生动细腻地描写出来;要叙议结合,在叙事中恰当地穿插抒情议论,深化主题。‎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