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
一、字音(红色字)
任
安
曩
者
阙
然
倡
优
卜
祝
蝼
蚁
诎
体
箠
楚
槛阱
圜
墙
惕
息
羑
里
怯
懦
厥
有
《
国语
》
膑
脚
二、文学常识
(一)
《
史记
》
是我国
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
130
篇,包括
五种体例
本纪
12
篇,
世家
30
篇,
列传
70
篇,
(年)表
10
篇,
书
8
篇,共
52
万字。“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的言行和政迹; “世家”载述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这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
史记
》
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近人
梁启超
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
)。
鲁迅
誉之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
离骚
》”
(
《
汉文学史纲
》
)。司马迁著
《
史记
》
,其
史学观念(目的)
在于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二)
司马迁
(约前
145—
约前
90
)
西汉
著名
史学家、文学家
和思想家。
字子长
,夏阳
(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
太史令
(掌管
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
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
史记
·
太史公自序
》
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
111
)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
……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
108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
《
史记
》
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
99
),在
《
史记
》
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
中书令
(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
91
)写成
《
史记
》
。
三、研读文本
(一)、第一部分(
1
-
2
段)
1.
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意气
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
2.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少卿
足下 曩
者
辱
赐书 若
望
仆不
相
师
若望仆不相
师
请
略
陈
固陋 幸勿为
过
3.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曩
者
辱赐书 教
以
慎于接物,推贤进士
为
务
而
用流俗人之言
4.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教
以
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仆非敢如此
也
5.
翻译。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问
1
:对方写给司马迁信的内容是什么?
慎于接物,推贤进士 。
问
2
:这两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引出对方来信内容,领起下文的作用。
问
3
:概括这两段的内容。
概述说明自己久未回信的原因,并对迟复表达歉意。
问
4
:文中用“牛马走”“辱”“固陋”之词语要表达什么?
司马迁三十八岁时,继父职为太史令。四十七岁时以李陵事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为中书谒者令。
《
汉书
·
司马迁传
》
:谓“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事”。中书令职,掌领导尚书出入奏事,是宫廷中机要职务。
《
报任安书
》
是在他任中书令时写的,此时司马迁
53
岁。
任少卿名安,荥阳人。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
《
史记
》
卷一百四
《
田叔传
》
后附有褚先生所补的
《
任安传
》
。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曾经写信给司马迁,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过了很久,司马迁给他回了这封信。此信写于武帝太始四年十一月(公元前
93
年,这年司马迁
53
岁)。当时任安因事下狱,状况危险,所以书信中虑及任安的死。但任安被汉武帝赦免了,褚先生述汉武帝的话:“安有死之罪甚众,吾尝活之”,大概指的就是这件事。又过了几年,在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的时候,因他对戾太子的态度不明朗,终于被武帝杀死。
任安,荥阳人也。少孤贫困,为人
将
车之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因占著名数。武功,扶风西界小邑也,谷口蜀徱道近山。
安
以为武功小邑,无豪,易高也,安留,代人为求盗亭父。
后为亭长。邑中人民俱出猎,任安常为人分麋鹿雉兔,部署老小当壮剧易处,觽人皆喜,曰:“无伤也,任少卿分别平,有智略。”明日复合会,会者数百人。任少卿曰:“某子甲何为不来乎?”诸人皆怪其见之疾也。其后
除
为三老,举为亲民,出为三百石长,治民。
——《
史记
》
卷一百四
《
田叔传
》
(二)、第二部分(第
3
-
4
段)
第
3
段
1.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其次
诎
体受辱 见狱吏则头
枪
地 衣赭衣,
关
三木
曷
足贵乎 及罪至
罔
加
2.
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而世又不与能
死节
者比
衣
赭衣,关三木
3.
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素所自
树立
使然也
4.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固
主上所戏弄 流俗之所
轻
也 若九牛
亡
一毛
特
以为智穷罪极
卒
就死耳 卒
就
死耳
素
所自树立使然也
用
之所趋异也
审
矣,何足怪乎
殆
为此也
5.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近乎卜祝
之
间
而
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
以为
智穷罪极
或
重于太山 及在槛阱
之
中,摇尾
而
求食 积威约
之
渐也
季布
为
朱家钳奴
以
稍陵迟
6.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固主上
所
戏弄,倡优
所
畜,流俗之
所
轻也 假令仆伏法
受
诛
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
也
且西伯,伯
也
李斯,相
也
系
狱抵罪
囚
于请室 勇怯,势
也
;强弱,形
也
7.
翻译。
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
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问
1
:作者对待生死的看法如何?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问
2
:作者用了一组排比,极写人生的种种耻辱,接着用什么来设喻,这要表达什么?
猛虎落槛。
大肆渲染下狱受刑之耻辱的恐怖。
问
3
:作者又列举了九位身至王侯将相的著名人物的事情,要表达怎样的观点?
说明一旦“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 ”,也不得不受尽羞辱,这古今一样的道理,这实际上劝人要宁死也不受辱。
第
4
段
1.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2.
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念父母,顾
妻子
少卿视仆于
妻子
何如哉 且勇者
不必
死节
恨
私心
有所不尽
3.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夫人情
莫
不贪生恶死
顾
妻子 幽于粪土之中而不
辞
者
恨
私心有所不尽 而文采不
表
于后世也
4.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至激于义理者不
然 乃
有所不得已也 且勇
者
不必死节
仆
虽
怯懦
所以
隐忍苟活 幽
于
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而
文采不表
于
后世也
5.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至激
于
义理者不然
况
仆之不得已
乎
幽
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而文采不表
于
后世也
6.
翻译。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问
1
:作者如何看待荣辱观?用原文的话作答。
问
2
:作者苟活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的话作答。
问
3
:概括这一部分内容。
阐述作者的生死观和荣辱观,说明受辱不死的原因。
(三)、第三部分(第
5
-
6
段)
1.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思垂空文以自见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则仆偿前辱之责
2.
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唯倜傥
非常
之人称焉 近自托于
无能
之辞
网罗
天下放失旧闻
3.
指出红色字的词类活用并解释。
故述往事,
思
来者
4.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
胜
记 唯倜傥非常之人
称
焉
仲尼
厄
而作
《
春秋
》
厥
有
《
国语
》
大底圣贤
发愤
之所为作也 以
舒
其愤 近自托于无能之
辞
略
考
其行事
稽
其成败兴坏之纪 亦欲以
究
天人之际
通
古今之变
会
遭此祸 是以
就
极刑而无愠色
仆
诚
以著此书 则仆
偿
前辱之责
5.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古者富贵
而
名摩灭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
焉
盖
文王拘
而
演
《
周易
》
乃
赋
《
离骚
》
故
述往事
乃
如左丘无目
以
舒其愤,思垂空文
以
自见
近自托于无能
之
辞 亦欲
以
究天人
之
际
是以
就极刑
而
无愠色 仆诚
以
著此书
则
仆偿前辱之责
虽
万被戮,岂有悔哉
然
此可为智者道
6.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唯倜傥非常之人
称
焉 盖文王
拘
而演
《
周易
》
屈原
放逐
《
诗
》
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
也
虽万
被
戮,岂有悔哉
7.
翻译。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
《
周易
》
;仲尼厄而作
《
春秋
》
;
屈原放逐,乃赋
《
离骚
》
;左丘失明,厥有
《
国语
》
;
孙子膑脚,
《
兵法
》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
吕览
》
;
韩非囚秦,
《
说难
》《
孤愤
》
;
《
诗
》
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问
1
:第
5
段,作者列举了一些德才兼备的历史人物的遭遇,这要阐述阐述什么?在句式的特点如何?
以他们自勉,表明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决心和顽强的意志。
作者用八个迭句的对比,两两各自对偶,事事相因,不仅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而且如水之奔壑,气势极盛,使读者欲悲欲叹,扼腕切齿。
问
2
:作者著的是什么书,其目的是什么?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问
3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作者为何这样说?
再明心志,表明忍辱负重是为了著书,想以著书来洗清耻辱。
问
4
:请概括这部分内容。
说明著成
《
史记
》
,可偿“前辱之责”。
一代君权痛蚕室,千秋史笔溯龙门。
——
蒲松龄吟咏司马迁
名家评
《
史记
》
孙执升
:
史迁一腔抑郁,发之
《
史记
》
;作
《
史记
》
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
《
史记
》
,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评注
《
昭明文选
》
)
孙月峰
:
粗粗卤卤,任意写去,而矫健磊落,笔力真如走蛟龙,挟风雨;且峭句险字,往往不乏,读之但觉其奇肆,而不得其构造锻炼处,古圣贤规矩准绳文字,至此一大变,卓为百代伟作。 又曰:凡文字贵净贵炼,此文全不练不净;
《
中庸
》
称“有余”“不敢尽”,此则既“无余”矣,犹哓哓不已,于文字宜不为佳,然风神横溢,读者多服其跌宕不群,反觉练净者之为琐小。(评注
《
昭明文选
》
) 夫迁以救李陵得罪,迁但欲护陵耳,非有沮贰师意也。帝怒其欲沮贰师而为陵游说,则迁罪更不容诛。以武帝用法之严,而吏傅帝意以置迁于法,迁之死尚得免乎
?……
迁惜
《
史记
》
未成,请减死一等就刑,以继父谈所为史;帝亦惜其才而不忍致诛,然则迁之下蚕室,出于自请无疑也。
(
清
·
赵铭
《
琴鹤山房遗稿
》
卷五
)
迁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子著
《
荀子
》
、董生著
《
春秋繁露
》
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之耳,故仅以近代史和观念读
《
史记
》
非能知
《
史记
》
者也。(
梁启超
《
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
)
鲁迅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
离骚
》
。
(评价最高的是孙月峰,评价最著名的是鲁迅)
(四)、第四部分(第
7
-
8
段)
1.
指出红色字的古今异义。
下流
多谤议 仆以
口语
遇遭此祸
无乃与仆
私心
剌谬乎
2.
指出红色字实词的意义。
重
为乡党所笑 以
通
其狂惑
书
不能悉
意
3.
指出红色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且
负下未易居 仆
以
口语遇遭此祸
以
污辱先人
虽
累百世
是以
肠一日而九回 故
且
从俗浮沉
以
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
以
推贤进士
曼辞
以
自饰
然后
是非乃定
4.
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
下流多
谤议
重
为
乡党
所
笑
无乃
与仆私心剌谬
乎
? 无益,于俗不信
5.
翻译。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
概括内容
:
进一步说明自己为著书而忍辱苟活的心情,再次申述无力“推贤进士”的苦衷,归结全文。
四、探讨问题
问
1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倡导“舍生就义”的做法,作为读书人的司马迁也应深知这个道理,但他却隐忍苟活,这不矛盾吗?你是怎样看待的?并再举例分析。
孟子:鱼,我所欲也
,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司马迁: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文天祥: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
问
2
:司马迁在文中提出了自己的生死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那么你怎样看待生死的问题?
有一次子路向老师
孔子
询问有关祭祀鬼神的事时涉及到了死的问题。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认为,人活还没有活明白呢,干嘛去想死亡的事呢?人活着的时候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搞懂活着的道理,搞懂人应该如何活着;至于死,且不必管它。
可见在对待生死方面,儒家特别珍视生命,看重生命的现实意义,因而主张“未知生,焉知死”观点。
而后人尊称为“亚圣”的
孟子
也指出,“生亦我所欲”,“死亦我所恶”。认为生是人的本能欲望,而死则是人竭力所欲避免的。
还有儒家的另外一位大师
荀子
则进一步强调:“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 就是说,生不仅仅是人一般的欲望,而且是莫大的、竭力追求的欲望;死也不仅仅是人通常所厌恶的现象,而且是人极端厌恶、极端惧怕的现象。
为了让生命之花开得更绚烂,不让生命之花蒙羞,以“仁义”为依据,人对生死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是儒家衡量生死价值的尺度。
儒家
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问
3
:荣辱,即荣誉和耻辱,是荣辱观中的一对基本
范畴
,是指社会对人们行为褒贬评价以及人们对这种评价的自我感受。在文中,司马迁也阐述了自己的荣辱观,“弃荣受辱”,结合实际,你怎样理解这个问题。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
宁可毁人,不可毁誉
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 。
社会主义荣辱观
八荣八耻
以热爱
祖国
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
愚昧无知
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
好逸恶劳
为耻;
以
团结互助
为荣,以
损人利己
为耻;
以
诚实守信
为荣,以
见利忘义
为耻;
以
遵纪守法
为荣,以
违法乱纪
为耻;
以
艰苦奋斗
为荣,以
骄奢淫逸
为耻。
问
4
:司马迁隐忍苟活写成了伟大著作
——《
史记
》
,这折射出什么样的精神? 对后人又有怎样的影响?
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
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问
5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对司马迁的感悟文字,字数不少于
100
字。
你可知道,仁人志士应当是正义的化身,追求着如松如竹般的气节,也会留下传扬千古的美名。而饱读诗书的你,不会不知道这样朴素的道理;可你偏要顶着可能留下“不肖之人”的骂名的头衔,甘愿接受瞬间一剐而失去“人的尊严”。这样的苟延残喘,隐忍受辱活着,不知你的勇气从哪里来的?也许只为信笔写史,就不顾俗人之言了;也许你那清澈的眸子早已看到了千年后的太阳光芒;也许你那深邃的思想中也早已明白“活着就好”的道理。在这样艰深的岁月中,你已凝固了一座伟岸的丰碑,也不知多少人在为你唱着一首首不老的歌。
太史公,安好!
(温逸林)
五、主要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以极其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大胆揭露了汉武帝的喜怒无常,刚愎自用,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比较进步的生死观,并表现出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有着重要价值。
六、写法举要
1.
结构紧密,首尾呼应
2.
语言富于变化,气势磅礴起伏。
作者善于排比、对偶等手法
忍辱苟活,而文采表于后世
退论书策,以信史冲至云霄
十、文言背诵
1.
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3.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4.
盖文王拘而演
《
周易
》
;仲尼厄而作
《
春秋
》
;屈原放逐,乃赋
《
离骚
》
;左丘失明,厥有
《
国语
》
;孙子膑脚,
《
兵法
》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
吕览
》
;韩非囚秦,
《
说难
》《
孤愤
》
;
《
诗
》
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5.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