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
(
节选
)
司马迁
司马迁
史学家
文学家
思想家
《
史记
》
130
篇
52
万字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上至
黄帝
下至
汉武帝太初年间
本纪
12
世家
30
列传
70
表
10
书
8
作者作品
《
史记
》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
离骚
》
司马迁自述其写作此书的目的是: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
史记
》
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正史”。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的修撰从未断绝,汇成一条文字记载的历史长河,堪称世界史学史上的奇迹。
编修史书需要四种素养
史德(“不虚美,不隐恶” )
史学(材料丰富)
史识(善于决断)
史才(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司马迁有着浪漫的诗人气质
从
《
报任安书
》
和
《
史记
》
中,处处可以看到他富于同情心、感情强烈而容易冲动的性格特点。他由李陵事件而遇祸,也是一场性格的悲剧。因为无论从私交还是从官职来说,他都不负有为李陵辩护的义务。
西汉末的扬雄说:“子长多爱,爱奇也。”(
《
法言
》
)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
离骚
》
《
报任安书
》
中,把
《
周易
》
、
《
诗经
》
、
《
离骚
》
等等,归结为“大抵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由此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符合于他所列举的古人著述的实情,但完全符合于
《
史记
》
的实情。
《
史记
》
在叙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同时,处处渗透了作者自身的人生感受,内心的痛苦和郁闷,这就是我们千年之下读
《
史记
》
仍不能不为之感动的关键。
鲁迅
《
汉文学史纲要
》
称
《
史记
》
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
离骚
》”
,后者也正是从这一点着眼的。
本文背景
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
《
报任安书
》
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体裁解说
——
书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
……
书”“答
……
书”“与
……
书”“上
……
书”“寄
……
书”等,例如
《
答司马谏议书
》
(王安石)、
《
与朱元思书
》
(吴均)、
《
上枢密韩太尉书
》
(苏辙)等。
《
报任安书
》
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报任安书
》
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全信以申辩自己为何不能“推贤进士”为主线,倾诉自己无端受宫刑的冤屈,吐露自己遭受奇耻大辱后的创痛,并述说自己何以忍辱苟活的深层动因。
一(
1
)
提出了任安来信要点,说明了自己此时写这封信的原因。
诉说自己困厄受辱的处境,陈说无力“推贤进士”的苦衷,倾吐了愤懑的心情,并表达了对即将离世的朋友的怜念。
第一段
重点词语
牛马走
:
谦称,名词作状语,如牛马般供驱使的人
曩者:
从前
辱
赐书:使动用法,使
……
蒙受耻辱
意气:情意
勤勤恳恳
:诚挚恳切
若
望
仆不相师:埋怨
二(
2—3
)
申述遭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卑微的身份 带来的结果 生命的价值
1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异?
既表达了毫无意义地死去不值,又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之情。
2
、
“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
。”
这是司马迁的生死观,司马迁议论的核心
——
生命价值的轻重靠自己来选择!
三(
4—5
)
进一步说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完成
《
史记
》
。
1
、
盖文王拘而演
《
周易
》
;仲尼厄而作
《
春秋
》
;屈原放逐,乃赋
《
离骚
》
;左丘失明,厥有
《
国语
》
;孙子膑脚,
《
兵法
》
修列;不韦迁蜀,世传
《
吕览
》
;韩非囚秦,
《
说难
》《
孤愤
》
;
《
诗
》
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周文王被拘禁而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写成了
《
周易
》
;仲尼一生困顿不得志而作
《
春秋
》
;屈原放逐,就写成了
《
离骚
》
;左丘眼睛失明,就有
《
国语
》
传世;孙子受了膑刑,就编著了兵法书;吕不韦被流放到蜀地,
《
吕览
》
才流传于世;韩非被囚于秦,有
《
说难
》
、
《
孤愤
》
传世;
《
诗
》
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2
、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想借此来探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找古今历史复杂现象后面的共同点,成就自己独到的(历史)见解。
3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
zhài
)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以补偿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误的时间,即使受更厉害的刑罚,难道还有悔恨之心吗?
四(
6
)
书信结尾,再次沉痛羞辱的愤懑心情并陈说对余生的看法。
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悲痛欲绝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