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拜二午睡时刻
[哥伦比亚]
马尔克斯
加西亚
·
马尔克斯
(
1928
一)
哥伦比亚
魔幻现实主义
作家,记者。是父亲的非婚子,从小在外祖父家中长大。
13
岁时,他迁居首都波哥大,就读于教会学校。
18
岁进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井加入自由党。
1948
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马尔克斯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
《
观察家报
》
记者,同时从事文学创作。
1954
年起,任该报驻欧洲记者。
1960
年,任古巴拉丁通讯社记者。
1961
年至
1967
年,他移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之后他主要居住在墨西哥和欧洲,继续其文学创作。
1975
年,他为抗议智利政变举行文学罢工,搁笔
5
年。
198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并任法国西班牙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
1982
年,哥伦比亚地震,他回到祖国。
1999
年得淋巴癌,此后文学产量遽减,
2006
年
1
月宣布封笔。
马尔克斯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以此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审视人生和世界。这种把现实与幻景溶为一体的创作方法,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
马尔卡斯的重要作品有
长篇小说
代表作
《
百年孤独
》《
家长的没落
》《
霍乱时期的爱情
》
等,中篇小说
《
枯枝败叶
》《
恶时辰
》
等,
短篇小说集
《
蓝宝石般的眼睛
》《
格兰德大妈的葬礼
》
等,
电影文学剧本
《
绑架
》
等。
《
百年孤独
》
是马尔克斯花了
18
年时间创作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被誉为
“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全书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的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该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这部作品通过精心设计的怪诞情节、古老的神秘故事、不可告人的家族秘事以及独特的内在矛盾揭示出其意义,通过这种种直接的途径给人以快感。
一开始读
《
百年孤独
》
时,可能会被它庞杂的家族系统和让人头晕目眩的名字吓倒,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觉得这是一本难懂难读、非常混乱的书。这部书的篇幅不长,可是我读了很久,书中一直充斥着那种死亡的沉重,压抑得我无法自由自在地呼吸,一边读就一边有许多许多的念头纷至杳来,像冰雹一样不停息地砸过来,却觉得茫然没有完整的思路。但或许也正是那种孤独和宿命的感觉,让我像着了魔一样死死被缚住。
——
著名作家
格非
《
百年孤独
》
以马孔多小镇为背景,通过布恩底亚家族
7
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孔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寻找出摆脱命运捉弄的正确途径。
何塞
是西班牙人的后裔,住在远离海滨的一个村庄。他与表妹乌苏拉结婚,由于表妹害怕像姨母与叔父那样因近亲结婚生出长尾巴的孩子,表妹拒绝与何塞同房。因此遭到邻居阿基拉尔的耻笑,何塞杀死了阿基拉尔。从此,死者的鬼魂经常出现在何塞眼前,使何塞日夜不得安宁。他们只好离开村子,外出寻找安身之所。最后来到一片海滩上,定居下来。后来又有许多人迁移至此,这就是马孔多镇。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的历史由此开始。
第一代
何塞
何塞是个极富创造性的人,他从吉卜赛人那里看到磁铁,便想用它来开采金子;看到放大镜可以聚焦太阳光,便试图研制出一种威力无比的武器。
……
他决心开辟出一条道路,把马孔多与外界连接起来,却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又沉迷于炼金术,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由于他的精神世界与马孔多狭隘、落后、保守的现实格格不入,他陷入孤独之中不能自拨,以至于精神失常,被家人绑在一棵大树上,几十年后才在那棵树上死去。
第二代
阿卡迪奥
、
奥雷良诺
第二代有两男一女。老大
阿卡迪奥
像他父亲一样固执,但没有他父亲那样的想象力。他和一个叫皮拉苔列娜的女人私通,有了孩子,他十分害怕。后来与家里收养的孩子蕾蓓卡结婚。但他一直对人们怀着戒心,渴望浪迹天涯,最后随吉卜赛人出走,回来后变得放荡不羁,最后莫明其妙地被人暗杀了。老二
奥雷良诺
在娘肚里就会哭,睁着眼睛出世,从小就有预见事物的本领,少年时就像父亲一样沉默寡言,整天埋头在父亲的实验室里做首饰。
长大后爱上镇长的千金雷梅苔丝。在此之前,他与哥哥的情人生有一子。他参加了内战,当上了上校。一生遭遇过
14
次暗杀,
73
次埋伏和一次枪决,均幸免于难,当他认识到这场战争毫无意义的时候,与政府签订和约,停止战争,然后对准心窝开枪自杀,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奥雷良诺年老归家,和父亲一样对炼金术痴迷不已,每日炼金子作小金鱼,每天做两条,达到
25
条时便放到坩锅里熔化,重新再做。他像父亲一样过着与世隔绝、孤独的日子,一直到死。
第三代
阿卡迪奥
·
何塞
、
奥雷良诺
·
何塞
第三代:阿卡迪奥的儿子阿卡迪奥
·
何塞和奥雷良诺的儿子奥雷良诺
·
何塞。
阿卡迪奥
·
何塞
不知生母为谁,竟狂热地爱上自己的生母,几乎酿成大错,后来成为马孔多从未有过的暴君,贪赃枉法,最后被保守派军队枪毙。
奥雷良诺
·
何塞
过早成熟,热恋着自己的姑母阿马兰塔,因无法得到满足而陷入孤独之中,于是参军。进入军队之后仍然无法排遣对姑母的恋情,便去找妓女寻求安慰,借以摆脱孤独,最终也死于乱军之中。
第四代
阿卡迪奥第二
、
奥雷良诺第二
第四代是阿卡迪奥
·
何塞与人私通生下的一女两男阿卡迪奥第二和奥雷良诺第二。那两男是孪生兄弟 ,长得一模一样。
阿卡迪奥第二
在美国人开办的香蕉公司里当监工,鼓动工人罢工,成为劳工领袖。后来,他带领三千多工人罢工,遭到军警的镇压,三千多人只他一人幸免。他目击政府用火车把工人们的尸体运往海边丢到大海。阿卡迪奥四处诉说揭露他亲历的这场大屠杀真相,反被认为神智不清。他无比恐惧失望,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潜心研究吉卜赛人留下的羊皮手稿,一直到死
。
奥雷良诺第二
没有正当的职业,终日纵情酒色,弃妻子于不顾,在情妇家中厮混。奇怪的是每当他与情妇同居时,他家的牲畜便迅速地繁殖,给他带来了财富,一旦回到妻子身边,便家业破败。他与妻子生有二女一男,最后在病痛中与阿卡迪奥第二一同死去。从生到死,人们一直没有认清他们兄弟俩谁是谁。
第五代
何赛
·
阿卡迪奥
第五代是奥雷良诺第二生的二女一男,长子
何赛
·
阿卡迪奥
儿时便被送往罗马神学院去学习,母亲希望他日后能当主教,但他对此毫无兴趣,只是为了那假想中的遗产,才欺骗母亲说他在神学院学习。母亲死后,他回家靠变卖家产为生。后发现乌苏拉藏在地窖里的
7000
多个金币,从此过着更加放荡的生活,不久便被抢劫金币的歹徒杀死。
第六代、第七代
奥雷良诺
·
布恩迪亚
和
长猪尾巴的小孩
第六代是奥雷良诺第二的大女儿梅的私生子
奥雷良诺
·
布恩迪亚
。他出生后一直在孤独中长大。他唯一的嗜好是躲在吉卜赛人的房间里研究各种神秘的书籍和手稿。他甚至能与死去多年的老吉卜赛人对话,并受到指示学习梵文。他一直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但对中世纪的学问却了如指掌。他不知不觉地爱上了姨妈阿玛兰塔
·
乌苏娜,并发生了乱伦关系。后来阿玛兰塔
·
乌苏娜生下了一个男孩,那男孩身上竟长着一条猪尾巴。阿玛兰塔
·
乌苏娜也因产后大出血而死。
那个
长猪尾巴的男孩
是布恩迪亚家族的第七代继承人。可他刚出世不久,便被一群蚂蚁围攻并被吃掉。
这时候,
奥雷良诺
·
布恩迪亚
终于破译出了吉卜赛人的手稿。手稿卷首的题辞是:“家庭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原来,这手稿记载的正是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 在他译完最后一章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把整个马孔多镇从地球上刮走,从此这个小镇就不复存在了。
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叙述一位母亲带着年幼的女儿坐火车去拜祭误当“小偷”而被打死的儿子的故事。
情感
--
道德
阅读思考:
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灰暗压抑,是因为人物内心的悲痛和忧伤决定了她们眼中不可能有可爱美丽的风景,暗合了文中人物的心情。预示了与小说情节相关的肃穆氛围。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
对车厢的描写是为了说明什么?
说明了母女生活条件的拮据。
对女人的肖像描写说明了什么?
显示出妇女所遭受的生活拮据的磨难。
小说在写母女俩拜祭之前的火车行程时,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写,起到了什么作用?
文章中在真正的情节未开始之前,用不小的篇幅来写母女的火车生活,
一是更加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完整。
二是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氛围,使得小说的主题更加鲜明。
午睡时刻小镇的人们在做什么?小镇还有什么特点?
困、静、热、闷
,
是个沉静的场景。
神父为什么会“刷的一下子红了脸”甚至“头上开始冒汗”?
在博大无边的母爱面前,神父为自己以普通人的眼光、普通人的道德评判标准来看待“小偷”而惭愧不安。
文中死去的“小偷”的母亲在世人面前极为镇静,在她面前,神父反倒不安,这种“倒错”说明了什么?
“小偷”母亲那无所畏惧、无所不在的超越道德伦理的爱深深地打动了神父,在道德与情感的较量中,情感占了上风,
说明了情感具有超越道德的力量。
理解下列句子中包含着的人物情感。
“天太热了,”他说,“你们可以等到太阳落山嘛!”
为母女俩在这种天气状况下去看望逝去的亲人所感动,体现出了深深的关切之情。
“就是上礼拜在这儿被人打死的那个小偷,”女人不动声色地说,“我是他母亲。”
在母亲心中,即使自己的儿子死得毫无尊严,但还是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怜,这是一种超越了道德、伦理等价值观的无边无际的母爱。
“您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他引上正道吗?”
神父虽然在情感上有所触动,但在道德层面上,仍是以普通人对小偷的态度来看待“小偷”家族的。认为做小偷是可耻的,家里人有把他引上正道的义务。
“哎!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
因自己以普通人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小偷”而惭愧,这种惭愧的心态进而影响到他的信仰,怀疑起了上帝对人世的控制力。
文章中对所谓小偷被打死的情节
插叙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小说中唯一一段能够看出知道事件真相的文字就是这一段,这一段插叙使得故事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同时也为事件真相的明了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即那个拳击手并不是真正的小偷。
母亲对儿子、妹妹对哥哥的评价似乎并不客观全面,为什么会对神父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力?
因为这种亲人之间的超越一切的爱触动了神父的悲悯情怀,作为神父,他感觉仅从道德标准去评判一个人的好坏是不恰当的。
母亲在神父谈话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平静的神态,是否可以理解为她内心的平静?
不能。母亲之所以能保持神态上的平静,关键是源于性格上的坚强,更进一步说是对这个社会现实的抗议。
小说结局有何意蕴?
当母女俩去上坟的时候,街上为什么围着一大群人?
随着窗外人群的聚集,连神父都感受到了压力,但母爱给予她力量,使这位母亲能够冲破道德的谴责,坦然地“挽着小姑娘的手朝大街走去”,不惧怕自以为有着道德优势的人们投来种种内涵各异的目光。
在现实面前的这种姿态,更丰满了她作为母亲的形象。
作者在小说中写到母女的主要目的是去拜祭那个拳击手,文章却在拜祭将要开始是时突然停止了,为什么?
这与小说的主题有关。文章并非是以刻画人间亲情为目的,而是以揭示社会问题和人性的真善作为主旨的,所以,全文在展示完社会各个层面的表现时,也就完成了小说的使命,至于母女俩去拜祭的过程只能留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了。
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母亲是一个
个性极强
的人。其中对小女孩在火车上的安排,透露出她的
坚强和执着以及刚烈的性格特征
;求见神父时的语言和神态,则向读者展示出她的
不屈和刚强
;谈到自己儿子时的
自信
也让人深深感动。
巧妙的悬念设置:
文中被打死的人(母亲的儿子、拳击手)是否真的是小偷?
对于这个问题,文章一直没有明确地回答,但从母亲的陈述、事件的回放以及神父的尴尬来看,我们可以很明确地判断出那只是一个饥寒交迫的过路人。
为什么要以“礼拜二午睡时刻”为题?
本文以“礼拜二午睡时刻”为题,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同时“午睡”一词也点出了周围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对比,可以说简约中略带深邃。
通过一对母女去拜祭被当作小偷打死的亲人的经过,向我们展示出了母爱的执着以及神父的宽容,进一步
揭示出了人性中那固有的真爱。
小说主题
同样是儿子被杀,同样是母亲上坟,
《
礼拜二午睡时刻
》
中的母亲和
《
药
》
中的夏四奶奶对儿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比较阅读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天明未久,华大妈已在右边的一坐新坟前面,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钱,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
小路上又来了一个女人,也是半白头发,褴褛的衣裙;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三步一歇的走。忽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涩。
药
那坟与小栓的坟,一字儿排着,中间只隔一条小路。华大妈看他排好四碟菜,一碗饭,立着哭了一通,化过纸锭;心里暗暗地想,
"
这坟里的也是儿子了。
"
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很久。
华大妈见这样子,生怕他伤心到快要发狂了;便忍不住立起身,跨过小路,低声对他说,
"
你这位老奶奶不要伤心了,
——
我们还是回去罢。
"
那人点一点头,眼睛仍然向上瞪着;也低声吃吃的说道,
"
你看,
——
看这是什么呢?
“
华大妈跟了他指头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坟,这坟上草根还没有全合,露出一块一块的黄土,煞是难看。再往上仔细看时,却不觉也吃一惊;
——
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墓。
他们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华大妈忙看他儿子和别人的坟,却只有不怕冷的几点青。
"
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你还是忘不了,伤心不过,今天特意显点灵,要我知道么?
"
他四面一看,只见一只乌鸦,站在一株没有叶的树上,便接着说,
"
我知道了。瑜儿
——"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上叫。
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
华大妈不知怎的,似乎卸下了一挑重担,便想到要走;一面劝着说,
"
我们还是回去罢。
"
那老女人叹一口气,无精打采的收起饭菜;又迟疑了一刻,终于慢慢地走了。嘴里自言自语的说,
"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
"
哑
——"
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谢谢指导
欢迎光临遂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