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笔与繁笔》练习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1—3题。
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乃知其。”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1.依次填入文中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增 密 B.减 疏
C.增 疏 D.减 密
2.“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意在说明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勰是南朝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其代表作是《 》,作者引用刘勰的话,是为了阐明_______;引刘器之的话是为了阐明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写作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
3.文心雕龙 繁简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 只要来自生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
从“旗亭画壁”谈诗词音乐美
董玉玲 武士诚
唐诗宋词距我们已有千年左右的历史了,虽然古今语言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为什么至今人们读起来仍是那么琅琅上口,听起来仍是那么悦耳动听呢?
这是由于诗词原本就是可以歌唱的缘故。
先是诗的歌唱,
隋唐时期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唐代经济的空前繁荣,也带来了诗和音乐的发展。酒肆、歌楼、妓院、秦楼楚馆少不了音乐。乐家们就把诗配上曲,供歌妓们演唱。这配上曲的诗也就是当时的流行歌曲了。而诗人们,也都以自己的诗能被乐家们采用,配上流行曲调给姑娘们去演唱引为莫大的荣幸。
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载: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岑参、王昌龄偶到旗亭(即普通的酒店)小饮,有歌女唱曲宴乐。于是四人便私下约定以歌女演唱谁的诗作多少来判定各人诗之高下,并画壁作记。这时,只见歌妓们拂琴理筝,舒展歌喉,相继唱起了高适、岑参、王昌龄的诗,但却惟独没有演唱王之涣的诗作。三人遂相与笑谑王之涣。这时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漂亮的一位姑娘说,如果她不演唱我的诗,那我就甘拜下风了。话音未落,只见那位最美貌的女子手弹琵琶,轻启朱唇,唱起了“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_______,_______ 。”(王之涣《凉州词》)四人相顾大笑。歌女问其故,始知眼前乃是当朝四大诗翁。惊定之后,遂重理琴筝与之高歌畅饮。这就是早在唐代就已闻名天下的“旗亭画壁”的故事。
这个故事证明诗是入乐歌唱的。
词也是能歌唱的。
起初诗人们还不肯牺牲用惯了的五七言诗体来迁就“曲拍”,只是由乐家们添上许多泛声,勉强凑合演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诗人们最终还是抵挡不过时代的激荡,渐渐的就随从歌唱时代的要求,也就“依曲拍为句”了。乐家们创制出每个曲子的名称,就是后来的“词牌”了。为适应“曲拍”的需要,诗人们也就不再死守五七言体,而渐渐有了更适合“曲拍”的长短句。这也就开始了“倚声填词”的时代。龙榆生在《唐宋名家词选》中写道:“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为词,始行于世。”姜夔在他的《过垂虹》诗中也写到:“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萧。”这是说他作新词,给小红(范成大送给姜夔的歌妓)演唱,自己在一旁吹箫相伴。那时,“凡是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词已广为歌唱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词到宋末,发展到了顶峰,渐渐地脱离了音乐,成为文人用以抒情的新兴诗体了。词一旦与音乐脱离,就不复依附于歌了。但由于词牌、字数、平仄、节奏、押韵等已经模定,所以诗词的音乐美将是永恒的了。
故而,唐诗宋词在今天读起来,仍然富于音乐的美感,给人以特别的情趣。
思考:
1.在文中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__。
2.为什么说我国古典诗词的音乐美是永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略)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繁冗(róng) 拖沓(tà) 描摹(mó) 言简意赅(gāi)
B.磬儿(qìng) 绛色(jiàng) 钹儿(bó) 毛骨悚然(sǒng)
C.迸流(bìng) 刘勰(xié) 擅长(shàn) 字斟句酌(zhēn)
D.累赘(zhuì) 惩罚(chěng) 饶儿(náo) 汩汩滔滔(gǔ)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繁冗拖沓(多) 汩汩滔滔(水流动貌)
B.穷形尽相(不足) 言简意赅(完备,全)
C.毛骨悚然(害怕) 各得其宜(适宜之处)
D.痛快淋漓(形容畅快) 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文章)
3.选出词语依次填入正确的一项。
[ ]
①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作者却不是因为写长篇就_______笔墨。
②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_______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③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
二字,便______出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
A.乱用 感动 点染
B.滥用 感染 点染
C.乱用 感染 点缀
D.滥用 感动 点缀
4.下列各句加粗的比喻说的是什么?作出解释。
(1)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2)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
(3)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
参考答案
1.B 2.C 3.B 4.(1)文章出于自然,自会形成文采。(2)对表现中心不起作用的多余的话。(3)形容用的笔墨多,像水一样汩汩地流出。
阅读《简笔和繁笔》一文的选段,完成面各题。
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百万言,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至的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雪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哆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哆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1.第1段的中心意思是
[ ]
A.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
B.言简则意赅,语繁则拖沓。
C.繁也自有它的好处,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
D.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2.第1段分别指出了“简”、“繁”的好处:“简”,_______;“繁”_______。
3.第2段运用什么方法,论证了作者的什么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证明简笔用得好,选用百万言长篇《水浒》中的实例,为证明繁笔用得好,选用了短文《社戏》中的实例,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从用例的目的及选例的标准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言简意赅,凝练,厚重;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
3.例证法,以“武松打虎”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论证了用笔极为俭省,却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4.阐明运用简笔和繁笔,不在作品长短,而是从写作目的出发,根据写作的需要,当简则简,该繁则繁,才能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们的古人在诗歌创作上强调“炼字”,主张“意胜”,要做到“平字见,常字见,陈字见,朴字见,”这就说明他们对艺术语言的重视,要求人们在这方面下刻苦的功夫。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卢延让也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大概越是出色的作家,越不肯放松对自己语言的锤炼。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刘公勇在词话里,极口称道“红杏枝头春意闹”,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据说这个“闹”字也经过多次改动,临末才确定下来。其实“绿”也罢,“闹”也罢,好处就在于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了春天的蓬勃的生机。可见形象的突出,还必须依靠语言的渲染。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惟一的句子、惟一的动词、惟一的形容词找出来。”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一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1.这段文字处应填写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A.险 奇 雅 美
B.奇 险 新 色
C.险 奇 新 美
D.奇 险 雅 色
2.作者在引用福楼拜话之后说:“这说的正是同样的道理。”“同样的道理”指的是
[ ]
A.最具表现力、最适用的词或句子只有一个。
B.形象的突出,还必须依靠语言的渲染。
C.作家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笔头。
D.作家都重视语言的锤炼。
3.在文中画出阐明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强调锤炼语言,找出最能表达内容的那个惟一的句子,惟—的动词,惟一的形容词,这是否就是在提倡“简笔”?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D 3.“这就说明他们对艺术语言的重视,要求人们在这方面下刻苦的功夫。”“我看古今中外,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都不能离开这—条: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
4.强调锤炼语言,不等于就是在提倡“简笔”。该段文字中说:“可见形象的突出,还必须依靠语言的渲染。”渲染所追求的是能突出地表现内容,该简则简,该繁则繁,则无论简与繁,都需要锤炼语言。
向日葵
王亚平
金黄的、庄严的向日葵,
把花朵朝着太阳开放。
太阳把多光的羽箭投射到
她明静而柔美的花冠。
她有战士的崇高美德,
她嘲笑睡倒在黑暗中的小草,
夜里风雨打落她的花瓣,
早晨她依然朝着大阳。
下面对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太阳把光线投射到“她明静而柔美的花冠”,给向日葵以生命之源泉,这里暗示了一个道理,只有向往光明,才是生命的坦途。
B.诗中的太阳就是光明的化身,是人心所向的代名词,而向日葵则是广大人民的共名。
C.“她嘲笑睡倒在黑暗中的小草”一行,是向日葵个性的流露,它又表现了抗日战土坚强的个性。
D.诗中将“风雨打落花瓣”与“她依然朝着太阳”两个意象加以对比,表现了抗日战土在艰难困苦中,一如既往,毫无畏惧的决心。
参考答案
B(在这首诗里,向日葵是抗日战土的象征,不是指所有人民。所以B项是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