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石头
名师指导
内容感知
这篇文章的作者主要借助“古希腊的石头”展开遐思,从中他既发现了这些石头身上的三种美,又看到了中外文化在这些古文物上的融合,更从希腊人对待古文物的态度和方法上,找到了可供我们借鉴的对待古文物的方式,那就是: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才是真正的保护文物。
基础梳理
一、字音
1.典型字
粗糙(cāo) 庇护(bì) 泯灭(mǐn)
亢奋(kàng) 呵护(hē) 甬道(yǒng)
坍塌(tān) 篝火(gōu)
2.多音字
二、字形
三、词义
1.重点词
庇护:袒护,保护。
暧昧:①(态度、行为)含糊,不明白。②(行为)不光明,不可告人。
朦胧:模糊,不清楚。
葱茏:(草木)青翠茂盛。
神驰:心思飞向(某种境界)。
呵护:爱护;保护。
2.相关成语
炯炯有神:形容目光明亮。
坚不可摧:非常坚固,摧毁不了。
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
气宇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概不凡。也作“器宇轩昂”。
喜新厌旧:喜欢新的,厌弃旧的(多指爱情不专一)。
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战战兢兢: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②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3.近义词
悠远•幽远
悠远:离现在时间长。如:悠远的童年。幽远:幽深,多指山水、树林、宫室等。如:这篇文章意境幽远。
四、文学常识
1.冯骥才,当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从小喜爱美术、文学、音乐和球类活动。1974年调天津工艺美术厂,在工艺美术工人业余大学教图画与文艺理论。1978年调天津市文化局创作评论室,后转入作协天津分会从事专业创作,任天津市文联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文学自由谈》和《艺术家》主编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电影文学剧本《神灯》,文学杂谈集《我心中的文学》,以及《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冯骥才小说集》《冯骥才选集》等。其中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获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部分作品已被译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
2.古希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五、名篇名句
1.这便是古物的历史美。历史美是时间创造的。所以它又是一种时间美。我们通常是看不见时间的。但如果你留意,便会发现时间原来就停留在所有古老的事物上。比如那深幽的树洞,凹陷的老街,泛黄的旧书,磨光的椅子,手背上布满的沟样的皱纹,还有晶莹而飘逸的银发……它们不是全都带着岁月和时间深情的美感吗?
2.他们使我们认识到,每一块看似冰冷的古老的石头,其实并没有死亡,它们犹然带着昔时的气息。它们各自不同的形态都是历史的表情,石头上的残痕则是它们命运的印记与年龄的刻度。认识到这些,便会感到我们已身在历史中间。如果你从中发现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细节,那就极有可能是神奇的时间隧道的洞口了。
句段剖析
一、疑难妙句
1.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剖析:有人说过:历史是写在石头上的。文中这句话表明尽管这些残块和断片还向我们传达着那个时代零星的信息,但如果任其损毁,不加保护,很快,我们就再也无法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了。我们一定要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保护文物,这也正是作者想传达出来的东西。
2.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
剖析:先让我们看一下希腊神话所展示的历史风景吧。希腊神话是最早的思想形式和历史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特殊的形象化反映,是希腊人最早的哲学与科学,是诗化的历史。而古希腊神话与古希腊宗教密不可分。宗教崇拜的对象就是神话中主要的神与英雄。有些神话往往就是有关的崇拜的解释与补充,而作为宗教崇拜出现的雕塑(“古希腊的石头”)则忠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征。正因为这些雕塑反映了古希腊文明,或者说让作者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于是他才喜欢上了“古希腊的石头”。
3.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
剖析:历史的责任在于尊重事实,有时候,残缺才是真实,才是一种美的表现。
4.数千年前,它们曾是堆满财富的王城,聆听神谕的圣坛或人间英雄们竞技的场所。
剖析:作者所写的石头恰恰就是记载神和英雄的“历史的表情”的石头。作者在这些石头上发现了三种美:古物的历史美、时间美和文化美。
5.等我走下断崖时,忽然发现一间专门为游客服务的商店,它故意盖在侧下方的隐蔽处。
剖析:这是作者的神来之笔,他无意中发现的希腊对古文明的保护方式,因为商店一般都开在显眼的地方,而它却开在“隐蔽处”,可见在希腊连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商人都在刻意保护文物,这不能不令我们感到震撼。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种方式持一种由衷的赞赏态度,这也正是作者所提倡的。
二、重点语段
1.“站在雅典卫城上”至“陡然地掉转过头,五彩缤纷地扑面而来”。
剖析:这一部分写作者被一座很像佛像的雕像所吸引,于是便兴冲冲地去观赏山顶上的纪念碑。这说明作者不是简单地一门心思地沉醉在对外族文明的欣赏中,他更加关注的是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更关
心的是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与并存。所以,站在雅典卫城上,作者才有了对古希腊神像与中国古代佛像的简单的比较与联想,比较的结果让人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和发展充满了信心。这也使作者意识到这“残缺的石头”正是今人进入古人世界的时间隧道。
2.“迈锡尼遗址给人的感受真是一种震撼”至“如若这样,历史的魂灵就会一下子逃离而去”。
剖析:这两段作者以世界著名历史文明遗迹——迈锡尼遗迹为例来证实自己的发现。这三千年前的城堡,正因为以原生态保留下来,才能使人仿佛看到三千年前的战火,看到“精美绝伦的‘迈锡尼文化’”,看到古代发生在这里的“一对狂恋中的情人眼睛里的惊恐与杀机”。作者因此推出希腊人给我们的启示:“珍视历史就是保护它的原貌和原状。”这和国人“修复圆明园”的呼喊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也使人领悟到作者撰文的用意。
结构图解
主旨探究
“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这篇文章的作者主要借助“古希腊的石头”展开遐思,站在雅典卫城上,作者有了惊奇的发现,有了对古希腊神像与中国古代佛像的比较与联想,结果使人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他也从中发现了这些石头身上的历史美、时间美和文化美,看到了中外文化在这些古文物上的融合,更从希腊人对待古文物的态度和方法上,找到了我们足以借鉴的对待古文物的方式,那就是:尊重历史的本来面目,才是真正的保护文物。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表达多样 对比鲜明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要言“志”,必须对“物”进行比较具体的叙述、细致的刻画、缜密的分析。这就需要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叙述、描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叙述、描写的深化,作者往往通过议论揭示事物的本质,发表自己的观点。散文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有机结合,使作者既能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绘,把感情融进所描写的事物中,使文章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又能使作者对事物进行分析,对问题进行反思,直接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文章的第5段中,作者对“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作了细腻的描写:写他“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甚至写他皮肤下面的血管。接着作者用议论方法对这个残臂作了分析:“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最后,作者明确指出,古物是一种历史美,一种时间美,一种文化美。
文章再三提到希腊人保护历史文物的做法,这和国人中有人大声呼喊着“修复圆明园”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作者意识到国人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尽管文章直接提国人做法的地方不多,但我们读这篇文章,却时时感受到这种对比的存在。第25段中作者把爱琴海和“这些石头”作了比较,突出了“这些石头”的非凡价值。
句题探究
对于秦始皇陵这一重大的古文物发现,历代的学者都对它进行过研究,说法却各不相同,各持己见,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研究的话题。
导思: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后代对此文物的发掘与研究一直没有中断,可以广泛搜集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进行实地调研,然后归纳整理。
探究:1.最早走出书斋实地考察秦始皇陵园的是明代学者都穆,在他的考察成果《骊山记》中,忠实地记录了陵园内外城门址的具体尺寸。他所记载的封土高度只有14余米。
2.1906年,日本学者足立喜六测得封土高度应当为76米。
3.1917年,一位叫维克托•萨加伦的法国学者测得封土高度约为46米,同时他第一次提出封土的巨大外形并非完整的四棱锥体,而是有三层明显的台阶。
4.袁仲一先生是早期参加兵马俑发掘的专家之一,他认为,秦始皇陵整个地形象一条鱼的脊背,从不同的角度测量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数值。
5.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秦始皇陵地宫的建造及相关情况记录:“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6.秦始皇陵考古队最近有一个重要的发现,经过探测,他们在陵墓地宫的东、南、西方向都发现了厚厚的夯土建筑,夯土建筑最深处位于陵墓的南端,达39.4米,最窄处在陵西,深度为23米。考古队认为这是地宫的防水大坝。秦陵地宫南、西、东三面较高,从而推断地宫的深度将低于三十米,否则,地下水将从高处渗入地宫。
7.利用已有资料,通过走访、查询,用与同学合作的方式,对某一历史古迹进行一次有意义的探究,并用500字左右的文字记载下探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