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四校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辽宁省四校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联考语文试卷

ID:571060

大小:88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 辽宁省东港二中、瓦房店高级中学等四校2017-2018学年高一12月联考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 古典诗歌的现代传承 杨景龙 ‎ ‎ 综观20世纪中国新诗,从创作实践到理论批评,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到观念题旨、艺术精神,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诸多优良传统。不过,这种继承不是亦步亦趋的墨守成规的仿效,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 ‎  胡适的《尝试集》作为白话新诗的发轫,其秉承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即至为明显,胡适自己就承认,他的新诗“实在不过是一些刷洗过的旧诗”。胡适之后,白话诗人的创作或强或弱,或显或隐,或多或少,都无法完全逃离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 ‎  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像戴望舒名篇《雨巷》的中心意象“丁香”,即来自李璟《摊破浣溪沙》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卞之琳就说《雨巷》“读起来好像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余光中《碧潭》有句“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我的忧伤就灭顶”,是活用李清照《武陵春》词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古今诗歌作品之间,如郑愁予名篇《错误》的艺术构思,显然借鉴了苏轼《蝶恋花》下片中的无焦点冲突和戏剧化情境;舒婷名篇《船》表现的咫尺天涯的永恒阻隔,与《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同出机杼。‎ ‎  古今诗人之间,像郭沫若诗歌的豪情气势与李白诗歌,艾青诗歌的深沉悲郁与杜甫诗歌,戴望舒、何其芳诗歌的辞色情调与晚唐温、李诗词,卞之琳诗歌的炼字琢句与南宋姜、吴雅词等;古今诗体之间,像胡适之体的浅白与元白体的浅俗,俞平伯、严阵、流沙河诗歌的语言节奏与古代词曲句式,郭小川的新辞赋体诗歌与古代辞赋歌行,白话小诗的体式与古代绝句小令等;古今诗歌流派之间,像新边塞诗的激昂豪迈、地域特色与盛唐边塞诗的激情悲壮、异域风光等;古今诗歌主题之间,像社会政治主题,爱国主题,爱情主题,时间生命主题,历史主题,自然主题,乡愁主题等;古今诗歌形式手法之间,像构句分节押韵,意象化,比兴象征,构思立意,意境营造与氛围渲染,叙事性和戏剧化,互文与用典等:其间均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  开展扎实有效的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有利于古代诗歌研究者扩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理清20世纪新诗的诗学背景和诗艺渊源,从而对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作出较为准确的评估;并以辉煌灿烂的古典诗艺为参照,剖析新诗艺术的利弊得失,提升新诗的艺术水准;促使古典诗艺的现代性转化;它还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而在广泛的意义上,它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弘通的历史视野和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的能力。‎ ‎ ‎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不能证明“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的一项是()(3分)‎ A.舒婷《春夜》中的名句“我愿是那顺帆的风/伴你浪迹四方”,与宋代张先《江南柳》词句“愿身能似月亭亭,千里伴君行”,可说是活脱相似。‎ B.台湾诗人席慕蓉在她的《悲喜剧》一诗中写“白苹洲”上的等待与相逢,其实是对温庭筠《梦江南》词意的翻新与主题的掘进。‎ C.洛夫做过将古诗句“加工改造”的实验,他曾把李贺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句改写为“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D.李瑛的《谒托马斯·曼墓》中的“细雨刚停,细雨刚停/雨水打湿了墓地的钟声”,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甫《船下夔州郭宿》中的诗句“晨钟云外湿”。‎ ‎2、下列对“古今诗歌传承研究工作”的意义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能够扩宽古诗研究者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整体把握中国诗歌史的发展演变。‎ B.能够拓展中国新诗的领域,进而形成边缘交叉的、新的分支学科。‎ C.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估古典诗歌的现代价值和现代新诗的艺术成就。‎ ‎ ‎ D.能够丰富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历史视野,同时对古典诗艺进行创造性转化。‎ ‎3、下列分析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小到意象、诗句,大到诗人、流派、主题、手法,都可以寻找到古今之间施受传承的脉络和痕迹。‎ B.白话新诗从一开始出现,就秉承了古典诗歌的遗传基因。《尝试集》的作者胡适对此给予了肯定。‎ C.古今诗歌无论是在作品之间还是诗歌体裁之间,以及在诗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D.中国新诗在继承古诗优良传统的同时,横向移植外来作品。并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 ‎ 百年震柳 ‎ ‎ 梁衡 ‎ ‎ 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 ‎ 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是日晚8时,忽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霎时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 ‎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半个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岁。‎ ‎ ‎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却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 ‎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用作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 ‎ 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着青枝。‎ ‎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开篇,不仅概述了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 ‎ B.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是为了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 ‎ C.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 ‎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 ‎ ‎5.文章第五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 ‎ ‎6.震柳作为“活化石”给后人带来什么样的意义和启示?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6分)‎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题。‎ ‎ ‎ 材料一:‎ ‎ ‎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 ‎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 ‎ ‎ ‎(《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 ‎ ‎ 材料二:‎ ‎ ‎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 ‎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 ‎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 ‎ ‎ 材料三:‎ ‎ ‎ ‎“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而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 ‎ ‎ 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 ‎ ‎ 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 ‎ ‎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 ‎ ‎ B.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 ‎ ‎ C.虽然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 ‎ ‎ D.《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 ‎ ‎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 ‎ ‎ B.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 ‎ ‎ C.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 ‎ ‎ D.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 ‎ ‎ E.张一清厦门出差时体悟到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有读书会这样的民间组织引领公众阅读,才能受到更好的效果。‎ ‎ ‎ ‎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4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 ‎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 ‎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 ‎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 A.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 ‎ 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 ‎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 ‎ D.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 A.平明:天刚亮的时候。平旦、黎明等与之意思相同。‎ ‎ ‎ B.败北:打不过转背而逃,即战败。北,引申为与胸相对的背部。‎ ‎ ‎ C.亭长:官名。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管诉讼等。‎ ‎ ‎ D.侯:古代有公、伯、侯、男、子五等爵位,侯是第三等。‎ ‎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项羽性格豪爽,多愁善感。在垓下之围中,他预料了到失败命运,唱出了柔肠百转的《垓下歌》,可谓是“猛虎细嗅蔷薇”。‎ ‎ ‎ B.项羽勇猛无敌,但也自负得意。东城快战,连斩敌将,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乌江边,面对必欲杀之以邀功的“故人”,他慷慨赐头。‎ ‎ ‎ C.项羽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在乌江岸边,亭长劝他登船离开,以图东山再起,他拒绝好意;他还不忍爱马被杀,赠马亭长。‎ ‎ ‎ D.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项羽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 ‎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 ‎ ‎(1)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5分)‎ ‎ ‎ ‎(2)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5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 ‎ 浣溪沙 蔌蔌衣巾落枣花 ‎ ‎ 苏轼①‎ ‎ ‎ 徐门②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 ‎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③,牛衣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 ‎ ‎[注]‎ ‎ ①苏轼时任徐州太守,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②徐门:即徐州。③缲车:缫丝车。④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 ‎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 ‎ A.词的上片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主要通过视觉形象构成一组连续不断的影像,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 ‎ B.上片的首句采用了倒装的句式,既描绘出枣花纷纷飘落的样子,又把词人的行踪逗出---行走在枣树下。‎ ‎ ‎ C.上片的后两句,词人通过“村南村北”的“缲车”声和农人卖瓜的叫卖声,表现了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表达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心情。‎ ‎ ‎ D.词的上片一句一个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下片侧重抒情议论,既有对路途遥远、人体困乏的无奈,又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的性格特点。‎ ‎ ‎ E.“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 ‎ ‎ ‎15.结合词的内容及相关信息,分析理解词人的形象特点。(6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 ‎ ‎16.(1)在《赤壁赋》中既描绘秋江的爽朗和澄清,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两句是:, 。‎ ‎(2)在《赤壁赋》中苏轼将人生与宇宙相对照的两句是:  , 。‎ ‎ ‎ ‎(3)《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的句子是 ‎ ‎ ‎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①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可谓老练稳重的央行行长之一了,但面对欧盟委员会在布鲁塞尔公布的经济中期预测报告,即便是这位前法国银行家,昨天也表现得忸怩不安起来。。‎ ‎ ‎ ‎②2008年奥运会最大的现场就是北京这座偌大的城市,置身其中的每个市民,他们的嘉言懿行,都会生动地诠释着付出的朴素含义。‎ ‎ ‎ ‎3这个曾被认为有教无类、不堪造就的孩子,在本次国际钢琴比赛中竟然脱颖而出。‎ ‎ ‎ ‎4我们强忍住即将夺眶而出的泪水,深情地唱起了周华健的《朋友》,长歌当哭来 ‎ ‎ 告别我们的初中同学。‎ ‎ ‎ ‎5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有多重途径。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手法的认识。‎ ‎ ‎ ‎6《中国往事》的每一个主人公,都各自代表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的一个群体,有的已存在了数千年,有的却是中西矛盾纠结的新产物,但他们都需要在那个时空的中国历史中,重新寻找定位。‎ ‎ ‎ A.②④⑤ B. ①③④  C.①③⑥   D. ②⑤⑥‎ ‎ ‎ ‎18.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 A.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意外走红,不仅以超5亿元的高票房打破了印度电影在中国内地的票房纪录,还连续多日牢牢占据单日票房榜首。‎ ‎ ‎ B.海上救生训练主要是针对空间站载人飞行任务飞船应急返回溅落海上开展的,旨在提高航天员海上自主出舱、生存和救援技能,磨炼航天员意志品质。‎ ‎ ‎ C.中国网络直播行业得到迅猛发展,在经历了近一年的行业爆发式增长之后,随着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入,行业监管趋严,我国的网络直播行业进入平稳增长阶段。‎ ‎ ‎ D.近年来,药品不良事件和药源性疾病时有发生,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这是由于抗生素滥用引起的耐药性导致的。‎ ‎ ‎ ‎19.下列句子表达得体的一项是(3分)(    )‎ ‎ ‎ A.刚挂好您的拙作,您又亲自惠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啊!‎ ‎ ‎ B.校庆前夕,联络办王老师收到一则校友发来的短信:“王老师您好,本人因身体欠安,不能及时赶回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 ‎ C.令爱出身书香门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如此大家闺秀,博通之人,当是小女学习的楷模。‎ ‎ ‎ D.您这礼物太让人高兴了,我只好笑纳了!‎ ‎ ‎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 ‎ 台风具有强大破坏力,是自然灾害的一种,但① 。台风送来了淡水资源,大大缓解了全球水荒。一次直径不算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30亿吨降水。另外,②,赤道地区气候炎热,若不是台风驱散这些热量,热带会更热,寒带会更冷,温带也会从地球上消失。一句话,③。‎ ‎ ‎ ‎21.下面是陈毅元帅为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撰写的一副对联。上下联各抽出了部分句子并打乱了顺序,请将正确的序号依次填入空格处。(5分)‎ ‎ ‎ 上联:要打叭儿落水狗,________,懂得进退攻守,________;‎ ‎ ‎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①不愧思想权威    ②一生最恨帮闲 ③临死也不宽恕 ‎ ‎ ‎④莫做空头文学家 ⑤岂仅文坛闯将 ⑥敢于嬉笑怒骂 ‎ ‎ 四.写作(60分)‎ ‎ ‎ ‎22.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 ‎《炎黄青年报》公布了近年中国流行语,包括“工匠精神”、“互联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红”、“断舍离”、“中国梦”、“点赞”、“吃瓜群众”、“正能量”、“中国式”、“最美”、“山寨”等,并开展以“从流行语看中国”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将择优发表。‎ ‎ ‎ ‎    请你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投稿,要求选择其中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 ‎ ‎ ‎ 高一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 ‎ ‎1、B(A、C、D这三项说的都是“古今诗歌意象、诗句之间”的关系,D项说的是古今诗歌作品之间的关系)‎ ‎ ‎ ‎2、C(A项,原文说“形成关于中国诗歌史发展演变的整体观”;B项,原文说“有望在中国诗学领域拓展出一片边缘交叉的新垦地,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学科”;D项,原文说“有益于培养现代学人丰富的审美趣味”以及“对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 ‎ ‎ ‎3、D(原文第1段说“这种继承……而是在横向移植的外来参照之下的现代创造性转化”,而不是“对外来作品进行现代创造性转化”。 A项是对3―5段内容的正确概括;B项是对第2段第1 句话的正确改写;C项是对第4、5段相关内容的正确转述或概括;)‎ ‎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 ‎ ‎4.(3分)D(A“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理解错误。强调地震的巨大破坏,是为了衬托震柳的奇迹存活,也点明了震柳之名的由来;B“是为了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强调这些数据是为了体现震柳的存活令人震撼;C“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分析有误,其目的是强调震柳生命力的顽强。)‎ ‎ ‎ ‎5.(5分)①说明原因。第五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2分)‎ ‎ ‎ ‎②丰富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1分)‎ ‎ ‎ ‎③照应上文。文章前四段集中写震柳经历强震而不死,第五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2分)‎ ‎ ‎ ‎6.(6分)①“百年震柳”是灾难的见证者,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 ‎ ‎②震柳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 ‎ ‎ ‎③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它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每点2分)‎ ‎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 ‎ ‎7.C(3分)(“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错)‎ ‎ ‎ ‎8.BC(B“就能”太绝对;C“也就是要亲近群众”错,亲近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对一项给2分,全对给5分)‎ ‎ ‎ ‎9.(1)中高考要重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学校教育改变传统文化的讲授灌输方式。‎ ‎ ‎ ‎(2)传承传统文化,要赋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 ‎ ‎ ‎(3)青少年要多读书,不能用碎片化阅读取代书籍的阅读。‎ ‎ ‎ ‎(4)社会要加强对民众的阅读引领。‎ ‎ ‎ ‎(每点1分,共4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 ‎10.(3分)A(“无以”是固定结构,据此排除C、D两项;据语境,“有”与“船”关系十分紧密,可排除B项。故选A。)‎ ‎ ‎ ‎11.(3分)D(爵位由高到低依次为公、侯、伯、子、男。)‎ ‎ ‎ ‎12.(3分)B( “赐头”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 ‎ ‎ ‎13.(10分))‎ ‎ ‎ ‎(1)可是如今最终被困在这里,这是上天要使我灭亡,绝不是作战的过错。(“卒”、被动句、判断句各1分,大意2分)‎ ‎ ‎ ‎(2)项王身上也受了十几处伤口。项王回头看见汉军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相识吗?”(“被”、“创”、“顾”各1分,大意2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 ‎ ‎14.(5分)AD(A项,“视觉形象”错,应该是“听觉”。D项,无“议论”,“无奈”之说也是没有的。对一项给2分,两项全对得满分)‎ ‎ ‎ ‎15.(6分)①体恤民情。替民“求雨”“谢雨”。‎ ‎ ‎ ‎ ②勤于政务。虽“酒困路长”“日高人渴” 但仍不懈怠于政务。‎ ‎ ‎ ‎ ③谦和、平易近人。从“敲门试问”的细节描写中能现出他的平易近人和谦和。‎ ‎ ‎ ‎(注意结合诗中的细节分析词人的“体恤民情”“勤于政务”“谦和、平易近人”形象特征。)‎ ‎ ‎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 ‎ ‎16.(1)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2)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 ‎(3)寄蜉蝣于天地(每句1分,共计5分)‎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 ‎17.B(3分)‎ ‎ ‎ ‎(①使用不当。忸怩不安:不好意思,心里慌乱。出自于《大堰河我的保姆》‎ ‎ ‎ ‎②使用正确。嘉言懿行:美好的言论和高尚的行为。(见第二单元概述)‎ ‎ ‎ ‎③使用不当。有教无类,指对各类人都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必修一P85‎ ‎ ‎ ‎④使用不当,“长歌当哭”,指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来源于《记念刘和珍君》‎ ‎ ‎ ‎⑤使用正确。提要钩玄:提要,指出纲要;钩玄,探索精微。精辟而简明地指明主要内容。见第二单元概述 ‎ ‎ ‎⑥使用正确。风云变幻:风云,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变幻,变化不定。形容天气变化无常 。现比喻局势复杂;变化急速;难以预料。见第二单元概述)‎ ‎ ‎ ‎18.(3分)C(A项不合逻辑,应将“不仅”和“还”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B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在“……应急返回溅落海上开展的”后加上“专项训练”;D. 句式杂糅,应该改为“这是由抗生素滥用引起的耐药性导致的”,或者改为“这是由于抗生素滥用引起的”)‎ ‎ ‎ ‎19.(3分)C(A项“拙作”谦称自己的作品;B项“欠安”是对别人生病的婉辞,不能用于自己;;D项“笑纳”请别人接受自己的礼物时的谦称”)‎ ‎ ‎ ‎20.(6分)‎ ‎ ‎ ‎①也能给人类带来好处②台风还能调节地球冷暖③台风有弊也有利。(每句2分)‎ ‎ ‎ ‎21.(5分)‎ ‎ ‎ 上联: ③ ⑤ ‎ ‎ ‎ 下联: ④    ②   ⑥   ①‎ ‎ ‎ ‎(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