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ppt课件(48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ppt课件(48页)

ID:571169

大小:953 KB

页数:48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 7 课  《 红楼梦 》 的情节波澜 ( 节选 ) 诗海探珠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 , 惟有功名忘不了 ! 古今将相在何方 ? 荒冢一堆草没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 , 只有金银忘不了 ! 终朝只恨聚无多 , 及到多时眼闭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 , 只有姣妻忘不了 ! 君生日日说恩情 , 君死又随人去了 . 世人都晓神仙好 , 只有儿孙忘不了 ! 痴心父母古来多 , 孝顺儿孙谁见了 ? 【 赏析 】   此诗形象地勾画了封建末世统治阶级内部各政治集团、家族及其成员之间为权势利欲剧烈争夺,兴衰荣辱迅速转递的历史图景 。 作为艺术家的曹雪芹是伟大的 , 他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极其生动的封建末世社会的讽刺画 。 然而 , 当他企图对这些世态加以解说 , 并企图向陷入 “ 迷津 ” 的人们指明出路的时候,他自己也茫然了,完全无能为力了。 他只能借助于机智的语言去重复那些人生无常、万境归空的虚无主义滥调和断绝俗缘所谓 “ 了 ” 、便得解脱所谓 “ 好 ” 的思想,借此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极端愤懑和失望 。 【 思考 】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 提示 】  文中画线部分即思考答案。 课堂互动探究 写作素材积累 知能优化演练 基础自主学案 美文佳作欣赏 第 7 课 《 红楼梦 》 的情节波澜 ( 节选 ) 基础自主学案 三、词语辨析 (1) 反映 · 反应 反映:动词,指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 反应:名词,指受到刺激而引起的相应活动。 例 : 《 红楼梦 》 正是通过不同身份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 _____, 广泛而深入地 _____ 社会的面貌 . 反应 反映 (2) 逐步 · 逐渐 逐步:副词,一步一步地,强调动作或情况要经过一定的过程或步骤。 逐渐 : 副词 , 渐渐 , 强调行为动作等变化缓慢 . 例 : 一旦美国经济进入持续复苏 , 美联储必将 _____ 退出量化宽松的现状 ,_____ 收紧银根 , 美国拆借市场利率和联邦基金利率将会上升 . 逐步 逐渐 四、词语释义 ① 缔构 :_____________ ② 天造地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 分道扬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④ 不可或失 :___________________ ⑤ 仕途经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 禄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建、构造。 赞美事物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 造 , 制 作 ; 设 , 设立 . 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奔前程 . 文中指创 作方式不落俗套 . 即不可缺少 . 或 , 稍微 . 走为官之路 , 经世济民、治理国家 . 指贪求官位俸禄的人 . 蠹 , 咬器物的虫子 . ⑦ 不速之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 邀名取禄 :____________________ ⑨ 就范 :_________________ ⑩ 飞短流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⑪ 垂头耷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 如坐针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 速 , 邀请 . 追求名声 , 追求俸禄 . 听从支配和控制 . 指散布谣言 , 中伤他人 . 飞 , 散布 . 精神不振、神情委靡的样子 . 耷 , 下垂 . 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 . 形容心神不定 , 坐立不安 . 五、名句名篇 ① 满纸荒唐言 , 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 , 谁解其中味? ( 曹雪芹 《 红楼梦 》 ) ② 假作真时真亦假 , 无为有处有还无 . ( 曹雪芹 《 红楼梦 》 ) ③ 身后有余忘缩手 , 眼前无路想回头 . ( 曹雪芹 《 红楼梦 》 ) ④ 世事洞明皆学问 , 人情练达即文章 . ( 曹雪芹 《 红楼梦 》 ) 六、文学常识 1 .走近作者 吴功正 , 1943 年 10 月生 , 江苏如皋人 ._____ _____. 1967 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 系 , 1982 年 12 月调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 历任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教师 , 南通师专中文系教师 ,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_________》 主编 , 研究员 , 博士生导师 ,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 中共 党员 江海学刊 政府特殊津贴 . 1962 年开始发表作品 . 1983 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 代表作有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等等 . 2 . 资料链接 《 红楼梦 》 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 , 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 , 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 .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 , 前八十回是曹雪芹写的 , 后四十回据说是高鹗续写的 . 故事始于贾宝玉衔玉出生 , 为贾母所钟爱 , 林黛玉失恃 , 来依靠外祖母家 , 迄于黛玉死和宝玉出家 . 小说美学 明清短篇小 说概论 唐代美学史 其中插叙金陵十二钗的身世、经历和结局 . 全书可分七个部分 : 第一回至十八回主要介绍荣、宁两府及大观园的环境 , 以及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秦可卿等的生活 . 第十九回至四十一回主要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对爱情的探索 , 贾宝玉和封建正统思想的斗争 , 以及薛宝钗、史湘云、袭人、妙玉和刘姥姥等人物 . 第四十二回至七十回主要写其他人物 , 如探春、薛宝琴、邢岫烟、尤二姐、鸳鸯、晴雯、香菱等的活动 . 第七十一回至八十回主要写贾府的衰败之兆,晴雯之死。第八十一回至九十八回主要写宝玉和黛玉的婚姻发生了波折,在贾母和王熙凤的策划下,宝玉和宝钗结成夫妻,黛玉以死殉情。第九十九回至一百零六回主要写贾府被查抄和贾母对天悔罪。第一百零七回至结尾主要写贾府衰败和宝玉的出家。这些部分是和全书的主要线索、人物联在一起的,形成完整有机的统一体。 七、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 文脉 · 探究 ] 1 .本文探讨曹雪芹安排情节波澜的经验,作者认为 《 红楼梦 》 情节设计的总特点是什么? 【 提示 】  作者认为 《 红楼梦 》 情节设计的总特点是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 , 这个观点在文章的第一段中 , 作者有明确的表述 : “ 我们在本文中探讨的是曹雪芹安排情节的波澜的经验 . 由于小说作者致力于营造情节的波澜 , 就使这部不以惊险见长的多卷式长篇小说获得了吸引的力量 . ” 2 . “ 宝玉挨打 ” 情节设计有什么特点?文章具体从哪几方面进行阐述的? 【 提示 】   “ 宝玉挨打 ” 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 : 层层铺垫 , 推举高潮 . 文章具体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 ① 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 , 有社会的必然性 , 有情节的必然性 ; ② 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 情节波澜起伏隐显 , 脉络分明 , 渐次而又迭进地推举上去 ; ③ 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 , 偶然性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 3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文艺评论,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思路的? 【 提示 】  本文从结构上来说应该分为两部分 . 1 ~ 4 段是第一部分 , 提出中心观点 :《 红楼梦 》 在情节安排上的经验是层层铺垫 , 推举高潮 . 5 ~ 7 段是第二部分 , 具体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中心观点 . 从思路上来说 , 文章首先指出 “ 《 红楼梦 》 是一座富丽堂皇、精工细巧的艺术大厦 ” , 然后提出本文所探讨的问题 —— 曹雪芹安排情节的波澜的经验 , 接着提出中心观点 : 层层铺垫 , 推举高潮 ,《 红楼梦 》 中的情节高潮是经过作者充分的组织和准备形成起来的 . 最后 , 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 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 , 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 , 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 . 4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你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 名师点拨 】  有理有据、条理清晰地全面论证自己观点的评论手法。运用例证法证明论点,比喻论证手法的运用,严密的论证逻辑语言的运用等。 5 .读完此文,请说说什么是文学评论? ( 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 ) 【 名师点拨 】  文学评论是以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以叙、析、评为内容,充分论证自己从一定角度对文学作品的看法的议论文。 [ 细剖 · 深析 ] [ 楼主 ] 古人云 : “ 文似看山喜不平 . ” 倘若叙事类的文章行文如一马平川 , 读来便索然无味 ; 波澜起伏 , 曲尽其妙 , 方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 那么 , 怎样写出波澜呢?结合 《 〈 红楼梦 〉 的情节波澜 ( 节选 ) 》 以及自己平时的学习及写作体会,简要总结一下。 [ 沙发 ] 设置巧合。俗话说 “ 无巧不成书 ” ,巧合,即不期而恰合者。对生活最精彩的艺术表现,就在于对个别特殊现象即带偶然性现象的把握和描述。通过偶然,揭示必然;通过个别现象,揭示事物普遍性的规律和实质。巧合,既能更集中、强烈、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又能以其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审美魅力。 [ 板凳 ] 巧设伏笔。伏笔,指的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是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物的提示或暗示。与这种提示或暗示呼应的就是照应。有伏笔就有照应。 [ 三楼 ] 张弛有致。 “ 张 ” 就是事件的描述或情节紧张生动, “ 弛 ” 就是事件的描述或情节弛缓或平淡。一篇文章,描述由紧张到松弛或由松弛到紧张,都会造成强烈对比,给人波澜起伏之感。 写作素材积累 技法借鉴 结构精巧 逻辑严密 从线索上看 , 本文一线贯穿 , 首尾呼应 , 全文围绕中心线索逐层展开 , 细致全面 , 有金线穿珠之效 . 从整体上看 , 本文由总体的特点 “ 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 ” 过渡到主要特点 “ 层层铺垫,推举高潮 ” . 从段落上看 , 文学评论的特点也体现得非常突出 , “ 叙 ” 、 “ 析 ” 、 “ 评 ” 恰当地结合,把要分析的特点论述得透彻、明白 . 随堂练笔 阅读 《 红楼梦 》 ,选择其中你最欣赏或最有心得的章节,如 “ 林黛玉进贾府 ” 、 “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 、 “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 、 “ 刘姥姥二进大观园 ” 等,任选角度进行鉴赏评价。 1 .课内素材开发  本文在分析高潮的必然性时 , 提到贾宝玉无心于仕途之间 , 绝意于经济之途 , 他大闹私塾 , 大骂迷恋于仕宦的人是 “ 禄蠹 ” , 史湘云曾劝他 : “ 该常会这些为官作宦的 , 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 . ” 宝玉听了 , 如针刺耳 , 大为反感 .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宝玉是一个反对封建束缚、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 , 与贾政的 “ 正人君子 ” 、 “ 卫道士 ” 形象 , 形成尖锐的对立 , 为第三十三回的高潮作了很好的铺垫 . 素材积累 [ 适用话题 ] 这则材料适用于 “ 追求自由 ”“ 反抗 ”“ 蔑视世俗 ”“ 忠贞 ”“ 理解 ” 等相关材料和话题作文中。 2 .鲜活素材速递  上半年,作家刘心武完成了 《 红楼梦 》 这部中国经典名著的后 28 回的续作,出版 《 刘心武续红楼梦 》 ,他介绍说 “ 续书的缘由是通过对前八十回的文本细读,以及探佚研究,力图恢复曹雪芹后二十八回原意的一次尝试 ” …… 但是, 《 刘心武续红楼梦 》 一书的写作风格、情节结构、人物语言 …… 诸多方面与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是不合拍的,某些方面,反不如高鹗续得合情合理。 结果,出版的 《 刘心武续红楼梦 》 内容上、艺术上,几乎没有什么 “ 惊艳 ” 之处,但是 “ 全国读者的好奇心还是被牢牢勾起,几十万册的销量即可证明,这是个出色的营销案例 ” 。 [ 适用话题 ] 这则材料适用于 “ 继承与创新 ”“ 尝试 ”“ 文化和利益 ”“ 续写名著的背后 ” 等相关材料和话题作文中。 《 红楼梦 》 并不是梦 老 舍 我只读过 《 红楼梦 》, 而没作过 《 红楼梦 》 的研究工作 . 很自然 地 , 在这里我只能以一个小小的 作家身份来谈谈这部伟大的古典著作 . 我写过一些小说 . 我的确知道一点 , 创造人物是多么困难的事 . 我也知道 : 不面对人生 , 无爱无憎 , 无是无非 , 是创造不出人 美文佳作欣赏 物来的。在一部长篇小说里,我若是写出来一两个站得住的人物,我就喜欢得要跳起来。 我知道创造人物的困难,所以每逢在给小说设计的时候,总要警告自己:人物不要太多,以免贪多嚼不烂。看看 《 红楼梦 》 吧!它有那么多的人物,而且是多么活生活现、有血有肉的人物啊!它不能不是伟大的作品;它创造出人物,那么多那么好的人物!它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世界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在世界名著中,一部书里能有这么多有性格有形象的人物的实在不多见! 对这么多的人物 , 作者的爱憎是分明的 . 他关切人生 , 认识人生 , 因而就不能无是无非 . 他给所爱的和所憎的男女老少都安排下适当的事情 , 使他们行动起来 , 借着他们的行动 , 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 . 这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 而绝对不是一场大梦! 我们都应当为有这么一部杰作而骄傲!对于运用语言 , 特别是口语 , 我有一点心得 . 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首先要知道 : 有生活才能有语言 .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必须是由生活里学习来的 , 提炼出来的 . 我的生活并不很丰富 , 所以我的语言也还不够丰富 . 其次 , 作品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思想和感情 . 因此 , 人物就不能都说同样的话 . 虽然在事实上 , 作者包写大家的语言 , 可是他必须一会儿是张三 , 一会儿又是李四 . 这就是说 , 他必须和他的人物共同啼笑 , 共同思索 , 共同呼吸 . 只有这样 , 他才能为每个人物写出应该那么说的话来 . 若是他平日不深入地了解人生 , 不同情谁 , 也不憎恶谁 , 不辨好坏是非 , 而光仗着自己的一套语言 , 他便写不出人物和人物的语言 , 不管他自己的语言有多么漂亮 . 看看 《 红楼梦 》 吧!它有多么丰富、生动、出色的语言哪!专凭语言来说,它已是一部了不起的著作。它的人物各有各的语言。它不仅教我们听到一些话语,而且教我们听明白人物的心思、感情,听出每个人的声调、语气,看见人物说话的神情。书中的对话使人物从纸上走出来,立在咱们的面前。它能教咱们一念到对话,不必介绍,就知道那是谁说的。这不仅是天才的表现,也是作者经常关切一切接触到的人,有爱有憎的结果。这样, 《 红楼梦 》 就一定不是空中楼阁,一定不是什么游戏笔墨。 以上是由我自己的写作经验体会出 《 红楼梦 》 的如何伟大 . 以下 , 我还是按照写作经验提出一些意见 : 一、我反对 《 红楼梦 》 是空中楼阁、无关现实的看法 . 我写过小说 , 我知道小说中不可能不宣传一些什么 . 小说中的人物必须有反有正 , 否则毫无冲突 , 即无写成一部小说的可能 . 这是创作的入门常识 . 既要有正有反 , 就必有爱有憎 . 通过对人物的爱憎 , 作者就表示出他拥护什么 , 反对什么 , 也就必然地宣传了一些什么 . 不这样,万难写出任何足以感动人的东西来。谁能把无是无非、不黑不白的一件事体写成感动人的小说呢? 《 红楼梦 》 有是有非,有爱有憎,使千千万万男女落过泪。那么,它就不可能是无关现实、四大皆空的作品。 二、我反对 “ 无中生有 ” 的考证方法 . 一部文学作品的思想、人物和其他的一切 , 都清楚地写在作品里 . 作品写了多少人物 , 就有多少人物 , 别人不应硬给添上一个 , 或用考证的幻术硬给减少一个 . 作品里的张三 , 就是张三 , 不许别人硬改为李四 . 同样地,作品中的思想是什么,也不准别人代为诡辩,说什么那本是指东说西,根本是另一种思想,更不许强词夺理说它没有任何思想。一个尊重古典作品的考据家的责任是:以唯物的辩证方法,就作品本身去研究、分析和考证,从而把作品的真正价值与社会意义介绍出来,使人民更了解、更珍爱民族遗产,提高欣赏能力。谁都绝对不该顺着自己的趣味,去 “ 证明 ” 作品是另一个东西,作品中的一切都是假的,只有考证者所考证出来的才是真的。 这是破坏民族遗产!这么考来考去 , 势必最后说出 : 作品原是一个谜 , 永远猜它不透!想想看 , 一部伟大的作品 , 像 《 红楼梦 》, 竟自变成了一个谜!荒唐!我没有写成过任何伟大的作品 , 但是我决不甘心教别人抹杀我的劳动 , 管我的作品叫作谜!我更不甘心教我们的古典作品被贬斥为谜! 三、我反对 《 红楼梦 》 是作者的自传的看法 . 我写过小说 , 我知道无论我写什么 , 总有我自己在内 ; 我写的东西嘛 , 怎能把自己除外呢? 可是 , 小说中的哪个人是我自己 ? 哪个人的某一部分是我 ? 哪个人物的一言一行是我自己的 ? 我说不清楚 . 创作是极其复杂的事 . 人物创造是极其复杂的综合 , 不是机械的拼凑 . 创作永远离不开想像 . 我的人物的模特儿必定多少和我有点关系 . 我没法子描写我没看见过的人 . 可是 , 你若问 : 某个人物到底是谁 ? 或某个人物的哪一部分是真的 ? 我也不容易说清楚 . 当我进入创造的紧张阶段中 , 就是随着人物走 , 而不是人物随着我走 , 我变成他 , 而不是他变成我 , 或我的某个朋友 . 不错 , 我自己和我的某些熟人都可能在我的小说里 , 可是 , 我既写的不是我 , 也不是我的某些朋友 . 我写的是小说 . 因为它是小说 , 我就须按照创作规律去创造人物 , 既不给我写自传 , 也不给某个友人写传记 . 你若问我 : 你的小说的人物是谁 ? 我只能回答 : 就是小说中的人物 . 我的作品的成功与否 , 在于我写出人物与否 , 不在于人物有什么 “ 底版 ” . 假若我要写我自己 , 我就写自传 , 不必写小说 . 即使我写自传 , 我写的也不会跟我的一切完全一样 , 我也必须给自己的全部生活加以选择 , 剪裁 . 艺术不是照相 . 有的 “ 考证家 ” 忘了,或不晓得创作的规律,所以认为 《 红楼梦 》 是自传,从而拼命地去找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而把 《 红楼梦 》 中的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忘掉,也就忘了从艺术创作上看它如何伟大,一来二去竟自称之为不可解之谜。这不是考证,而是唯心的夹缠。这种 “ 考证 ” 方法不但使 “ 考证家 ” 忘了他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而且会使某些读者钻到牛犄角里去 —— 只问 《 红楼梦 》 的作者有多少女友,谁是他的太太,而忘了 《 红楼梦 》 的社会意义。这是个罪过! 是的 , 研究作家的历史是有好处的 . 正如前面提过的 , 作家在创作的时候 , 不可能把自己放在作品外边 . 我们明白了作家的历史 , 也自然会更了解他的作品 . 可是 , 历史包括作家个人的生活和他的时代生活 . 我们不应把作家个人的生活从他的时代生活割开 , 只单纯地剩下他个人的身世 . 专研究个人的身世 , 而忘记他的时代 , 就必出毛玻 , 从个人身世出发 , 就必然会认为个人的一切都是遗世孤立 , 与社会现实无关的 . 这么一来 , 个人身世中的琐细就都成为奇珍异宝 , 当做了考证的第一手资料 . 于是 , 作家爱吸烟 , 就被 当做确切不移的证据 —— 作品中的某人物不也爱吸烟么 ? 这还不是写作家自己么 ? 这就使考证陷于支离破碎 , 剥夺了作品的社会意义 . 过去的这种繁琐考证方法 , 就这么把研究 《 红楼梦 》 本身的重要 , 转移到摸索曹雪芹的个人身边琐事上边去 . 一来二去 , 曹雪芹个人的每一生活细节都变成了无价之宝 , 只落得 《 红楼梦 》 是谜 , 曹雪芹个人的小事是谜底 . 我反对这种解剖死人的把戏 . 我要明白的是 《 红楼梦 》 反映了什么现实意义 , 创造了何等的人物等等 , 而不是曹雪芹身上长着几颗痣 . 是时候了,我们的专家应该马上放弃那些猜谜的把戏,下决心去严肃地以马列主义治学的精神学习 《 红楼梦 》 和其他的古典文学作品。 【 赏评 】  作者的观点是: 《 红楼梦 》 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而绝对不是一场大梦! 并阐明理由: 《 红楼梦 》 有多么丰富、生动、出色的语言!有生活才能有语言,作品中的人物各有各的性格、思想和感情。紧接着作者根据自己的写作经验提出一些意见:一、反对 《 红楼梦 》 是空中楼阁、无关现实的看法。二、反对 “ 无中生有 ” 的考证方法。三、反对 《 红楼梦 》 是作者的自传的看法。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