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木蕻良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
揣摩、品味文中富有激情的语言
3.
培养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感情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
,(1912.9
——
1996.10)
原名
曹汉文
,
辽宁省昌图县
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
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
《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
炽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 蜢 污秽
注音
炽痛 嗥鸣 斑斓
谰语 怪诞 亘古 默契
田垄 蚱 蜢 污秽
注音
chì háo lán
lán dàn gèn qì
lǒng zhà měng huì
自
读课文,问题探究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速读课文
,
边读边用笔勾画出描述土地的语句,
把自己认为最精彩的语句读出来,简析原因
并思考:令作者魂牵梦萦的故乡到底是怎样的一方土地呢?用 “这是一方
____________
的土地,因为这里有
______________”
的句式,把握作者故乡的特征。
问题
再
探究
2.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了作者无数的脚印,哪些语言再现了他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情景?(学生找出语句并朗读)
3.作者是带着什么心情来回忆这些生活场景的?
4.那么这么美丽又带给他无数快乐的地方,他为何不回去呢?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9.18事件历史回顾,写作背景介绍)
2.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留下了作者无数的脚印,哪些语言再现了他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情景?(学生找出语句并朗读)
3.作者是带着什么心情来回忆这些生活场景的?
4.那么这么美丽又带给他无数快乐的地方,他为何不回去呢?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侵略者自行炸毁沈阳北郊的一段铁路却污蔑是中国军队袭击日军,于是侵占东北三省,从此揭开了中国十年抗日的帷幕。战争是无情和残酷的,日军的侵略造成了中国军民
30000000
人或伤或亡或流离失所,东北
人民成为“亡国之人”
回顾历史
创作背景
:
194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研读课文,体悟情感
面对这片土地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呢
?
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情感?
学生再次读课文,找出抒发作者情感的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
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对故乡优美景物的赞美
离别故土无尽的凄苦和无奈
收复家园恢复国土的激情与信念
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疑难会诊: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
泛滥
”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
埋葬
”这两个词语的确切含义
?
“泛滥”:
更加形象地写出作者心情的激愤狂放
,
比“洋溢”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埋葬”
:
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
!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用“埋葬” 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为了她,我愿意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2.
第二段起初写“关东大地”用第三人称“她”来称呼,而到了后边却改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
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
起初把土地比作“我的母亲”
,
所以用“她”,感情比较平稳。后来由于作者情感的逐步激越,为了便于感情的抒发,对土地以“你”相称,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表达“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小结
这是一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课文。作者回忆了故乡的景物,追忆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显示了与土地密不可分的关系。既是对故土的深情赞美,又有对侵略者的痛恨,收复国土的爱国激情。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应该勿忘国耻,应该好好学习,练好本领,让我们的家乡更美丽,让我们的祖国更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