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散文诗两首
北京市八十中学邓朝建
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感悟散文诗的能力。
具体目标:
1
、学会学习散文诗的一般方法。(培养吟诵诗歌的能力。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而且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也能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2
、使学生知道如何进行诗文的比较。
教学策略:
引领学生一块去感悟诗歌。借助音乐、图片,通过朗读、理解、想象来逐步感悟。先感悟
《
金色花
》
的美,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感悟来学习
《
荷叶 母亲
》
。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方法:
1
、引导学生朗读、理解、感悟。
2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学习。
☆
诗歌的主要特点及审美特征决定了“感悟“是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
唐代诗论家司空图说过:“辨于味而后可言诗”。“辨味”就是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进入作品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感受生活,体验情感
------
这就是要品尝语言的滋味,揣摩形象的意味。古人所说“披文、入情、讨源、受用”与此相同。这些提法其实都可以说成是“感悟”。
1
、强烈的抒情性,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2
、丰富的想象性,这是由诗歌形象的间接性决定的,
它 给人创造了无比广阔的思维空间。
3
、鲜明的音乐性,
这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
4
、散文诗还兼有散文自然、清新的特点。
☆
中国古诗词意境的特点:
① 虚实相生 ② 情景交融
☆
中国古代诗词情景交融的方式:
①触景生情
(
先景后情
) ②
寓情于景
③缘情造景
(
先情后景
) ④
借景抒情
①触景生情,情由景生。②缘情造景,景由情生。
③景语情语,情景交融。④景略情浓,直抒胸怀。
☆
对“感悟”的理解
所谓“感悟”其实可以分为“感”和“悟”两个心理过程
。“感”即“感触” “接触”。
这个过程是以文本的细节局部为对象的。这个过程是过渡性的,引发性的,读者的心理流向即刻向“悟”的方向发展。所谓“悟”就是由表及里,见微知著。
可以说“感”是“悟”的基础,“悟”是“感”的目的。
两者虽然不能截然分开,却还是有区别的。一方面,“感”着眼于文本的组成部分,“悟”着眼于文本的整体;另一方面,“悟”比“感”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感”强调的是审美客体,“悟”强调的是欣赏主体自身的认知和经验。
☆
朗读感悟
----
从整体上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与感情。
叶圣陶先生说:“
吟诵
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
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朗读,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
朗读中要做到:
(
1
)循序渐进。
朗读诗歌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
2
)把握基调。
一篇诗歌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即感情基调,朗读一篇诗歌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要朗读好一篇诗歌,领会中心,首先就要把握好基调。所以开始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
把握诗歌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诗歌作基础。
(
3
)体验情感。
在理解诗歌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的读,深入的理解。感受、体会其节奏和音韵的优美,体验其思想和艺术、情感的魅力,增强诗歌语感。
(
4
)教学中可以采用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声轮读的方法,读出诗的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