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庄子其人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的思想家
,宋国蒙地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境贫穷。据传,楚威王闻其贤,以厚礼聘之为相,遭其拒绝。他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在诸子百家中,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
背景材料
造成庄子思想的社会原因
: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
庄子本身的主观原因
:
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但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
天下无道,庄子有两种选择:入世与出世,庄子选择了出世,他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庄子的思想
“道”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道”是关于庄子对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认识
也是至人(圣人)认识的境界.
即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达到逍遥的无我境界.
是艺术的人生.
逍 遥 游
庄子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清代林云铭评
《
逍遥游
》
笔法云:“篇中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
只见云气空濛,往返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
。”这种
意随笔至
随文挥洒的笔法,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形式,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中国经典漫画欣赏
朗读课文
三
.
预习检测
:
1
、注意下列蓝
色字
的注音:
北
冥
( )
鲲
鹏( )
抟
( )
迁
徙
( )
坳
堂( )
草
芥
( )
夭
阏
( )
míng
kūn
tuán
Xǐ
āo
jiè
è
蜩
蝉( )
宿舂
粮 ( )
蟪蛄
( )
大
椿
( )
斥鴳
( )
泠
然( )
万
仞
( )
蓬
蒿
( )
tiáo
s
ù
chōng
huì
gū
chūn
chì
yàn
líng
rèn
hāo
疏通课文意思
北冥
有
鱼,其
名
为鲲。鲲
之
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
之
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
而飞,其翼若
垂
天之云。
译文:
北海
有一条鱼,它的
名称
叫鲲。鲲的巨大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做主语),
不知道它有几千里。鲲变化成鸟,鸟的名称叫鹏。鹏
的
背,不知道它有几千里。
奋起振翅
而飞,它的翅膀就像
挂
在天边的云彩
。
理解:
描述鲲鹏的形象
——
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是
鸟也,
海运
则将
徙
于南冥,
——
南冥者,天池也。
《
齐谐
》
者,
志
怪者也。
《
谐
》
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
水击
三千里,
抟
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
去
以
六月
息
者也。”
野马
也,尘埃也,生物之
以
息
相吹也。
译文:
这
只鸟,
海动风起
时就将
迁往
南方。南海就是大自然的水池
.《
齐谐
》
是
记载
怪异的
. 《
齐谐
》
中的话说:“当鹏迁往南海时,
振翅拍水
,水浪远达几千里。它乘着
旋风
环旋而上
几万里的高空,
凭借
着六月的
大风
离开
了北海。”
山野的雾气
,空中的尘埃,都是生物
用
气息
吹拂的结果。
理解:
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做比较,表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天之
苍苍
,
其
正色也
?
其
远而
无所至
极
邪?其视下也,亦
若
是
则已矣
。
且
夫
水
之
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
杯水于
坳
堂之上,则
芥
为之舟,置杯焉则
胶
,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
负
大翼也无力。
译文:
天色
深蓝
是
它的
真正颜色吗
?
还是
因为天高地远而
看不到
它的
尽头
呢?鹏从高空往下看,也就
好像
这样
(指大鹏看地面与人看天都一样,即使再巨大也看不到尽头)
罢了(不过如此)
。
况且
这
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的大船就没有力量。
倒
一杯水在堂上
低洼
的地方,那么就只能用
小草
做它的船,放上一只杯子就
贴地
了,是水太浅而船太大的缘故。风的积聚如果不大,那么它
承载
巨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
故九万里,则风
斯
在下矣,
而后
乃
今
培
风;背负青天,而莫之
夭阏
,而后乃今将
图
南。
所以鹏飞上几万里的高空,风
就
在它的下面,
然后
才能
开始
乘
风;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能
阻碍
它,
然后
才
打算
往南方飞。
理解:
为了强调鹏鸟“有所待”
,
作者连用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草芥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里必须
凭借大风
,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这就是鹏鸟的
“待”
.
蜩与学鸠笑之
曰:“我
决
xue
起而飞,
枪
榆枋而止,
时
则不至,而
控
于地而已矣,
奚以
之
九万里而南
为
?
”
适
莽苍
者,三餐而反,腹犹
果
然
;
适
百里者,宿
舂
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之
二虫又
何知
?
翻译:蝉和学鸠嘲笑鹏说:“我
一下子
起飞,
碰到
榆枋树木就停下来,
有时
如果飞不上去,就
掉
在地上罢了。
哪里用得着(表反问)
(之,到..去
)
飞上数万里的高空再往南飞
呢?
”
到
郊外
的人,只须准备一天三餐,回来时肚子还是
饱
的样子
;
到
百里外去的人,头天晚上就要
捣米
准备干粮;到千里远处去的人,要用几个月来储积粮食。
这
两只小动物又
知道什么
呢?
理解:
反驳蜩蝉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
“适莽苍者”“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不一样。也就是说
这三种情况所“待”的有大小之别
,那么鹏鸟、蜩蝉、学鸠体形不一样,因而
凭借的风力也就不一样。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
与鹏鸟的差异和自身的“所待”,反而嘲笑鹏鸟“抟扶摇而上九万里”而后才南飞.这是不对的.
借助的事物大小不同,结果也不一样,
也不用去因此而嘲笑谁.其实它们都是有所待的,也都不是自由的.本质是一样的.
归纳第一段段意:
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
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
万物都有所待;
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
都没有绝对自由。
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
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
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归纳首段段意如下:
阐明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思考和延伸:
文中写到了“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这其实呢,也是在说鹏鸟认识事物的时候也是受到了限制的
;
站的角度不同,看待事物也是不一样。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
,
二虫的认识受到限制是一样的(二虫的认识受限制的原因是飞的不高,无法去理解鹏鸟高飞),既然这样也不用去理会二虫的无知.这
也就使得文章自然的转入了下文的“小知”和“大知”
的论述.
小
知
不及
大知
,
小年
不及
大年
。
奚以
知其
然
也?
……
而彭祖
乃今
以久
特
闻
,众人
匹
之,不亦悲乎!
翻译:小
智慧
不了解
大智慧
,
寿命短
的不了解
寿命长
的。
从那里
知道它是
这样
的呢?
……
彭祖
到如今
独
以长寿
出名
,一般人与他
相比
,不是很可悲吗?
理解:
这里运用“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
进一步强调说明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
。
在庄子看来,万物都有所待,大与小没什么区别,不用羡慕大,也不要鄙视小.
这里实际上是
承接上段蜩蝉与学鸠嘲笑鹏鸟一事展开议论的。告诉我们应该放弃功利之心,追求自由
.
汤之问棘
也
是
已。
穷发
之北,
……
且
适
南冥也。斥鴳
yan
笑之曰:“
彼
且
奚
适也?
……
此亦飞之
至
也。而
彼
且
奚适也?”此大小之
辩
也。
翻译:汤问政于棘也是
这种情况
。
不生长草木
的荒远之北
……
将要
到
南海去。斥鴳嘲笑它说:“
它
将要
到
哪里
去呢?
……
这也就是飞的
最高限度
了,而
它
将要
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大和小的
区别
。
理解:这里引用汤询问棘的一段话,是再次对前文谈到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区别的印证。在篇章上,
与第一段照应
;
在内容上
,
起到一种强化作用
,
进一步解释说明
.
归纳第二段段意: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
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
大小之辩
彭祖
——
众人
(
对比
)
鹏鸟
——
斥鴳
(
对比
)
段意归纳:
本段是对第一段的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大小之辩”的差异,但终归都是“有所待”
。另外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冥灵和大椿虽是“大年
”
但也是“有年
”
的
,
彭祖虽然是“大年”但也是有“年”的
,
那么在这个意义上
,
就不要“匹之”了,这样的话,就不可悲了.
故
夫
知
效
一
官,
行
比
一乡,德
合
一君,
而
征
一国者,其
自视
也,亦
若此
矣。
……
虽然,犹有未
树
也。夫列子
御风
而行,
泠
ling
然善也
,旬有五日而后
反
。彼
于
致福者,未
数数
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
待
者也。
……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翻译:所以
那些
才智
足以
胜任
一个官位,
品行
顺合
一方百姓、道德
符合
君主心意、
能力
足使国人
信任
的人,他们
看待自己很高
,也
像斥鴳一样
。
……
即使这样,还是没有
树立
起来的最高境界。列子
乘风
而行,
飘然轻巧
,十五日后
返回
。他
对于
招财纳福的事没有
拼命追求
。这虽然不用步行,但还是要
凭借
风力。
……
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利,圣人无名声。
归纳第三段段意:
有对世间万物的“有所待”的论述进入到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
,即庄子理想中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
能够
“效(胜任)、比(顺和)、合(投合)、征(信任)”的四种人
,有才智修养,当都
被世俗所累
;
宋荣子
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
犹有未树
”;
列子
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
犹有所待者
”
这些有才有智有修养的人都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游”,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论证思路
万物皆“有所待”
万物所待有“小大之辩”
世人亦“有所待”(这些都不算“逍遥游”)
怎样才算“逍遥游”
什么样的人可以入此境?
提出主张: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本文主旨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逍遥游>表达了庄子自由的哲学观
1
大到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学鸠,都是“有所待”的.(待,凭借;依靠)
2而只有消灭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才能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逍遥境界.
3这样短暂的生命才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才可以得“道”.
七、全文鉴赏要点:
借用寓言说理:
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蜩蝉、学鸠、斥鴳等。
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
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课文延伸
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这一形象
?
作者从原则上虽然否定了这一形象
,
但是作者又义正词严的驳斥了蜩和学鸠
,
强调指出有
”
大小之辩
”
,
并且三次浓墨重彩
,
不避重复地描绘大鹏雄伟的形象
,
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
这是为什么呢
?
向往着自由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
,
其实蕴藏着自己难言的苦衷
.
大鹏好比庄子.
那么是什么苦衷呢
?
我们不妨这样的比较想象
:
一只大鹏在茫茫北溟中冲天而起
,
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
,
幻想的翅膀展开了
,
怒而飞向天边
,
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
,
那么心灵呢
?
有所求的心灵能在这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藉吗
?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
那么
,
这只
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
那么
,
也就无怪后来的为文骚客们对这只大鹏的青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