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二首》学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意境;
2.体会其中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用法;
2.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播放戴望舒的同名诗歌改编的歌曲《雨巷》导入课文。
二、相关背景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听《雨巷》《错误》朗读录音,初步感受诗歌的美。
2.学生模仿录音朗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明确:《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 “我”追寻丁香姑娘的场景,在梦一般凄婉迷茫的意境中塑造了一位孤独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以象征的手法抒发了诗人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愁怨的失望的复杂情绪。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错误》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留下了独守空闺的女子,夜以继日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我”的归来。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却换来了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我”
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她而言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因为“我”只不过是过路罢了,而不是“归人”。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四、研读讨论
1.读完《雨巷》,你有什么感受?
2.《雨巷》描写了哪些意象?你认为哪些意象写得最好?为什么?
3.“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什么?
4.诗歌结尾为什么将其中的“(我希望)逢着”改成了“(我希望)飘过”?
5.《雨巷》艺术特色。
明确:(1)法国象征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诗歌意象的完美结合。
这首诗表面上所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在雨巷中相逢而又无言地分离的事以及这件事在他们的思想感情上所引起的震动。我们可以相信:诗中所写的事件是以诗人生活中的类似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但即使这样,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写的事物是另有象征之意的。其中的“丁香姑娘”除了可以看作诗人的理想爱人的化身外,完全可以看成是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的象征。而“雨巷”除了可以看作一条现实的江南城市梅雨季节的小巷外,同样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象征(雨巷中的“颓圮的篱墙”
则又是爱情失败或理想破灭的一个微观层次的象征)。至于“雨巷”中两个青年男女不期而遇而又失之交臂的故事,除了可以看作一个真实的爱情事件的再现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作者追求理想而不得这一精神历程的象征。而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感情,除了可以看作诗人对于爱情失败的咏叹外,也完全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理想破灭的悲悼。
这种字面意义之外另有一层与字面意义具有暗喻关系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这首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是由诗人所采用的象征手法所造成的。
戴望舒深受法国象征诗派(尤其是魏尔伦)的影响(戴曾翻译过魏尔伦的诗),对象征主义的创作手法赞赏不已,这首诗就是他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来创作汉语白话新诗的一个成功范例。值得注意的是,戴望舒所采用的全面的象征主义诗歌创作方法说明:全面的象征主义创作方法不仅包括狭义的象征手法,还包括新颖奇特的象征意象的创造、通感的运用(各种感觉之间的借代和超常组合)、色彩的描绘和布置、音乐性的创造等,虽然可以说主要是从法国引进的(狭义的象征手法则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较广泛的运用),但他所用的象征形象或意象(喻体)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乃至中国江南式的。因为:诗中用来形容“姑娘”的“丁香”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一个象征形象;诗中的“(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则是中国江南城市所具有的典型风貌;出现在江南城市的“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江南特色的女性形象。诗歌内容上的彻底的中国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全面的西方化的完美结合,使得一般中国读者也能较为轻松地读懂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而不像面对某些食洋不化的现代派诗歌那样感到不知所云。
(2)音乐手段的成功运用和诗歌音乐美的成功创造。
《雨巷》在语音层面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它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反复等手法的运用所造成的。词句的复沓,如:该诗的最后一节除了将第一节中的“逢着”改为“飘过”外,其他词句完全一样;这种起结复见的做法不仅使全诗在内容上首尾呼应,而且使基本相同的一段语音流在诗中重复出现(重复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从而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此外,该诗的每一节都有词句的复沓;如:首尾两节的“悠长、悠长”;第二节中的“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以及“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第三节中的“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第四节中的“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第五节中的“远了,远了”;第六节中的“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及“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变奏性的复沓);这种词句的复沓在诗中的反复运用以及某些复沓形式在诗中的前后呼应,使这首诗具有相当强烈的音乐性。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但总体上又是有规律地重复的。该诗采用的是一韵到底的做法(押ɑnɡ韵),在每节相隔不远的行的末尾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到三次;有些同样的字词还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这种韵脚的反复使用,使韵脚这个音响(ɑnɡ)在人们的听觉中被反复感受,由此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我们读这首诗,在听觉上的感觉就像是在听一首轻柔舒缓的沉思型的小夜曲,那饱含着寂寞、痛苦的感情而又让人感到甜美的旋律在我们的心头反复回响着。
关于这首诗的音乐美,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这话也许有点过誉,但这首诗所具有的强烈的音乐美却不能不说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6.有人说《错误》这首诗,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国性。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读《错误》首先感受到的是中国式的意象,讲着一个永恒、美丽的中国的故事,所传达出的是更深一层的中国传统意识。这便是它的中国行。
其中国式意象有:
莲花(的开落)──女子芳洁、封闭而又寂寞的心灵;
东风(不来);
柳絮(不飞);
跫音(不响);
春帷(不揭);
窗扉紧掩──感情执着、专一;
(达达的)马蹄;
青石的街道向晚。
7.你如何理解“美丽的错误”?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8.《错误》写作特色。
明确:(1)结构独特。
《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篇幅不长,但所表现的艺术技巧不仅被人称道,更被人在口头上传诵。从结构上看,隐含着纵横两条线索。明显可见的纵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在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静的马蹄声。这种写法与柳宗元《江雪》中从“千山鸟飞绝”的大景,最后落墨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颇有相似之处,将诗情层层推向高潮。从横线来看,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正是因为“我”从江南走至女子的处所也不进去,女子期盼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等待的炽情变成了心灰意冷。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在这里诗人用了一个倒装句。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发出光彩。
(2)语言美丽。
这首诗另一动人之处是语言之美,特别是“美丽的错误”数字。这句话原本就是矛盾的,“达达的马蹄”敲响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不过,这马蹄声仅仅从前面路过,并不为她的企盼而停驻,因而是个错误。这一起一伏,前后情景的逆转,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更形成了清劲跌宕之势。若与此诗的中国性联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所表现的意境。同时,郑愁予在诗中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古典诗歌的意象,如“莲花”“柳絮”“马蹄”“春帷”,特别是“东风”这一意象取李商隐《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之意,表现了郑愁予中国性的最根本的所在。杨牧在《郑愁予传奇》中说,“郑愁予是中国的中国诗人,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绝对地现代的”,强调了郑愁予诗歌语言的中国化,从而体现了中国的思想与情感。
(3)文字纯净。
文字纯净是这首诗的另一个优点。郑愁予在谈论写诗技巧时,说:“写诗要忠诚,对自己忠诚,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写的东西连自己都不确定,那就是不忠实。”
因而郑愁予的《错误》强调纯净利落,清新轻灵,不在文字上玩弄游戏,或堆砌词藻,竭力以最忠实的文字展示诗人最忠实的感情。这是一首真实、真情的诗。
五、作业设计
1.背诵两首诗歌;
2.从《雨巷》与《错误》两首诗中任选一首,写一篇赏析性的文章。
《新诗二首》答案
四 1 明确: “梦一般的凄婉迷茫”(朦胧)。
2明确:“我”“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篱墙”“油纸伞”。
(1)雨巷。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一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2)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纸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3)丁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来源于“丁香”两字。美丽的事物总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为什么要选用丁香?丁香象征纯洁,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雨巷》中写“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源于唐代李璟的《摊破沙 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
接天流。
李商隐有诗: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独自愁。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总之,丁香是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3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样来,又像梦一样地飘逝。
4明确:这一改,一方面表明诗人并没有完全放弃希望,另一方面却让人感到诗人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