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 巷
戴 望 舒
作者简介
戴望舒(
1905——1950
),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24
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
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
1928
年发表成名作
《
雨巷
》
,
1932
年参加施蛰存主编
《
现代
》
杂志的创作,并成为
30
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1932
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
1938
年赴香港,主编
《
星岛日报
》
副刊。
1941
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
1949
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
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
《
我底记忆
》
、
《
望舒草
》
、
《
望舒诗稿
》
和
《
灾难的岁月
》
。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
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
明朗、沉挚
。
《
雨巷
》
最初发表在
1928
年
《
小说月报
》
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
《
雨巷
》“
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1.
这首诗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读
听 朗 读
品
1.
找出本诗的意象,并从诗中找出描述意象的词语或句子?
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
而不说成梅花姑娘,兰花姑娘或是菊花姑娘
梅花:
不畏霜雪,凌寒独放,浓郁芳香
——
孤傲
,
高洁
兰花
:
常青、独秀、幽香、素雅
——
清幽
菊花:
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
——
傲骨
,
隐逸
丁香开在暮春季节,开花为白色或紫色,形状像结,清香淡雅,丁香花虽美,但花型较小,花朵柔嫩,容易凋谢。
特点:
美丽、高洁、愁怨、易逝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
李商隐
霜树尽空枝,
肠断丁香结
——
冯延巳
愁肠岂异丁香结
?因离别,故国音书绝。
——
李珣
作者笔下的丁香姑娘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
丁香姑娘是否真有其人,还是作者想借丁香姑娘表达什么深沉含义?
悟
1
、
失恋的痛苦
: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
1927
年,他爱
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
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
、
现实的黑暗
《
雨巷
》
产生的
1927
年夏天, 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 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 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 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 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 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
《
雨巷
》
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
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
的情绪。
象征手法:美好
理想的象征
丁香姑娘
理想的美好
理想难以实现
理想的幻灭
丁香姑娘的
美丽高洁
——
丁香姑娘的
哀怨彷徨
——
丁香姑娘的
飘然离去
——
2
、优美的音乐旋律。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
舒缓悠扬
的旋律。正如叶圣陶所说,
《
雨巷
》
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
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
:“
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
.
第四节
:“
象梦一
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
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
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
果,使阅读时有起势
—
强调
—
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
《
雨巷
》
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
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
;
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
;
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5
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