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发散思维课教案
珠海市金海岸中学 金培忠
教学目标:
⒈通过学生朗读、提问、评价、质疑,活跃思维,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欣赏安塞腰鼓的雄壮美;品味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⒉发言人数:60人次,争取每人有一次发言机会
教学要求:
⒈课前“三不”,即老师课前不定目标,不作要求,不作暗示,要求学生完全用自己的脑子去读书。
⒉课堂师生“三不”,学生的“三不”是: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课本;不迷信老师。
⒊老师的“三不”是:不点名发言;不讽刺发言;不搪塞发言。
⒋发言“三导向”,即发问自己百思不解之处;评价优美、令人击节之处;质疑不妥有误之处,质疑是最高级思维,是创造力的表现。
教学步骤:
⒈布置课前预习,学生在网络上广泛收集整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自己学习课本无法涵盖的知识,经过思考和选择,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将整理后的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整理,以备课堂发言。鼓励质疑,鼓励学生难住老师的提问和纠正老师的错误。
⒉ 课堂上,朗读引入、小组交流、自由发言、发言总结四个环节,师生、生生自由交流。
学生发言预测:
一、提问类:
⒈这篇文章写了哪些内容?作者要表达什么感情?
⒉“好一个安塞腰鼓!”在文中出现几次,说说为什么要反复出现这个句子?
⒊作者仅仅是写“安塞腰鼓”吗?你认为他还想表达了什么?
⒋“骤雨一样,是急速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烁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⒌这腰鼓,“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阳光本来是静态,为什么说它“变得飞溅”了?
⒍“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观众的心能变成牛皮鼓面发出隆隆的响声吗?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⒎“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那么一股劲”要“挣脱”“冲破”“撞开”什么?是什么“束缚”“羁绊”“闭塞”了“那么一股劲”?
⒏“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过着贫困生活的农民,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⒐“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⒑“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鸡啼”?
⒒这样“好”的安塞腰鼓使你联想到什么?
二、评价类:
用词方面
⒈“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⒉“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⒊“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句式方面
⒈“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情”“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⒉“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⒊“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修辞方面
大量使用反复、排比的修辞方法,语言气势充沛,节奏鲜明,感情强烈。
(排比,包括句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写法方面
⒈“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⒉“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⒊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三、质疑类:
如: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
辅合思维课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进行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