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青山处处埋忠骨
郊区育英小学 董艳芳
【
学习目标
】
1、认识
8
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凡人的情感世界和伟人的超人胸怀
.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
本文主要讲了
_______________
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
,
毛主席得知这个恶耗后
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情和
___________________
的抉择过程
,
表现了毛泽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怀
.
本文主要讲了
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
在
抗美援朝
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
,
毛主席得知这个恶耗后
极度痛苦
的心情和
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
的抉择过程
,
表现了毛泽东
常人的
情感和
超人
情怀
.
拟
定 功
勋
殉
职
奔
赴
嘛
踌躇
黯
然
殉职
: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
: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
: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毛岸英简介
毛岸英,1922年10月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
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和两个
弟弟来到上海。以后,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兄弟流落街头。他当
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1936年,毛岸英和弟弟毛岸
青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以后
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1946年,毛岸英
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毛岸英遵照毛泽东“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
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
党委副书记。他虽然是毛泽东的儿子,但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相反,总是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和普通劳动群众打成一片。
铁骨铮铮的毛岸英
毛岸英在俄当翻译
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27日,美国政府宣布武装干涉朝鲜内政,派兵入侵朝鲜,并不顾我国政府的多次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对此,中共中央作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由彭德怀任司令员,于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开赴前线,同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此后,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全国开展了抗美援朝的宣传教育活动,全国人民以实际行动热情地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中。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一起连续发动了5次攻势战役,把敌军赶回到了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战局,为停战谈判和取得朝鲜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此后,又经过两年的时间,中朝军队以革命的两手对付侵略者的反革命两手,终于迫使美国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军队共歼敌109万多人,其中美国侵略军39.7万多人,击毁敌机、敌舰和缴获各种战略物资无数。抗美援朝战争保卫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安全,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本质,鼓舞了我国人民独立自主建设新中国的信心。
为什么要抗美援朝?
新中国刚成立,急需和平建设,但现在美帝的矛头直指我国的东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鲜搞垮了,我们在它的威胁中过日子,要进行和平建设也会有困难。所以,我们对朝鲜问题假若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倘若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面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不许它的如意算盘得逞。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我们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通过对毛泽东
动作、语言、神态
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
……
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稿放在上面。
小练笔
:
通过写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做某一件事时的踌躇心理。
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想一想:还有哪些地方自己深受感动,为什么感动,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并标注在书上。
①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这里写的是毛泽东回忆起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原因,从中反映出了岸英的成长经历。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②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
·
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
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
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③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毛泽东收到了两封意愿截然不同的电报,经过痛苦的抉择,主席决定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另一方面表现毛泽东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同志,故意支开了秘书。如果说前面毛泽东得到消息,收到电报是情感高潮的话,此时,又是另一个情感高潮,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这是本文的最后一句话,
单列一段
作为文章的结尾。透过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夜深人静时,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辗转反侧,仿佛听到了漫漫长夜,一位慈爱的父亲在床上失声痛哭。是啊,老来丧子谁不哀痛!我们读着这句话,心里忽地又一沉,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万言千语,都变得苍白无力,此时收笔,留给我们的是深深地震撼: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
④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
赠父诗
》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大弟弟毛泽民
(1896—1943)
,经过长征后到达陕北,任财政部长,在新疆被敌人杀害。
小弟弟毛泽覃
(1905—1935)
,任红军师长、军政委,在瑞金作战时牺牲。
妻子杨开慧
(1901—1930)
,在长沙做地方党的工作,被反动派逮捕,壮烈就义。
堂妹毛泽莲
(1906—1929)
,任游击队队长,在掩护同志们撤退时,被敌人杀害。
侄子毛楚雄
(1927—1946)
,毛泽覃之子,随部队打游击,不幸牺牲,年仅
19
岁。
大儿子毛岸英
(1922—1950)
,幼年同母亲一起坐过牢,解放后到朝鲜前线参加抗
美援朝,光荣牺牲。
毛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
!
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
.
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
般的深邃
!
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