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执教者:河南 吴玉华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研讨会一等奖)
课堂实录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执教者:河南 吴玉华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研讨会一等奖)
课堂实录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执教者:河南 吴玉华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研讨会一等奖)
课堂实录
《秋天的雨》课堂实录
执教者:河南 吴玉华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研讨会一等奖)
课堂实录
课前交流
师:孩子们,我们又见面了,我是
生:吴老师
师:昨天在九一小学短短的十五分钟,孩子们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天来到了这么大的一个大会场,你能不能用宏亮的声音叫我一声
生齐叫:吴老师
师:谁勇敢,自己来
一生叫吴老师
师:声音真宏亮,谁能用更宏亮的声音让舞台上的老师都听到。来,这个女孩子
女生叫
师:虽然是女孩子,但声音很宏亮,谁能更宏亮
生叫得更宏亮。
师:瞧,不用话筒,声音一样传到吴老师的耳朵里了,下面老师要给你出难题,怕不怕
生:不怕
师:请大家一起宏亮地喊上一声
生宏亮地喊
师:请你轻轻地喊上一声
生轻轻地喊
师:请你甜甜的喊上一声
生甜甜地喊
师:真有味道啊,还有难题呢,请你用太原话喊一下
生喊
师:这不是普通话吗,你来试试
生说
师:这是标准的普通话。
生:我在城市里生活,没去农村,农村全是用山西话
众笑
师笑着说:请坐小朋友,也许你的爸爸妈妈呀,为了让你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从你刚一出生教你学说话开始就用标准的普通话为你塑造一个良好学语言的氛围,所以你现在只会说普通话。我知道你们的普通话说得很好。
一、导入新课
1.用不同的语气读书,表达的感受也不同。能不能用不同的语气读书?
师:刚才老师用不同的语气跟你们打招呼,表达出了不同的情感,说话是这样,读书也是这样,你用不同的语气读书,表达不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这节课我们就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感受,能不能?
生宏亮地答:能。
师:好,孩子们,我们休息一下,准备上课。
2.师:孩子们小时候我和你们一样,常听大人们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夏天还没走远,秋天的小雨点就蹦着跳着把秋天给我们送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秋天的雨,板书课题。(书写雨字的时候)你瞧,小雨点一滴一滴地落下来啦,谁会读。生读。
师:雨字读得多响亮啊,让大家一听就明白了课题写的是秋天的
生:雨
师:一起来响亮地读一读吧。
生响亮地齐读课题。
二、复习生字
师:昨天老师让小朋友预习了课文,生字一定都会认了,下面我们就来响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好不好
生:好
师:请看屏幕
出示生字:凉爽。认读,书空,(爽字读起来很容易,写起来可不太容易,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一遍,用心记住他的笔顺,先写四个小X,再写一个人字托住他)
扇子,扇哪扇哪,(两个扇的读音区别,指导读好多音字。
师:第三行
生读
“衣裳,喇叭,钥匙。认读。
三、读文感受。
1.老师:钥匙啊,很常见,也很神奇,那它轻轻一转,一扇扇大门就打开了。
秋天的雨也是一把神奇的钥匙,他为我们打开了什么呢?老师来读一读课文,同学们感受一下,秋天的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难忘
老师:谁让你难忘?
学生:秋天的雨
老师:我们合作把话说完整了
学生:秋天的雨真神奇
学生:让秋天更美丽
2.老师:在文章中,作者在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写出了他的感受,自读课文,把相应的句子画下来。
学生:读课文。
老师:找到了吗?交流学习成果吧。
学生:秋天的雨
老师:画句子阿。
学生:读每个自然段开头一句。
老师:看屏幕,这几句话连起来越看越象一首小诗,连起来齐读。
学生:读小诗
老师:每句话是每段的意思,第一自然段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老师:指名读第一句话,其中有一个词语。
学生:五彩缤纷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换词语理解。五颜六色,花花绿绿……
3.(1)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哪些词是写颜色的?
交流:
黄黄的/红红的/金黄色/橙红色/雪白/淡黄色/紫红色,
(2)这些漂亮的颜色分别给了谁呢?
自读第二自然段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读好,好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练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喜欢读银杏树这一句?
学生:读句子
老师:为什么喜欢这句呢?
学生:喜欢小扇子
老师:出示银杏叶,结合图画,反复读这句话,齐读这句话。
学生:读句子
老师:刚才我们通过想象银杏的叶子,把句子读活了,谁能结合想象读下面的句子,自己练一下。
学生:练读
老师:指名读。
学生:读
老师:为什么把“飘啊飘啊”读得那么慢?(树叶飘下来的样子就是慢慢的)学习这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齐读这句话。
(3)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其它句子?
学生:读关于田野的句子
老师:田野里丰收了,果园里怎样呢?谁来读一读果园的句子?
学生:读果园的句子,相机教学“你挤我碰”——丰收了。
老师:带着丰收的喜悦把这两句连起来读。
学生:读句子。
老师:谁还有自己喜欢的句子?
生:读菊花的句子。
读得真好,就像美丽的花仙子,秋天的美丽写也写不完,文中用哪个标点表示?
学生:省略号(简单介绍用法)
老师:让我们一起做花仙子吧,比比哪朵花最漂亮。
学生:读句子。
老师: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请同学们推荐读书最好的小朋友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学生:结合画面配乐朗读。
老师:听你的朗读真是美的享受,送给她掌声,我们也美美地读一读,好吗?增加点难度,能不看书读吗?
学生:能。全体背诵。
4.说话训练
(1)老师: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吧,瞧,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像——
学生:一串串葡萄像紫色的玛瑙。
(2)师: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一串串葡萄像紫色的玛瑙。摇呀摇呀,要除了丰收的喜悦。
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出自己精彩的句子。“秋天的雨把——色给了——,——像——。”交流练习。
学生自由发言:(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小姑娘的脸蛋,……)
5.老师:在你们的帮助下,秋天变得更美丽了,秋天的雨真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色,秋天的雨还有香甜的气味和好听的声音呢,分别藏在课文的三、四自然段,自由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师:谁来读?
生:读味道的段落。
师:谁愿意听声音?
生:读声音的段落。
师:正音:荡。
师:过渡引读写声音的一段。
四、总结:秋天的雨是——读
引读每段开头一句话,让我们把这丰收的喜悦,用朗读带给大家吧,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品析《秋天的雨》(转)
也许是我在河南工作过10年的缘故吧,对吴老师的课有一种特别的关注,也想看看最近几年河南小语界的最新动向,说实在,自己很多的一些想法就是源自河南小语界!
一、总体印象
这节课由于我不在现场,无法感受到学生的表现,只是从实录来感觉,应该是教学氛围相当不错的,学生的很多发言非常精彩,比如:"生:我在城市里生活,没去农村,农村全是用山西话",说明学生的状态已经完全调动了起来,学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了,这节课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半了!
从实录来看,这节课可以说是成功的,正如有人所评价那般:扎扎实实地落实文字训练\实实在在地进行朗读指导\真真切切地体验文章情境.是最近几届全国赛中河南表现最好的一次!
二、我的解读和我的想法
下面我就借这位网友的逻辑提纲,谈谈我的想法,与吴老师商榷!
1.扎扎实实地落实文字训练
我想这位网友的依据在"师:昨天老师让小朋友预习了课文,生字一定都会认了,下面我们就来响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好不好
生:好
师:请看屏幕
出示生字:凉爽。认读,书空,(爽字读起来很容易,写起来可不太容易,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一遍,用心记住他的笔顺,先写四个小X,再写一个人字托住他)
扇子,扇哪扇哪,(两个扇的读音区别,指导读好多音字。"
这样一个环节的设计正是大家所认为的,也许低年级的课堂可以这样设计,但是三年级已经是中年级,这样的设计是否合适?是否应该将这些生字的学习融于课文的学习中是否更好?中国的语言是丰富的,多变的,需要具体的语言环境来支撑,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我们只能说这个字或者词学生记住了,但仅仅记住了,是否就扎扎实实了呢?所以单独设置这样一个环节,似乎作秀成分多过实际作用!
2.实实在在地进行朗读指导
我想整节课的设计确实围绕了"读",读得确实到位,让学生感受到了课文本身营造的美.比如:"(2)这些漂亮的颜色分别给了谁呢?
自读第二自然段把什么颜色给了谁读好,好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练好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谁喜欢读银杏树这一句?
学生:读句子
老师:为什么喜欢这句呢?
学生:喜欢小扇子
老师:出示银杏叶,结合图画,反复读这句话,齐读这句话。
学生:读句子
老师:刚才我们通过想象银杏的叶子,把句子读活了,谁能结合想象读下面的句子,自己练一下。
学生:练读
老师:指名读。
学生:读
老师:为什么把“飘啊飘啊”读得那么慢?(树叶飘下来的样子就是慢慢的)学习这种读书方法,想象画面,齐读这句话。
(3)谁还想读自己喜欢的其它句子?"
这样的环节设计确实是到位了,学生有这样的指导,不可能读不好!但是否是"实实在在"值得商榷.因为我看到实录中有这样一个环节:"老师:在你们的帮助下,秋天变得更美丽了,秋天的雨真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色,秋天的雨还有香甜的气味和好听的声音呢,分别藏在课文的三思自然段,自由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既然是一段的学习"读"带动别的段"读",那一段"读"的指导不仅要学生读得有情有味,更要让学生明确怎么去美读,但设计上确实这样一个环节:"3,说话训练
(1)老师:秋雨给秋天带来的颜色可不止这几种,我们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说一说吧,瞧,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像——
学生:一串串葡萄像紫色的玛瑙。
(2)师:秋天的雨把紫色给了葡萄,一串串葡萄像紫色的玛瑙。摇呀摇呀,要除了丰收的喜悦。
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出自己精彩的句子。秋天的雨把——色给了——,——像——。交流练习。
学生自由发言:(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小姑娘的脸蛋,……)
也许这样的设计更深入读了,更有层次了,但对全篇的教学作用又有多大呢?换一句话来说是增加了层次性,没有了目的性.每个环节都要服务全篇的教学,不是为了某个局部,可以说为了后面的教学环节,此处是败笔,可以说"实实在在"有些评价过了!
3.真真切切地体验文章情境
此点不做多余叙述,这是这节课的亮点,确实让学生感受到了!
以上观点源自实录,供大家参考!
首批参加课改的吴玉华老师
第一会场报道组:严文 群山
吴玉华。河南省实验小学教师。这次观摩活动中,吴老师执教《秋天的雨》获得了一等奖。11日上午,我们采访了吴老师。
报道组:请您先谈一谈您这节课的执教理念、设计思想,好吗?
吴玉华:每一节课下来,都会有很多的理念在里面,对生字词的处理呀,对课文地进行呀,这节课我拿到课文以后特别想突出的是一个整体感,从整体入手,讲完后回到那首五句话的小诗,这些都是精心设计的,是希望给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对课文的一种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我觉得这节课最大的特色就是我们从整体入手回归整体。
第二个,就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我是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我们这么多年的摸索探究,语文教学进行不断改进之后,我们发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淡化,降低了学习效率。设计师,针对文本的特点,因为文本是非常华丽的语言,非常精致的修辞,对孩子们很困难,我们设计时,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教师的主导作用大一些,希望在过渡语、引导语的带领下,让孩子进入一种情境,在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我们看这节课没有引导孩子去分析比喻句呀、拟人句呀,没有分析各种修辞手法,只是带领学生把这些很华丽的句子变成生活中间常见、孩子能够的一些的事物去感知,相得渗透继把一些语言文字点,比如省略号使用,写颜色的词,金黄色,淡黄色,实际上是汉语的造词的一种变化,没有去讲解语言知识,而是能够潜移默化的使他们感受到汉语的美修辞的美感和汉语的美感。这是我们这节课的两个特点,一个主要体现了一个整体感,另外一个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去感受,去发现。去沉浸在语言中学习语文。
报道组:您在讲色彩的时候,让孩子们找出写色彩的词——写不同颜色的词。您是在力图引导学生体会用词方面比较丰富,这些词语,在文章中表达的意思是不同的,是因为他的表现对象不同。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您认为处理得怎么样?
吴玉华:这个问题,应该从设计第二自然段的思路谈起。这一自然段有两个要点,写五彩缤纷的颜料,有两个要点,一个是颜色,一个是事物。我当时设计的时候,曾考虑过从事物切入,颜色一定是要跟事物结合起来的。秋雨把色彩给了丰富多彩的事物,后来发现,从事物切入很单一,这条线索很单一,后来就决定从五彩缤纷这个关键词切入。这个思路是这样的,首先谈对五彩缤纷的整体感知,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的词汇量很丰富,掌握了很多词的,完全可以自己用自己的话来表述这个意思。我们尊重孩子的已有经验,谈对五彩缤纷的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你能不能找词语来替代它,从课堂上看出孩子们能够自然地用五颜六色找出次来替代它。第三个层次,这些词都是表示颜色多的,把课文的写颜色的词拿出来,接下来是这些词是写什么事物的——把颜色送给谁的。这个层次,体现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让他把颜色对应起来。
刚才高老师的意思我明白,这些颜色是和事物搭配在一起的,不能机械地说是什么颜色。我认为,这些词圈出来了,在课文中出现了这些鞋颜色的词,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去体会是写颜色的不同层次,金黄色是金子一样的黄,淡黄色是浅浅淡淡的黄,第一个词,就体现了黄的程度、红的程度。在这个单元的综合练习中,就有这样一道题,专门是让孩子们读下面的词,感受一下,写词的丰富多样,里面写了金黄、土黄、明黄等用了不同修饰语的偏正结构的词,让孩子们去感受同样是写黄色有不同的写法,我们这样设计师这样的一个意图。
报道组:您是一位出类拔萃的语文教师,能够对全国的青年教师谈几句话?
吴玉华:作为一个年轻老师,这次承担这个任务,我的压力很大。昨天,我重温了这个经历。我想说:练内功,是自己的事,上台阶,要借助专家的力量,要多学习,多请教,要找准目标,专一前进。我们小学教师有很多是无形的工作,也会有别的发展机遇。但是,作为专业老师,我想最大的快乐是在教学上有所建树。找准目标、修内功,多学习、多交流,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采访者的观点:发挥学生主体性,不等于削弱教师的引导作用。这是一个辩证的观点。我们施行课程改革,要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但是,切忌放任。吴老师的谈话,在提醒我们做出这样的思考。
关于整体的问题,我们这样看:语文教学从整体入手,仅仅是整体部分整体这样的一个课堂教学大思路的整体吗?我们的观点:不仅仅是。我们在研读部分的时候,同样需要兼顾整体,什么整体?语言文字与具体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学生阅读学习,学习语言文字,首先是看这些语言文字写了什么事物,通过不同的语言文字来体会语言文字写出了事物的什么不同特点,这是语言文字与事物相结合而构成的一个关于事物的整体。不是把文字、实物拆开来再组装上这样的一个整体。吴老师想强化语言的教学,特别是使孩子们领悟到中国语言文字的丰富,从而喜欢语文、丰富语文积累,这的的确确是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强化的。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层次”是割裂的语言文字与具体事物构成的一个整体——先把整体拆开,一样一样的研究,然后再组装。我们认识语言的丰富性、中国的造词艺术,起点是:我们的生活中,事物有着很多细微的差别特点,而我们能够用这些语言来把这些细微的差别特点表现出来。是先有事物特点,后有语言文字。读书的过程是通过读文字来认识事物的特点,然后再来欣赏这些事物的特点是怎么表达出来的,怎么巧妙,怎么样表达了美好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研究语言,才能够使语言以“存在于背景中”的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并因此而产生对语文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