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诗人,也许是毛泽东诸多身份中最不重要的一
种
。在长沙、广州、上海等大城市,在延安、西柏坡的黄土窑洞里,他
戎马倥偬,
仍
不辍
吟哦。他的诗里
有
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
;有
风流人物的慷慨,有人间正道的沧桑
;有
坐地巡天的浪漫华章
,有
闲庭信步的击水新唱。
郭沫若曰
:
“
经纶外
,诗词余事,泰山北
斗
”
。
今天,我们瞻仰独领风骚的诗人毛泽东的精神世界。
沁园春
·
长沙
毛泽东
一、文学常识:
1
、 本作品的体裁是一首词,词的主要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
字有定声。
2
、“沁园春”是这首词的( ),“长沙”是( )。
3
、词的别称有( )( )( )。
4
、词兴起于唐,兴盛于宋,宋代有( )派和( )派,前者的代表作家是( )( );后者的代表作家是( )( )。
5
、词从字数上分,可以分为小令、中调(
59~90
)、长调。
6
、沁园春
”词牌的由来:
相传
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
有人
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
7、说出至少5个你知道的词牌。
二、作者简介:毛泽东
(
1893
年
12
月
26
日-
1976
年
9
月
9
日),字润
之
,
湖南
湘潭人
。
1921
年
7
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
长征
途中,
1935
年
1
月遵义会议上确立
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
。领导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
1949
至
1976
年
,担任最高
领导人
。
毛泽东思想
沁园春
·
长沙
毛泽东(
1925
年)
独立
寒秋,湘江北去,橘子
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
江碧
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
翔浅
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
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
来百侣曾
游。忆
往昔
峥嵘岁月
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激扬
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三、分析作品:
1
、检查预习:
谈谈你读了这首词的整体感受。
2
、赏析:
(
1
)从抒情主人公的角度,找出他的一系列动作。
(
2
)
赏析前三句
。
(
3
)“看”到了什么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
用两个形容词概括特点。
(
4
)上阙结尾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
5
)“百侣”跟上阙哪个词相对?
峥嵘岁月
:
1911
年
,18
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
,
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
13
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
年
–1918
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1915
年
9
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8
年
4
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
《
湘江评论
》
,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1919
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稠”字好在
哪里
?
“忆”了哪些场景?塑造了一群怎样的同学形象?
下阙结尾三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这首词上阙叙事写景,描绘了一幅绚丽壮观、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寓情于景,表达了
自己的远大
志向,和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下阙回忆了志同道合的战友们的战斗风貌,表达了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主旨:
小结:
1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描写。
2
、景物描写的角度:远近、俯仰、动静、虚实、炼字(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
3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是诗歌常见的情景
关系。
4
、表现手法:虚实结合、动静结合。
5
、赏析景物的方法:
找名词意象
基本
方法:
翻译
分析修饰词
两个形容词概括特点(加上时间地点)
抒发的情感
领袖诗人
任先青
你用平
平仄
仄的枪声写诗
二万五千
里是
最
长一行
常
于马背上构思
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
了最
美
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
飞
雁
宽阔
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
成梅花
漫天
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东方!
作业:
1
、摘抄
没学过的
毛泽东诗或词一首,查阅相关资料,
读懂,周二早上朗诵交流。
2
、写一段“我眼中的毛泽东”(古诗、词、现代诗、
散文体裁不限,字数
2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