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ppt课件(44页)2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沁园春·长沙》ppt课件(44页)2

ID:573286

大小:2.47 MB

页数:4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沁园春 · 长沙 写作背景 : 1911 年, 18 岁的毛泽东来到湖南省会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 13 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913 年至 1918 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1918 年 4 月,与何叔衡等同志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会。 1919 年起,先后在长沙修业小学、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等学校任教。 “五四”时期,他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 《 湘江评论 》 ,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 1920 年 9 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1923 年 4 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 1925 年春,他会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 1911 年至 1923 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 词的起源: 词这种文学样式 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延续于后代,一直于今天。在隋唐之际配合岁塘燕乐曲调,并以 “依调填词 ”的方式创作出来的歌辞形式,是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 最初的词都是配乐歌唱的,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词题,如 《 沁园春 长沙 》 。词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关于词的常识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即:一首词的词牌限制这首词的形式(句数,平仄,押韵等),紧连着词牌的词题就是这首词的内容,也就是说词牌表明形式,词题表明内容。如 《 沁园春 · 长沙 》 、 《 沁园春 · 雪 》 等。 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 58 字以内; 中调: 58~90 个字; 长调: 91 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 14 字,最长的长调有 200 个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中称为: 单调:不分段,往往就是一首小令,篇幅较短; 双调:两段,也叫片或阕或遍,上片下片,前阕后阕; 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听范读正音: 沁 园 春( qìn ) 百 舸 ( gě ) 峥嵘 ( zhēng róng ) 廖廓 ( liáokuò ) 挥斥方 遒 ( qiú ) 浪 遏 飞舟( è ) 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快速默读全词,圈点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语。 立、看、怅、问、携、忆、记 看到了眼前生机勃 勃的景象,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往昔岁月,想到了祖国的命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正是词人思索的问题。 概括全词,上片、下片各侧重写了什么? 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 下片侧重追忆往事。 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图画? 四幅图画: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研习“独立寒秋图” 1 、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2 、展开想象,扩展语句,进行形象而有诗意的大胆描述。 在一个深秋的季节,橘子洲头,伫立着一位英姿勃勃的年轻革命家,他正深情地注视着滚滚北去的湘江波涛,凝重的目光里似乎折射出心头翻腾得无尽遐想 …… 3 :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不行。“独立”既表明一个人,更显示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4 :柳诗“独钓寒江”与毛词“独立寒秋”所表现的诗人的胸襟境界是否相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诗表达的是诗人身处逆境决不向恶势力妥协的“穷则独善其身”的封建士大夫的心志;毛词则表达了词人身处险境、坦荡磊落、砥柱中流的革命伟人的气度。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研习“湘江秋景图” “看”字所领 7 句所描绘的景色具有什么特点? 绚丽多彩  生机盎然 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眼前这大好景色的? 看 万山红遍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远眺 仰视 俯视 远景 近景 高景 低景 静景 动景 动景 动景 万类霜天竞自由 万类霜天竞自由 通过想象,运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上面 7 句所描绘出来的景色 。 远山层峦迭嶂,层层枫林被秋霜染得火红;江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千帆竞发,往来船只你追我赶;雄鹰敏捷脚尖,奋力冲向万里长空;鱼儿轻快自如,在清澈明净的水中游弋。 古人非常讲究练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拈断几茎须”, 《 沁园春 · 长沙 》 上片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哪些?分别表现了怎样的意象? ① 层林尽染 :用拟人手法,活化出山上层层的枫林仿佛人工染成的一样,景色十分壮美,写出秋色之深浓。(王实甫 《 西厢记 》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杜牧 《 山行 》“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② 百舸争流: 活现出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 ③ 鹰击长空: 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刘禹锡 《 秋词 》“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排”也有这种作用) ④ 鱼翔浅底 :“漫江碧透” 一句突出了湘江水的清澈,“鱼翔浅底”之“浅”可理解为江水清澈见底,一望而可见之,故曰“浅”,全句可理解为:天空中的景象映射在清澈的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儿游在水中,也仿佛游在空中,故一个“翔”字,便写活了这一景象,开拓了一种新的审美想象空间,鱼儿既是在水中游,又是在空中翔。(柳宗元 《 小石潭记 》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 鉴赏“湘江秋景图”体现出的色彩美和雄壮美 ①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②事物动态的雄壮美 “百舸争流”中的“争” 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 “击”“翔” 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鹰飞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鱼游的欢愉自在, “万类霜天竞自由”中 的“竟”字, 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品读上片后三句,思考词人为什么“怅”?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感情? 背景: ( 1925 年秋天,当时正是工农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统一战线内部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加紧了篡夺革命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在共产党内,党的总书记陈独秀错误估计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等主张,拱手将革命领导权让给资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解决中国革命领导权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问题。) ( 1 )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作为这些自然万物的主宰者人类,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而生“怅”。 ( 2 )词人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然后类比联想,“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际上词人提出了一个革命领导权的重要问题。 ( 3 )抒发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比较鉴赏:下面三篇作品中描绘的景色有什么特色?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① 〔 天净沙 〕 秋思 元代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 唐 · 刘禹锡 秋词二首(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③ 毛泽东 《 沁园春 · 长沙 》 “ 湘江秋景图”。 作品 景色特点 表达情感 秋思 萧索 寂寥 悲伤孤独,游子思念 故乡知情 秋词 秋高气爽 充满力量 乐观开朗, 豁达向上 湘江秋景 图 绚丽多姿 充满生机 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 课堂小结 1 、 明确:词的上片的词眼是:“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 、明确:问题的提出方式是:由物及人,由大自然到国家、民族,由大自然的生机勃勃、绚丽多姿过渡到民族的命脉及国家的前途。 3 、明确:色彩美和雄壮美决定了词作的昂扬基调,发出的问题深远重大,决定了词作的博大意境。 1 、上阕末句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那些内容作了回答? 恰同学少年 …… 挥斥方遒 2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两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 3 、下阕中的哪个字是领字,一直管到哪里? 曾携来百侣游。忆往昔岁月峥嵘稠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4 、注意“峥嵘”、“风华”、“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遏”等词的语境意义,理解“指点江山”、“万户侯”的借代手法和“粪土”的名词意动用法。 5 、“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一句是在问谁?“击水”一词有何深意? “携”、“侣”“同学”表明革命同志的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风貌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曾记否”唤起回忆,鼓舞斗志。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浪遏飞舟”借回忆当时游泳的情况,表现“同学少年”的急流勇进的斗争精神和无比强大的革命力量。 6 、词的下阕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 , 突出了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年轻革命者奋发向上、敢作敢为的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气勃勃的“少年学子图”,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 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 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7 、如果说上阕侧重写景,那么下阕侧重什么? 侧重抒发诗人的革命豪情。 理解作者借助形象抒发忧思国家前途的情怀,是学习本诗的难点。“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就是在一览“万类霜天竟自由”的情势中的直抒胸臆。 后三句用“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设问,巧妙地对“谁主沉浮”的问题作了回答,号召革命青年应该像飞年那样激流勇进,担负起历史的重任。 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气豪情,形象、含蓄地给“谁主沉浮。”作答。 ( 3 )体会思想感情和艺术特征 了解抒情方式 诗言志,毛泽东同志独立寒秋,是在抒发“悲秋”之感吗?显然不是,那么,这首词抒发了毛泽东同志怎样的思想情感呢?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就这首词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上阕“看”统领的 7 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借景抒情 A , 联想,感受意境 “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通过诵读和想象,同学们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红叶、绿水、鸟飞鱼游,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美丽,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 山行 》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 忆江南 》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体会写作顺序和角度 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诗人按照怎样的顺序,从哪些方面突出景物的特征? 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层、百)、范围(遍、尽、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 炼字方面 鹰击长空: " 击 " 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 " 翔 " 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感受秋景 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成语来概括诗人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 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涌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  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自由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 直抒胸臆 以上就是借景抒情部分,接下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下由“怅”、“问”所引导的直抒胸臆部分。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表面上是问谁是自然界的主宰,实际上是问什么呢?谁来主宰国家的命运,谁来掌握国家的领导权。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 怀人忆事抒情 “携”、“忆”、“记”怀人忆事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往昔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1911 年, 18 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 13 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 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 年 4 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 《 湘江评论 》 ,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 年 9 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 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整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家国命运的关怀,表现了他藐视困难、敢于斗争、坚信革命必定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沁园春 长沙 上阕 下阕 独立寒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远眺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近观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仰视 俯瞰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静 景 动 景 (群山) (江中) (江中) (群山) (天空) (水底)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英姿勃勃 才华横溢)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意气风发 斗志昂扬) 战斗风貌 中流击水(搏击风浪 急流勇进) 浪遏飞舟(不怕艰险 坚持到底) 问 —— 谁主沉浮? 答 —— 同学少年! 英雄气概 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诗 2 、完成课后作业及优化设计上的相关作业 再见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