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烛》教学设计
·
教学对象:普通高中高一学生
·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具体寓意,欣赏在诗歌的意象中所创造的艺术效果。
2.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了解其抒情脉络。
3、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
教学重点:诗歌的表现手法,在诗歌的意象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
·
教学难点:诗歌的抒情脉络。
·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闻一多初期写的《黄昏》这首诗引入本节课。
《黄昏》
太阳辛苦了一天,
赚的一个平安的黄昏,
喜得满面通红,
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
二、作者介绍,《红烛》介绍。
三、初读:
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字音和节奏)
说说初读
的
感受。
四、品读:
·
问题1: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歌主体扣住了引子中的哪两个字写红烛?说一下理由。(
“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5、6、7、8——“泪”
)
·:
问题2:
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
·问题3:
自读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设问手法,自问自答。诗人思考的过程)
问题4: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结合时代背景回答。
(这是诗人对红烛所寄予的殷切希望,也是诗人的自我勉励。)
问题5:
第五至第七节你认为写了“泪”的哪些内容?
(
5
节:醒悟以后的奉献之始。
6
节
:
对红烛的劝慰
“
何苦伤心流泪
”
,因
“
残风
”
阻挠而
“
烧的不稳
”
不怕牺牲自己而是
“
急
”
不能带来光明,对不能奉献自己的急。
7
节:
“
培出慰藉的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
”
相信泪也是一种奉献,不会白流。
8
节:泪是结果,但是目的在于奉献光明。)
问题
6
:
怎样理解
“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不在乎付出是否会有回报,展现的是诗人无怨无悔的付出。不计较个人荣辱,在乎的是否能创造光明,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
5.
归纳抒情的脉络。(
“
红
”
到自身,扣住
“
灰
”
与
“
泪
”
。最后归结为哲理
“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
)
五、鉴读:
问题
1
: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一共问了几次?
(
三次。: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出光来?
/
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问答式抒情的层层递进。
问题
2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反复呼告,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问题
3
:鉴赏诗句:红烛啊!
这样红
的烛!诗人啊!
吐
出你的心来比,可是一般颜色?
/是残风来
侵
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
着急
得流泪!
六、主旨:通过问题逐步引出主旨。表现主旨的方法。
问题:这首诗,诗人由红烛联想到诗人的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处是什么 ? 用红烛与诗人的心相比有什么深刻含义?(托物言志
/
颜色:红
/
诗人的赤子之心
/
照亮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