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荷塘月色》ppt课件16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荷塘月色》ppt课件16

ID:573374

大小:1.26 MB

页数:49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荷 塘 月 色 朱 自 清 朱自清( 1898 - 1948 ) 原名朱自华,字佩 弦,号秋实。祖籍浙 江绍兴。 1898 年 11 月 22 日生于江苏省东海 县。 1903 年随家定居 扬州,故自称 “ 我是扬 州人 ” 。自幼读私塾, 所以对中国古典文学 有浓厚的兴趣。 1916 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 京大学预科班,次年 该名 “ 自清 ” ,考入本 科哲学系 。 w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 创作新诗,为早期 文学 研究会成员 。 w 1922 年与俞平伯等创办 最早的 新诗刊物 《 诗 》 。 w 1923 年发表的长诗 《 毁 灭 》 震动了当时的诗坛。 w 1924 年出版了 诗歌散文 集 《 踪迹 》 。 w 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 授,创作转向散文,同 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 年出版散文集 《 背 影 》 ,成了著名的散文 作家。 1931 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 1932 年回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 1948 年 6 月,他签名抗议美国扶日,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在严重的营养不良之下,他胃病复发 8 月 12 日于北平病逝。 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赞他 “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 著有 诗集 《 雪朝 》 、 诗文 集 《 踪迹 》 , 散文集 《 背影 》 、 《 欧游杂记 》 等 。现有 《 朱自清全集 》 出版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的结构如何? 作者的行踪是如何的? 出家门 小径 荷塘 回家门 小径 这几天心里 颇不宁静 。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理 清 思 想 感 情 的 脉 络 (渴求宁静、自由) (暂时获得宁静) (心中怅然) (不再宁静) 心中失落 文章内外结构之美 散文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艺术,艺术求 美 形 散而 神 不散:求其 形 索其 神 1 、从标题入手,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线 游踪 暗线 情感 思路 游踪 写景 感情 结构 缘由 铺垫 主体 联想 呼应 主宾分明 带门出去 走在路上 塘边受用 塘边回忆 推门进去 路线清晰 圆和完整 院子乘凉 塘边小路 月下荷塘 塘上月光 塘边树木 江南采莲 自家门前 虚实结合 主次清晰 颇不宁静 觉得自由 暂时忘却 借酒浇愁 仍不宁静 借酒浇愁愁更愁 起 承 承 转 合 跌宕圆转 4 、整体把握 这几天心里 颇不宁静 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我且 受用 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可现在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缘情写景 寄情于景 触景生情 情景关系: 作者的行踪与他的情感紧密相连:正因为在家里“心里不宁静”,所以要走出家门追求宁静,可谓 缘情写景 ;而荷塘一派素淡朦胧,宁静幽寂的景象 —— 花是零星的,香是缕缕的,风是微微的,月是淡淡的,的确是“恰倒好处”,与作者的心境吻合,这幽静宁谧的境界正是作者的追求,于是他要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摆脱不宁静,得到安宁,此乃 寄情于景 ; 情景关系: 但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采莲的热闹与美丽,怀乡的惆怅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 , 是谓 触景生情 。 形与意有机结合,是典型的情景交融,构成了朦胧优美的意境,让作者产生美的感受,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由此可见, 美是心物婚媾后的产物。 时代背景 1927 年 7 月,蒋介石发动 “ 四 • 一二 ” 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 返回 作者如是说:“在旧时代正在崩坏 , 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 , 衰退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 ……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 , 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 在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安心过日子 …… 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 哪里走 》 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 1927 年 9 月 17 日的一封信)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散文,分析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写什么,怎么写,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 1 、课文中哪两小节直接写荷塘月色的? 2 、先看第 4 节, ① 写了什么 ? 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②作者 怎样描写 这些景物的?作者运用 什么手法 写荷叶、荷花、荷香的? ③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形态如何? 有什么特点 ? 一般来说,写景抒情散文,分析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即 写什么,怎么写,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 1 、课文中哪两小节直接写荷塘月色的? 2 、先看第 4 节, ① 写了什么 ? 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②作者 怎样描写 这些景物的?作者运用 什么手法 写荷叶、荷花、荷香的? ③这些景物在作者笔下 形态如何 ? 有什么特点 ? 作者 怎样描写 荷叶?作者运用 什么手法, 写出荷叶的 什么特点?表现什么意境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 比喻 的修辞手法 本句 将荷叶 比喻成 “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 写荷叶的 高颀挺拔,舞女的裙因旋转而展开,用来表荷叶的浑圆和舒展,造型非常美, 使人联想到月光下翩翩起舞的舞女,裙摆随舞姿飘荡洒脱,轻灵而欢快,高雅而美丽。 有 袅娜 地开着的 ,有 羞涩 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 :原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柔美绽放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联想。 羞涩 :原本用来形容人难为情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的荷花在月光下含苞待放的美好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联想。 作者将白花比作“明珠”“星星”实为多见,但将它比作“刚出浴的美人”很新鲜, “刚出浴的美人”身上总有一星半点的水珠,肌肤胜雪,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自是美得难以形容 把含苞欲放的荷花喻为“明珠、星星”,形象的绘出了这一类荷花的特点:明亮、晶莹剔透、闪烁不定。把袅娜地开着的荷花喻为“刚出浴的美人”,表现出荷花开放时姿态的优美,色泽的光滑洁净; “ ……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通感句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指感觉的转化、迁移,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 ( 联 ) 觉。 ( 1 )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 2 )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 4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是由嗅觉转为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 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缥缈、沁人心脾 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 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 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 也烘托出环境的优雅与宁静 。 讨论 1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但是并没有明写月光, 甚至没有提到“月光”二字,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    虽然没有“月光”二字,但我们却能感到月光无所不在地笼罩着整个荷塘, 因为荷塘里的所有美好景色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显现的 。正因为这月光,我们才能鸟瞰荷塘的全景,才能看到延伸到远方的满塘的“田田”的荷叶;正因为这月光,那“出水很高”的荷叶才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那样自然舒展的轻盈动人的姿态;那些“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的”白花,才“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有圆润晶莹的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这些光彩和光华是反射的月光。 而“缕缕”的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种通感,只有在这宁静的月夜,沐浴着月光,心无杂尘时才能产生。“凝碧的波痕”是月光在荷叶波动时留下的 印记 。 袅 娜 羞 涩 田 田 曲 曲 折 折 荷香 荷波 流水 缕缕 颤动 脉脉 月色下的荷塘 静态 动态 为什么说 “ 泻 ”“ 浮 ” 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 “ 照 ” 替代 “ 泻 ” ,用 “ 漂 ” 替代 “ 浮 ” 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以流水比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 点评“泻”字 “静静”“泻”“薄薄”“浮”等字的妙用 “泻” 字紧扣“月光如流水一般”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并且用 “静静” 两字加以修饰,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月光有形而无声的特点,显示了月光幽静之美 。 “浮” 字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显出雾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开的特点。青青的荷叶可以透过 “薄薄” 的雾气看出来,似乎雾也被染青,故称“青雾”。这样的雾才像“轻纱”。 “薄薄”与“浮”字呼应 ,修饰雾气, 突出了雾气轻、薄、透、柔的质感和动势,正和“轻纱”的妙喻,写尽梦境的朦胧迷离之感。 “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表现出月光的朦胧淡雅,引人入胜。 酣眠固不可少 , 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在这里打了比方 , 那么 “酣眠” 在文中指什么 ?“ 小睡” 又是指什么 ?.. 本句用“酣眠”比喻 朗照 ,“ 小睡”比喻 被一层淡淡的云遮住的月光 ( 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 ) ,写出了月色的 轻淡朦胧柔和 , 这很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贴切的比喻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 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 , 点评“画”字 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说成“画 ” 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也显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由视觉转为听觉 , 月光与树影是 宁静 的,用“名曲”来形容, 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 ,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 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 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 《 小夜曲 》 之类的名曲, 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 荷 塘 上 的 月 色 月光: 树影: 静静 青雾: 叶和花: 泻 浮 洗 参差 斑驳 弯弯 稀疏 薄薄 云: 淡淡 名曲 (通感) 通感句 ①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②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 1 )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 2 )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 4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中的“ 带 ” “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中的“ 带 ”字好,好像带子那样绵延。“带”将名词活用成量词,使它要修饰的中心语也带上了这个量词的意味,将远山那连绵飘逸的感觉写出来,比常见的量词“座、群”更有表现力。 我们是否也可以借鉴一下,仿造一个以名词代量词的句子? 他有一饼圆脸。 勾画精美语句,体会语言技巧 比喻句 ①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④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⑤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⑥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 ⑦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 ⑧ 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是渴睡人的眼 。 小结:比喻具体形象 拟人句 ①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 …… ② 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 …… ③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 小结:拟人灵秀动人 动词 ① 妻在屋里 拍 着闰儿,迷迷糊糊地 哼 着眠歌。我悄悄地 披 了大衫, 带 上门出去。 ② 静静地 泻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③ 薄薄的青雾 浮 起在荷塘里。 ④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洗 过一样;又像 笼 着轻纱的梦。 ⑤ 却又像是 画 在荷叶上。 小结:动词精当生动 叠词 迷迷糊糊 悄悄 蓊蓊郁郁 阴森森 淡淡 曲曲折折 田田 亭亭 层层 一粒粒 缕缕 静静 薄薄 峭楞楞 弯弯 远远近近 高高低低 阴阴 隐隐约约 轻轻 小结:叠词节奏鲜明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 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 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 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 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 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 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 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 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 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 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 的月下,什 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 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 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 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 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 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 ——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 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 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 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 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 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 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 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 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 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 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 帝 《 采莲赋 》 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鹢 首徐回,兼传羽杯; 櫂 将移而 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 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 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 《 西洲曲 》 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 “ 过人头 ” 了;只不见一 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 这样想 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 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 年 7 月,北京清华园。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