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荷塘月色》ppt课件18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荷塘月色》ppt课件18

ID:573376

大小:327.5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荷塘月色 作者介绍 朗读欣赏 文章线索 重点研读 写作 背景 朱自清 艺术技巧 制作:铜中语文组 谢华云、赵渔 朱自清 (1898-1948) 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文学研究会 早期成员。江苏东海人,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又自称扬州人。原名自华,号秋实。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 1916 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1920 年毕业后在江、浙的中学任教,极受欢迎。 1925 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1932 年在英国伦敦学语言学及英国文学,回国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并兼中文系主任。 早年从事新诗创作,内容多写小资产阶级的失意,也有觉悟青年对光明的呼唤。在清华任教后,创作转向散文,同时研究古典文学。 返回 1926 年,北京发生 “三 · 一八”惨案 ,作者怀着愤怒的心情写了 《 执政府大屠杀记 》 、 《 哀韦杰三君 》 ( 悼念三 · 一八死难的清华学生 ) 。 1927 年,上海发生 “四 · 一二”反革命政变 ,使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全国出现了白色恐布的情景。作者不满这样的黑暗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方向,心情苦闷而彷徨,思想是矛盾而复杂的。本文正是他当时生活处境和思想状况的真切而委婉的写照 。 写作背景 返回 明线 游踪 荷塘四周 江南旧俗(联想) 感情线索 心里颇不宁静 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 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暗线 情感 返回 重点研读 返回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三段 重点词语 研读 第 3 段 1 、解释下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平常的自己”: “另一世界”: “自由的人”: 第四句两个“什么”各自的含义: 2 、这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心境? 返回 解读 研读 4 段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 段的内容。 4 、第四段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景的? 5 、举例分析第四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描写景色?有什么作用? 返回 解读 研读第 5 段 6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 ( 1 )月光如流水一般 ( 2 )(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7 、“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 8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改为“印”好不好? 9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采用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 10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 段的内容。 返回 解读 研读 第 6 段 11 、解释第六段“丰姿”、“大意”在文中的意思。 12 、第六段与第二段相照应,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13 、第六段写景用了一些叠字叠词,举例分析其妙处。 14 、第六段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绪?两个“热闹”的意思是否相同?为何用“他们”而不用“它们”? 15 、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6 段的内容。 返回 解读 解读第 3 段 1 、解释下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平常的自己”:指被“哀愁”困扰的自己。 “另一世界”:摆脱了困扰的自由自在的世界。 “自由的人”:摆脱了现实的困扰和内心的苦闷,获得心灵的宁静的人。 第四句两个“什么”各自的含义:前一个“什么”指白天不能说不能做的事,后一个“什么”指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2 、这一段抒发了作者什么心境? 本段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受压抑、不自由的心境。 返回 解读 4 段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 的内容。 第 4 段描写了月下荷塘的美景; 4 、第四段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景的? 第四段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5 、举例分析第四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来描写景色?有什么作用? 比喻: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动态美。 拟人、比喻: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写出了荷花的娇美、羞涩、晶莹剔透。 通感: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溴觉向视觉转移,“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把“清香”比作“歌声”,烘托出几分优雅和宁静。 返回 解读第 5 段 6 、指出下列比喻句的相似点 ( 1 )月光如流水一般 ( 2 )(叶子和花)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⑴月光如流水一般,“月光”和“流水”都有流泻的特点。  ⑵二者都有朦朦胧胧的特点。 7 、“ 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酣眠”比喻什么?“小睡”比喻什么?   酣眠指朗照的状态,小睡指天空被淡淡的云笼罩不能朗照的状态。 8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改为“印”好不好?     不好,“画”浓淡相宜,有动感;而“印”显得死板,不灵活,且“黑影”与“倩影”是有浓淡变化的。 9 、“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采用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     光与影若明若暗、并不均匀的和谐与名曲的抑扬顿挫、高低错落的和谐是相通的。 10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5 段的内容。    第 5 段描写了荷塘上的月色。 返回 11 、解释第六段“丰姿”、“大意”在文中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大意:轮廓。 12 、第六段与第二段相照应,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二段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本段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既是对第二段的呼应,又是对第四五段的扩展。 13 、第六段写景用了一些叠字叠词,举例分析其妙处。   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音节和谐。 解读 6 段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绘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14 、第六段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绪?两个“热闹”的意思是否相同?为何用“他们”而不用“它们”? 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浓浓的哀愁。两个“热闹”不一样,前一个指“蝉声、蛙声”,后一个是双关,它还指其他人多欢腾的情况。 “他们”包括了那些追求热闹的人,“它们”单指物。 15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6 段的内容。 第 6 段描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 返回 为什么说 “ 泻 ”“ 浮 ” 二字点活了 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 “ 照 ” 替代 “ 泻 ” ,用 “ 漂 ” 替代 “ 浮 ” 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解读 返回 “ 泻 ” 的范围广,与 “ 流水 ” 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 “ 照 ” 的范围窄,不能与 “ 流水 ”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结论: “ 浮 ” 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扩散,以动写静,突出静态美,写出了雾的状态。 “ 漂 ” 突出动态感,不符合雾的特点。 结论:    金志华的点评: “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 ‘ 新而不失自然 ’ ,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 ‘ 拣练 ’ 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 ‘ 泻 ’‘ 浮 ’ 二字 •••••• 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 选自 《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 返回 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1 、运用比喻。 2 、运用通感。 3 、使用叠词。 —— 语言朴素、典雅、充满诗意 返回 再见 谢谢!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