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荷塘月色》ppt课件(84页)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荷塘月色》ppt课件(84页)

ID:573419

大小:2.13 MB

页数:8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关于月亮的诗文 : 1.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3.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风直到夜郎西。 关于荷花的诗文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周敦颐 《 爱莲说 》 ) 毕竟西湖六月中 ,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 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 朱自清,原名 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生于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 ( 1898 年 11 月 22 日 ) ,卒于 1948 年 8 月 12 日。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他“ 表现了我们 民族的英雄气概”。 著作有 《 朱自清全 集 》 。 欣赏散文的一般步骤 朗读 感受 品味 评论 朗读的基本要求 a : 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 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 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将自己溶入文中,你就是作者。 朗读的基本要求 b : 1 、理解内容 2 、看到形象 3 、体会情感 4 、适当注意眼神 5 、把握重音、语调、语速 品 评 品味的方法 压缩 法 荷塘上是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中(是)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 品味的方法  替换法 方方正正 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 连着 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 出现 着些白花,有 已经盛开 的,有 含苞欲放 的 。 品味的方法 想象 法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思考 1 A . 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 B .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参考 : 月下散步 参考 : A. 作者的行踪 .B . 作者思想感情 . 思考 2: 作者的行踪如何 ? 参考 2: 家里 ---- 路上 ----- 荷塘 ------( 路上 )---- 门前 ( 家 ) 作者的行踪 :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 思考 3: 去荷塘和回家都要经过路上 , 两者的写法有何不同 ? 为什么这样 ? 1 . 避免重复 . 2. 表明去了荷塘之后感情上没有什么变化 . 3. 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 , 结构上很简洁 . 思考 4 : 梳理作者的感情历程。 心不宁静 ---- 独处求静 ---- 无所有 ----- 惦念江南。 思考 5: A . 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 历 , 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 步呢 ?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 ---- 心里颇不宁静 ( 本文文眼 ) B. 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 ---- 要联系当时的 时代背景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使国家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一个还没有掌握马列主义的知识分子,作者既对现实不满,又无法理解这样复杂的斗争形 势,做不到投笔从戎 , 拿起枪来革命 , 于是“心里颇不宁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忽然想到荷塘去,找一个幽静的环境平息自己心中的不平静。 时代背景 : 思考 6: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 ---- 寻找宁静 思考 7: 那么 , 作者找到宁静了么 ? 思考 8: 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 ? 几段文字的写作侧重点有何不同 ? 参考 8 : 对象是荷塘月色。 第四段侧重荷塘,写月色下的荷塘。 第五段侧重月色,写荷塘上的月色。 第五段写荷塘四周。 行文思路 1 (行踪) 家里 ---- 路上 ----- 荷塘 ------( 路上 )---- 门前 ( 家 ) 行文思路 2 : 第一部分: 1 点明心境,交代缘由。 第二部分: 2-3 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第三部分: 4-6 荷塘月色,景语情语。 第四部分: 7-8 江南采莲,向往崇敬。 行文思路 3: 心里颇不宁静 观赏 去荷塘 荷塘 月色 淡淡的喜悦 四周 淡淡的哀愁 联想 采莲 西周曲 淡淡的喜悦 回到家中 依旧不宁静 景 情 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 淡淡的哀愁 第一部分分析 (1) 1. 大意 : 点明心境 , 交代缘由 . 2. 文眼 , 像乐曲的主旋律 , 回荡全文 . 3. 第三句前半句 , 反衬作者连日来的苦情 ; 4. 后半句烘托环境的静谧 . 5. 全段创造出孤寂氛围 , 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 第二部分 (2 、 3 ) 小径漫步,抒发感受。 2.A. 小径漫步 , 勾勒荷塘轮廓 . B. 写景 : 曲折幽僻的路 , 蓊蓊郁郁的树 , 淡淡的月光 . C. 作用 : 描绘荷塘周围情景 , 烘托作者的内心 ---- 苦闷和哀愁 . 3.A. 独处心境 . B. 独处之 喜悦 . C. 跟“另一世界”相对的是“现实世界” . D. 对社会现实 不满 . E. 暂时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伦理负担后对自由宁静生活的 向往 。 F. 进一步点明夜间出游的 原因 . G.“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 ,流露出作者从压抑和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荷塘月色的 淡淡喜悦 。 第三部分 4—6/4 思考 9 : ( 1). 本段具体写了什么 ? 各突出了什么 ? (2).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好在哪里 ? (3). 哪些词语用得好 ? 好在哪里 ? 参考 9 1. 荷叶 ---- 繁盛茂密 . 荷花 ---- 洁白袅娜 荷香 ---- 幽微清雅 荷水 ---- 饱含深情 2. 比喻 . 拟人 . 通感 . 3. 叠词 : 曲曲折折 . 田田 . 亭亭 . 层层 . 缕缕 . 密密 . 脉脉 . 其它 : 弥望 . 点缀 . 袅娜 . 羞涩 . 风致 . 叠词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 韵律美 ,渲染出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 以亭亭的舞女的裙来比喻叶子,有一种舒展、旋转的美。荷叶本是静的,作者想像它是动的,这是 以动写静,以虚写实。 用写女子 姣美神态 的词来写荷花, 赋予荷花 生命的活力和感情 ,拟人手法 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用 博喻 (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用“歌声”比“清香 ”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 — 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相通与转移”)而这样的感觉也只有在静静的月夜下才感受得到,就更突出了 宁静的氛围 。 本 体 喻 体 原句 相 似 点 荷 叶 白 花 (荷花) 清 香 舞女的裙 一粒粒 的明珠 碧天里 的星星 . 刚出浴的美人 渺茫的 歌 声 …… …… …… …… 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 很相似 月光下,白色荷 花与一粒粒 的明珠相似 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 碧天的星星相似 . 荷花的纯净洁白和刚出浴的美人相似 . 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 断断续续 , 若有若无 通感:利用各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法 。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 1 )她笑得很甜。( 视觉转为味觉 ) ( 2 )人靓歌甜。 ( 听觉转为味觉 ) ( 3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嗅觉转为听觉 ) ( 4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 视觉转为听觉 ) 月下荷塘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水 动静结合 曲 曲 折 折 田 田 袅 娜 羞 涩 思考 10: 这一段写到月色吗 ? 这一段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 参考 10 : 1. 没有写月 , 但处处有月 . 所写景物皆是在淡淡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 2. 淡淡的喜悦 . 第三部分 4-6/5 思考 11: 1. 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 2. 所用的修辞手法 ? 3. 找出用的生动传神的词语 . 第 5 段 : 荷塘中的月色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如梦 黑影斑驳 杨柳如画 光影似曲 塘上月色 虚实相生 以“流水”喻“月光”,用“泻”而不用照, 写出了 月辉照耀,一览无余 的景象, 化静 为动, 有动感美。 用“浮”不用“升”,像“梦”,分别表现了雾的 轻飘柔美 的的姿态,有 状态美 。 叶子与花在“牛乳中洗过”,写出了叶和 花 洁白而鲜艳, 有 色彩美 。 总体看 , 写出了迷人的梦一般的幻景 . 为什么说 “ 泻 ”“ 浮 ” 二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 “ 照 ” 替代 “ 泻 ” ,用 “ 漂 ” 替代 “ 浮 ” 呢?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 流水 “ 泻 ” 的范围广,与 “ 流水 ” 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 “ 照 ” 的范围窄,不能与 “ 流水 ”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结论 “ 浮 ” 突出静态美, “ 笼 ” 可与之对照。 “ 漂 ” 突出动态美, “ 笼 ” 不能与之对照。 结论 “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 ‘ 新而不失自然 ’ ,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 ‘ 拣练 ’ 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 ‘ 泻 ’‘ 浮 ’ 二字 •••••• 生动的起了 丰富、润饰、强化形象 的作用。 ” 《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 荷塘上的月色 光 : 月光 (泻) 青雾 (浮) 叶和花 (洗) 影: 参差 、 斑驳、 弯弯 、 稀疏 从色彩美 → 幻觉美 → 语言美 → 形态美 刚与柔的对照 ( 线条的美 节奏的美) 乐曲 (通感 ) 荷塘 月色 画 面 是 — 美丽的 气 氛 是 — 宁静的 格 调 是 — 雅致的 美 静 雅 第三部分 4-6/6 思考 12: 1. 本段写了什么 ? 跟哪一段相照应 ? 2. 重点写什么 ? 3. 写作思路如何 ? 4. 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 5. 景物总体特征如何 ? 参考 12; 1. 本段写 荷塘四周环境 , 跟第二段相照应 . 2. 重点写 树 . 3. 写作思路 : 总写 树之多 ---- 树 色 ---- 树 姿 ---- 树梢上的 远山 ---- 树缝里的 灯光 ---- 树上的 蝉鸣 和水里的 蛙声 . 4. 情感转折点是 :“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明仍摆脱不了 绵绵的愁绪。 5. 景物 清淡朦胧 , 宁静悠远 . 朱自清看到的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 种什么样的感觉? ---- 朦胧、静美的画面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朱自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宁静的荷 塘月色呢? ---- 心情好,兴致高 朱自清有没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 真正的宁静?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 得到宁静, 不是真的宁静 树色“阴阴的”具有一种朦胧的感觉,月光淡淡的,好像作者的心头也有一层挥之不去的愁云。灯光“没精打采的”毫无生气。蝉声蛙声的热闹更衬出了“我”心境的不宁静,有淡淡的哀愁。作者还是无法得到真正的宁静。 以乐景写哀情 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 江南旧俗 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① 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 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 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 了。”) ----② 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 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 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第四部分 7 、 8 1. 江南采莲 , 向往憧憬 . 2. 想到江南采莲风俗乃是由眼前之景而 触景生情 , 表现作者对美好生活的 向往 . 3. 也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 解脱 出来。 4. 最终 没有解脱 出来 .“ 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可看作是作者又回到现实。 5. 文章首尾呼应 , 全文在 孤寂 的氛围中结束 . 全文小结 :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 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写月光和写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描写交错,抒情和写景交融,形成一幅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文章用词精当,语言清丽,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如动词的选择、叠词的使用、博喻和通感的运用,不仅描写形象,而且十分传神。 A: 语言技巧的运用 1. 自然清新新颖,不欧化; 2. 遣词造句准确 , 贴切 比喻、通感、叠词:”轻轻”、”悄悄”、“曲曲折折”、“田田”、“阴阴”等。 B: 融景于情,即景抒情。 写作特点: 作业: 背诵课文 4—6 段。 摘抄词语 几个问题的探讨 1.《 荷塘月色 》 之美的三个层面: 一是外观形态美 . 此又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二是内在意象美 . 静到极点又美到极点的“荷塘月色”心态化、意化了,苦闷、烦躁、求静之“意”则物态化、象化了,意、象交汇,产生了内在意象美。三是文化意蕴美。作者为何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深沉的孤独和苦闷的心绪?可以从社会学、伦理学、哲学意味、原型理论各角度探讨。 2. 关于作者的“不平静”。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