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忆中,印象深刻的
小学
老师
是谁?
“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你对“鲁迅”知多少?
鲁迅(
1881—1936
)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
自第一篇小说
《
狂人日记
》
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作品集:
《
野草
》《
朝花夕拾
》《
呐喊
》《
彷徨
》《
华盖集
》《
坟
》
等
本文选自:散文集
《
朝花夕拾
》
。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
1926
年,回忆了
1902—1906
年留学日本的片段。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
呐喊
》
自序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1874-1945
)
名叫藤野严九郎,
1901
至
1916
年在仙台医专任教,是鲁迅在仙台学医时(
1904-1906
)的先生。
绯红 不逊 诘责 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 发髻 驿站 舜 芋 梗 解剖 挟着 畸形 匿名
杳无音信 教诲 瞥见
预习检测
fēi
jiàn
jì
yì
shùn
yù gěng
pōu
jī
xùn
nì
jié
yǎo
huì
p
iē
yì cuò
wù
jí
xié
背景介绍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2
年
4
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
《
自题小像
》
诗中发出
“
我以我血荐轩辕
”
的誓言。
1904
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
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
挽救民族危亡。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6
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
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
《
文化偏执
论
》
等一系列论文。
1908
年从章太炎学
《
说文解字
》
,加
入光复会。
1909
年
8
月,从日本回国。
背景介绍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6
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
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
《
文化偏执
论
》
等一系列论文。
1908
年从章太炎学
《
说文解字
》
,加
入光复会。
1909
年
8
月,从日本回国。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鲁迅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求学。
初 读 感 知
小组内轮流读课文
,圈点批注: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如何分为三大部分,依据是?
鲁迅眼中的藤 野 先 生
20年过去了,鲁迅
仍对
藤野先生念念不忘,他对鲁迅来说真的那么重要?
藤野先生到底有多少魅力?有多
“
伟大
”?
看课文第37段
寻找藤野先生的魅力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讨论最准确的词语,用这样的方式说话:
“我觉得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依据是
”
外貌
——
黑瘦、八字须、戴 着眼镜
举止
——
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
——
缓慢而有顿挫
学识渊博、生活俭朴
一、抓住特征
二、目睹耳闻
人物分析
:
藤野先生
添改讲义
——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
严格要求
一丝不苟
关心实习
——
真诚关怀
了解裹脚
——
求实精神
三、典型事例
一位很本分尽职的老师而已,“伟大”?
国籍:日本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
因此,鲁迅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他走在东京的大街上,常遭受少年的辱骂。
“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1894-1895)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做猪头三。在有这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井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是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说里和友人之间把我当作恩师谈着,我要是早读到该有多好啊!既然他至死还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该多么喜欢啊!
”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添改讲义
——
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
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
——
真诚关怀
了解裹脚
——
求实精神
三、典型事例
“伟大”
正直无私、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
文章通过以上四件事的描写,全面地表现了藤野先生
正直无私、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
小 结
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
除了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外
,
文中还写了哪些事?
作者
为什么
要离开东京来到仙台?为什么又告别仙台?
在东京
所见所闻: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
所 感:
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爱国主义情感
在仙台
去仙台
日暮里
:
水户:
触发忧国之情
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在仙台:对于“优待”非同寻常的理解
匿名信事件
:
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看电影事件
: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
心受到严重挫伤
这些事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是不是离题了?
小 结
本文看似散乱,但实际上都是围绕着歌颂与怀念藤野先生这一中心来选择和组织材料。
形散神聚
本文通过回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往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中国人的热情友好,和对恩师的深切思念
(明线),
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暗线)
。
主题思想
《
藤野先生
》
选自
,体裁是
。
按时间和地点转移,本文分为以下三部分:
1.
在
,表达对
的厌恶;
2.
在
,回忆与
的交往;
3.
在
,表达对藤野先生的
和
。
《
朝花夕拾
》
散文
东京
清国留学生
仙台
藤野先生
北京
感激 怀念
整体理解课文
两条线索
四个典型事例
一次思想的转变
两种真挚的感情
学会整理
小 结
语言探究
研读精彩语段
,
体味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
1.
精读
1—2
段
,
思考
:
(1)“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
?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
,
如何呢
?”
“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以
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
,
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
.
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
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
(油光可鉴、富士山)
句中“标致”是
反语
,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
,
用“实在”加强“标致”
,
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
,
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2.
精读第
5
语段
,
思考
:
(1)
初到仙台的“我”受到优待
,
究其原因是“物以稀为贵”
,
句中的“大概”可以用“因为”替代吗
?
“大概”表示猜测
,
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
,
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
,
有自谦、 自喜、感激之情
.
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
,
包含
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
同时反映出
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因为”表达不出这层意味。
(2)“
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
?
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
想不到。前面说这个客店居住条件不好
,
不易安睡,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作者
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
“居然”一词加强了句子的幽默感。
3.
精读第
24---31
段
,
思考
:
(1)
怎样理解“中国是弱国
,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
,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
:
也无怪他们疑惑
.”
这句话
?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其实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
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
(2)“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是什么意思
?
“何尝”与“不”连用
,
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彩”原指日本学生看到中国人被枪毙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3)
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
,
对这两件事的叙述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
匿名信事件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力
辛酸和愤懑
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第一件事侧重写
弱国国民受人歧视
,
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
中国国民的不觉悟
----
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
精读第
38
段
,
思考
:
“
良心发现”指
“增加勇气”指
“正人君子”指
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
,
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中国的希望
,
便增加了勇气。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
(1)
这句话有什么意思
?
这样一来的结尾有何作用
?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这一结尾把对
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精神统一起来
,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同样是写老师的回忆录
,
试比较本文和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两文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
作者对三味书屋中施行封建教育的先生只是“很恭敬”;而
《
藤野先生
》
则表现了作者对毫无民族偏见,热心诚恳地关心,帮助“我”的藤野先生真诚的感激和深切的怀念。
拓
展
延
伸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
《
呐喊
》
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