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江五小2016级中考语文总复习测试题(八年级上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陵江五小2016级中考语文总复习测试题(八年级上册)

ID:573575

大小:76.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陵江五小2016级中考总复习测试题(八年级上册)‎ ‎ ‎ ‎ 班级 姓名 总分 ‎ ‎ 第Ⅰ卷(选择题 共30分)‎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歼灭(jiān) 星宿(sù) 叱咤风云(chà) 锐不可当(dāng)‎ ‎  B.地窖(jiào) 疟子(yào) 销声匿迹(nì) 长途跋涉(bá)‎ ‎  C.诘问(jié) 颤栗(zhàn) 唠唠叨叨(lāo) 丢三落四(là)‎ ‎  D.疮疤(cāng) 奔命(bèn) 吹毛求疵(cī) 惟妙惟肖(xiào)‎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娴熟 诀别 张惶失措 一泄千里 ‎ ‎  B.赃物 嗔视 月明风清 不能自己 ‎  C.斑斓 告罄 锋芒毕露 巧妙绝伦 ‎  D.狼藉 愧怍 大厅广众 左右逢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 B. 小琳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去参加广元市“复兴中华 从我做起”演讲比赛,不料竟一举夺魁,全班同学喜出望外。‎ ‎ C. 我们年轻一代要怀着目空一切的豪情与壮志去搏击长空,翱翔天际。‎ ‎ D. 从他语无伦次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通过这次中学生知识竞赛,使他的自信心增强了。‎ ‎ B、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不否认,“阳光体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C、繁星密布,皓月当空,又是一个不眠夜。‎ ‎ D、大路向天边延伸得很远很远,直到遥远的天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7题(9分,每小题3分)‎ ‎ 重视新诗的语言形式 在语言文学中,没有一种文体比诗歌更富有形式感。离开诗体语言,何以言诗?衡量一个诗人造诣的高低,首先要看他对诗体语言的创造能力。诗人的人格魅力,只有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才具有诗的价值。我们不能认同关于新诗的“裸体美人”论、“散文美”论,就是因为它们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包含于语言形式之中。新诗应是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真正融合。‎ 9‎ 新诗的形式要素,包括内形式(隐喻结构、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与外形式(词语、体式、音节、韵律、色彩等)。实际上,诗的外形式与内形式是不可分的。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内形式”建构,而对“外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外形式”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智性的验示,形成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没有“外形式”,“内形式”就失去了依托。同样,“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没有“内形式”,“外形式”也成了空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因缺乏内形式(也有诗情虚假的原因),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一首优秀的诗歌,总是内外形式健全完美,高度融一。‎ 新文学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为什么新诗未能取得像小说、散文那样长足的发展?新诗语言形式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大概是其主要原因。‎ 新诗语言形式的生命力,在于发挥现代汉语的特色。既要顺应中国人的现代生活节奏,从大众口语和民歌民谣中汲取活力,又要善于从优秀的古典诗词中汲取艺术营养,接通新旧诗之间的血脉联系;既要从寻根探源中发掘汉语诗意(诗性)的闪光点,在打破和摆脱诗体语言的束缚中建立新诗体格式,又要将汉语诗歌艺术置于世界诗歌艺术的潮流中,从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诗歌语言艺术的对话中显示出新异感和光色。‎ 新诗语言的规则性与心灵抒发的自由性,是一组矛盾。诗人的本领就在于能够在二者的对立统一中获取诗创造的自由。亦如跳舞,一旦谙熟舞步,即可从别扭进入自由的状态。确立新诗的形式本体意识,就是要实现新诗创作从“走路”进入“跳舞”的艺术转变。‎ ‎5.下列关于“新诗的形式”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的半自由体、民歌体,就是因缺乏内形式而导致诗意肤浅或空泛。‎ B.诗的“内形式”,是对诗人的灵魂和生命体验的显影,而“外形式”,则是对诗人的基本技艺和语言素养的验示,因此诗的内形式要比外形式重要一些。‎ C.新诗的内形式包括体式、音节、韵律等;新诗的外形式则包括情绪节奏、心理逻辑等。‎ D.诗歌“外形式”形成了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凸现出诗的表征,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新诗形式欲有生命力,则应顺应中国人的生命节奏,从口语及民歌中汲取活力,又从优秀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接通新、旧诗体之间的血脉联系。‎ B.诗人的本领在于:能够从新诗语言的规则性和心灵抒发的自由性中获取诗歌创作的自由。‎ C.新时期诗歌向内心的突入,促成了“外形式”建构,而对“内形式”的轻视甚至抛弃,造成了诗形的严重缺失和诗美的消减。‎ D.新文学诞生近一个世纪以来,新诗未能取得像小说、散文那样长足的发展,可能是因为新诗语言形式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 )‎ A.“裸体美人”论、“散文美”论抹煞了诗歌形式自身的特性,忽略了诗体语言所独具的诗美能量生成的艺术转化,没有达到新诗的诗意本体与形式本体的融合。‎ B.诗的意义和本质总是寄寓于诗歌的语言形式之中,只有能把握住诗的语言形式,你才能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本质。‎ 9‎ C.诗人的人格魅力,只要通过语言形式的艺术表现力,包含于诗美的魅力之中,就具有诗的价值。‎ D.我国的新诗要形成自己的特点,要得到长足发展,在改掉缺乏“内形式”这个问题的同时,还必须重视诗歌“外形式”,因为外形式是汉语诗歌特有的形式美。‎ ‎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0题(9分,每小题3分)‎ ‎ 《桃花源记》‎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曰恕己,曰奉壹。‎ ‎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仿佛:好像 ‎  B.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  C.此中人语云 语:告诉 ‎  D.未果,寻病终 寻:不久、随即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宫室器皿 ‎  B.乃不知有汉 见渔人,乃大惊 ‎  C.如鸣佩环,心乐之 忘路之远近 ‎  D.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  10.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热情好客的风尚。‎ ‎ B、村人要求渔人不要对“外人”说起这里的情况,是因为他们不愿意让“外人”来打破桃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 ‎ C、太守遣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规往“未果,寻病终”。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神仙居住的地方,一般凡人是找不到的。‎ ‎ D、村人发现渔人后非常吃惊,是因为在此以前从来没有“外人”来过。‎ ‎ ‎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90分)‎ ‎  四、(12分)‎ 11. 阅读第I卷文言文后,你认为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 ‎ 9‎ ‎ ‎ ‎12.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 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分)‎ ‎ ‎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分)‎ ‎ ‎ ‎13.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5分)‎ ‎ 望 岳 ‎ ‎ 杜甫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 (2分) ‎ (2) ‎、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3分)‎ ‎ ‎ ‎ ‎ ‎  五、(12分)‎ ‎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选填六句)(6分)‎ ‎(1)晨兴理荒秽, 。  ‎ ‎(2) ,恨别鸟惊心。 ‎ ‎  (3)存者且偷生, 。‎ ‎  (4) ,带月荷锄归。‎ ‎  (5)日暮乡关何处是, 。‎ ‎  (6) 月下飞天镜, 。‎ ‎(7)白头吊古风霜里, 。‎ ‎(8) ,波撼岳阳城。‎ ‎  15.走进名著。(3分)‎ 他是一个“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的上等车夫,为了争取起码的生存权利而奋斗、挣扎,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这部作品叫《 》,与人力车夫相关的两位女性是 和 。  ‎ ‎16.综合性学习•语言运用。(4分)‎ 9‎ ‎  仿佛还是昨天,我们兴高采烈地踏进初中的大门,可一眨眼,三年的时光已悄然逝去。初中生活犹如人生的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回首逝去的日子,无尽的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日子,满腔的豪情充盈心底。让我们一起来开展“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拟写标语】为了营造氛围,需在教室里张贴一条宣传标语。请你根据画横线的语句,仿照前半句句式,拟写出标语的后半句。(2分)‎ 前半句:忆过去欢乐在眼前; ‎ 后半句: 。 ‎ ‎【重温经典】三年来,我们阅读了不少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总有一些人物、情节、场景等留在我们心底,挥之不去。(2分)‎ ‎ 以下是课本里的经典文学作品名称,请你任意选择一篇,就你最难忘的内容或主题,仿照示例,拟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作品名称。(2分)‎ ‎ 作品:《背影》《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 ‎ 示例一:一片笑声,尽现世态炎凉。(《孔乙己》) ‎ ‎ 示例二:特殊言行,预示悲剧结局。(《孔乙己》)‎ ‎ 拟写:       ,   。(《   》) ‎ ‎ ‎ ‎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5分)‎ ‎  炸  豆[1]‎ ‎  阿 慧 ‎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9‎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牙,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⑾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 ‎17.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2分)‎ 小姐妹在拾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解决困难的方法 小姐妹被蛇追赶 ‎(1)‎ ‎(2)‎ 用细土抚慰伤痛 ‎18.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 ‎ ‎ ‎ (2) 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 ‎ ‎19.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3分)‎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 ‎ ‎ ‎ ‎20.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 ‎ 9‎ ‎ 21.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 ‎ ‎ ‎ ‎  七、写作(50分)‎ ‎22、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字迹工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  23、“爸爸去哪儿了”尽显父亲与子女的亲情之美,《时间都去哪儿了》唱不尽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生活中,总有一些珍贵的东西(如诚信、善良、孝道……)就在时光的流逝中渐行渐远,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请将题目“ 去哪儿了”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文体不限,字迹工整。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1)这就是幸福 ‎ 又要返校了。依旧和从前一样,母亲送我。我走在前面,妈走在后面。‎ ‎  虽说是秋季,可阳光却不和煦,和七月的烈日差不了多少,我一个劲地喊着热,太热了,而母亲却一声不吭。走到马路上,迟迟不见车的影子,我嘀咕着:“车怎么还不来?是不是天太热,司机们都躲起来休息了?是不是要和我作对,不来了呢?是不是……唉,真没劲!”(烈日下等车,却没有车。)‎ 等了一会,母亲建议说:“走到前面去一点,前面也许有车。”于是,我往前走着,而母亲却又在后面走着。“妈,您回去吧,天太热了,我能等到车的。”我对母亲说。“再送你一会。不着急。” 母亲说。这下我同母亲并肩走着,彼此沉默不语。‎ ‎  一丝微风袭来,撩动了母亲那乌黑的头发。隐隐约约中,我好像看到了有白色的东西掺杂在母亲的发丝中。定眼一看,是白发!我惊呆了!一直以来我都没有在意过岁月会在母亲身上留下的痕迹,只知道妈就是妈,我的母亲永远年轻!从来也没有想过,才三十几岁的母亲头上竟然有了白发。再看看母亲的脸,分明已经被岁月的风霜刻上了条条皱纹。逝者如斯!母亲在一天天的变老,我在一天天的长大,母亲把满腔的爱默默地付诸在了儿女身上。我幸福,母亲说,看着女儿一天天长高长大,一天天懂事,她当然也幸福。(母女并肩而行,我无意中才发现妈妈的白发,触发“我”的情思,才引起“我”关注:原来,妈妈也可以老的)‎ ‎  和母亲走了一段路了,仍旧没有车来。看看母亲,母亲身子有点丰腴,走路很吃力,已经满头大汗了。“妈,您回去吧,别送了,我能到学校了。”我说,样子很诚恳。“再送你一会,就送到前面。你看,送送女儿,妈妈很幸福啊。”妈平静地说,又往前走着。我不愿我们母女就这么一直沉默。以往我从不和母亲拉东扯西,现在我开始主动说。我说我在学校的表现,说学校里发生的趣事,母亲听得好认真,仿佛自己也身处其中,如痴如醉,可爱得像个孩子。(“ 我”主动和妈妈聊起学校的趣事。)‎ ‎   前面有颗大树,我停了下来,母亲也停了下来。“妈,您回去吧,别再送了。”我一遍遍地催促着。“就送一会,再送你一会。反正我已经出来了,家里又没有事!” 母亲一遍遍地回答着。幸福得像一个孩子!‎ ‎  “嘟……”一阵车鸣,母亲笑了,我也笑了,车终于来了。我上了车,母亲仍旧站在树下望着我,宛若沐着秋风的红高粱。“妈,您快回去吧!”我大声对母亲说。“记住了,一定要加油读书!” 母亲一个劲地对我说。‎ ‎  车越走越远,最终消失在母亲的视线里,我知道母亲一定还在那儿望着,脸上露出爱的微笑,很幸福。‎ ‎(2)感受幸福 人一生在世的几十年中,一本书将一直被我珍藏在心中的殿堂。我将耗费一生的时间去读她,读懂她的人,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这本书便是我们的父母。‎ 阅读父母有时通俗易懂,有时又那么深奥;她有时会缓缓地讲述一个道理,又会毫不犹豫地揭示人性丑陋的一面;她或许是繁琐冗长,又或许短小精悍。‎ ‎ 阅读父母,就好象读一部永远翻不到头,永远带给我启示的巨著。理解一生,珍藏书中给我的一切。‎ 9‎ ‎ 一、心中的童话——童年 童年记忆中的童话永远是最美好的成分。一个个温馨奇幻的画面,一段段美好浪漫的情节,都会以完美的结局收场。‎ 童年时阅读父母,就像阅读童话。甜蜜、欢乐、神奇、温馨。‎ 依稀记得小时候,我总喜欢坐在爸爸妈妈中间,仰起头看他们灿烂而又幸福的笑容。还看他们写出比小人书上的方格字漂亮不知多少倍的连笔字,坐在公交车上听父母口中神奇地吐出一堆站名,还把沿路的景观详细地介绍给我。不管什么时候,一股温馨、甜蜜的气息总盘旋在我家的上空。好像童话一般。‎ 在童年时阅读父母,读出了父母对我的喜爱,读出了父母盼我幸福成长的心愿。‎ ‎ 二、生活的散文——少年 一篇散文总是那么普通,家长里短朴实无华,但它在平常中透着不平凡,让人回味。‎ 少年时阅读父母,就像一篇散文。慢慢品析,总有真谛,使人一生回味无穷。‎ 随着学业的加深,课业量的加大,一系列压力接踵而来,父母也不再一味放纵,时不时的批评成了主旋律,童年那童话般的甜蜜与神奇、温馨似乎一去不复返。 父母的话题常常带上“学习”二字。‎ 这多么像一篇读过多遍而且冗长无味的散文!‎ 然而,当我考试不如意时,父母便会拍拍我的肩膀轻轻地鼓励道:“孩子,加把劲儿,再努力!”顿时,我读出了父母对我博大而又深沉的爱,为了我幸福地成长,他们在不断地帮助我,我愿在这样爱唠叨中生活,因为这看似冗长无味的散文,正需要我耐心品读。‎ ‎ 三、梦中的诗歌——未来 诗歌,朦胧,凝练,有意境。总有着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细细品味,认真挖掘。‎ 我相信,未来的我阅读父母时,就像阅读一首抒情诗。‎ 未来的父母不仅会在我迷惘无助的时候,悄悄写一句话给我鼓励与暗示,他们还会在我找不到方向时,点燃一盏灯,放在我的桌旁。当我被荆棘缠身,无法动弹时,父母会为我理清头绪,铲平沟壑,让我走得更稳更好。‎ 这一切的一切都那么富有诗意。我会从那一句句短小精悍的诗句的间隙,品味父母对我不变的爱,它可以超越束缚,超越阻隔,永远陪在我身旁。‎ 父母,就像一部多种体裁的作品集。细细品味,书香如同茶香在空中弥漫,永不消散。‎ 从阅读父母中,我感受到无尽的幸福。‎ ‎ ‎ ‎ (3)《幸福的地图》‎ ‎ 一天,我偶然得到一幅神秘的地图,上面烫着“幸福”两个字。我好奇地翻开它,顺着蜿蜒崎岖的路线,小心翼翼地踏上了寻找幸福宝藏的征途。‎ ‎  第一站:家 ‎ “叮铃铃!叮铃铃!”“啪。”我顶着浓重的睡意艰难地从被窝里爬出来。拉开窗帘,明媚的阳光穿过洁净的窗玻璃迅速照亮整个房间。走出房间,只见奶奶正忙碌地在厨房煮着美味的早餐,爷爷在厅里打理餐桌。不一会儿,迎着一股浓浓的香气,奶奶笑眯眯地端出营养可口的牛奶鸡蛋。我赶紧拉开椅子,屁股一坐,端起碗,狼吞虎咽地大吃起来,生怕早餐被人抢走了。爷爷看到我滑稽的吃相,笑着说:“你好像非洲难民啊。”我笑得差点呛出来。三人边聊天,边享用食物。一切都那么和谐,温馨。‎ ‎  第二站:公交车 ‎ 每天上学,我都要乘公交车。上班高峰期,车厢总是塞得满满的,大家摩肩接踵,空气都因此变得稀薄。一位老奶奶提着菜篮子上了车,美好的一幕上演了:一位年轻人看到体弱的老奶奶,赶忙站起来快步走到老奶奶身边,右手搂着老奶奶的腰,左手扶住她的手,护送她到自己的座位上。车内的人瞬间产生了共鸣,大家都投去了赞许的目光。下了车,我的心情格外舒畅,鸟儿的歌声也显得动人悦耳。‎ ‎   第三站:学校 到了学校,同学们互相打招呼问好。瞧,小A正在位子上愁眉苦脸地找着自己的橡皮,小B看见了,用手拍了拍小A的肩膀,和气地说:“我借你吧。”说罢,递过自己的橡皮。小A的眸子一下灵动起来,头一偏,嘴角上扬,感激地说道:“谢谢你。”走廊上玩耍的小C看见手里抱满作业的语文老师,大步流星地上前接过重担。老师看着小C蹒跚的背影,会心笑了。我看到老师笑了,自己也不觉笑起来。‎ ‎ ……‎ ‎ 走完了地图,我耷拉着脑袋,因为我并没有在终点找到宝藏。可是回头一想,不禁释然,原来我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已经收获了宝贵的幸福!家里、公交车、学校……这些看似平凡的地方都充满了幸福的元素。‎ 9‎ ‎ 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每时每刻都令人感慨与激动。这些幸福的元素都是来自人们内心世界最真挚的情感。它们已经融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生活的点点滴滴。‎ ‎ 好了,我的寻宝之旅就告一段落,如果你急着想要我手中的幸福地图。‎ ‎ ‎ ‎ 答案:‎ ‎1B 2C 3C 4D 5D 6C 7C 8A 9B 10C ‎11.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12.略 ‎13.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 ‎ 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3分)‎ ‎14.略 15. 骆驼祥子;虎妞;小福子 16. ‎【拟写标语】展未来豪情盈心底。‎ ‎ 【重温经典】示例:两个大字,彰显爱国力量。(《最后一课》)‎ ‎ 庄重仪表,尽显国在心中。(《最后一课》)‎ ‎ 下课钟响,不弃美丽法语。(《最后一课》)‎ ‎ 一个背影,凝聚父爱力量。(《背影》)‎ ‎ 两过铁道,尽显爱子情深。(《背影》)‎ ‎ 四处泪光,终悟深沉父爱。(《背影》)‎ ‎ 一封家书,勾起发财梦想。(《我的叔叔于勒》)‎ ‎ 仓皇逃避,尽现世态炎凉。(《我的叔叔于勒》)‎ ‎ 十个铜子,寄托社会希望。(《我的叔叔于勒》)‎ ‎ (句式相仿,内容紧扣作品即可,2分)‎ ‎17.(1)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 ‎ (2)小姐妹被斜尖扎破脚板 ‎18.(1)“黏稠的梦”在句中指农人们渴望黄豆有一个好收成的愿望。‎ ‎ (2)“慵懒”的本义是困倦、懒惰。句中指已收割后灰秃秃的平坦田地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 ‎19.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遗失在地里的黄豆”比作“小娃娃”,并赋予黄豆“躺”这一人的行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豆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现了小姐妹的喜悦之情。(修辞2分,形状和情态1分,喜悦之情1分)‎ ‎20.①小姐妹到田地里拾黄豆来发豆芽,给患有眼疾的奶奶熬豆芽汤。浓浓的孝心体现了二人长大。‎ ‎ ②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救危险中的小妹妹。临危不惧的品格表明她长大。‎ ‎ ③姐妹俩用细土抚慰被斜尖扎破脚板带来的伤痛。丰富的生活经验表明她们长大。‎ ‎(答到其中二点即可得3分)‎ ‎21.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暗示了文章的主题。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阐述:略。(答出其中二点得2分,结合内容阐述1分)‎ 9‎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