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
一、文学常识:
作者 ,字 ,又名潜,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原籍江州浔阳柴桑栗里(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10公里)人。
本文原是《桃花源诗》的序言。这篇“记”实际上就是这首诗的序,或者说引子。记,古代一种文体。
二、课文分析:
文章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文字。它叙述的故事是作者精心虚构的,整个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 经过,描绘了 情景,虚构了一个 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 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 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 的美好愿望。当然,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这一点,作者也是清楚的:文章最后写众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课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段)写渔人 ,发现 ;第二层(第三段)写桃花源中的人 。第三部分即第四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三、生字:
豁( )然 俨( )然 垂髫( ) 间( )隔 邑( )人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欲穷其林 4、阡陌交通 阡陌: 交通:
5、豁然开朗 6、屋舍俨然
7、黄发垂髫 8、便要还家
9、咸来问讯 10、遂与外人间隔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一一为具言所闻 14、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15、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6、诣太守说如此
17、寻向所志 18、欣然规往
19、后遂无问津者 20、怡然自乐
五、翻译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六、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3、自云先世避秦进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七、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⒈文中加括号的地方都省略了主语,请补上。
⒉文中加点的“要”读作 ,意思是 ,在这段文字中还有个表达这个意思的词,它是 。
⒊“妻子”在现代汉语中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它的词性是 ,而在文中,它指的是 ,是个 短语。
⒋翻译句子。
自云先世避秦里乱:
⒌桃源中人“皆叹惋”的原因是 。
⒍在文中用“~~~”画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语句。
《岳阳楼记》
一、 生字注音
谪守( ) 朝晖( ) 迁客骚人( ) 霪雨霏霏( )
薄幕冥冥( ) 岸芷汀兰( ) 皓月( ) 心旷神怡( )
宠辱偕忘( ) 浩浩汤汤( ) 樯倾楫摧( )
二、 解释加点词语
谪守: 百废具兴:
增其旧制: 属予作文以记之:
横无际涯: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 南极潇湘:
连月不开: 排空: 日星隐曜:
薄幕冥冥: 春和景明: 不惊:
沙鸥翔集: 静影沉璧: 何极:
翔集: 若夫:
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
三、 翻译下列句子: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2、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微斯人,吾谁与归?
4、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5、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四、课文分析:
本文是范仲淹应好友(同乡同榜进士) 之约写的。北宋庆历五年(1045),贬放岳州知府的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行将落成,滕氏认为“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有雄才巨卿者不为著”,就邀请当时的文坛巨匠范仲淹“作文记之”。范仲淹当时因提倡政治改革而被贬邓州(今河南邓县),据传他并未亲眼见过岳阳楼(只看到滕子京随信附上的《洞庭晚秋图》),却提笔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尽显一代文豪的天才本色。
课文虽不足400字,但语言凝练,字字珠玑,文约而义丰。作者将叙事、写景、论理熔为一炉,交相辉映,了无痕迹。具体说来,是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生发议论),环环相扣,层层蓄势;叙事则简明扼要,写景则变幻莫测,论理则能警策世人。整篇文章显得气势宏大,结构严谨。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即第—段,简要记述了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以及作者写作本文的缘起,可视为本文的小序。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段,在概写 的基础上,着力描写天气 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以及 因此产生的 的心情。其中第二段简要描写了 的景象,并用“ ”一句作结,削去繁枝乱叶;第三、四两段则通过描写 变化,引出迁客骚人 的两种心情,实际上可视为举例说明迁客骚人“ ”“ ”。(从写法上讲,这两段文字 ,有如双峰对峙。)第三部分“卒章显志”,作者 阐述观点,表达了自己 和 。这部分是全文的中心,前文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它 的。
课文除结构上很有特点外,在语言上也很有特点。它虽然是一篇散文,但很讲究 的运用,散句、骈句,长句、短句,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富于音乐美。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加以体会。
大家都知道,课文名为“岳阳楼记”,实际上并不是一篇一般意义上的登临游记,而是一篇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的 文章。需要补充的是,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另一目的,则是含蓄地劝慰 、 的滕子京,要他“ ”,心怀天下,先忧后乐。虽然范仲淹的“忧君”思想有其局限性,但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课文补充注释
横无际涯:横, 。
气象万千:气象, 。
多会于此:会, 。
去国怀乡:国, 。
把酒临风:把,握,拿。
进亦忧,退亦忧:进,指“居庙堂之高”,即在 为官;退,指“处江湖之远”,即在 为官。
又,“去国怀乡”“忧谗畏饥”“岸芷汀兰”“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等句皆为互文见义,理解和翻译时都要注意。
五、阅读语段并回答问题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这段文字选自《 》,作者 ,他是 (朝代) 家、 家。
2、“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
A、“迁客骚人”和“商旅”。
B、“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C、“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和“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
D、“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
3、“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 )
A、“不以物喜”和“不以己悲”。
B、“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
C、“忧其民”和“忧其君”
D、“先天下之忧”和“后天下之乐”。
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指的是 ,这种人的忧乐观是 ,
。作者以此鞭策自己并勉励朋友。
六、知识积累
1.一词多义。
国
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国恒亡
国都则有去国还乡
或
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居
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居住面山而居
停了居十日
通
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顺利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旷
开朗则有心旷神恰
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古今异义。
制
古义规律增其1日制
今义制度
备
古义详尽前人之述备矣
今义准备
景
古义 日光至若春和景明
今义景物
尝
古义曾经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今义品尝
微
古义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
今义微小
3.通假字
具,同“俱”,全,都百废具兴
属,同“嘱”,嘱咐属予作文以记之
4.虚词
以
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因 不以物喜
凭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其
代词 他 他们 其必日
语气词 其喜洋洋者矣
代词 他的 必先苦其心志
《醉翁亭记》
一、 生字注音:
滁( ) 壑( ) 琅琊( ) 辄( ) 霏( ) 晦明( ) 暝( ) 伛偻( ) 山肴野蔌( ) 洌( ) 觥筹( ) 阴翳( ) 提携 ( ) 弈( )
二、 词语解释:
林壑: 辄: 醉翁之意:
岩穴暝: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晦明: 负者:
伛偻提携: 山肴野蔌:
酒洌: 阴翳: 觥筹交错:
谓: 酣: 非丝非竹:
翼然: 杂然: 颓然:
三、 课文分析:
课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周围的秀丽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勾勒了一幅太守在山林中游玩宴饮、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全篇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表面上句句记山水,实际上 ,句句 。作者把自己的 和 之情,储蓄、巧妙地蕴藏在对自然风景的描绘和游乐气氛的渲染上。课文通篇采用“剥笋法”,即句句用“也”字(说明句式),从容婉转,一气呵成。全篇表面上在写“醉”,实际上是写“ ”。因为“ ”与“ ”其实是统一的,“ ”是表象,“ ”是实质,写“ ”是为了写“ ”,甚至可以说就是在写“ ”。
全文以“ ”贯穿始终,各部分都紧扣主旨,层层深化,逐步推进。起始写“山行”时扣
“ ”,即暗含着“乐”。至破题“ ”后补充一句:“ ”明白地道出文章的主旨(当然也是文章的主线)。下文承“ ”稍作展开,写山中朝暮、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但这样的“乐”,世人都能体会得到,不足为奇。承此继写“ ”“ ”“ ”“ ”,其中的“乐”就不是一般人所能体会到的了。因为享受“山林之乐”的不仅有“ ”,有“众宾”,还有“ ”,“太守”与民同乐,这种感受在官民隔阂的时代是很难为人所体会到的;而以“太守醉”作结,更蕴涵着深刻的含意,说明“醉翁之意”既“ ”,更在乎 。及至文章结尾,用“ ”画龙点睛,点明“ ”与“ ”的统一关系,从而完成了文章主旨的表达。
全文层次清晰,井然有序。先写 (第1段),继写 的不同景色,游山之乐无穷(第2段),再写 、 、 的场面(第3段),最后写 ,点明写作主旨。其中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是按 的顺序写的;写山问朝暮的不同景色,是按 的顺序写的;写四时的不同景色,是按 的顺序写的;写宴饮欢乐的场面,是按 的顺序写的。
本文在写法上的最大特点是, , , 有机结合。如写醉翁亭的环境,用“ ”“ ”着力表现醉翁亭周围秀美的环境;用“ ”“ ”着力表现醉翁亭周围清幽的环境;用“ ”着力表现醉翁亭外观的特点。而写这些都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 ”,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基调服务的。写醉翁亭四周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则是为了衬托“ ”,借以表达 的意趣。写滁州官吏与民同乐的图景,则着力描绘 和 的情态,描绘 的形象,勾勒出一幅生动的 画,从侧面反映了 的景象,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
四、翻译下列句子:
1、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4、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五、试根据课文填空,并体会作者是怎样变换角度来描写景物的。
1、由远及近,从 到
2、朝暮之景,从 到
3、四时之景,从 到
4、由外而内,从 到
5、夕照全景,从 到
六、阅读语段并回答问题。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这段文字选自《 》,作者 ,他是 (朝代) 家、 家。
2.“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 ) ’
A.“迁客骚人”和“商旅”。
B.“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C.“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和“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
D.“君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
3.“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 )
A.“不以物喜”和“不以己悲”。
B.“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
C.“忧其君”和“忧其民”。
D.“先天下之忧”和“后天下之乐”。
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指的是 ,这种人的忧乐观是 , 。作者以此鞭策自己并勉励朋友。
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南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_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欧阳修)
1.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云归而岩穴瞑 暝:——
②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洌:——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入游也。
答:
3、最后一段文字写了众多人的乐,其中太守乐的涵义最丰富,你认为太守为何而乐?(请根据上面提供的语段归纳)(4分)
答:
答案
《桃花源记》1、桃源中人 渔人 桃源中人 桃源中人 桃源中人 渔人 2、yāo 邀请 延 3、名词 妻子儿女 并列 4、自称是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 5、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6、略
〈岳阳楼记〉 1、〈岳阳楼记〉 范仲淹 宋 文学家 政治家 2、C 3、B
4、古仁人 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