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备考讲义(八年级上册)含历届试卷分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09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备考讲义(八年级上册)含历届试卷分析

ID:573654

大小:128 KB

页数:24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09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备考讲义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第21课 《桃花源记》‎ 一、 词语解释。‎ ‎1、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缘:沿着。    ‎ ‎2、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     ‎ ‎3、甚异之。异:对……感到诧异。    ‎ ‎4、豁然开朗。豁然:开阔的样子。‎ ‎5、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  ‎ ‎6、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交通:交错相通。  ‎ ‎7、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怡然:喜悦的样子。  ‎ ‎8、问所从来,具答之。具:详尽。 ‎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 ‎10、处处志之。志:作标记。   ‎ ‎11、寻向所志。寻:寻找。向:先前(的)。志:标记。  ‎ ‎12、闻之,欣然规往。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   ‎ ‎13、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寻:随即,不久。津:渡口。‎ 二、 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翻译: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翻译: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翻译: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5、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翻译: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翻译: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翻译:(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 ‎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翻译: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10、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翻译: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1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翻译: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 ‎12、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渔人是在迷路的情况下偶然发现桃花源的几个句子。是: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写出文中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是: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4、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5、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     ‎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 ‎8、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馀人各复廷至其家,皆出酒食。‎ ‎9、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 ‎10、表现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是:诣太守,说如此。  ‎ ‎11、说桃花源人来桃花源的原因句子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12、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目的是什么?   答: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河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14、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皆叹惋”的内容又是什么?  答: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皆叹惋”的内容是①世界变化大。②时间过得快。③外面得世界战争频繁,依然黑暗腐朽。④庆幸自己得社会和平安定。‎ ‎1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那些人生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16、作者为什么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存在,隐含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7、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答案: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 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18、你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久的,应该起来抗争。(谈自己的想法即可)‎ ‎19、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民风淳朴,无剥削、压迫,自食其力和平宁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理想社会。‎ ‎20、出自本文的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并解释。‎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形容有狭窄阴暗突然变为开阔明亮,也比喻心里突然悟出道理而感觉明朗。(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 落英缤纷:鲜花纷纷飘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儿凋谢的暮春天气。‎ ‎21、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习题精选:‎ ‎(一)2008年吉林省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列问题:‎ ‎8、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阡陌交通(          )(2)便要还家(     )‎ ‎10、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2分)                                                          ‎ ‎11、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2分)                                                        ‎ ‎                                                                                ‎ ‎12、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                                                                              ‎ ‎                                                                               ‎ ‎(二)08年鸡西市   阅读“林尽水源,便得一山,……‘不足为外人道也!”‎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属:          要:               ‎ ‎1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14.在文中找出表现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写在下面。                         ‎ ‎15.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 ‎ ‎ ‎ ‎(三)08年湛江市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17—20题。‎ ‎17、解释词语。(4分)(1)欲穷其林  穷:            (2)便要还家  要:‎ ‎(3)处处志之  志:            (4)欣然规往  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问所从来,具答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其中往来种作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D.、便扶向路寻向所志 ‎19、翻译:“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4分)‎ ‎ ‎ ‎20、阅读思考,简要回答:(1)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得一两处语句;(2)文章第二段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 ‎ ‎ ‎(2)‎ ‎ ‎ ‎(四)2008年南充市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24-27题(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24.解释词语:(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羁  (          )    ⑷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          )‎ ‎25.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答:                                                                ‎ ‎                                                                                       ‎ ‎26.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答:                                                                           ‎ ‎                                                                            ‎ ‎27.翻译下列句子。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                                 ‎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                                                 ‎ 第22课  《陋室铭》‎ ‎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 名:出名。灵:成为灵异的水。  ‎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斯:这。惟:只。德馨:美好的品德。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 ‎3、.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乱:使……乱。 ‎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案,文书,案卷。牍,公文。案牍是官府的文书。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  二、翻译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翻译: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翻译: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翻译: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 ‎4、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统领全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5、作者在文中结尾提到古代贤士,并且引孔子的话,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或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何陋之有?    ‎ ‎7、《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9、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自己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不觉其陋。‎ ‎10、从本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独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作法来看,又是消极的。‎ 四、习题精选:(一)2008年重庆市 ‎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  (1)有仙则名(            )   ‎ ‎(2)谈笑有鸿儒(              )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 ‎(4)无丝竹之乱耳(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2)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 ‎(3)谈笑有鸿儒                                           ‎ ‎(4)无丝竹之乱耳                                             ‎ ‎11.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4分)‎ ‎ ‎ ‎ ‎ ‎(二)2008年厦门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17题(14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注释】①“商”和下文的“赐”皆为孔子弟子。②益:长进。③损:减损。④贤己者:比自己贤良的人。⑤说:谈论。⑥视:看,比照。⑦化:融和。⑧鲍鱼之肆:卖咸鱼的店铺。‎ ‎14.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3分)‎ ‎①谈笑有鸿儒             ②无案牍之劳形             ③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15.在《古汉语词典》中,“日”字有以下几个义项。请根据语境判断哪一个义项最适合[乙]段“则商也日益”一句中的“日”字。(只需填序号)(2分)日: A.太阳  B.白天 C.日子D.每天,一天天地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②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                                              ‎ ‎17.简答题:(5分)‎ ‎(1)[乙]段中的“芝兰之室”,后人常用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段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2分)‎ ‎(2)[甲]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段“不知其人,视其友”、“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等,涉及的都是“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文段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3分)‎ ‎ ‎ ‎ ‎ ‎《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 ‎7、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二、翻译重点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 ‎2、莲,花之君子者也。翻译:莲是花中的君子。  ‎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翻译: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2、周敦颐《爱莲说》:(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咏莲名句(或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3、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出淤泥而不染。    ‎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7、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8、中心思想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 ‎9、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种含义:一、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如:赞成两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尘世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10、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自圆其说即可)‎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的思想受环境影响,“孟母三迁”说的即是这个道理。答法二:同意本文的观点,只要保持坚贞的节操,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影响。‎ 四、习题精选:  2008年海南省    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 ‎19、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 ‎ A、可爱者甚蕃(pān ) B、出淤泥 (xū)   C、濯清涟(zhū)  D、不可亵玩焉(xiè)‎ ‎2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含义。(4 分)‎ ‎( l )香远益清        益:               ( 2 )亭亭净植    植:              ‎ ‎( 3)陶后鲜有闻      鲜:               ( 4)宜乎众矣     宜: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                                          ‎ ‎(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                                           ‎ ‎22、从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追求?( 2 分)‎ ‎ ‎ ‎ ‎ 第23课  《核舟记》‎ 一、解释词语:‎ ‎1、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 ‎2、为宫室:为,做,这里指雕刻。‎ ‎3、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罔不,无不,全都。因,顺着,就着。象,模仿,这里指雕刻。‎ ‎4、尝贻余核舟一:贻(yí),赠。  ‎ ‎5、高可二黍许:可,大约。许,上下。‎ ‎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后赤壁赋》里的文句。“水落石出”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里的文句。徐,缓缓的。兴,起。‎ ‎8、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9、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比,靠近。‎ ‎10、绝类弥勒:类,像。 ‎ ‎11、矫首昂视:抬头仰望。矫,举。‎ ‎12、神情与苏黄不属:不属,不相类似。‎ ‎13、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的样子。‎ ‎14、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相当于“好像……的样子”。 ‎ ‎15、其船背稍夷:夷,平。‎ ‎16、勾画了了:了了,清楚明白。 ‎ ‎17、曾不盈寸:竟然不满一寸。盈,满。‎ ‎1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修狭,长而窄。‎ 二、通假字:‎ ‎ 1、诎(qū)右臂支船 (诎,同“屈”,弯曲。)‎ ‎ 2、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横着)‎ ‎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同“拣”挑选)‎ ‎ 4、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 ‎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 1、选贤与能 与:通“举”,举荐,选拔。‎ ‎2、讲信修睦: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古人不独亲其亲 亲:以……为亲。亲:亲人、父母  ‎ ‎ 4、不独子其子 子:以……为子。 子:子女。 ‎ ‎5、男有分,女有归 分:职分、职业.。归:女子出嫁。   ‎ ‎6、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 。 ‎ ‎7、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造反。 贼:害人。 作:兴起  ‎ ‎8、是谓大同 是:这。 大同:理想社会。   二、译句:‎ ‎  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翻译: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翻译:所以人们不单纯只是奉养自己的父母,也不单纯只是抚育自己的子女。    ‎ ‎3、男有分,女有归。翻译: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适时婚嫁。‎ ‎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 三、习题精选: 08年深圳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6~8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似与游者相乐。(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佁然不动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水尤清冽:‎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8.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4分)‎ ‎ ‎ ‎ ‎ ‎2009中考课内文言文备考讲义 八年级上册参考答案  第21课《桃花源记》‎ ‎(一)2008年吉林省 ‎8、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9、(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 (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10、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11、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12、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二)2008年辽宁省鸡西市 ‎12.属:类  要:同“邀”,邀请。  评分标准:(2分)每词解释1分 ‎13.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 评分标准:(2分)重点词“乃”、“无论”翻译正确可得2分,各1分。‎ ‎1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评分标准:(2分)每句 1分,错字不得分。‎ ‎15.示例:没有战争、没有饥饿,没有贫穷,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科学技术发达,社会文明进步。评分标准:(3分)内容合理2分,语言表述1分。‎ ‎(三)2008年广东省湛江市 ‎17、穷尽、走尽;通“邀”,邀请;做标记;计划,规划 ‎18、D ‎19、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20、(1)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2)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战乱、宁静和平和自由和谐的理想社会(生活)的追求。‎ ‎(四)2008年南充市 ‎24.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25.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1分)‎ ‎26.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27.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2分)‎ 第22课  《陋室铭》(一)2008重庆市 ‎9.(共4分)(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2)鸿:大(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每题1分)‎ ‎10.(共4分)(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每小题2分,其中每小句1分)‎ ‎11.(共3分)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12.(共4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①: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②: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二)2008年厦门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17题(14分)‎ ‎14.(3分)每个解释1分。酌情给分。‎ ‎①博学的人    ②使身体劳累    ③所以,因此 ‎15.(2分)  D ‎16.(4分)每句2分。酌情给分。‎ ‎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 ‎②商喜欢和比自己贤良的人相处,赐喜欢评论不如自己的人。‎ ‎17(1)(2分)各1分。出现错别字不得分。‎ 诸葛庐(南阳诸葛庐)    子云亭(西蜀子云亭)‎ ‎(2)(3分)答题要求:内容上扣住“交朋友”的话题,从正、反面谈皆可,要结合文段内容;语言表达清楚流畅。内容2分,语言1分。脱离文段泛泛而谈者最多得2分。‎ 例一:我认为对象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①也日益②,赐也日损③。”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④处,赐好说⑤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⑥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⑦‎ 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⑧,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选自王肃《孔子家语》)‎ 译文: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爱莲说》  2008年海南省 ‎19 、D  本题2分。‎ ‎20 、( l )益― 更(更加)    ( 2 )植― 立(树立)   (3)鲜― 少   (4 )宜― 应当(应该,当然)    4 分.每小题1 分,写错字不给分。‎ ‎21. ( l ) (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2)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本题4 分。每小题题2 分。“远观、袭玩、谓、隐逸”等词为得分点,要落实,少译每一处扣0 . 5 分 ‎22、追求高尚情操,正直人格。本题2 分,意思对即可。‎ 第24课  《大道之行也》08年广东省深圳市 ‎6、2分(1)大约(1分)  (2)呆呆的样子(1分)‎ ‎7、4分(1)水格外清凉。(2分)(得分要点:整句翻译通顺给满分,其中“尤”、“清冽”各占0.5分,如学生把“尤”翻译成“尤其”也给分。)‎ ‎    (2)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分)(得分要点:整句翻译通顺给满分; “选贤与能” 翻译通顺给1分, “讲信修睦” 翻译通顺给1分)‎ ‎8、4分此题答案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的给满分。答出其中一方面的则酌情给分。‎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 ‎ 第26课  《三峡》‎ ‎ ‎ 一、重点字词 ‎ ‎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自:从,由。略无:毫无。阙:通“缺”,空缺。‎ ‎ ‎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 ‎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至于:到了。襄:上。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 ‎ ‎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虽:即使。奔:这里指飞奔的马。御:驾。疾:快。‎ ‎ ‎ ‎5、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素湍:白色的急流。‎ ‎ ‎ ‎6、绝巚:极高的山峰。‎ ‎ ‎ ‎7、飞漱其间。漱:急流冲荡。‎ ‎ ‎ ‎8、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 ‎ ‎9、每至晴初霜旦。至:到。霜旦:下霜的早晨。‎ ‎ ‎ ‎10、属引凄异。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 ‎ 二、翻译 ‎ ‎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翻译: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翻译: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 ‎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翻译: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 ‎ ‎ ‎4、素湍绿潭,回清倒。翻译: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 ‎ ‎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翻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 ‎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翻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 ‎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翻译: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 ‎ ‎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翻译: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翻译: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 ‎ 三、回答以下问题 ‎ ‎ ‎1、《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 ‎2、《三峡》中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3、《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 ‎4、《三峡》中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 ‎5、 用原文回答:‎ ‎ ‎ ‎(1)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 ‎(2)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 ‎ ‎(3)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 ‎ ‎(4)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 ‎6、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 ‎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 ‎ ‎7、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 ‎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 ‎ ‎8、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i ‎ ‎ ‎9、把下列句子的划线部分改写成一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辞语。‎ ‎ ‎ 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奋战,长江截流工程终于胜利完成,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奇画卷。‎ ‎ ‎ 答案:斩断长江千里水,锁住三峡无数峰。‎ ‎ ‎ 四:习题精选: 08年福建宁德市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15分)‎ ‎ ‎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4分)‎ ‎ ‎ ‎(1)沿溯阻绝。沿;           (2)良多趣味。良:‎ ‎ ‎ ‎(3)直视无碍。碍:           (4)窥谷忘反。反:‎ ‎ ‎ ‎6、翻译下列句子(4分)(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 ‎(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 ‎ ‎ ‎7、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 ‎ ‎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 ‎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8、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 ‎ ‎ ‎ ‎ ‎ ‎ ‎ ‎ ‎ 第27课  《答谢中书书》‎ ‎ 一、重点字词:‎ ‎【共】一起。【谈】谈论,欣赏。【交辉】交相辉映。【四时】四季。【歇】消散。【颓】坠落。【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竞跃】争相跳跃。竞,争着。【欲界】指人间。【仙都】指仙境。【复】再。【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 ‎ 二、问题探究:‎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 ‎ ‎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 ‎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 ‎ ‎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 ‎ ‎《记承天寺夜游》‎ ‎ ‎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 ‎ ‎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 ‎ ‎ ‎2、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 ‎ ‎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 ‎ ‎4、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 ‎ ‎5、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 ‎ 二、翻译句子:‎ ‎ ‎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翻译:想到身边没有和我一起享受月光的人,于是来到了承天寺。 ‎ ‎ ‎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翻译:怀民也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到庭院散步。   ‎ ‎ ‎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翻译: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 ‎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翠绿苍柏?只是那里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悠闲的人罢了。‎ ‎ ‎ 三、阅读理解 ‎ ‎ ‎1、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2、直接抒发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3、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旷达心境。‎ ‎ ‎ ‎4、全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 ‎ ‎5、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 ‎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喜悦、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显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既有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 ‎ ‎6、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了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 ‎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处一个空明澄清,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 ‎ ‎7.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 ‎ ‎ ‎8.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9.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 ‎ 四、习题精选:(一) 2007年浙江省(衢州卷)   《记承天寺夜游》‎ ‎ ‎ ‎19、解词。‎ ‎ ‎ ‎ ⑴遂至承天寺(        )   ⑵怀民亦未寝(          )   ⑶但少闲人(      )‎ ‎ ‎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 ‎ ‎ ‎ ‎ ‎ ‎2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 ‎ ‎ ‎ ‎ ‎ ‎2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 ‎ ‎ ‎ ‎ ‎ ‎ ‎ ‎ ‎ ‎ ‎ ‎ ‎ ‎(二)2008年江苏省南京市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7—12题。(12分)‎ ‎ ‎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 ‎ ‎7.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2分)‎ ‎ ‎ ‎ A.月色人户     木兰当户织   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 ‎ ‎ C.时闻风铎   隔簧竹,闻水声  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     度已失期 ‎8.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B.万钟于我何加焉 C.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9.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译文:                                            ‎ ‎ 10.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11.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2分)‎ ‎ ‎ 答: ‎ ‎ ‎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 ‎ 答:  ‎ 第28课 《观潮》‎ ‎ ‎ ‎ 一、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 ‎ ‎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农历十六  ‎ ‎ ‎ ‎2、.方其远出海门  方:当……时   ‎ ‎ ‎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倏而:突然 . 略:一点点   ‎ ‎ ‎ ‎4、随波而逝 逝:去,往  ‎ ‎ ‎ ‎5、皆披发文身 文:画着文采  ‎ ‎ ‎ ‎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盛万仞中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 ‎ ‎ ‎7、吞天沃日 沃:用水淋洗  ‎ ‎ ‎ ‎8、如履平地履:踩。    ‎ ‎ ‎ ‎9、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干:岸。‎ ‎ 二、阅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答案 ‎ 1、写参演舰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 ‎ ‎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 ‎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如履平地   ‎ ‎ ‎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 ‎ ‎ ‎5、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 :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三、阅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 答案)‎ ‎ ‎ ‎1、解释下列词语 (1)既望   农历十六   (2)既而   不久 ‎   2、作者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请用原文回答: (1)写“形“的句子是:仅如银线     (2)写“色”的句子是: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写“声”的句子是:如雷霆,震撼激射   (4)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 ‎ ‎   3、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 ‎ ‎ 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以此加强了读者对海潮之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并为下文作铺势。‎ ‎ ‎ 第29课  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 ‎ ‎ 一 解释词语:‎ ‎ ‎ ‎1、是日更定 是:这。定:完了,结束。  ‎ ‎ ‎ ‎2、余拏(ráo)一小船 拏,通桡,撑船。 ‎ ‎ ‎ ‎3、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 ‎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哪能。更:还  ‎ ‎ ‎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白:酒杯  ‎ ‎ ‎ ‎6、客此 客:客居。   7、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 ‎ 二 、翻译句子 ‎ ‎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翻译: 湖中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 ‎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翻译: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上下下都是一片白。  ‎ ‎ ‎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翻译: 别说相公痴,更有跟相公一样痴的人。‎ ‎ ‎ 三、内容理解:‎ ‎ ‎ ‎1、文中描写雪后西湖全景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营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 ‎ ‎ ‎2、文中描写西湖近景的句子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其中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 ‎3、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结尾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看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的品味、人格的肯定和赞赏。‎ 四、习题精选: 08年湖南常德市 ‎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是金陵人,客此(           )  (2)是日,更定矣(           )‎ ‎(3)冻风时作(        )    (4)而此地适与余近(       )‎ ‎19、选出下列各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2分)‎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D.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20、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4分)‎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 ‎ ‎21、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          的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2分)‎ ‎22、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 ‎ 孔子曰:“吾死之后,则商也日益,赐也日损。”曾子曰:“何谓也?”子曰:“商好与贤己者处,赐好说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视其父;不知其人,视其友。”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译文:孔子说:我死之后,子夏会比以前更有进步,而子贡会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问:为什么呢?”孔子说:子夏喜爱同比自已贤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养将日有提高);子贡喜欢同才质比不上自已的人相处,(因此他的道德修养将日见丧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亲就知道(孩子将来的情况)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围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况看本地的草木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译文: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兴。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意。我曾经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此。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参考答案 第26课  《三峡》‎ ‎2008年福建省宁德市 ‎5.略。 6.略  7.B ‎8.甲文“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一句通过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乙文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的否定,同时也反悔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留恋和向往之情。‎ 第27课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一)2007年浙江省(衢州卷)‎ ‎19、①遂:于是,就      ②寝:睡觉      ③但: 只3分,每题1分)‎ ‎20、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22、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3分,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二)2008年江苏省南京市 ‎  7.(2分)D ‎  8.(2分)A ‎  9。(2分)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  10.(2分)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每处1分)‎ ‎  11.(2分)用比喻来描写夜色。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  12.(2分)月色美好;幽静。(意思对即可)‎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 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译文:我于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色很美,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亭子月光洒落在树间,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扫兴。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意。‎ ‎  我曾经和弱生在秋夜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色昏暗,无人往来,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 ‎  还有就是今年春天,和无际舍侄一起拜访仲和到此。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盘膝坐于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  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也就这两次见到了虎丘的本色。‎ 第29课  湖心亭看雪 ‎2008年湖南省常德市三、(16分)‎ ‎8.(1)客居(2)这(3)起,兴起(4)刚好,恰巧19.A20.(1)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2分)(2)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2分)‎ ‎21.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1分)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1分)22.答案要点:甲文(1)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2)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3)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4)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答对其中1点即可给2分)   乙文(1)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2)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3)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4)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答对其中1点即可给2分)‎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