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

ID:573680

大小:103.5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一、八年级第二学期诗词汇集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水调歌头 苏轼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5、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 ‎6、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 风声一何盛, 松枝一何劲。‎ ‎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9、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 ‎10、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2‎ 杜甫 ‎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 ‎12、行路难(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3、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5、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7、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8、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9、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0、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2‎ 二、第六单元文言文复习资料 ‎26、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向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好像)鸣珮环,心乐(以……为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格外)清冽(清凉)。全石以为(以之为,用……作为)底,近岸,卷石底以(相当于“而”)出,为坻(水中高地)为屿,为嵁(不平的岩石)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示约数,相当于“来”)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映)石上。佁然(呆呆的样子)不动,俶尔(忽然)远逝,往来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行(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像狗牙那样)差互(参差不齐),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感到凄凉)神寒(感到寒冷)骨,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深)。以(因为)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于是)记之而去(离开)。‎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从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高兴起来。‎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周围什么也没有似的。‎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 ‎ ‎7、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小溪曲曲折折,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9、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坐在小石潭上,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 ‎10、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三、理解。‎ 1、 课文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何特点?‎ 课文写了潭水、树木、石头、游鱼和小潭源流五种景物,各自特点是:水清,树密,石多,游鱼活泼闲适、轻快灵敏,源流曲折悠长。‎ 2、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12‎ 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特点:幽静 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1、 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用了何种表现手法?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水之清、水中鱼、水之源;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2、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 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作者先乐后忧,两种感情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描写心情的句子:“心乐之”“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解: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6、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 ⑴ 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⑵ 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⑶ 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7、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 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 ‎ ‎8、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衬托水的清。‎ ‎9、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0、默写填空:‎ ‎(1)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2)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 ‎(3)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5)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⑴ 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⑵ 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⑶ 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 ‎27、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降职或远调)守巴陵郡。越(到)明年(第二年),政通(顺利)人和(和乐),百废具(通“俱”,全,都)兴。乃(于是)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在)其上。属(通“嘱”)予作文以(来)记之。‎ 12‎ 予观夫巴陵胜状(胜景),在洞庭一湖。衔(连接)远山,吞(吞噬)长江,浩浩汤汤,横(广远)无际涯(边);朝晖(日光)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景象)也,前人之述备(详尽)矣。然则(虽然如此,那么)北通巫峡,南极(尽)潇湘,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多会于此,览(观赏)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像那)霪雨(连绵的雨)霏霏(繁密),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冲向)空;日星隐耀(光辉),山岳潜(隐藏)形;商旅不行,樯(桅杆)倾楫(桨)摧(折);薄(迫近)暮冥冥(昏暗),虎啸猿啼。登斯(这)楼也,则有去(离开)国(国都)怀乡,忧谗(诽谤)畏讥(讥讽),满目萧然,感极(极点)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起,动),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锦鳞(美丽的鱼)游泳;岸芷汀(小洲)兰,郁郁青青(形容草木茂盛)。而或(有时)长烟一(全)空,皓(皎洁)月千里,浮光跃(闪烁)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荣耀)辱偕(一起)忘,把(持,执)酒临(对着)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心(思想感情),或(或许)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何哉?不以(因为)物喜,不以己悲;居(在)庙堂(朝廷)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地方)之远则忧其君。是(这)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之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3、属予作文以记之。‎ 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依我看来,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清晨,湖上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6、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些就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已经描述得很详尽了。‎ ‎7、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时的心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 8、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 ‎9、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 山岳也潜伏起形体;‎ ‎10、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商人和 旅客无法通行,桅杆歪斜,船桨折断;‎ ‎11、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特别是)在傍晚时分,湖上一片昏暗,(只听到)老虎的长声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12、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12‎ 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会觉得)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的了。 ‎ ‎ 13、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天光和水色交相辉映,碧绿的湖水一望无际;‎ ‎14、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 ‎15、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 茂盛、青绿。‎ ‎16、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有时湖上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湖面上金光闪烁 ‎17、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月儿的影子犹如一块玉璧,静静的沉浸在水底,渔夫的歌声也响起来了,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18、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人们登上这座楼来,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遗忘了,(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 ‎19、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这是什么缘故呢?‎ ‎2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因为)他们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2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22、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这样看来,进朝廷做官也担忧,退处江湖也担忧。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23、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他们一定会说“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吧!‎ ‎2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 三、理解。‎ ‎1、用课文语句填空 ‎(1)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第二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天气阴冷时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5)天气晴朗时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古仁人之心”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古仁人”的忧乐观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12‎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3、“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4、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6、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天气阴冷(阴);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喜)‎ ‎7、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以己”而生。(以物喜,以己悲。)‎ ‎8、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对比,突出古仁人之心。‎ ‎9、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10、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11、“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进”指(呼应)“居庙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 ‎12、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 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14、“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古仁人(暗含滕子京)。‎ ‎15、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7、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8、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2‎ ‎19、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例:(1)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2)悲景色隐晦,喜天光晴朗。‎ ‎2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提示: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生活。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谈;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 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这启示我们: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 ‎28、醉翁亭记 环(围绕)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山(顺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一样张开翅膀)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的人)谁?山之僧智仙也。名(命名)之者谁?太守自谓(命名)也。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并列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在)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滋长)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腰背弯曲)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到)溪而渔(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杂然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投壶)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面容)白发,颓然(醉醺醺的样子)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从)也。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表转折关系)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太守谓(是)谁?庐陵欧阳修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 1、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 ‎4、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的,这就是醉翁亭了。‎ 12‎ ‎5、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起名字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6、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和宾客们来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思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8、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的。 ‎ ‎9、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以后,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10、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象。‎ ‎11、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 ‎12、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的呼喊,后面的回应,拉着老人和孩子,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13、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在溪水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酒味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这就是太守的酒宴。‎ ‎14、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有的站了起来,有的坐了下去,吵吵闹闹的,是诸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1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那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16、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不久,夕阳要落山了,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们跟从啊。‎ ‎17、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茂密阴蔽,鸟儿到处鸣叫着,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 ‎18、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后可以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0、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太守是谁呢?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三、理解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的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12‎ ‎(2)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有哪些?‎ 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6)后文与“暮而归”相呼应的句子是:“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7)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 ‎2、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写景顺序是什么?‎ 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写景顺序是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4、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5、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 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 ‎6、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7、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8、作者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了太守之乐。‎ ‎9、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 ‎10、“太守之乐”有哪些?‎ ‎(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29、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起),作则飞沙走砾(碎石)。局促(拘束)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疾行)行,未百步辄(就)返。  ‎ 廿(二十)二日天稍(略微)和(暖和),偕(偕同)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肥沃)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天鹅)。于时(在这时)冰皮始解,波色乍(初、始)明,鳞(像鱼鳞似的)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打开)而冷光之乍(忽然)出于匣(镜匣)也。山峦为(被)晴雪所洗,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擦拭),鲜妍明媚,如倩女(美丽的女子)之靧(洗脸)面而髻鬟之始掠(梳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柳梢)披(开,分散)风,麦田浅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寸许(左右)。游人虽未盛,泉(汲泉水)而茗(煮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唱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驴)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猛),然徒步则汗出浃(湿透)背。凡曝(晒)沙之鸟,呷(吸)浪之鳞(代鱼)‎ 12‎ ‎,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因为)游堕(坏,耽误)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只)此官也。而此地适(正好)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怎么)能无纪(记录)?己亥之二月也。‎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二、翻译句子。‎ ‎1、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冷风经常刮起来,飞沙走石。‎ ‎3、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我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4、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5、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二十二日天气稍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6、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出笼子的天鹅。‎ ‎7、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8、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雪水洗过后,纯净清新,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9、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10、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是用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11、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风力虽然还很强,但是走路就汗流浃背。‎ ‎1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所有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13、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我这才知道城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14、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己亥之二月也。‎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 ‎15、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 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 三、理解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本文是从写水光山色、柳枝麦芽、游人欢欣、鱼鸟之乐、作者的内心感受等方面来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12‎ ‎2、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 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把那种迫切渴望出游的心情暗示给读者,为下文勾画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满井做铺垫。‎ ‎3、文中哪些句子运用了比喻?请找出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1)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表现自己从局促小屋投身到大自然怀抱的欣喜、舒朗的心情。‎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3)“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4)“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返青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4、文中“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它们悠然自得,洋溢着喜气,这样写,增加了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5、本文哪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笔法极为简练,却又鲜明如画。‎ ‎6、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7、本文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找出来并说说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及其所包含的哲理。‎ 主旨句是“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现了作者冒寒出游见到美丽的早春景色的欢快的心情,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也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弃,对哲理的追求。‎ 哲理: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 12‎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