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九年级下册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中考文言文总复习:九年级下册

ID:574120

大小:61.5 KB

页数:7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年级下册:公输――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 ‎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 ‎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 ‎ 公输盘不说。 ‎ ‎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 ‎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 ‎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 公输盘服。 ‎ ‎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 ‎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 ‎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 公输盘曰:“诺。”‎ ‎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 ‎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 ‎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 ‎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 ‎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 楚王问其故。 ‎ ‎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 ‎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公输》选自《墨子·公输》。《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墨子,名翟(dí),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是春秋战国之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先秦诸子散文代表作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与儒家并称为“显学”。本文是记载墨子以实际行动贯彻他的非攻主张的一片动人故事。‎ ‎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 1、起于鲁 出发,动身 2、公输盘不说 通“悦”,高兴 3、再拜 拜了两次 4、不可谓知类 明白事理 5、然胡不已乎 然:但是;胡:为什么;已:停止。 6、胡不见我于王 引见 7、子墨子九距之 通“拒”,抗拒。 8、子墨子守圉有余 通“御”,抵挡。 9、公输盘诎 通“屈”,理屈。10、吾知所以距子矣 用来……的方法 1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 入侵 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案 ‎ 1、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指教呢?2、宋何罪之有? 宋国有什么罪呢? 3、知而不争 知道(这道理)而不劝阻(楚王)。 4、此为何若人?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5、九设攻城之机变 多次用了攻城的巧妙战术。 6、虽杀臣,不能绝也 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楚国的抵抗者)。‎ ‎ 三、回答问题 1、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从而动身去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为了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 九年级下册:2.《孟子》两章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 7‎ 经典之一,是一部记录孟子思想和言行的书。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他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宣扬“仁政”“王道”,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把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仁心上,被尊为“亚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1、地利 有利 委而去之 放弃;离开2、 人和 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故曰 所以 3、七里之郭 外城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凭借4、 环而攻之 围 固国 巩固 5、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是 威天下 震慑 6、 池非不深 护城河 亲戚畔之 内亲外戚;;通“叛”7、 兵革 泛指武器装备 多助之至 极点 8、 坚利 锐利 天下顺之 归顺,服从 ‎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 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 ‎3、域民不以土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 得道多者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三、中心内容 1、本文论述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2、本文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 ‎1、本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 九年级下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一、词语解释 舜发于 被任用 人恒过 常;犯过失 傅说举于 被选拔 衡于虑 同“横”‎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责任,担子;这 而后作 奋起 苦其心志 使┅┅痛苦 征于色 颜色 劳其筋骨 使┅┅劳累 发于声 吟咏叹息 锇其体肤 使┅┅饥饿 而后喻 了解 空乏其身 使┅┅贫困 法家拂士 同“弼” 乱其所为 使┅┅错乱 入则 在里面。指国内 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使┅┅惊动;使┅┅坚韧; 出则 在外面。指国外 曾益其所不能 增加。曾同“增” ‎ ‎ 二、 翻译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经这样的人2、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一定要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3、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使他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 ‎ 4行拂乱其所为 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6、人恒过,然后能改 人常犯过失,然后才能改正7、 ‎ 7‎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 9、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10、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 三、中心内容 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是为了证明人才是在艰难困苦中造就的道理。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答: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联系自身的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忧患意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时时提醒自己勤奋学习,努力拼搏,积极进取,与是俱进,否则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落伍。‎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 1、二者不可得兼 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假如 4、贤者能勿丧耳 不丢掉 5、蹴尔而与之 用脚踢 6、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通“辨”,辨别。 7、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 8、妻妾之奉 侍奉 9、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10、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向”,从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放弃。‎ ‎ 1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性,天性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3、呼尔而与之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 三、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 舍生而取义 比喻 2、“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3、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 因为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损人格。 4、写出一两个你所知道的舍生取义的历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 7‎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本5、“非独贤者有是心“是心”指什么?指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这里的“所欲”应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四化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5、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 九年级下册:《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 ‎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 《庄子》故事两则选自《庄子·秋水》。《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其寓言机智,幽默,富有想象力。庄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惠子相梁》一文辛辣的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淡然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写了惠子和庄子在桥上游玩并就庄子能否知道鱼之乐发生辩论,辩论中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 1、惠子相梁;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相:做宰相;国:国都,京城 2、非梧桐不止;安知鱼之乐 止:栖息;安:怎么 3、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在这时。鸱:猫头鹰。‎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 三、回答问题 1、《惠子相梁》的主题是什么? 讽刺了醉心于功名富贵者的嘴脸,表现了庄子淡薄功名利禄的态度。 2、故事中的 、鸱、腐鼠各比喻什么?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比喻志向高洁之士 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 腐鼠比喻功名利禄。: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3、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第21课、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一选自《左传·庄公十年》,《左传》又名《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通史。此书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7‎ ‎※《左传》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段代史 ‎ 《论语》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战国策》最大的国别体史书、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 ‎ 1、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攻打 2、肉食者鄙。鄙:鄙陋,在文中指目光短浅。3、又何间焉?间:参与 4、小惠未 ,  :通“遍”,遍及,普遍。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牺牲:指猪、牛、羊等。加:虚报。信:实情。 6、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赐福,保佑。7、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案件。虽:即使。8、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9、既克,公问其故。 克:战胜 10、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振作。再:第二次。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测:估计。伏:埋伏。‎ ‎ 二、翻译句子 ‎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细察,也一定要依据实情来处理。 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恩小惠,还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明是不会保佑你的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后,勇气就没有了。3、夫战,勇气也。 作战,靠的是勇气。‎ ‎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云打一仗。如果作战请让我跟随你去。‎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1)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表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曹刿请见。 3、“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文中的“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什么? “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6、本文的成语是什么?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 ‎7、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8、曹刿在战场上的表现给你哪些启发?例: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 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文献,后经汉代刘向整理定名,沿用至今。邹忌,战国时齐国人。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的规劝。齐王,齐威王。纳,接受。‎ ‎ 一、词语解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 7‎ ‎:长,这里指高。有,“又”。 3、朝服衣冠,窥镜。 服:穿戴。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面刺:当面指责。 9、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进:偶然进谏。‎ ‎ 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 案 ‎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徐公何能及君也? 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5、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8、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 ‎ 三、回答下列问题。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 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 ‎ 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列子选自《列子·汤问》,是一篇寓言故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列子》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 答 案1、方七百里,高万仞。 方:指面积,方圆。 2、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苦于。迂:曲折,绕远。 3、聚室而谋。 谋:商量。 4、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5、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指:通“直”。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且焉置土石。 且:况且。焉,疑问代词。置:安放。 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反:通“返”。 10、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1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 12、何苦而不平? 苦:愁。 1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 7‎ ‎“无”。 1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 二、翻译下列句子。 答 案 ‎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2、且焉置土石? 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4、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 ‎ 三、回答下列问题。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直通豫南,达于汉阴。‎ ‎ 3、愚公的妻子和智叟对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 愚公的妻子是出于对丈夫的关心而“献疑”的,她不反对移山,所以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更多的是讥笑,阻止移山,也体现了他智非真智。‎ ‎ 4、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智叟”对举,有何深意?   从表面看,愚公“愚不可及”,但事实上,“大智若愚”,他有远大的抱负,移山是为了造福后代,他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智叟不智,他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实为“鼠目寸光”。‎ ‎ 《诗经》两首 ‎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诗经》据乐调分为风,雅,颂;据手法分为赋,比,兴。‎ 其中,“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鸟鸣声 水中陆地2、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 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君子古时指有地位的人,今指道德高尚的人;好逑 好的配偶。3、参差荇莱,左右流之 参差高低不齐 流捞取4、寤寐求之 寤:醒时;寐:睡时 。这里意思是日日夜夜5、琴瑟友之 使动用法,以……为友,(把。。。。。作为朋友)6、左右芼之 挑选7、钟鼓乐之 使动用法,使……快乐8、苍苍 萋萋 采采 茂盛的样子9、为霜 未晞 未己 成为霜 没有干 没有完10、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对岸 岸边 水边11、道阻且长 且跻 且右 艰难 漫长 升高 弯曲12、宛在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沚 水的中间 水中高地 水中的小块陆地 ‎1.《关雎》,用起兴的手法,语言简练而纯朴。如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诵起来琅琅上口,易于流传。‎ ‎2.《蒹葭》,用起兴的手法,反复咏唱,适宜流传。语句朴实,易于理解,适宜口耳相传。如“道阻且长”、“道阻且右”。‎ 重难点句子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非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心中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样子。‎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表现了追求心目中的美好姑娘要历尽艰险,同时也表现了求而不得的苦闷之情。‎ 段落诠释 1.对《关雎》第二节的诠释 本节由采摘荇菜起兴,由“寤寐求之”,写出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之情。“寤”是指醒着,“寐”是指睡着,合起来,“寐寤求之”的意思是醒着、睡着都要追求她。‎ ‎2、《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7‎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