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古文知识点汇总
陈涉世家
1、 重点词
辍耕之垄上( )怅恨久之( ) 苟富贵( ) 若为佣耕( )忿恚尉(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发闾左適戍渔阳( )
屯大泽乡( ) 藉第令毋斩( )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 为坛而盟( )
身被坚执锐( )( )( ) 复立楚国之社稷( )
2、 找通假
“发闾左適戍渔阳”。 “为天下唱”。
“固以怪之矣”。 “将军身被坚执锐”。
3、 古今异义
今亡亦死(古义: 今义: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古义: 今义: )
卒中往往语(古义: 今义: )
将军身被坚执锐(古义: 今义: )
会天大雨(古义: 今义: )
楚人怜之(古义: 。今义: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古义: 今义: )
固十六七(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示分数的约数。今义: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比至陈(古义: 今义:、比较,比方。)
4、 一词多义
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 扶苏以数谏故(副词,屡次、多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 ) 数 卒数万人 (数词, )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动词, ) 等死 (副词, )
书 等
得鱼腹中书 (名词, ) 公等遇雨(代词,表示复数,用在名词或代词后)
道不通 (名词, ) 上使外将兵 (动词, )
道 将 项燕为楚将 (名词, 。)
伐无道 (名词, ) 陈胜自立为将军 (双音名词,, )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介词, )
当 不当立 (助动词, )
当此时 (介词,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 )
令 令辱之 (动词, )
号令徒属 (动词, )
陈守令皆不在 (名词, )
5、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忿恚尉”中的“恚”,是“ ”的意思。(动词使动用法)
“袒右”中的“袒”是“ ”的意思。(动词使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乃丹书帛曰”中的“丹”,是“ ”的意思。(名词“丹”作动词“书”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
“上使外将兵”中的“外”,是“ ”的意思。(方位名词“外”作动词“将”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狐鸣呼曰”中的“狐鸣”,是“ ”的意思。(名词“狐”、动词“鸣”均作动词“呼”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失期,法皆斩。”中的“法”,是“ ”的意思。(名词“法”作动词“斩”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依据的道理。)
名词活用作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中的“书”,原意是名词“ “,这里是“ ”的意思;“王”是“ ”的意思。
“置人所罾鱼腹中”中的“罾”,原意是 ,这里作动词,就是 。
“尉果笞广”中的“笞”,原意是“ ”,这里是“ ”。
“刑其长吏”中的“刑”,由名词活用作动词“ ”。
2、 文言句式
判断句:“……者,……也”表示判断,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乃……”表示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为……”表判断,如“号为张楚。”
省略句:省主语,如“守丞死,乃入据陈”,可补充为“守丞被人杀死,(起义军)于是占据了陈县”。
省宾语,如“上使外将兵”中的动词“使”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之”即“扶苏”。
倒装句:状语后置,如“祭以尉首”中的介词短语“以尉首”放在动词“祭”之后作补语,翻译时应放在动词前。
7、用原文回答:
(1)第一段中最能体现陈胜远大抱负的句子是什么?
(2)陈胜发动起义的导火线是什么?
(3)陈胜发动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陈胜是怎样为起义做舆论准备的?
(5)戍卒多愿听吴广的差遣,原因是什么?
答:
(6)吴广是如何“怒众”的?
(7)文中照应“宜多应者”的句子是哪一句?
8、简答题:
(1)如果没有导火线,陈胜吴广会起义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这两句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唐雎不辱使命
1、重点词
唐雎不辱使命( )易安陵( ) 大王加惠( )秦王怫然怒( )
休祲降于天( )( ) 秦王色挠( )
寡人谕矣( )岂直五百里哉( ) 以头抢地耳( )
2、找通假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苍鹰击于殿上”。
3、古今异义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义: 。今义:容易。)
虽然(古义: 今义:转折连词,表示让步。)
徒以有先生(古义: ;今义:徒弟。)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 ;今义:感谢。)
唐雎不辱使命(古义: 今义:重大的任务。)
非若是也(古义: ;今义:常作判断词。)
休祲降于天(古义: ;今义:休息。)
4、一词多义
免冠徒跣 (动词, )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介词, )
徒 以 徒以有先生也 (连词, )
徒以有先生也(副词, ) 以君为长者 (介词,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 )
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动词, )(动词, )
此庸夫之怒也(名词, ) 受地于先王(介词, )
夫 于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发语词, )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介词, )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副词, ) 虽然,受地于先王 (转折连词, )
亦 虽
亦免冠徒跣 (副词, ) 虽千里不敢易也 (让步连词, )
5、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亦免冠徒跣”中的“免”,是“使……免”或“脱去”的意思;“徒”是“使……徒”或 “光着”的意思。
“且秦灭韩亡魏”中的“亡”,是“使……亡”或“灭亡”的意思。
“伏尸百万”中的“伏”,是“使……伏”的意思。
“流血千里”中的“流”,是“使……流”的意思。
形容词用作动词:“请广于君”中的“广”,是“ ”的意思。
“轻寡人与”中的“轻”,是“ ”的意思。
名词用作动词:“天下缟素”中的“缟素”,是“ ”的意思。
6、文言句式
判断句:“此……也,非……也。”前一分句表肯定判断,后一分句表否定判断。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非……也”表示否定判断,如“非若是也”。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如“请广于君”(“于君”放在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广”后面作补语);如“受地于先王”。
7、用原文回答:
秦王在唐雎出使前后态度有何变化?
段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
.段中表现秦王骄横无理、盛气凌人的句子是:
.唐雎维护领土立场坚定,其“不易地”的理由是:
唐雎有意激怒秦王,以 , ,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维护本国国土的尊严。
2、秦王恼羞成怒,以 , , ,相胁。
3、唐雎慷慨陈词,历数专诸、聂政、要离三个刺客,以 , 歌颂其壮举。
8、简答题:
我们可以从唐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隆中对
1、重点词
古隆中对(回答、应对) 先主器之(器重,重视) 不可屈致也(招致、引来)
将军宜枉驾顾之(屈尊) 由是先主遂诣亮(拜访) 汉室倾颓(崩溃、衰败)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不仅)(而且)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兴旺富裕)(爱抚,爱惜)
将军既帝室之胄(后代) 内修政理(政治) 总揽英雄(这里有“招致’’的意思)
1、 今通假
信通伸,伸张;如“欲信大义于天下”。
已通以,如“自董卓已来”
1、 古今异义
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拜访。今义:照顾。)
遂用猖獗(古义:失败。今义:放肆地横行,闹得很凶。)
凡三往(古义:总共。今义:平凡)
君谓计将安出(古义:怎么。今义:安定、平静。)
孤不度德量力(古义:我,古代王侯的自称。今义:孤独、孤立。)
时人莫之许也(古义:赞同、承认、同意。今义:允许、答应。)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一天天。今义:太阳。)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大概。今义:危险。)
利尽南海(古义:物资。今义:利益)(古义:这里泛指南方近海地方。今义:指毗邻中国大陆的三大海域之一。)
2、 一词多义
谓为信然 ( ) 因屏人曰 ( )
谓 因
谓先主曰 ( )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
然志犹未已 ( ) 遂用猖獗 ( )
已 自董卓已来 ( ) 用 贤能为之用 ( )
已历三世 ( ) 此用武之国 ( )
好为《梁父吟》 ( ) 谓为信然 ( )
好 然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然操遂能克绍( )
谓为信然 ( ) 身长八尺 ( )
信 信义著于四海 ( ) 身
欲信大义于天下(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欲信大义于天下 ( )
于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 )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
则命一上将(jiàng)……( )
将 将(jiàng)荆州之军……( )
出郭相扶将(jiāng) ( )
君谓计将(jiāng)安出 ( )
好为《梁父吟》( )
为 谓为信然 ( )
以弱为强者 ( )
贤能为之用 ( )
3、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之中的“日”,是“一天天”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之中的“箪”、“壶”,是 “用竹篮盛”、“用水壶盛”的意思。
4、 文言句式
被动句:“为”译为“被”,如“贤能为之用”。
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倒装句: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应为,“时人莫许之也”。
状语后置,如“欲信大义于天下”,应为“欲于天下信大义”。
省略句:省略主语,如“因屏人曰”,可补充为“(先主)因屏人曰”。
省略介词宾语,如“君与俱来”,可补充为“君与(之)俱来”。
出师表
1、重点词
中道崩殂( ) 先帝之殊遇( ) 论其刑赏( )平明之理( )
引喻失义( )( ) 悉以咨之( )以彰其咎( ) 咨诹善道( )
陟罚臧否( )作奸犯科( )性行淑均( )( )庶竭驽钝( )
猥自枉屈( ) 遂许先帝以驱驰( )攘除奸凶( )斟酌损益( )(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深入不毛( ) 察纳雅言( )
2、 古今通假
阙通缺,缺点;如“必能裨补阙漏”。
简通拣,挑选;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作通做,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有通又,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3、 古今异义
臣本布衣(古义:贫民百姓。今义:布做的衣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古义:时刻。今义: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诚宜开张圣听(古义:扩大。今义:商店开始营业。)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痛心遗憾。今义:非常憎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今义:品质低劣、下流。)
由是感激(古义:感动、激动。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产生好感。)
以光先帝遗德(古义:发扬光大。今义:明亮、光明、光泽。)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故义:给予。今义:丢失、留下。)
4、 一词多义
受命以来 ( )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以 先帝不以臣卑鄙 (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以伤先帝之明 ( )
以塞忠谏之路也( )
性行(xíng)淑均 ( )
行
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 )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 )
遗
以光先帝遗(yí)德 ( )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
于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恐托付不效 ( )
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由是感激 ( )
感激
臣不胜受恩感激( )
2、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以光先帝遗德”中的“光”,是“发扬光大”的意思。
形容词作名词:“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中的“奸”,是“奸邪的事情”的意思。
“此皆良实”中的“良实”,是“善良诚实的人”的意思。
“攘除奸凶”中的“奸凶”,是“奸邪凶恶的人”的意思。
“优劣得所”中的“优劣”,是“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的意思。
形容词作动词:“恢弘志士之气”中的“恢弘”,是“发扬光大”的意思。
“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中的“慢”,是“怠慢”的意思。
“亲贤臣”中的“亲”,是“亲近”的意思。
“远小人”中的“远”,是“疏远”的意思。
3、 文言句式
判断句:“……也”表判断,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者,……也”表判断,如“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7、隆中对和出师表比较阅读练习题:
1.《隆中对》一文中,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
2.《隆中对》一文中,刘备的政治抱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政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的政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隆中对》一文中,诸葛亮给刘备全面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为刘备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战略方针。《出师表》一文是诸葛亮出师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文章表达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在文中,他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从《隆中对》《出师表》中找出成语“三顾茅庐”的原句。
《隆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妇孺皆知,请分别写出其中的两个故事、两条歇后语、两个成语。
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歇后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话,历来被人们所传颂。请列举出我国历史上类似于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及对应的事例。
公输
1、通假字
(1)公输盘不悦。( )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3)子墨子九距之。( ) (4)公输盘诎。( )
2、词的积累
(1)重点词语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 )( )夫子何命焉为( )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请献十金( )
吾义固不杀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胡不见我于王? ( )然胡不已乎? ( )( )( )舍其文轩( )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邻有短褐而欲窃之( )此为何若人(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宋无长木(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 )( )(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 )
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吾义固不杀人( )
(3)一词多义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夫子何命焉为 ( )
为 必为有窃疾矣( )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
以牒为械 ( )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
见 胡不见我于王 ( )
于是见公输盘 ( )
不知可谓知类( )
类
为与此同类( )
愿借子杀之 ( )
请说之 ( )
之 宋无罪而攻之 ( )
宋何罪之有 ( )
荆之地方五千里(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
虽
虽杀臣,不能绝也 ( )
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
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
(4)古今异议
舍其文轩(古义: 。今义: 。)
荆之地方五千里(古义: 今义: )
吾知所以距子矣(古义: 。今义: 。)
子墨子起,再拜(古义 。今义: 。)
3、句式积累
省略句
如“将以攻宋”中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可补充为“将以之攻宋”。
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如“何罪之有”中 ,“之”为结构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应为“有何罪”。
如“此为何若人”中,“何”是“若”的介词宾语,前置,应为“此为若何人”。
②状语后置
如“子墨子闻之,起于鲁”中,“于鲁”是状语后置,应为“子墨子闻之,于鲁起”。
如“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中,“于地”“于民”都是状语后置,应为“荆国于地有余而于民不足”。
如“胡不见我于王”中,“于王”是状语后置,应为“胡不于王见我”。
4、用原文回答问题,翻译句子并解释两个重点词。
1、课文哪一句交待了事件的起因?
2、哪句话表现了墨子见义勇为和不辞劳苦的品质?
3、墨子见公输盘,并没有直接劝阻,而是先设下怎样的圈套?
4、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公署盘说出怎样的话?
5、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驳斥了他的“义”,最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6、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为了引出楚王对此人怎样的评价?
7、墨子将楚国和宋国对比,并与故事中的人类比,最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8、墨子和公输盘模拟攻守结果怎样?
9、公输盘两战皆败,已恼羞成怒,哪一句表现出他动了杀机?
10、墨子的哪句话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
11、墨子在模拟攻守后,又是怎样慑服楚王不得不取消攻宋计划的?
5、简答题
1、墨子使楚王取消了攻宋的打算,表现了墨子怎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观点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为什么?
2、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通假字
亲戚畔之
2、词的积累
(1)重点词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 )(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 )委而去之(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 )
天下顺之( )故君子有不战( )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环而攻之而不胜(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形容词作动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天下顺之 ( )
(3)一词多义
三里之成,七里之郭( )
之 环而攻之 ( )
委而去之 ( )
多助之至 (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而
环而攻之而不胜( )
三里之城 ( )
城
城非不高也 ( )
(4)古今异义
亲戚叛之(古义: 。今义: 。)
三里之城(古义: 。今义: 。)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义: 。今义: 。)
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 。)
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 今义: 。)
委而去之(古义: 。今义: 。)
委而去之(古义: 。今义: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 。今义: 。)
故君子有不战(古义: ”。今义: 。)
3、句式积累
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用原文回答问题并翻译句子解释两个词语。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 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
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5、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 ”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 ”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
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8、“战必胜”的条件是;“ ”。
5、简答题:
1、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
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3、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
4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法家拂士( )衡于虑( )
2、词的积累
(1)重点词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管夷吾举于士( )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空乏其身( )曾益其所不能( )
行拂乱其所为( )( )人恒过然后能改( )( )
所以动心忍性( )(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 )(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
(2)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所以动心忍性”中“动”,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惊动”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中“忍”,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坚韧”的意思。
“必先苦其心志”中“苦”,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痛苦”的意思。
“劳其筋骨”中“劳”,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劳累”的意思。
“饿其体肤”中“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饥饿”的意思。
“空乏其身”中“空乏”,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资财缺乏”的意思。
“行拂乱其所为”中“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颠倒错乱”的意思。
“然后知生于忧患”中“生”,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生存发展”的意思。
“死于安乐”中“死”,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萎靡死亡”的意思。
名词作动词“人恒过”中“过”是名词,这里作动词“犯过失,犯错误”的意思。
动词作名词“入则无法家拂士”中“入”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国内”的意思。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出”是动词,这里作名词“国外”的意思。
名词作形容词“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中“敌”是名词,这里作形容词“敌对的”的意思。
(3)一词多义
行拂乱其所为( )
拂
法家拂士(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发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管夷吾举于士 ( )
士
入则无法家拂士( )
(4)古今异议
舜发于畎亩之中(古义: 。今义: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 。今义: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古义: 。今义: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 。今义: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 。今义: 。)
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 。今义: 。)
所以动心忍性,(古义: 。今义: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 。今义: 。)
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古义: 。今义: 。)
3、句式积累
倒装句:
状语后置“舜发于畎亩之中”中“于畎亩之中”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舜于畎
亩之中发”。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中“于心”“于虑”也是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心
困于虑衡而后作”。
被动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发”“举”都有被动的意思,可译为“被起用”“被举荐”。
4、用原文回答问题并翻译句子解释两个词语。
1. 作者认为一个人要成就大业需要经过哪些磨砺?用原文回答。
2. 写出从反面论述论点的句子,并翻译。
3.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4、.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____________,行为上要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5、简答题:
1、选文首段列举的几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作者写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2、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 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
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
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 ……”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
“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
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鱼我所欲也
1、通假字
所识穷乏者得我得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2、词的积累
(1)重点词语
故不为苟得也( )( )故患有所不辟也(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贤者能勿丧耳( )
一箪食,一豆羹( )( )呼尔而与之( )
蹴尔而与之( )( )( )乞人不屑也(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
万钟于我何加焉( )妻妾之奉(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3)一词多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读yú, )
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而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
所欲有甚于生者( )
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是
是亦不可以已乎( )
二者不可得兼( )
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为身死而不受( )
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4)古今异议
一豆羹(古义: 。今义: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 。今义: 。)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古义: 。今义: 。)
3、句式积累
判断句“┅┅也”表判断,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倒装句“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疑问代词“何”做动词“加”的宾语,前置,意思是“什么”,正常语序应为“万钟于我加何焉”。
省略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中“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仪”,“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可补充为“乡为礼仪身死而不受施舍”。
4、用原文回答问题,翻译句子并解释两个重点词。
1、中心论点是
2、自古以来就有宁死不食“嗟来之食”的人,文章中哪句话能体现这样的人?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5、简答题
① “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②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③“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1、词的积累
(1)重点词语
惠子相梁( )或谓惠子曰( )
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 )( )
于是鸱得腐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2)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惠子相梁”中“相”原是名词“辅佐君主的人”,这里作动词“做宰相”的意思。
(3)一词多义
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
吓
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
夫鵷鶵发于南海( )
于 而飞于北海( )
于是鸱得腐鼠( )
2、、句式积累
省略句“惠子相梁”中动词“相”后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惠子相于梁”。
“仰而视之曰:‘吓!’”中省略主语“鸱”,可补充为“鸱仰而视之曰:‘吓!’”。
倒装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中“于国中”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国中搜三日三夜”。
“夫鵷鶵发于南海”中“于南海”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夫鵷鶵于南海发”。
3、用原文回答问题,翻译句子并解释两个重点词
1、庄子去看惠子,惠子的心态怎样?
2、庄子巧借比喻,表达志向高洁的句子是
4、简答
1、庄子讲鵷鶵故事用意是什么?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1、词的积累
(1)重点词语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是鱼之乐也( )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请循其本( )
(2)一词多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之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
固不知子矣( )
固
子固非鱼也( )
2、句式积累
判断句“┅┅也”表判断,如“是鱼之乐也”。
否定副词“非”表判断,如“子非鱼”。
倒装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于濠梁之上”是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庄子与惠子于濠梁之上游”。
3、简答题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