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

ID:574198

大小:221 KB

页数:25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九年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 湖北省孝感市祝站二中 罗有志 ‎ ‎ 1 公输《墨子》‎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 ‎ 公输盘不悦。‎ ‎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公输盘服。‎ ‎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 公输盘曰:“诺。”‎ ‎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 ‎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 ‎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 ‎ 练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公输盘不说: ②请说之: ③知而不争: ④不可谓知类: ‎ ‎⑤子墨子闻之,起于鲁 ⑥子墨子起,再拜  ⑦吾义固不杀人  ⑧夫子何命焉为  ‎⑨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 仁 ⑩愿借子杀之 ⑾然胡不已乎 ⑿胡不见我于王 ‎⒀吾义固不杀人 ⒁子墨子起,再拜 ⒂义不杀少而杀众 ⒃请说之 ⒄方五千里 ‎ ‎⒅为与此同类 ⒆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⒇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2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22)虽杀臣,不能绝也 (23)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4)子墨子九距之  ‎ 二、翻译下面句子 ‎ ‎①夫子何命焉为?‎ ‎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③请献十金。 25‎ ‎④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⑤宋何罪之有? ‎ ‎⑥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 ‎⑦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 ‎⑧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⑨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三、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此为何若人? B、将以攻宋 臣以王之攻宋也 ‎ C、请说之 公输盘不说 D、子墨子起,再拜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说:公输盘不说 秦王不说 B.有:北方有侮臣者 长约八分有奇 C.足: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东坡现右足 D.子:愿借子杀之 天子之怒 ‎3.选出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 A.以:将以攻宋 以牒为城 B.之:宋何罪之有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C.于:有余于地 不足于民 D.而:宋无罪而攻之 知而不争 ‎4.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杀臣,不能绝也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荆之地  / 水陆草木之花             B.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吾知所以距子矣 / 所以动心忍性     D.子墨子解带为城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6.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公输》一文出自《墨子》一书,此书一般被认为是墨子的弟子记述墨子的事。‎ B. 墨子和公输盘都是技艺高超的工匠,他们的斗技是很精彩的。“九设九距尽”说明这场模拟攻守战的激烈。‎ C.“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一个“诎”字,说明公输盘已是黔驴技穷;“吾不言”一句则表现他的阴险并带有威胁的意味。全品中考网 D.选文中墨子采用设喻、类比的方法说服楚王停止攻打宋国。说明了有理走遍天下的道理,只要善于说理,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 四、问答题 ‎1.(1)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 ‎(2)公输盘就是鲁班,子墨子就是墨子。分别写出一个与这两位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①与鲁班有关的成语: ②与墨子有关的成语:‎ ‎2.墨子劝服公输盘的语言颇具特点,从论辩技巧上看,你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3.第①段概括了墨子整个行程的句子是什么?体现了墨子什么精神?‎ ‎4.墨子见公输盘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5.墨子止楚攻宋的前提是什么?他是怎样诱使和激发公输盘承认这一前提的?‎ ‎6、①说说墨子从哪几个方面劝阻公输盘攻宋?(请从文中摘录出有关的字词回答)‎ ‎②墨子的言行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请写出两点。‎ ‎7.联系上下文说说“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什么内容。‎ ‎8. 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写出两句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句(不能出自同一首诗)。‎ ‎②拟一则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公益广告。‎ ‎9、公输盘说“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时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 ‎10.子墨子在与楚王的最后交锋中,为什么要提及“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的情况?‎ 25‎ ‎11、①墨子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推论,使公输盘折服的?(请从文中摘录出有关的字词回答)②墨子的言行反映出他的什么特点?请写出两点。‎ 一、1.①同“悦”,高兴 ②解说 解释 ③劝谏,劝阻 ④明白事理 ⑤动身 ⑥起身 ⑦讲道义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⑧表疑问 ⑨称为 仁爱 对人亲善、友爱 ⑩你 ⒀坚决 ⒁两次 ⒂坚持道义(以……为义) ⒃解释;⒄方圆;⒅类别 ⒆巧妙的方式 ⒇通“御”,抵挡 (21)入侵 (22)即使 (23)虽是这样 (24)同“拒”,抵御 二、①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②杀死不足的人民去争夺有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 ‎③请允许我奉送你十金。 ⑤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 ‎⑥这好像是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 ‎⑦我知道您用来抵挡我的方法,我现在不说 ‎⑧我认为(大王派)兵将攻打宋国,与上面说的那个人的情况是同一类(性质)的。‎ ‎⑨公输盘攻城的器械招数全施展尽了,而墨子的抵御之术还绰绰有余。‎ 三、 1、D 2.A 3.B 4.B 5、B 6.D 四、 1.(1)闻、起、行、至、见。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2)班门弄斧 墨守成规 ‎ ‎2.采取迂回战术。先不直接说事由,而是用类比手法,诱发对方亮明观点,然后反驳。‎ ‎3.行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体现了:“讲和平仁爱”的精神。‎ ‎4.阻止攻打宋国。‎ ‎5.仁义。 先是请公输盘帮他杀人,然后引出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自相矛盾的话,从而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从道义上驳得公输盘哑口无言。‎ ‎6、《公输》选段2、略 3略 4、(1)、采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通过指出公输盘“义不杀少而杀众”的矛盾行为,从而说服了公输盘。(2)①智、仁、忠、强、义。②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坚守正义、善于说理(能言善辩)、机智等。‎ ‎7. 指舍文轩窃敝舆、舍粱肉窃糠糟、舍锦绣窃短褐。‎ ‎8. ①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②远离战争,让和平的阳光洒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9.⑴不想放弃攻打宋国 ⑵心虚,想恐吓墨子 ‎10.明白告诉公输盘与楚王,宋国已做好充分准备,使公输盘与楚王不敢轻举妄动,迫使楚王打消攻宋的念头。‎ ‎11、①智、仁、忠、强、义。②反对不义战争、能吃苦耐劳(不畏艰辛)、坚守正义、善于说理(能言善辩)、机智等。‎ ‎2 《孟子》两章  ‎ ‎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委而去之 ②亲戚 畔之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④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⑤必先苦其心志 二.翻译下列句子 25‎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⑤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选择题 ‎1.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属予作文以记之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B、多助之至 色愈恭,礼愈至 ‎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吾义固不杀人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此教我先威众耳 ‎3.加字变双音节词有误的一项是    ( )‎ A.城(城墙)非不高也  B.环而攻之而不胜(胜利) C.池(水池)非不深也 D.以天下之所顺(归顺)‎ ‎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     ( )‎ A.本文一开头就提出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第二三段先举出概括性很强的战例证明,然后从理论上来论证。‎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全文语句整齐,气势磅礴,反映了孟子“君贵民轻”的政治思想。‎ ‎5.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于: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者:无故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 D.之: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6.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C.敌: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 B.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D.发: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四、问答题 ‎1.“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 ‎2.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 ‎3. 为了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 本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与《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蕴含的观点有相同之处。其相同之处是什么?你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一.①委:放弃 去:离开 ②内外亲属 畔:通“叛”,背叛 ③限制 二、①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啊(关键词“非”,不是;“池”,护城河。)‎ ‎②译文: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他。‎ ‎⑤‎ 25‎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三、1.D (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2、D 3.C 4.D 5.B 6.D 四、1.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相关事例如:①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②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③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④2008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⑤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能举类似一例即可)‎ ‎2.施行仁政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说明:答对两种即可得满分。‎ ‎4.相同之处:两句话都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启示只要围绕人心向背 ‎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练习检测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⑧舜发于畎亩之中 ‎ ‎⑨空乏其身 ⑩衡于虑 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⑿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⒀必先苦其心志              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⒂人恒过然后能改 ⒃池非不深也 ‎ ‎⒄委而去之 ⒅故君子有不战 ⒆兵革非不坚利也 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饿其体肤 ②行拂乱其所为 ‎ ‎③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⑦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⑧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三、选择题 ‎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于: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25‎ C.者: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C.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 D.发: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7.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造就人才;如何治理国家。‎ B.文章开头先用六位名君贤臣的事例来引出论题。‎ C.第二段先反面论述磨难对人生的意义,再从正面论证没有忧患的危害性。‎ D.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是正确的。‎ ‎8.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不 言而喻 ‎ C、国恒亡 马无故亡而人胡 D、行拂乱其所为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9.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 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 ‎10.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更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1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12.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15.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5‎ ‎1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7.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 )和( )(4分)‎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1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 ‎1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20.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 ‎②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 ‎③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 ‎④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 ‎⑤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③⑤ ‎ ‎2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 )‎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 ‎22.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 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 ‎23.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四、问答题 ‎1.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2.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3.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 ‎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6.‎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25‎ ‎7、请指出加点词的含义 文言文阅读积累卡片 编号:111‎ 词 词义 例句 入 ①‎ 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 草色入帘青《陋室铭》‎ ③‎ 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8、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 ‎9.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10.选文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 的论点。‎ ‎11.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12.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 ‎1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14.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 ‎15.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为例加以具体分析。‎ ‎ ‎ ‎16.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17.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 ‎18.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 ‎19.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20.“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 ‎21.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2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 ‎23.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一.①了解,明白 ⑥“他受到贫困(之苦”或“使……贫困” ⑦奋起,指有所作为 ‎⑧田间、田地 ⑨资财缺乏,使他受贫困之苦或 资财缺乏,即贫困 ⑩通“横”,梗塞,不顺 ‎⑾(被)选拔 ⑿责任(使命、任务) ⒀使……困苦(4)了解(明白)⒁此,这 ⒂经常,常常 ⒃池:护城河。⒄委:放弃。⒅有:或,要么。⒆兵器 ⒇限制 (21)通“叛”,背叛 二、①使他经受饥饿(之苦)。(或: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身体消瘦)‎ ‎②使他做事不顺。(或:所行不顺,使所做的事颠倒错乱。/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不顺利。/所行不顺,使他的经历总是不顺畅如意)‎ ‎③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关键词:然:这样;后:以后,之后。)‎ ‎④(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关键词:“所以”译为“用(通过)……来”;“动””忍”,使动用法。‎ ‎ ⑤人经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⑥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 25‎ ‎⑦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 ‎⑧(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⑨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⑩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 三、1.B 2. B 3.D 4.D 5.D(过:犯错误)‎ ‎6.A(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  B项“而”: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D项“于”:介词,“给”;介词,表比较,“比”) 7.C(应该是先正面论证后反面论证) 8.B 9.B 10.B 11.A 12.D 13.B 14.B 15.C 16.D 17.A B 18.B 19.B 20.D 21.C 22.B 23.A B 四、1.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要举出具体恰当的实例支撑作者的观点。 示倒1: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矢志不移,终于打败了吴国; 示例2:屈原遭流放,始有《离骚》问世。 ‎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或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5.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6.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7、①在国内 ②映入 ③进入 ‎8、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 ‎9.不同意。虽然我们国家现在国力强大,繁荣富强,令世人瞩目,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停滞不前,而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牢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永远繁荣富强,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意修改歌词的不给分)‎ ‎10.举例论证(摆事实)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答“生于忧患,‎ ‎ 死于安乐”亦可)‎ ‎11.参考答案:国内要有坚持法度和能辅佐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答“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也可)‎ ‎12.生于忧患 ‎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14. 治理国家(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意思对即可) ‎ ‎15.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意思对即可)‎ ‎16.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 ‎17.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 ‎18.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19.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 25‎ 等。(言之成理即可)‎ ‎20.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21.得道 天下顺之 ‎22.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23.无法家拂士,无敌国外患。‎ ‎4 鱼我所欲也《孟子》‎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练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①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贤者能勿丧耳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⑤故患有所不辟也 ⑥乡为身死而不受 ⑦是亦不可以已乎 ⑧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⑨舍鱼而取熊掌 ⑩死亦我所恶 ⑾所欲有甚于生者 ⑿二者不可得兼       ⒀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⒁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⒃妾之奉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③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 ‎⑤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⑥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⑦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⑧乡为身死而有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三、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 B. 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 C.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 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 A.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故患有所不辟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3.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 A.舍鱼而取熊掌也 B.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呼尔而与之 ‎4.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25‎ A.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 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 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7、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B、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 C、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8.对加点的词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故患有所不辟(躲避)也 B.所欲有甚(超过)于生者 C.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 D.此之谓失其本心(自己的修养)‎ ‎9.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得之则生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B.舍身而取义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D.二者不可得兼 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今为妻妾之俸为之        俸:俸禄 B.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C.万钟于我何加焉          加:益处,好处 D.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停止,放弃 ‎11.下面对文段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段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引出中心论点,自然贴切。‎ B.孟子认为,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同时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C.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说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文段的主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抗元兵败被俘,宁死不屈,也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D.在孟子看来,不仅贤人,就是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舍生取义之心,在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都会做出合乎义的选择。‎ ‎1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呼尔而与之       潭西南而望 B.是亦不可以已乎      颓然乎其间者 C.得之则生        吾妻之美我者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1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 A、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B、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 C、故患有所不辟也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万钟于我何加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四、简答题 ‎1.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 的论证方法。文段中着重论述了“ ”比“ ”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2.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 ‎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心”的意思是________,《岳阳楼记》中对“心”的解释与之不同的例句是_____________。‎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人物 言或行 ‎ ‎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6、我们很熟悉的一个成语就源自自文第一段,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7、简要概括作者在第二段中阐述的观点 ‎8、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______________论证和______________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 25‎ 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11.《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三篇文章中孟子的形象与《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的形象有很大不同。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孟子与庄子形象的不同点。‎ ‎12.本文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提出的?‎ ‎1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是心”指什么?(用原文回答)‎ ‎14.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读完本文,你想到了哪句与本文观点一致的诗句?并写出诗的题目与作者。‎ ‎②读完本文,你想到了我国历史上哪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并用简洁的话改进其事迹。‎ 我选第 题,我的联想: ‎ 一、①用脚践踏 ④天性,天良 ⑤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⑦停止,放弃。 ⑧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苟且偷生”不得分)。⑨放弃;⑩厌恶;⑾比;‎ ‎⑿能;⒀同“德”,恩德,这里是“感激”的意思。⒁是故:“因为这个缘故”或“因此”。‎ ‎⒂通“辨”,辨别⒃侍奉 二、①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 ②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③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傲苟且偷生的事。‎ ‎④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⑤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 ‎⑥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⑦优厚的物质待遇,如果不考虑是否合乎道义而去轻易接受,那么这种优厚的物质待遇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⑧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三、1.D 2、C 3. B 4. D 5. C 6. B  7、B 8.D 9.C 10、A ‎ ‎11 D 12、A 13、B 四、1.举例 义 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对比;‎ ‎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对比;‎ ‎ “乡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对比;‎ ‎ “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对比。 ‎ ‎3. 本性。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4.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5.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6、舍生取义 ‎7、人为能为了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 ‎8、道理 举例 ‎ 25‎ ‎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 ‎9、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0.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11、孟子积极入世;庄子消极避世。答到“积极”、“消极”或“入世”、“避世”的意思,均可得满分;答到孟子“重义轻生”,庄子“不贪图富贵,幽默风趣”等也可。‎ ‎12. 舍生而取义;“舍鱼而取熊掌”作比喻提出的(或用“鱼”和“熊掌”作比喻)。‎ ‎13. 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14、 ①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梅岭三章》: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②如: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5 《庄子》故事两则  ‎ ‎ 一、惠子相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练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庄子来,欲代子相 ②于是鸱得腐鼠 ③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④安知鱼之乐 ⑤请循其本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 ①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 四、问答题 ‎1.庄子是 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 、 。‎ ‎2.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 的“鸩鶵”,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 ,巧借鸩鶵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3、文意理解:‎ ‎(1)、在《惠子相梁》中,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2)、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2分)‎ 一、①做宰相 ②在这时 ③京城 ④怎么 ⑤追溯 始 25‎ 二、①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②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三、1.B 四、1.道 游刃有余 望洋兴叹(螳臂当车 涸辙之鲋 朝三暮四 沉鱼落雁 相濡以沫 等)‎ ‎2.志向高洁 功名利禄 ‎3、(1)、庄子自喻为“鵷鵮”,这说明庄子是个志向高洁、淡泊利禄、厌恶功名的人。‎ ‎(2)、示例:a、庄子胜出,因为庄子是以自己的心境去观赏事物的美,并且巧妙地偷换概念 (把“安知”故意曲解为“从哪里知道”“如何知道”),他解了惠子的发难。‎ b、惠子胜出,因为惠子对事物的认识是求实的,并且论辩逻辑严密,逼得庄子只能诡辩了。(开放题,两种观点均可。)‎ ‎4.在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愉悦。(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6 曹刿论战《左传》 ‎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练习检测:‎ 一.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齐师伐我 ②牺牲玉帛 ③小大之狱 ④小惠未徧 ⑤神弗福也 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⑦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⑩公将鼓之 ‎ ‎⑾遂逐齐师 ⑿彼竭我盈 ⒀小信未孚 ⒁既克,公问其故 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二.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 ‎ ①肉食者鄙: ②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⑦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⑧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⑨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参与)焉  B、肉食者鄙(地位低) 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 A、肉食者谋之   B、长跪而谢之曰   C、辍耕之垄上    D、小大之狱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B.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C.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 必以信 愿陛下亲之信之 ‎4.对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B.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D.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5‎ ‎5、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 A、委而去之 (到… …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7、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A、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B、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 C、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遂逐齐师 当余之从师也 ‎8、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9.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D.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也无穷也。‎ ‎10、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11.选出下列句中的“以”字与“可以一战”中的“以”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以其境过清     B.以塞忠谏之路也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D.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四、简答题 ‎1. 文中的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 ‎2、曹刿认为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3.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人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地说说你的感悟。‎ ‎4.文中刻画人物采用的方法是什么?文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方法又是什么?‎ ‎5.曹刿的主要战略思想是什么?‎ ‎(1)战前:‎ ‎(2)战中:‎ ‎6.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7.曹刿认为鲁国“可以一战”的条件是什么?‎ ‎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 ‎9、文意理解:‎ ‎(1)、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选文写乡人对战争的冷漠态度和鲁庄公的见识浅陋是为了反衬曹刿的 和 。‎ ‎(3)、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呢?联系生活实际,谈谈给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10.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第③段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用原文回答)‎ ‎11.本文略写了哪一部分的内容?结合你的写作经验,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12.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齐鲁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结合课外积累,你能举出另两个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吗?‎ ‎②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其中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结合实际简要谈谈。‎ 25‎ ‎13.用原文语句回答。‎ ‎①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是:         ‎ ‎②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 ‎14.请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15.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哪些方面的才能?‎ ‎16.文中鲁庄公认为可以对齐国作战的三条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7.阅读全文,请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阐述鲁国获胜的原因。(用自己的话作答)‎ ‎18.曹刿为什么赞同鲁庄公战前准备的第三个条件,请简要分析。‎ ‎19.鲁庄公有很多可贵的地方,请结合文章分析。‎ ‎20、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21、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22、文中曹刿谈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的条件,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也对此作了论述。这分别是:文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23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24第二段描写曹刿的言行,目的在于表现他的什么特点?全品中考网 ‎25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在解释原因的时候分哪几层意思?‎ 一. ①军队 讨伐,进攻 ②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 ③案件 ④同“遍”,遍及 ⑤赐福、保佑 ⑥参与 ⑦鄙陋 目光短浅 ⑧丝织品 虚报 ⑨倒下 ⑩击鼓进军 ⑾追赶、追击 ⑿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  ⒀为人所信服(信服) ⒁战胜,攻取 原因(缘故) ⒂再:第二次 二. ①居高位、享厚禄的贵族官僚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这是忠于本职的一类事,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③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衰竭了。‎ ‎④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每件都了解清楚,也一定要按实情来判断。‎ ‎⑤做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⑥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⑦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 ‎⑧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 ‎⑨庄公回答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器、布帛等物品,不敢虚夸数目,一定对神灵讲信用。”‎ 三、1.B 2.D 3.C 4.D 5 、A 6、A 7、C 8、D 9. D 10、C 11.C 四、1.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2.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3. 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4.语言描写 议论 ‎5.战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战中:齐人三鼓。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夫战,勇气也。‎ ‎6.有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政治远见表现在战前对可否一战的讨论。军事才能表现在掌握战机,详察敌情,结合课文也可摘取原文相对应语句 ‎7.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5‎ ‎9、(1)、政治上取信于民(2)、爱国热情;深谋远虑 (3)如:获胜的根本是鲁庄公做到了取信于民,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并任用了曹刿这样在政治和军事上有“远谋”的人;作战时曹刿善于分析敌情和把握战机,庄公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言之成理即可)(联系实际谈感受略)‎ ‎10.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 既克,公问其故。‎ ‎11. 略写了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详写了曹刿在战前、战中的表现,作者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12、①巨鹿之战、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官渡之战;‎ ‎②如: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13.①请见 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①为下文写庄公张本(或“铺垫”) ②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15.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重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16、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7、 ①政治方面:答: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 ‎②军事方面:答:战争中善于分析敌情,知己知彼,把握战机。‎ ‎18.(此题为开放题,赞同理由只要联系到“取信于民”即可。如:曹刿从鲁庄公把打胜仗的希望寄托在“体察民情,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方面,看到了他取信于民的思想,所以赞同。‎ ‎19.只要围绕一点来谈,言之成理即可。可贵之处如: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知人善用。礼贤下士。不耻下问。亲自参加战斗。‎ ‎20、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 ‎21、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2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3、取信于民。(或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4、深谋远虑,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善于把握战机。‎ ‎25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王曰:“善。”乃下令:“‎ 25‎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练习检测:‎ ‎ 一、词语解释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 ③朝服衣冠,窥镜。 ④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⑤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⑦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⑧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⑨能谤讥于市朝。 ‎ ‎⑩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⑾形貌昳丽⑿暮寝而思之 ⒀客之美我者  ⒁期年之后 ‎⒂今齐地方千里 ⒃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⒄闻寡人之耳者 ‎ ‎ 二、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 ‎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 ③徐公何能及君也?‎ ‎ ④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⑤臣之美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 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⑦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 ⑧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⑨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⑩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⑾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⑿邹忌讽齐王纳谏 ‎ ‎⒀弗如远甚 ‎ ‎⒁时时而间进 ‎ ‎⒂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三、选择题 ‎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朝服衣冠,窥镜(察看)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弊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偶尔)‎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徐公来,孰视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3.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5.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 )‎ ‎ A.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予观夫巴陵胜状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C.能谤讥于市朝 百里奚举于市 D. 闻寡人之耳者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E.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广故数言欲亡 ‎ ‎6.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25‎ A.今齐地方千里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虽欲言,无可进者(虽:虽然) B.皆以美于徐公(于:比)‎ C.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之:的) D.乃下令。(乃:于是,就)‎ ‎8.选出对加点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吾妻之美我者(美:美丽) B.时时而间进(间:偶然)‎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讽刺) D.闻寡人之耳者(闻:听到)‎ ‎9.请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C.吾妻之美我者 D.暮寝而思之 ‎10.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喻治国安邦之道,对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 B.曹刿劝谏鲁庄公“取信于民”,终使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 C.墨子巧言善辩,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D.诸葛亮直言进谏,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11.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 A.①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②君言多务,孰若孤 B.①王曰:“善。” ②京中有善口技者 C.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D.①能谤讥于市朝 ②朝而往,暮而归 ‎12.朗读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王之蔽/甚矣!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B.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闻寡人之耳者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4、下列各组词语意见相近的一项是 ( )‎ A、孰 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 B、朝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C、市 门庭若市 能谤讥于市朝 D、间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时时而间进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齐地方千里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6.下列各组加点词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郡下,诣太守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C、徐公不若君之美 更若役,复若赋 D、能谤讥于市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7.下列对相关课文内容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喻治国安邦之道,对齐王纳谏,终使齐国大治。‎ B.曹刿劝谏鲁庄公“取信于民”,终使弱小的鲁国战胜强大的齐国。‎ C.墨子巧言善辩,成功地劝阻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打算。‎ D.诸葛亮直言进谏,劝勉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19.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邹忌修八尺有余  ②乃重修岳阳楼 B.①时时而间进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①王之蔽甚矣  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5‎ A.期年(满一年)之后 B.闻(使……听到)寡人之耳者 C.宫妇左右莫不私(偏爱)王 D.吾妻之美(漂亮)我者,私我也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B.乃下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暮寝而思之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2.下列有关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从中悟出道理。‎ B.齐威王胸怀宽广,能虚心纳谏,身体力行,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 C.邹忌运用设喻的方式劝谏齐王主要是为了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从而达到广开言路,民富国强的目的。‎ D.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启示我们说话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注意对象,尊重对方,用语委婉,还要用对方可接受的方式。‎ 四、回答下列问题。‎ ‎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  3、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  4、讽谏的结果如何?‎ ‎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讽谏艺术有什么特点?‎ ‎7.用你自己的话说说邹忌是用什么方法成功说服齐王的。‎ ‎8、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及其结果。‎ ‎9.齐威王善于纳谏的做法,对于今天的人们又什么借鉴意义?请结合你身边的实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选文,写出原文中能够说明“王之蔽甚矣”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齐王是如何除蔽的。‎ ‎11、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12、阅读本文后,你对“忠言逆耳”这个成语又有了怎样的理解?‎ ‎13.邹忌得出“王之蔽甚矣”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4.齐王纳谏之后取得了哪些成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15、妻、客都认为邹忌“美于徐公”,而说话的语气不同,请简要分析。‎ ‎16、从邹忌进谏、齐威王纳谏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就一个方面谈谈。‎ ‎17、、文段写齐威王的态度只用一个“善”字,而写发布命令的内容、群臣进谏的情况、修明政治的结果却较详细。这样写有何好处?‎ 一、①讽:讽谏 纳:接受。 ②修:长,这里指高。有,“又”。 ③服:穿戴。窥:照。④复:又一次 ⑤明日:第二天。孰:通“熟”,仔细。 ⑥美:认为······美。私:偏爱。 ⑦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⑧面刺:当面指责。 ⑨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 ⑩间进:偶然进谏。⑾昳丽:光艳美丽 ⑿躺,卧 ⒀认为……美 ⒁满一年 ⒂土地方圆 ⒃确实 ⒄使……听到 ‎ 二、①我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丽? ②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③徐公怎么能比得上你呢?    ④第二天,徐公来了,仔细地看徐公,自认为不如徐公美丽。‎ ‎⑤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⑥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人,授给上等奖赏;‎ 25‎ ‎⑦能在公共场所指责我的人,传到我的耳中来的,授给下等奖赏。‎ ‎⑧旨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朝廷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就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之后,常常断续有人来进言规劝,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了。‎ ‎⑨一年以后,即使想要进谏,也受什么可说的了。‎ ‎⑩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 ‎⑾(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 ‎⑿邹忌委婉地劝说(规劝)齐王,齐王接受规劝(改正错误)。‎ ‎⒀远不如 ⒁偶尔(有人)来进谏 ‎⒂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啦。‎ 三、1.C(蔽:受蒙蔽的意思)‎ ‎2.B(B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译为“的”)‎ ‎3.D(本文主旨是通过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达到大治)‎ ‎4、B  5.A、C 6.D 7.A 8.B 9.B 10、 B 11、C(偏爱)12.A 13.B ‎ ‎14、C 15、C 16. B 17. B 18、B 19、C ‎20.D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以……为美) ‎ ‎21.D(A: 前“孰”:谁,后“孰”:仔细 B:前“乃”:于是,就 后“乃”:竟然 C:前“而”表修饰,后“而”表转折) ‎ ‎22.C(并非主要铲除齐王身边的小人)‎ 四、  1、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 2、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见他有自知之明。‎ ‎  3、邹忌在“讽”齐王时,很讲技巧,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  4、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而“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5、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启示我们:说话要注意对象,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委婉得体。或:我们在劝说他人时力求语言委婉,用语得体,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得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 ‎6.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 ‎7 、邹忌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言辞委婉地进行劝说,既不失对齐王的敬重,又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并愉快地接受了意见。‎ ‎8、切身经历  齐王纳谏 ‎9.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10.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听从邹忌的规劝, 颁布法令,广开言路,接受批评。‎ ‎11、邹忌用自身小事和切身感受对齐威王委婉讽劝;诸葛亮则用奏表向刘禅直接进言劝谏 ‎12、忠言未必逆耳,诚恳劝告别人的话如果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劝说效果会更好。‎ 25‎ ‎1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1)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偏爱齐王;(2)朝中的大臣害怕齐王;(3)举国上下的人都有求于齐王。)‎ ‎14.国内政治修明 在各诸侯国中地位提高 ‎15、妻子的回答用的的反问的句式,语气非常肯定,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赞美;客人用的是一种陈述的语气,语气平淡,是一种礼节性的应对。‎ ‎16、(1)邹忌善于进谏,给我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在提意见时,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要看对象,注意场合,要得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对方心悦诚服。(还可从勇气和自知之明等方面谈)(2)威王纳谏给我的启示: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胸怀宽广;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可从个人、治国或工作、学习等方面)‎ ‎17、因为写了后者,齐威王的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这一略一详,略得余味无穷,详得具体生动 ‎8 愚公移山《列子》‎ ‎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 ‎ 练习检测:‎ 一、词语解释 ‎①河曲智叟亡以应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惩山北之塞 ‎③甚矣,汝之不惠 ④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⑤惧其不已也 ⑥无陇断焉 ‎ ‎⑦年且九十            ⑧寒暑易节 ⑨杂然相许               ⑩吾与汝毕力平险 ⑾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二、句子翻译 ‎①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②甚矣,汝之不惠!‎ ‎③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④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 ‎⑦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三、选择题 ‎ ‎1、选出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   A.汝心之固 固:顽固   B.惧其不已也 已:已经   C.寒暑易节 易:交换 D.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2、选出下列句中的“于”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 ( )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25‎ B.皆以美于徐公   C.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选出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 )  ‎ A.惩山北之塞(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  B.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运到哪里去呢)   C.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D.曾不若孀妻弱子(你曾经不知寡妇孤儿) 4、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  ‎ A.本文是古代寓言,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B.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说的话角度不同,但都对移山持否定态度。   C.愚公是有远大的抱负,能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古代劳动人民形象。   D.“杂然相许”,表明移山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5、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  ‎ A.“愚公”和“智叟”的命名,突出了愚公的大智若愚,讽刺了智叟了鼠目寸光。  B.本文采用神话结尾,主要是宣传轮回报应的迷信思想。  C.写智叟的“笑”,写除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而写愚公“长息“,则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本文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法,目的是突出智叟的愚蠢和京城氏之子的幼稚。 6.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 以君之力 扶苏以数谏故 B.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C. 而山不加增  义不杀少而杀众 D.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B. 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足,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C. 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 “愚公 ”,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D. 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9、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 )‎ A、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B、帝感其诚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C、非梧桐不止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且秦灭韩亡魏 且焉置土石 ‎10.文言词汇——我能选出下面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 )‎ A.惩山北之塞(苦于) 聚室而谋(商量) 叩石垦壤(敲、凿)‎ B.毕力平险(险要) 出入之迂也(绕道) 始龀(换牙)‎ C.帝感其诚(诚心) 亡以应(没有) 固不可彻(彻底)‎ D.长息曰(长时间) 有遗男(遗留) 杂然相许(纷纷)‎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于 告之于帝 皆以美于徐公 B、而 而山不加增 默而识之 C、以 以残年余力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D、之 虽我之死,有子有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2.下列文字常识论述不正确的一组是 ( )‎ 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B、《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也叫《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C、《孟子》是孟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13.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 )‎ 25‎ A、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 B、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 C、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 D、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 ‎14.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 )‎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四、简答题 ‎ 1、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 ‎2.本文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赞同愚公的做法?为什么?‎ ‎3.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__ _; 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 ‎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 ‎4、文意理解:‎ ‎(1)、愚公的妻子和智受对愚公移山都曾提出质疑,但问话的态度和语气有什么不同?‎ ‎(2)、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3)、说说本文中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5、内容理解——我能用原文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 ‎③愚公自信能移山的原因是: 。‎ ‎6.问题探究——“智叟”这一人物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拓展延伸——下面两题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②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选第 题,我的解答: ‎ ‎8.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 ‎9.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10.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愚公移山得到支持的根据。 ‎ ‎11.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 一、①“亡”通无,没有 ;灭亡;逃跑 ②苦于;③同“慧”,聪明 ④草木 ⑤停止⑥隔绝 ‎⑦将要  ⑧改变、变换 ⑨答应 、赞同 ⑩这里指险峻的大山 ⑾用簸箕和土筐装土石 二、①冬夏换季,(他们)才往返一次。‎ ‎③我和你们尽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 ‎ ‎②你太不聪明了(或:“你简直太愚蠢了”)!‎ ‎④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再增高,还怕挖不平吗?‎ ‎⑤凭你的那点力气,连魁父那样的小山都不能挖平,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⑥你的心(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⑦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三、1. B 2. C 3. D 4. B 5. A 6.D(苦:愁) 7.C(C项都是“却、可是”; A项“凭”/“因为”; B项“他”/“的”; D项“向”/“比”) 全品中8.A(愚公妻子只是“献疑”,并不是“强烈反对”)‎ 25‎ ‎9、D考10.A网11.D 12.C 13.C 14.D 四、1、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寓意: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  ‎ 赞成:因为遇到困难一味退缩是不会成功的,只有坚持奋斗才能成功。  ‎ 不赞成:因为当遇到靠自己的能力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学会放弃,另找其它的办法,就不会钻死胡同,陷入困境。‎ ‎3、(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 ‎4、(1)、愚公妻:关心支持移山,关切的语气 ;智叟: 阻挠移山 ,讽刺的语气。(2)、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 (3)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5. ①惩山北之塞,出于之迂也。②指通豫南,达于汉阴。③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6. 对比烘托,以智叟的鼠目寸光来烘托愚公的大智若愚。‎ ‎7. ①可谈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可就事论事,谈愚公的不知变通。‎ ‎②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8.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9.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 ‎10.示例:众人“杂然相许” 并纷纷献计献策(,表明他们是坚决支持愚公移山的;此外,邻人刚刚七、八岁的孩子也跑来帮忙,说明愚公移山之举深得人 ‎11.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 ‎ 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 ‎ 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 ‎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25‎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