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带着想象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对水乡奇幻倒影的描写。
2、品味散文诗的语言,积累一些精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带着想象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对水乡奇幻倒影的描写。
教学难点:品味散文诗的语言,积累一些精美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一篇散文诗《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划分文章的层次,找出哪些段落是在描写“好的故事”展开的过程。
预设:
开头(1-2)
发展(3-9)
结局(10-12)
2、这个“好的故事”是以什么形式展开的?
预设:回忆、梦境
3、在进入回忆和梦境之前,作者所处的现实环境是怎样的?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读第1段,感受作者在昏沉的夜里孤寂、惆怅的心情。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作者在蒙眬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对这“故事”作者是如何评价的呢?
预设:美丽、幽雅、有趣、无穷。
2、课文第4段里,作者在形容这故事时,连用了两个比喻:“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写出了“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什么特点?
预设:错综复杂、绚丽多彩、瞬息万变。
3、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我们先来读第5段回忆之景的部分。
(1)读第5段,找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在进行景物罗列时,和我们通常习惯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预设:景物罗列得很丰富,说明作者的回忆深刻清晰,体现了对故乡景物的怀念;景物罗列杂乱,说明作者观赏景物时的心情是悠然的;中间用逗号隔开,说明停顿的时间略长,体现了作者沉浸在回忆之中。
(2)朗读第5段第一句,带着想象读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3)作者观察的视角有什么独特之处?(倒影)与岸上真实的景物相比,倒影有什么特点?
预设:变形、融和、奇幻
3、自读第7段,对比第5段的回忆之景,这段梦幻之景有什么不同?
预设:此处集中描写红花在水中的倒影,突出其色彩和形态变化,同时略写了其余景象;“带织人狗中,狗织人白云中,白云织人村女中”是融入了作者想象的幻境,充分表现河水的动态景象。
四、课堂总结
1、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学习思路。抽一个学生回顾。
2、思路总结:我们首先梳理了“好的故事”大致分为开头、发展、结局三个部分,发现这个“好的故事”是以回忆、梦境的形式展开的。然后通过细细品读,感受到作者处于现实环境中孤寂、惆怅的心情,与他遐想中悠然、闲适的心情形成了对比。
五、作业布置
1、摘抄文中喜欢的句子并赏析;
2、《课课练》p94-96。
六、板书设计
好的故事
鲁迅
开头(1-2) 昏沉的夜 孤寂、惆怅
回忆 悠然、闲适
发展(3-9)
梦境 神往、迷醉
结局(10-12) 重回昏暗 追忆、珍惜、依恋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