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高一第二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ID:574695

大小:100.5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高一第二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 时量:115分钟   总分100分 一、语言知识与应用 (15分,每小题3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袅娜(nuó)    穿着(zhuó)   訾詈(lì)   揠苗助长(yàn)‎ B.脉脉(mài)   猗郁(yī)     繁芜(wú)   夙兴夜寐(sù)‎ C.敛裾(jū)     平仄(zè)     廿四(niàn)  游目骋怀(chěnɡ)‎ D.屋椽(chuán)  混沌(hún)    溘死(kè)   流觞曲水(shānɡ)‎ ‎ ‎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婆挲    风致    葱茏    责无旁贷 B.烽烟    嬉戏    消弭    豁然开朗 C.萧索    消受    踯躅    义愤填膺     ‎ D.斑驳    丰姿    渺茫    浅尝辄止 ‎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后祖国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 B.在常人看来,一些细节问题不足挂齿,但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往往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C.元旦,我们文学社成员相约去向往已久的泰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心怀思古幽情,洗去了身心的疲惫。‎ D.张晓风的散文作品清新隽永,阅读时不宜一目十行,粗略浏览,而应品茗倚窗,含英咀华,慢慢玩味。‎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的竞选。‎ B.科学研究显示,随着气候变暖,越来越多的候鸟开始向更北的方向迁徙,而且预测在2071年至2100年间,有9种莺的迁徙距离将继续向北大幅度延长。‎ C.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而且看到了戏曲的整体进步。‎ D.国家文物局将用十年时间,开展并完成长城资源调查,建立长城文物档案,编制《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对长城重点地段的抢救保护等工作。‎ ‎ ‎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    在我看来,缘这个词,如荷池里的浮萍,未免聚散无定,缥缈难言。而且,缘深、缘浅,亦如水墨之荷,               ,淡定扫来,不以时间、距离的长远来定,而是有画者的主观意志在内。                  ,但也会像荷叶上的水珠,只一阵风过,荷叶微倾,利落地泻走,不留一丝痕迹。                   ,努努力,荷叶之珠,也会稳稳地聚住,隐有气象。与人、与物之缘,不过如此吧。‎ A.枯笔浓墨 \ 虽说缘深 \ 即使缘浅 B.浓墨枯笔 \ 虽说缘深 \ 即使缘浅 C.浓墨枯笔 \ 即使缘浅 \ 虽说缘深 D.枯笔浓墨 \ 即使缘浅 \ 虽说缘深 ‎ ‎ 二、文言文阅读题(12分,6-9题每题3分)‎ ‎(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过秦论》)‎ ‎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举起 B.南取百越之地     攻取 C.铸以为金人十二   认为 ‎ D.因河为池         凭借 ‎ ‎ ‎ ‎7.下列句子,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以弱 天下之民 B.却匈奴七百余里 C.以愚黔首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 ‎(二)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北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 ‎ ‎8.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 ‎9.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第一句交代游赏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方式。此句看似一般游记的常套,却与下文的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密切相关,并非闲笔。‎ B.文章第二段是过渡段,承上写“乐”,启下写“悲”,乐极生悲。作者乐而歌,抒发思“美人”而不得见的失意情怀。而客人以悲凉幽怨之箫声“和之”,致使作者悲从中来。‎ C.文章第三段客人追述曹操破荆洲、下江陵的往事,其最终目的是表现曹操的盖世英雄形象。‎ D.文章三四段写作者与客人的问答。针对客人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作者从变与不变、取与莫取两方面表达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表现作者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的精神境界。‎ ‎ ‎ 三、翻译与默写(16分)‎ ‎10.翻译下面的句子。(9分,每小题3分)‎ ‎(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 ‎ ‎                                                                            ‎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 ‎                                                                                ‎ ‎(3)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篇》‎ ‎ ‎ ‎                                                                                       ‎ ‎11.古诗文默写(7分,每空1分)‎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体无咎言。(《诗经·氓》)‎ ‎(3)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4)还顾望旧乡,                   。(《涉江采芙蓉》)‎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6)古者言之不出,耻                       《论语.里仁篇》‎ ‎(7)临之以庄,则敬;         ,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篇》‎ ‎ ‎ 四、现代文阅读题(17分)‎ 崩霆琴(节选)‎ 李元洛 ‎①梧桐叶落的深秋时节,我在谭嗣同的浏阳。虽然迟到了许多岁月,但我终于前来这里补上了中国近代史最        (悲痛、悲怆、悲壮、悲凉)的一课,追寻那至今仍回荡于天地之间的崩霆琴的绝响。‎ ‎②浏阳位于湖南省东部。“绝顶终朝到,群峰一望收”,连云、大围、九岭三大群山磅礴县境,也绵亘在历代不少诗人的辞章中;小溪河与大溪河在双江口约会而为浏阳河,“自惊衰谢力,不道栋梁材”,它流淌在暮年杜甫壮心不已的《双枫浦》一诗里。无论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浏阳都应当是地灵人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在黑暗与光明争斗的地平线上,浏阳的千山万岭向中国近代史推荐了谭嗣同——资产阶级激进的启蒙思想家、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不屈的爱国主义者,就绝非偶然的了。‎ ‎③昔人有“剑胆琴心”之语。文武兼备的谭嗣同呢?他最钟爱的随身之物,一是在北京生死异路时赠给好友大刀王五的“凤矩剑”,一是跟他匆匆半生的“崩霆琴”。1881年谭嗣同十六岁,这年夏天一个雷雨交加的清晨,县城北正街谭家“大夫第”宅院里,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被雷暴劈倒一株,谭嗣同利用残干先后制成两具七弦琴,一名“雷残”,一名“崩霆”,并分别作琴铭云:“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枝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雷经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崩霆琴”如影随形,十几年来和谭嗣同一起浪迹扬声于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只是在1 898年谭嗣同应光绪帝之诏去京参与“维新变法”时,才留在“大夫第”里。‎ ‎    ④听说谭嗣同每次回乡,都要到北城口的文庙和友人与学子纵谈天下大事,并且鼓琴而歌,于是我和友人去那里寻访。文庙宽阔庄严,殿宇近几年虽然重修,但四周围护的石栏一仍其旧,那是谭嗣同当年在断鸿声里拍遍的栏杆吗?庭前移栽于嘉庆年间的松树依然挺立,那是谭嗣同当年曾经以心相许的青松吗?谭嗣同昔日语惊四座的高谈雄辩,早已随风而散,任你如何侧耳或倾耳,都已不复可闻。他在此抚奏的崩霆琴声呢?也早归沉寂。我举目四顾,那诉说如烟往事的,只有檐角在秋风夕照中叮当作响的风铃。‎ ‎⑤日之西矣。我们从文庙出来,便赶紧去“谭嗣同祠”瞻仰。在第二进祠的展厅里,最令我怦然心动的是“崩霆琴”的照片,和谭嗣同的挚友唐才常的挽联。那虽是一张照片,却使我如睹现今存放在省博物馆中的故物。琴身漆黑发亮,泥金楷书的“崩霆”二字和铭文清晰可辨,它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却飒飒然似乎有八方风雨,铿铿然仿佛作金石之声。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果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那么,比谭嗣同小两岁而同是浏阳人的志士唐才常,则是谭嗣同的同代知音了。当年谭嗣同出浏阳,经长沙,取道武汉北上,谭嗣同于唐才常武汉饯行的席上口占一绝有云:“三户亡秦缘敌忾,功成犁扫两昆仑。”自许亦以许友。不久变生不测,唐才常悲愤莫名。时隔两年,唐才常在武汉发动起义失败,为张之洞所执而死,与谭嗣同享年均不足三十四岁。唐才常在狱中题壁诗有“剩好头颅酬死友,无真面目见群魔”之句,临难时则高歌“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洒神州”。这是何等肝胆相照生死以之的友谊呵!在天色渐暗的谭嗣同祠,在庄严肃穆的祠的大厅里,秋风起兮,我听到了“崩霆琴”金铁交鸣的巨响和它悲壮的和声。‎ ‎⑥ “大夫第”而今安在?次日天明,我和开林相约再访,发现如今的大夫第竟然住了十户人家,拥挤不堪,天井里有人埋头洗衣,厅堂里有人升火煮饭,心中不禁涌起莫名的不平与悲凉!大夫第,大夫第,我虽然有缘登堂却不能入室,只能逐窗窥望,不知哪一间是谭嗣同和他的夫人李闰的居室?相传1898年谭嗣同赴京前夜,和夫人灯前夜话,对弹“雷残琴”和“崩霆琴”依依惜别。谭嗣同在北京给李闰的信,有“夫人如见,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我因此益加奋勉,不欲自暇自逸”之语,而李闰在惊闻噩耗之后写的《悼亡》诗,却也口碑至于今日:“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惨淡深闺悲永夜,灯前愁杀未亡人。”李闰含辛茹苦,后来曾创办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热心社会福利事业,1925年逝世于大夫第,安葬在谭嗣同墓地之侧的山岗上,真可谓知音知己。近百年过去了,故宅我新来,他们伉俪间最后的对话有谁知道呢?能够回忆起的大约只有当时侧耳倾听而今仍在的窗棂。那时而掩抑低回时而鹰扬奋发的嘈嘈切切错杂弹的琴声呢?我问高悬的屋梁,却怎么也听不到余音缭绕,只见秋风起处,风动梁尘!‎ ‎    ⑦人到浏阳,必去的地方是谭嗣同的墓地。墓地在离县城十余里的一座石山上。我们到时恰是中午,宿雨初停,秋阳朗照。登上一个山岗,谭嗣同的坟茔便怆然入眼,如同历史的一声最悲壮的呐喊与惊叹,撞击着我们的心。‎ ‎    ⑧开林默然有顷说:“谭嗣同曾搜集到他素所钦崇的文天祥在北京监狱中用的一具‘蕉雨琴’,十分钟爱。文天祥写的琴铭是:‘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他们前后相距六百年,却关在同一个监狱,殉难于同一个刑场。比起中国历史上那些人杰,我们生活得是多么猥琐呵!”‎ ‎    ⑨我绕墓三匝,默然心祭:谭浏阳啊,你的生命就是一具三十四弦的崩霆之琴。你这位神州山川灵气、中华文化英华和时代烈风骤雨所孕育的一代奇男子,有谁,能喊醒你再弹一曲?‎ ‎1991年将尽之日                              ‎ ‎(湖南文艺出版社《吹箫说剑》)‎ ‎12.在文中空格处填上合适的词语。(2分)‎ 答:                  ‎ ‎ ‎ ‎13.请谈谈你对第①自然段中“追寻那至今仍回荡于天地之间的崩霆琴的绝响”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                                                                              ‎ ‎ ‎ ‎                                                                                  ‎ ‎14.文章为什么要较为详细地写到唐才常与李闰的事迹?(3分)‎ ‎ ‎ 答:                                                                              ‎ ‎ ‎ ‎                                                                                  ‎ ‎15.文章以“崩霆琴”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 ‎ 答:                                                                              ‎ ‎ ‎ ‎                                                                                 ‎ ‎16.有人认为第七段与第九段衔接紧密,你怎么理解第八段在文中的作用呢?(4分)‎ ‎ ‎ 答:                                                                               ‎ ‎ ‎ ‎                                                                                 ‎ ‎ ‎ ‎ ‎ 五、作文(4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2008年5月8日,中国登山队员第一次将奥运圣火带到了世界屋脊。人生能有多少个“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独自走夜路,第一次发表作品,第一次捐款,第一次打工,……“第一次”会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能引发我们多么广泛的思考!‎ 请以“第一次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高一第二学期入学考试语文答卷 时量:115分钟    总分:100分 ‎ ‎ 一、选择题(27分,每小题3分)‎ ‎ 1‎ ‎2‎ ‎3‎ ‎4‎ ‎5‎ ‎6‎ ‎7‎ ‎8‎ ‎9‎ ‎ ‎ ‎ ‎ ‎ ‎ ‎ ‎ ‎ ‎ ‎ ‎ ‎ ‎ ‎ ‎ ‎ ‎ 二、10.文言文翻译(9分,每小题3分)‎ ‎(1)‎ ‎                                                                                ‎ ‎ ‎ ‎(2)                                                                             ‎ ‎ ‎ ‎(3)                                                                                ‎ ‎11.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7分)‎ ‎(1)                                 (2)                                    ‎ ‎(3)                                      (4)                                 ‎ ‎(5)                                     (6)                                 ‎ ‎(7)                                                                 ‎ 三、文言文阅读题(6-9题答案请填入上表)‎ 四、现代文阅读(17分)‎ ‎12.(2分)                                                                     ‎ ‎ ‎ ‎13.(4分)                                                                             ‎ ‎ ‎ ‎                                                                              ‎ ‎ ‎ ‎14.(3分)                                                                         ‎ ‎ ‎ ‎                                                                                 ‎ ‎ ‎ ‎15.(4分)                                                                      ‎ ‎ ‎ ‎                                                                             ‎ ‎ ‎ ‎16.(4分)                                                                        ‎ ‎ ‎ ‎                                                                                   ‎ ‎ ‎ ‎ ‎ 六、作文(40分)‎ ‎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2008年5月8日,中国登山队员第一次将奥运圣火带到了世界屋脊。人生能有多少个“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独自走夜路,第一次发表作品,第一次捐款,第一次打工,……“第一次”会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能引发我们多么广泛的思考!‎ 请以“第一次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 ‎ ‎ 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 ‎ 一、语言知识与应用 (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袅娜(nuó)     穿着(zhuó)   訾詈(lì)   揠苗助长(yàn)‎ B.脉脉(mài)    猗郁(yī)    繁芜(wú)   夙兴夜寐(sù)‎ C.敛裾(jū)     平仄(zè)     廿四(niàn)  游目骋怀(chěng)‎ D.屋椽(chuán)  混沌(hún)     溘死(kè)   流觞曲水(shāng)‎ ‎ ‎ 解说:C项正确。A项揠读yà。B项脉读mò。D项混读hùn。‎ ‎ ‎ ‎2.下列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婆挲    风致    葱茏    责无旁贷 B.烽烟    嬉戏    消弭    豁然开朗 C.萧索    消受    踯躅    义愤填膺 D.斑驳    丰姿    渺茫    浅尝辄止 解说:A项,“挲”应该改为“娑”。‎ ‎ ‎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吟咏这脍炙人口的诗句,谁不为春回大地后祖国多姿多彩的面貌而自豪?‎ B.在常人看来,一些细节问题不足挂齿,但细节决定成败,一个细节的疏忽往往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C.元旦,我们文学社成员相约去向往已久的泰山,目观壮丽山色,耳闻风声鹤唳,心怀思古幽情,洗去了身心的疲惫。‎ D.张晓风的散文作品清新隽永,阅读时不宜一目十行,粗略 浏览,而应品茗倚窗,含英咀华,慢慢玩味。‎ ‎ ‎ 解说:C项,“风声鹤唳”形容惊慌疑惧,不符语境。A项,脍:切细的肉;炙:烤熟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指美味人人爱吃。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讼。B项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符合语境。D项含英咀华:口中含着花儿,慢慢咀嚼。比喻细细琢磨、体味诗文的精华。符合语境。‎ ‎ ‎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的竞选。‎ B.科学研究显示,随着气候变暖,越来越多的候鸟开始向更北的方向迁徙,而且预测在2071年至2100年间,有9种莺的迁徙距离将继续向北大幅度延长。‎ C.强强联合制作的大戏让人们不仅看到了中国戏曲在现代化问题上迈出的可喜一步,而且看到了戏曲的整体进步。‎ D.国家文物局将用十年时间,开展并完成长城资源调查,建立长城文物档案,编制《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对长城重点地段进行抢救保护等工作。‎ ‎ ‎ 解说:A.句式杂糅,原句应改为“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或“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一起参加下届国际足联主席职位的竞选。”‎ ‎ ‎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    在我看来,缘这个词,如荷池里的浮萍,未免聚散无定,缥缈难言。而且,缘深、缘浅,亦如水墨之荷,               ,淡定扫来,不以时间、距离的长远来定,而是有画者的主观意志在内。                  ,但也会像荷叶上的水珠,只一阵风过,荷叶微倾,利落地泻走,不留一丝痕迹。                   ,努努力,荷叶之珠,也会稳稳地聚住,隐有气象。与人、与物之缘,不过如此吧。‎ A.枯笔浓墨 \ 虽说缘深 \ 即使缘浅 B.浓墨枯笔 \ 虽说缘深 \ 即使缘浅 C.浓墨枯笔 \ 即使缘浅 \ 虽说缘深 D.枯笔浓墨 \ 即使缘浅 \ 虽说缘深 ‎ ‎ 解说:B项。文段以“缘”比作“荷池里的浮萍”,“缘深、缘浅”,“深”宜对应“浓”,“浅”宜对应“枯”,所以第一个空格应该选择“浓墨枯笔”。第二个空格后面是“但”,意味着前后分句表转折关系,后一分句意思是缘分会像荷叶上的水珠一样泻走,那么前一分句就应该是“虽说缘深”,这才构成转折关系。第三个空格后面的分句是“努努力,荷叶之珠,也会稳稳地聚住”,这也应该是与空格处构成转折关系,自然就应该选择“即使缘浅”。而且文段第二句是先讲“缘深”,再说“缘浅”,第三、四句也宜与之对应。‎ ‎ ‎ 二、文言文阅读题 ‎ ‎ ‎(一)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贾谊《过秦论》)‎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振长策而御宇内   举起 B.南取百越之地     攻取 C.铸以为金人十二   认为 ‎ D.因河为池         凭借 ‎ 解说:C项  以为,把……铸造成为 ‎7.下列句子,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以弱天下之民 B.却匈奴七百余里 C.以愚黔首 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解说:D项。A.弱,使……弱;B.却,使……退却;C. 使……愚蠢 ‎ ‎ ‎(二)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北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 ‎ ‎8.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 解说:A项 “冯”通“凭”。‎ ‎ ‎ ‎9.对文章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第一句交代游赏的时间、地点、人物和方式。此句看似一般游记的常套,却与下文的写景、叙事、抒情和议论密切相关,并非闲笔。‎ B.文章第二段是过渡段,承上写“乐”,启下写“悲”,乐极生悲。作者乐而歌,抒发思“美人”而不得见的失意情怀。而客人以悲凉幽怨之箫声“和之”,致使作者悲从中来。‎ C.文章第三段客人追述曹操破荆洲、下江陵的往事,其最终目的是表现曹操的盖世英雄形象。‎ D.文章三四段写作者与客人的问答。针对客人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作者从变与不变、取与莫取两方面表达自己的宇宙观、人生观,表现作者豁达超脱、随缘自适的精神境界。‎ ‎ ‎ ‎ ‎ 解说:C项,最终目的是为了说明像曹操这样的“一世英雄”最后都归于消亡,更何况我们这些人,表现客人的消极悲观思想。‎ ‎ ‎ ‎                ‎ 三、翻译与默写(共16分)‎ ‎10.翻译下面的句子。(每小题3分,共9分)‎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 ‎ 收集天下的摒弃,聚集到咸阳                                                                            ‎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 ‎ 这是大自然无尽的宝藏,我与你可共同享用 ‎                                                                                ‎ ‎(3)居上不宽 ,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论语.八佾篇》‎ ‎ ‎ ‎     居于上位却不能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却不能严肃认真,参加丧礼的时候却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 ‎                                                                                       ‎ ‎11.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7分)‎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体无咎言。(《诗经·氓》)‎ ‎(3)                   ,悠悠我心。(曹操《短歌行》)‎ ‎(4)还顾望旧乡,                   。(《涉江采芙蓉》)‎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6)古者言之不出,耻                       《论语.里仁篇》‎ ‎(7)临之以庄,则敬;         ,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篇》‎ ‎ ‎ 答案:(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尔卜尔筮。(3)青青子衿。‎ ‎(4)长路漫浩浩。(5)齐彭殇 为妄作。(6)躬之不逮(7)孝慈,则忠 ‎ ‎ 四、现代文阅读(共17分)‎ 崩霆琴(节选)‎ 李元洛 ‎①梧桐叶落的深秋时节,我在谭嗣同的浏阳。虽然迟到了许多岁月,但我终于前来这里补上了中国近代史最        (悲痛、悲怆、悲壮、悲凉)的一课,追寻那至今仍回荡于天地之间的崩霆琴的绝响。‎ ‎②浏阳位于湖南省东部。“绝顶终朝到,群峰一望收”,连云、大围、九岭三大群山磅礴县境,也绵亘在历代不少诗人的辞章中;小溪河与大溪河在双江口约会而为浏阳河,“自惊衰谢力,不道栋梁材”,它流淌在暮年杜甫壮心不已的《双枫浦》一诗里。无论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浏阳都应当是地灵人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在黑暗与光明争斗的地平线上,浏阳的千山万岭向中国近代史推荐了谭嗣同——资产阶级激进的启蒙思想家、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不屈的爱国主义者,就绝非偶然的了。‎ ‎③昔人有“剑胆琴心”之语。文武兼备的谭嗣同呢?他最钟爱的随身之物,一是在北京生死异路时赠给好友大刀王五的“凤矩剑”,一是跟他匆匆半生的“崩霆琴”。1881年谭嗣同十六岁,这年夏天一个雷雨交加的清晨,县城北正街谭家“大夫第”宅院里,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被雷暴劈倒一株,谭嗣同利用残干先后制成两具七弦琴,一名“雷残”,一名“崩霆”,并分别作琴铭云:“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枝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雷经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崩霆琴”如影随形,十几年来和谭嗣同一起浪迹扬声于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只是在1898年谭嗣同应光绪帝之诏去京参与“维新变法”时,才留在“大夫第”里。‎ ‎    ④听说谭嗣同每次回乡,都要到北城口的文庙和友人与学子纵谈天下大事,并且鼓琴而歌,于是我和友人去那里寻访。文庙宽阔庄严,殿宇近几年虽然重修,但四周围护的石栏一仍其旧,那是谭嗣同当年在断鸿声里拍遍的栏杆吗?庭前移栽于嘉庆年间的松树依然挺立,那是谭嗣同当年曾经以心相许的青松吗?谭嗣同昔日语惊四座的高谈雄辩,早已随风而散,任你如何侧耳或倾耳,都已不复可闻。他在此抚奏的崩霆琴声呢?也早归沉寂。我举目四顾,那诉说如烟往事的,只有檐角在秋风夕照中叮当作响的风铃。‎ ‎⑤日之西矣。我们从文庙出来,便赶紧去“谭嗣同祠”瞻仰。在第二进祠的展厅里,最令我怦然心动的是“崩霆琴”的照片,和谭嗣同的挚友唐才常的挽联。那虽是一张照片,却使我如睹现今存放在省博物馆中的故物。琴身漆黑发亮,泥金楷书的“崩霆”二字和铭文清晰可辨,它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却飒飒然似乎有八方风雨,铿铿然仿佛作金石之声。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果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那么,比谭嗣同小两岁而同是浏阳人的志士唐才常,则是谭嗣同的同代知音了。当年谭嗣同出浏阳,经长沙,取道武汉北上,谭嗣同于唐才常武汉饯行的席上口占一绝有云:“三户亡秦缘敌忾,功成犁扫两昆仑。”自许亦以许友。不久变生不测,唐才常悲愤莫名。时隔两年,唐才常在武汉发动起义失败,为张之洞所执而死,与谭嗣同享年均不足三十四岁。唐才常在狱中题壁诗有“剩好头颅酬死友,无真面目见群魔”之句,临难时则高歌“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洒神州”。这是何等肝胆相照生死以之的友谊呵!在天色渐暗的谭嗣同祠,在庄严肃穆的祠的大厅里,秋风起兮,我听到了“崩霆琴”金铁交鸣的巨响和它悲壮的和声。‎ ‎⑥ “大夫第”而今安在?次日天明,我和开林相约再访,发现如今的大夫第竟然住了十户人家,拥挤不堪,天井里有人埋头洗衣,厅堂里有人升火煮饭,心中不禁涌起莫名的不平与悲凉!大夫第,大夫第,我虽然有缘登堂却不能入室,只能逐窗窥望,不知哪一间是谭嗣同和他的夫人李闰的居室?相传1898年谭嗣同赴京前夜,和夫人灯前夜话,对弹“雷残琴”和“崩霆琴”依依惜别。谭嗣同在北京给李闰的信,有“夫人如见,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我因此益加奋勉,不欲自暇自逸”之语,而李闰在惊闻噩耗之后写的《悼亡》诗,却也口碑至于今日:“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惨淡深闺悲永夜,灯前愁杀未亡人。”李闰含辛茹苦,后来曾创办浏阳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热心社会福利事业,1925年逝世于大夫第,安葬在谭嗣同墓地之侧的山岗上,真可谓知音知己。近百年过去了,故宅我新来,他们伉俪间最后的对话有谁知道呢?能够回忆起的大约只有当时侧耳倾听而今仍在的窗棂。那时而掩抑低回时而鹰扬奋发的嘈嘈切切错杂弹的琴声呢?我问高悬的屋梁,却怎么也听不到余音缭绕,只见秋风起处,风动梁尘!‎ ‎    ⑦人到浏阳,必去的地方是谭嗣同的墓地。墓地在离县城十余里的一座石山上。我们到时恰是中午,宿雨初停,秋阳朗照。登上一个山岗,谭嗣同的坟茔便怆然入眼,如同历史的一声最悲壮的呐喊与惊叹,撞击着我们的心。‎ ‎    ⑧开林默然有顷说:“谭嗣同曾搜集到他素所钦崇的文天祥在北京监狱中用的一具‘蕉雨琴’,十分钟爱。文天祥写的琴铭是:‘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他们前后相距六百年,却关在同一个监狱,殉难于同一个刑场。比起中国历史上那些人杰,我们生活得是多么猥琐呵!”‎ ‎    ⑨我绕墓三匝,默然心祭:谭浏阳啊,你的生命就是一具三十四弦的崩霆之琴。你这位神州山川灵气、中华文化英华和时代烈风骤雨所孕育的一代奇男子,有谁,能喊醒你再弹一曲?‎ ‎1991年将尽之日                              ‎ ‎(湖南文艺出版社《吹箫说剑》)‎ ‎12.在文中空格处填上合适的词语。(2分)‎ 答:    悲壮              ‎ ‎ ‎ ‎13.请谈谈你对第①自然段中“追寻那至今仍回荡于天地之间的崩霆琴的绝响”这句话的理解。(4分)‎ 解答:明为追寻琴声,(1分)实为追寻先烈的足迹,(1分)缅怀先烈功绩和精神。(2分)‎ ‎ ‎ ‎14.文章为什么要较为详细地写到唐才常与李闰的事迹?(3分)‎ 解答:文章写二人,一方面能突出二人深明大义的高贵精神,(1分)进一步渲染文章悲壮的氛围(1分)。同时又从侧面烘托了谭嗣同的伟大形象。(1分)‎ ‎ ‎ ‎15.文章以“崩霆琴”为题有什么好处?(4分)‎ 解答:“崩霆琴”是本文的行文线索,以此为题,可使文章文题呼应,结构谨严(2分);同时“崩霆琴”为谭嗣同钟爱之物,它经雷击而出,铿铿然作金石之声,以此为题,能借物写人,衬托谭嗣同舍身为国、不惧牺牲、浩气干云的可贵精神。(2分)‎ ‎ ‎ ‎16.有人认为第七段与第九段衔接紧密,那么,你怎么理解第八段在文中的作用呢?。(4分)‎ 解答:第七段与第八段衔接紧密,“撞击着我们的心”与“默然有顷”呼应(1分);同时,第八段将谭嗣同与文天祥并提,使人物的英雄形象更为突出(1分),更能渲染悲壮的氛围(1分),还能引发我们今人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1分)‎ ‎ ‎ 五、作文(4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969年7月20日‎,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2008年5月8日,中国登山队员第一次将奥运圣火带到了世界屋脊。人生能有多少个“第一次”?第一次上学,第一次独自走夜路,第一次发表作品,第一次捐款,第一次打工,……“第一次”会给人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第一次”能引发我们多么广泛的思考!‎ 请以“第一次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