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小石潭记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寂寥 幽邃 居 隶(实词) 以 可以为(虚词)
理解下列语句中文言词的活用:
心乐之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2、感受小石潭独特的自然景物美和作者游乐的心情体验,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写景状物的准确传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坐小石潭上“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的心理感受。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预习要求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主要作品。
2.诵读课文(不少于三遍),借助注释口译全文,发现标记疑难词句,并试行索解。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方法一:本文寓情于景,可诵《江雪》导入,赏析诗中的景与情,引导学生领会柳氏的诗和游记景中寓情、寄情山水的特点,便于学生把握课文中的景与情。
方法二:本文抒发的是作者遭贬后的心情,可适当从了解作者的身世遭遇及有关诗文(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导入。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纠正或示范,重点是对长句朗读节奏的把握和感情的处理。
3.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讨论解答。着重理解以下重点词句:
(1)“以”的用法:全石以为底(作为,成为) 卷石底以出(而) 以其境过清(由于)
(2)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像蛇一样蜿蜒而行。
凄神寒骨(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心神凄凉,令骨子感到寒冷。(或按课文注解译)
心乐之(意动用法):心里以之为乐(或:心中为此而高兴、心中感到高兴)。
⑶根据“教学目标2”,指导学生准确、流利地通译全文。
⑷整体感受全文的感情脉络:作者因遭贬失意而到山水中寻求解脱,发现潭水便感到高兴,水之清、鱼之乐又带来了片刻欢愉,但凄清的环境又勾起自己谪居生活的悲凉心境,感情由“乐”而“凄”。
三、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你认为文中哪些描写最具特色,特别精彩?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完成课后“阅读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揣摩品味
1、根据上一课布置的“练习2”进行汇报交流。
2、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进行讲评,重点归整出以下内容:
第一段:①听觉:未见水先闻声,喻以玉响,清脆悦耳。②视觉:清;触觉:洌;精练传神。③视觉:石奇,形杂,树木青翠,富于变化。写石写树,都衬托水之“清”,全段写发现水潭之乐,句式整散结合,用语简洁自然,节奏张驰有致。
第二段:①“空”:如无水之境,突出“清”。②光与影:亦见水清。③静与动:游鱼忽静忽动,悠然自得,可爱之至;④“乐”:拟人。全段以鱼写水,既写出鱼之可爱,也写出水之清澈,又写出人之欢愉。
第三段:写溪之曲折,比喻巧妙,生动形象,特征鲜明。“斗”与“蛇”,一静一动,光线或明或暗,突出其曲折;“犬牙”比喻岸石,突出其参差错落。
第四段:写四面环境,突出“寒”、“清”的特点,寄寓作者心境之寂寞。
第五段:交待同游之人。
二、熟读背诵
要求学生熟练而有表情地朗读,有可能再将全文抄写一遍。当堂背诵课文。
三、比较拓展
1.根据“练习8226;探究”一:讨论本文与《与朱元思书》、《水经注》中写水写鱼的异同。
理解:三文都以鱼写水之清,吴文、郦文都直接写水,柳文则作侧面描写,不着水字,却处处写水,以鱼、石、影的清晰可见反衬水的清澈见底。柳文还移情于物,以鱼之乐表现人之乐。
2.有条件,还可以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写遭贬后的心态作比较,谈谈看法。
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必统一认识。
四、课后作业
1、选择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相应练习。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元结的《右溪记》一文,比较两文写法上的异同。
拓展阅读
游记小品两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下列文言词语的意义或用法:
羸 泮 甫 裘 霾 飚 谭 舛 窈窕 几席 缙绅 趺坐 仆仆 了不相属 而之 乃 以为 所以 然则 苟
了解下列古汉语定语后置的句式特点:
鱼之沉水底者 西山之在几者
2、比较三篇游记(包括《小石潭记》)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情的异同,体会作者各自的审美趣味和抒写“真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借助注解,疏通文句。
三、教学难点
三篇游记写景抒情的比较。
四、教学时数
1课时。
五、预习要求
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课文。(有条件的可要求口译)
六、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是明代著名散文家,湖北公安人,主要生活在万历年间,故称公安派,时称“三袁”。公安派创作的核心理论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主要代表作有袁宏道的《满井游记》、《虎丘记》等。
二、感知课文
1.根据“教学目标1”着重理解识记文言词语和句式。(宜板书)
2.学生朗读课文,提出预习中不能理解的词句,指导疏通文句,重点强调注意:
①“而”的意义或用法
流急而清(又,表并列) 观梅花而返(然后,表顺接)
而飚风自北来(但,表转折) 嗜进而无耻(而且,表递进)
②“之”的特殊用法
“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句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定语后置
鱼之沉水底者 西山之在几者
④一些重要词语或用法
朝夕设色以娱游人。(以:用来;娱:使……快乐)
茗饮以为酒。(以为:当作) 皆相视以为笑。(以为:认为)
且夫贵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为官职也。(且夫:议论的发语词,相当于“再说”;所以……者,……也:之所以……的原因是……)
然则是游也宜书。(既然这样那么这次出游也应当写下来。)
三、比较探究
1.讨论:同是阳春三月的高粱桥,两兄弟笔下的景物特点有什么不同?
理解:宏道文中景物优美,春意盎然,充满自然之趣;中道文中天冷风急,沙尘蔽天,没有一点美感,没有一点诗意,反而令人不堪。(须以课文原句为证)
2.讨论:为什么两人笔下的高粱桥会大相径庭?
理解:因两人心境不同,观感也就不同。宏道醉心于自然之趣,超然物外,自得其乐,将堤上游人、筵中人及眼中景物都视为戏具以自娱,显示了“余等”几人的高雅情趣;中道则思恋江南家乡的温暖舒适,厌恶仕途奔波之苦,故眼中之景便为苦境。(宜以文本为据)
3. 讨论:宏道文与《小石潭记》在对水的描写上有什么异同?
理解:两者都突出水的清澈。柳文以鱼、石、光、影作侧面衬托,不写水却显水之至清;宏道则先写水,直接用“急”、“清”两个形容词概括,再以水底之鱼鳞鬣可见从侧面衬托水的清澈见底。
4.这两文在写作方面能给你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从景与情的统一、说真话抒真情、对景物的刻划渲染等方面谈。如:美景抒雅意、恶景显苦情——材料与中心的统一;勇于表现“真我”、敢于讲真话,言人之所不敢言——独抒性灵;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写京城风沙,极写亲历身受气候之恶劣和突遇逃归的狼狈相。
5、让学生进行比较,提出疑难和值得思考的问题,指导展开讨论。如:
1.两文难道没有相同之处?(乐者乐于山情水意,苦者苦于宦游奔走,两人都不乐于为官,这一点上两兄弟又有相同之处。)
2.难道为官就不好,不为官不做事而醉心于山水就是高雅吗?为官和游乐是否有可能统一兼顾?(不必求同,但需引导学生认识时代的不同和观念的变化。)
四、课后作业
1.熟读背诵这两篇课文。
2.阅读《课外阅读》(八上)中袁宏道的《观第五泄记》一文,理解文章大意,概括作者观感。
3.预习第6课《黄果树瀑布》,标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语句。
6 黄果树瀑布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酣畅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2、认识课文开头和结尾的表达作用。
3、培养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品味文句,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难点
个别抒写情感体验的句子。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预习要求
诵读课文一遍,默读一遍。标出自己认为值得品味和觉有疑难的语句,试做批注。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学生观赏黄果树瀑布的图片,谈感受,引入课文。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讲评并作示范。
2.学生提出疑难语句,相互试行解读,教师做适当引导。
三、阅读探究
1.作者实地游览后,对黄果树瀑布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感受?(“阅读练习”二)
理解:作者实地游览有两个惊喜的发现:瀑布是有声的、潮湿的;瀑布是立体的,可以抵达它的后面。有声的瀑布令作者异常激动;潮湿的瀑布能把“我”淹没;立体的瀑布可与之亲密接触。从文中描写可见,作者沉浸在喜悦、欢乐和激动之中,感受到瀑布那具体的、强烈的生命,产生对瀑布的亲近感和崇高感。(可引导学生通过“抚摸”、“亲近”、“诞生”、“复活”等富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浓墨重彩的夸张描写去体会。)
2.开头两段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写?(“阅读练习”一)
理解:开头两段写自己看到黄果树的图片并不激动,看到旅游纪念品会产生无聊感。因为这些统一制作的东西只是一种公共的概念,没有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干瘪而空洞。这样写与下文那有声有形有生命的、具体生动的、震撼人心的实景形成反差,突出了作者的独特感受。
3.结尾倒数第二段写了什么?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阅读练习”四)
理解:结尾写自己在没有到实地游览之前对黄果树瀑布没有什么感受,无话可说,又不愿落入千篇一律的俗套,所以不肯姑妄下笔。我们应当学习作者这种不写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力求亲身体验,非写独特感受不肯下笔的写作态度和创新精神。
四、揣摩品味
学生汇报自己认为值得品味赏析的语句,教师加以整合之后,指导揣摩。如:
1.文中反复出现“潮湿”、“抚摸”两个词:“潮湿”强调黄果树瀑布的主要特征;四次出现“抚摸”一词,从触觉方面突出作者与瀑布的亲近感。(或者谈“震耳欲聋”、“魂飞魄散”所表现的听觉和心理上的震撼)
2.“像落汤鸡一样”全身湿透的感觉:所表现的并非大煞风景,而是亲近瀑布的惬意欢愉之感。
3.“它抚摸我,亲近我,拍打我,刺激我,使我的每一个毛孔都张开了,呼吸着水声,呼吸着潮湿。”几个动宾短句排比,突出表现亲近瀑布时痛快淋漓的感受;水声、潮湿本来是不能被“呼吸”的,但此时水声、水气太强烈了,使人感觉呼吸着的不是空气,而是水声和水气,这样表达更直接地显示作者对瀑布体验和感受,也更有诗意。
4.“这里是瀑布的声带,惟一的发言者是瀑布,除此之外,任何话都听不见,哪怕你在赞美,哪怕你像圣经那样说话。”想象奇特,比喻传神,瀑布的声音是从这里发出的,在这里声音比在外头更加强烈,因此用“声带”作譬十分准确形象;“惟一”、“任何”、“哪怕”等句突出了瀑布声音的宏大和美妙,也表现瀑布的鲜明“个性”:狂野任性,目中无人,纵情地唱着自己的歌。
5.“水和落水者的关系,这可能意味着死亡,也可能意味首得救。”“死亡”指的是现实中所面临的危险,即可能成为落水者;“得救”指的是与瀑布零距离接触而产生的对瀑布的真切体验,即心灵上得救了,感受到了瀑布那雄伟宏大的生命和力量。
6.“但我抚摸了黄果树瀑布,我周身湿透,我有湿透的话要说。”前一个“湿透”是通常意义的,物理性的;后一个“湿透”是夸张的比喻,形容情感和生命完成被瀑布所浸染,是心理性和抒情性的。
五、课后作业
1.文中写了几个黄果树瀑布?这些瀑布有什么不同?(“阅读练习”三)
2.阅读本教材《同步阅读文库》(八上)吕游的《站在黄果树瀑布上》一文。
第二课时
一、比较拓展
1.讨论:《观第五泄记》中袁宏道对瀑布的观感与本文作者的观感有哪些相同之处?
两文都极力描写瀑布的声音之大(震耳欲聋;闻疾雷声)、姿态之伟(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巨手;水态愈伟)、水气之湿(呼吸着潮湿;以面受沫,乍若披丝)和心理之惧(魂飞魄散;心悸、撼山掉谷)、发现之喜(一阵激动、另一个瀑布在我生命里复活了;疾趋、犹不忍去)。(讨论中要引导学生找出原文句子加以说明。)
2.本文与《站在黄果树瀑布上》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你从比较中能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
学生可各抒己见。于坚的文章集中表现个人的独特感受,表达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在艺术性、创造性上更胜一筹;吕游的文章不少地方描写过于概括,如堆砌磅礴、大气、雄壮、神奇、壮观绝美等词,感染力较一般,但他另辟蹊径地写寻源所见,获得“平凡与伟大只差一瞬间”的人生感悟,这是可取之处。
二、课后作业
1.完成《伴你学语文》(八上)中《黄果树瀑布》的作业。
2.预习课文《绿》,要求做到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读。标出自己认为值得品味的语句。
比较·探究
绿
一、教学目标
1.练习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学习掌握快慢、高低、轻重等朗读的基本技巧。
2.认识课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课文中用词造句的精当与精妙。
3、欣赏课文对景物的精细描绘,感受作者独特的观察与体验,培养对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训练朗读,品味词句。
三、教学难点
课文通过多种感觉描写潭水绿的“可爱”,以及同其它几处的“绿”的比较。本文与《黄果树瀑布》的比较。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预习要求
将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两遍。选择两个语段,用符号标注朗读的快慢、高低、轻重。(“/”表示停顿,“—”表示慢,“――”表示音节延长,“↗”表示声音提升,“↘”表示声音降低,“· ”表示重音。学生亦可自创符号。
抄写自己认为需要识记的字词。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方法一:从回顾《背影》导入:《背景》写人,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含蓄;本文写景,语言优美,感情细腻深沉。
方法二:从回顾《黄果树瀑布》导入:感受于坚笔下的粗暴狂野的瀑布之后,再来欣赏朱自清笔下秀美瀑布和神奇的绿潭。
(二)感知课文
1.识记下列字词的形、音、义:
镶 踞 绺 倏 挹 掬 追捉 离合 皱缬 飞花碎玉 汪汪一碧 明眸善睐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讲评并作示范。
(三)阅读探究
1.讨论:作者对梅雨潭有着怎样的感情?
引导学生从文中词语和修辞中去感受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陶醉和爱恋之情。
2.讨论:简短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效果?
开头用“惊诧”一词概括作者对梅雨潭的总体感受,引起悬念;结尾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只增“不禁”两字,强调作者的感情是由衷而发的。
(四)揣摩品味
学生汇报自己认为值得品味赏析的语句,教师加以整合之后,指导揣摩。
1.用得精当的词
如:惊诧、镶、踞、浮、流、绺、倏、招引、追捉、醉人、奇异、抱住、拍、抚摩、掬、吻等。以学生说到的为准,不必每词都分析。应以第二段中出现的词为主,如:“镶”给人以绘画美;“踞”写出凌空而立的气势;“浮”展现动态美;“绺”引发人们对丝缕或美发的联想;“倏”表现水的轻、细、冷、滑,显出活泼、欢快、可爱的情态。
2.叠用传神的比喻
用多个传神的比喻描摹绿潭的“可爱”:把皱缬的水波比成少妇的裙幅;把轻漾的潭水比成少女的心;用鸡蛋清和最嫩的皮肤写绿水的柔嫩的质感;用碧玉写水的纯净晶莹。(应引导学生找本体和喻体的相似之处,体会这些比喻的妙处。)
3.贴切的对比
与太淡的绿杨、太浓的绿壁、太明的西湖、太暗的秦淮河对比,突出梅雨潭的绿浓淡明暗恰到好处,也表明作者对梅雨潭的偏爱。
4.神奇的想象
通过假设,用神奇的想象和比拟来表现潭水的“可爱”:想象成能使轻盈的舞女美上加美的绿带,能使善歌的盲妹重见光明的眼;比拟作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忍不住要拍她、抚摩她、亲吻她,表现作者对潭水的痴迷,侧面显示潭水的可爱。
5.人称的变化
先是用第三人称“她”,写到动情处,改用第二人称“你”,将潭水女性化、人格化,可与之直接交谈,便于抒情。
6.语言富于音乐美
句式的多变,多用叠词和双声叠韵词,读起来琅琅上口。
(五)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2.完成“练习8226;探究”一。
第二课时
(一)比较探究
讨论:本文与《黄果树瀑布》比较,主要有哪些不同之处?
理解:
1.结构上:《绿》开门见山,直入正题;《黄》反面入题,前后对比。
2.感官上:《绿》以视觉为主,侧重颜色;《黄》听觉、视觉、触觉结合,听觉为主,侧重声响。
3.描写上:《绿》善用比喻、似人,联想丰富,想象奇特;《黄》多直接正面描写,直抒胸臆。
4.语言上:《绿》文雅细腻,清丽婉约,富有阴柔之美;《黄》朴实浅近,粗犷豪放,富有阳刚之气。
5.景物特点上:《绿》精致柔美,秀雅可爱;《黄》粗野狂暴,威震魂魄。
学生还可能发现其他方面的不同,应当予以肯定。可引导他们结合“阅读练习”一,从不同的写作需要和作者的不同感受、不同的艺术趣味等方面深入思考产生上述不同之处的原因,体会写作贵在独特的道理。
(二)其它探究
学生可能提出其它疑问或对课文有不同见解,可组织合作探究。如:
1.文题是“绿”,为什么第二段还要花很多笔墨写梅雨亭和梅雨瀑?
作者按自上而下的行踪顺序写,显得自然顺畅,亭险瀑美还能衬托出潭水的绝顶娇美。因此,这并不会喧宾夺主,读者也不觉得多余。
2.为什么文中都是一些女性化的比拟?
女性柔美特点与梅雨潭特点相似;以对美丽女性的自然倾慕之情来表达对景物的爱恋;受中国古典诗词和五四时代流行的女性拟人格写法的影响等。
(应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见解,不求解决所有问题,也不求统一认识。)
(三)课后作业
1.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绿》的相应练习。
2. 预习《诗两首》,查阅有关李白的资料。朗读两遍,把握诗歌的节奏。
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诗歌朗诵。通过古今两首写庐山瀑布的诗的比较,以及两首诗与《黄果树瀑布》和《绿》的比较,领会作者各具个性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
2.通过《瀑布像大人似的》一诗前后两稿的比较,领悟诗歌对创造意象和锤炼字句的要求。
3.感受探索和奋斗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两首诗与《黄果树瀑布》和《绿》的比较,伊路诗歌前后两稿的比较。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望庐山瀑布水》
(一)感知课文
1.学习朗诵,读出轻重徐疾的节奏感。
3.学生谈对读两首诗的感受。(美,奇,险,高)
(二)揣摩品味
学生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教师引导并作讲评总结:
①精练传神:生(表现水雾升腾的景象)、挂(化动为静,化水为布,是遥望所见)、直下(显出山的高陡和流速之急)、落(写出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可让学生用别的词替换,感受表达效果上的差别。)
②修辞特色
双关:“香炉”既是山峰,又指香炉;“紫烟”既是水雾,又指烟雾。前后对应,突出日照下鲜艳的色彩。
夸张:“三千尺”非实指,是形容其极高,配以“飞”、“直下”,动感强烈。
想象:“疑”写的是错觉,作者误为银河自天上倾泻下来,想象大胆奇特,有夸张成分。
(三)比较拓展
指导学生比较《望庐山瀑布水》与下面两首诗不同的艺术效果。
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张九龄)
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气。奔飞流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庐山瀑布(徐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三首诗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境界高下差别大。引导学生去发现张诗描述过细而缺少引起读者想象空间、徐诗缺少个人感受等缺陷,以加深对李诗阔大意境的领悟。
感受了古诗中的瀑布,我们再来欣赏现代诗中的瀑布。
《瀑布像大人似的》
(一)感知课文
学习朗诵。根据这首诗的特点,读出充满人情味和孩子气的感觉。
(二)揣摩品味
学生谈体验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失声叫感”、“惊恐万状”、“魂飞魄散”、“大笑”、“顽皮”、“玩耍”、“调皮”、“演出”、“赶场”、“旁若无人”等,感受诗中瀑布狂野、欢乐、任性、顽皮的特点。同时引导学生从诗中瀑布的经历联想到人生道路或人生态度。如一脚踩空的挫折、迎挑战的乐趣、人生之路不可重来不能倒退、履行职责等。
(三)比较拓展
1.学生概括《黄果树瀑布》、《绿》、《望庐山瀑布水》和《瀑布像大人似的》四篇诗文中瀑布的特点。
——《黄》:雄伟狂放;《绿》:清秀柔美;《望》:高峻险奇;《瀑》:欢快调皮。可进一步谈启示:不同的瀑布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人对瀑布有不同的感受,写作贵在写出不同于他人的东西。
2.根据“练习8226;探究”四:学生将本诗与原稿《观望瀑布》对照,看作者作了哪些修改,思考为什么要改,改后有什么好处。
——原稿语言散文化,不够凝炼,意象也不够鲜明生动,缺少诗意;改后凝炼传神,更有意蕴。原稿瀑布不如修改稿中的可爱,改后瀑布显得俏皮可爱,更适合青少年阅读。进一步谈写作上的启示,认识好诗好文是改出来,修改文章不仅要从语句上考虑,还要从主题需要上考虑。
(四)课后作业
1.熟读《瀑布像大人似的》,完成“阅读练习”一、二、三。
2.阅读本教材《同步阅读文库》(八上)的《诗词六首》和郭风《岩烟和瀑布》。
3.预习《白洋潮》、《钱塘江夜潮》,要求根据注解读懂《白洋潮》和《钱塘江夜潮》中引用的周密和高濂的文段,并思考这两篇课文和文中两处引文的异同点。
拓展阅读
白洋潮 钱塘江夜潮 水之歌,水之思
一、教学目标
1、比较游记散文与科学说明文的不同特点。
2、比较和感受对潮水各具特色的精彩描写和丰富体验。
3、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养成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比较写钱塘潮的几篇文章。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张岱:明代散文家,作品集《陶庵梦忆》,代表作有《西湖七月半》等。
钟敬文:现代学者、作家,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开拓者之一。
(二)感知课文
1.学生根据注解再读《白洋潮》和《钱塘江夜潮》文中引用周密、高濂两则文段,提出疑难词句,教师指导解答。重点识记以下词语:遄、踵、蹴、旋、既望、溯洄、略、鲜、顷。
2.学生简要复述三文内容,谈自己对三文所展现的钱塘潮的总体印象。
3.引导学生找出《钱塘江夜潮》一文中最关键的一个词(文眼):失望。
(三)比较探究
1.《白洋潮》、《钱塘江夜潮》文中所引周密、高濂两段对钱塘潮的描写有哪些相同点?
三文都极状钱塘潮的雄奇壮观,都从远到近写潮来的特征和变化情状,所用比喻也相近,都描摹其声巨、潮高、浪白,都用了侧面描写(以观者之惧或观者之盛衬托潮水之伟)。
2.钟敬文对钱塘潮的感受与三位古人有什么不同?
三位古人拘泥于景物的描摹,都表现对钱塘潮的的敬畏赞叹之情,缺少个性,实为“未能免俗”;钟则敢于表达个人与众不同的观感:钱塘潮浪得虚名,令人失望。
3. 对于张文、钟文、周文和高文,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为什么?
在各抒己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为文之道:不论描摹之法怎样,不论能否免俗,只要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即可。)
(四)其它探究
例如:
1.张文结尾为什么要提出“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疑问?
引导学生推想:两山之外的白洋潮水已如此壮观,那么两山之内呢?(从中领悟作者的用意在于结尾留下余韵,让读者去想象。)
2.怎样理解“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意思是东西比平时贵出一倍。这从侧面突出游人之多。
3.怎样理解“未能免俗,聊复尔尔”?
意思是不能脱俗,姑且如此罢了。
4.为什么钟文花大量笔墨写古人笔下的钱塘潮和观潮路上的情景?
大量篇幅引古人笔下的钱塘潮,写其无限壮观,表达自己对观潮的无限向往之情;车中游客之多、热情之高,进一步说明人们十分热衷于观潮。这与下文观潮后的失望构成极大的反差。“失望”是作者最强烈的观感,也是本文的灵魂,因此将主要笔墨用于写自己对观潮的期望,期望越大,失望之感就越强烈。这是反衬的写法,并非本末倒置。
(五)课后作业
1.把《白洋潮》、《钱塘江夜潮》及其文中两段引文对钱塘潮的描写摘抄到笔记本中。
2.阅读《水之歌,水之思》,把读后的感想写入读书笔记。
3.完成“阅读练习”二、三,重点把握游记散文与说明文在写法和语言上的区别。
4.完成《伴你学语文》中的“快乐探究”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