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
加入VIP免费下载

江苏省南通市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

ID:575286

大小:130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语 文 I 试 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苏州评弹是评话与弹词的合称,两者又俗称为说书。评话是历史社会的个人注解,有点  ;弹词是人情世故的公共关系,好像小鱼吃大鱼。其中之美,高手表现得  。游刃有余,评话话到云深处;  ,弹词弹出书峰青。‎ A. 小题大作 炉火纯青 得意忘形 B. 大材小用 淋漓尽致 得意忘形 C. 小题大作 淋漓尽致 得意洋洋 D. 大材小用 炉火纯青 得意洋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主要应看与修饰对象合不合、与语境合不合、适用对象当不当。小题大作:指拿小题目作大文章。 比喻不恰当地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处理,有故意夸张的意思。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第一处说的是“评话是历史社会的个人注解”,故应使用“大材小用”。炉火纯青:纯:纯粹。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第二处是说高手把“其中之美”表现得透彻,故使用“淋漓尽致”。得意忘形: 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得意洋洋: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去云南不全是为了那玉龙雪山,还为了那被誉为“第一美味”的过桥米线和独具特色的“汽锅鸡”。据说,品尝这两样美食最好是在秋末初冬较为合适。‎ B. 阅读经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思考问题,去观察“高远境界”“大气格局”的内涵,使自己逐步登上智慧的殿堂。‎ C.‎ ‎ 面对大学校园信仰缺失、开口闭口“股票”“金钱”,林建华指出:大学只有保持宁静,才能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引领社会进步。‎ D. 长江中的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华盛顿公约》确定的全球濒危物种之一,若再得不到有效保护,15年后将会灭绝。‎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再审查附加成分,做出正确判断。A项,结构混乱,“最好是在秋末初冬”和“秋末初冬较为合适”两句杂糅,可保留其中一句。B项,“去观察‘高远境界’‘大气格局’的内涵”搭配不当,“观察”与“内涵”不搭配,可改为“去体味‘高远境界’‘大气格局’的内涵”。C项,“面对大学校园信仰缺失、开口闭口‘股票’‘金钱’”成分残缺,缺少与“面对”相呼应的宾语中心词,可改为“面对大学校园信仰缺失、开口闭口‘股票’‘金钱’的现象”。故选D。‎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出现多重定语或多重状语,就要考虑是否存在语序不当;如果出现长定语就要考虑是否淹没了中心词造成成分残缺;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我贿迁 贿:财物,指嫁妆 B. 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门槛 C. 河东凶亦然 凶:收成不好,荒年 D. 陈力就列 列:位,职务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B项,“槛菊愁烟兰泣露”意思是“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槛”是“栏杆”的意思。故选B项。‎ ‎4.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B. 扈江离与辟芷兮 C.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D. 却坐促弦弦转急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通假字现象。对于通假字现象,平时的备考中要注意分类整理,积累常见通假字的基本意义及用法。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A项,“匪”通“非”,不是;B项,“辟”通“僻”,幽僻;C项,“无”通“毋”,不要;D项,没有通假字。故选D。‎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非常喜欢大提琴这种乐器,    ,它们被遮盖着行走,它们是沉重的,又是虔诚的,它们很像人类中的一种有质量也有力度的人,像旷野间弥漫着的一首忧伤的长歌。‎ ‎①大提琴的声音总是低沉而绵长 ‎ ‎②它的每一根琴弦都不那么明亮 ‎③可能是因为我所听到的几次大提琴演奏都是最出色的 ‎ ‎④像幽怨而舒缓的诉说 ‎⑤连演奏者的指尖都充满了色彩 ‎ ‎⑥但又总是表现着悲壮和辉煌 A. ①②③⑥⑤④‎ B. ②④⑤③⑥①‎ C. ③⑤①④⑥②‎ D. ④⑥③②①⑤‎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句意,参考标点,其他各项均不恰当。‎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6.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讲述的是外貌奇丑无比的巴黎圣母院敲钟人伽西莫多受养父、副主教克罗德的指使,劫持美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被人发现而受笞刑的故事。文章正是通过爱斯梅拉达的送水来表现人性美,讴歌人性美,呼唤人性美。‎ B. 《我有一个梦想》文章情感充沛,词句优美,设喻巧妙,感召力强。作者以回顾历史开端,以揭示黑人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展望美好的未来而结。全文思路明晰,富有逻辑性。整个演讲词,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 C. 《珍贵的尘土》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创作的一篇小说。本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曾参加过墨西哥战争的约翰·沙梅与苏珊娜之间的故事。这也是法国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代表作《金蔷薇》的第一篇文章。‎ D. 巴金的《家》当中,觉慧是高家最具批判与反抗意识的一个人,也是当时社会进步青年的典型代表,与大哥觉新形成鲜明对比。觉慧是一个“人道主义者”,平等地对待各个阶层的人,喜欢丫头鸣凤,但最终无法接受家庭中的种种惨剧,愤而离开这个家。‎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依据平时的积累和语境的提示进行判断。对于文学常识,考生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注意分类记忆。C项,“法国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不正确,康·帕乌斯托夫斯基是俄罗斯作家。故选C项。‎ 二、文言文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袁昂,陈郡阳夏人。年十五,父抃死。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昂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齐初,起家王俭镇军府功曹史。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卿必居此。”‎ 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丁内忧去职。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喻之曰:“尔来三十余年,从兄怜爱之至,无异于己。此恩此爱,毕壤不追。”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 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 也。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昂奉启谢曰:“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不许。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徙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普通三年,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给亲信三十人。五年,加左光禄大夫,增亲信为八十人。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以此阖棺,无惭乡里。”诏谥曰穆正公。‎ ‎(节选自《梁书·袁昂传》)‎ ‎7. 下列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内忧去职 丁:遭遇 B. 昂致书以喻之 喻:晓谕 C. 高祖宥之不问也 问:询问 D. 六年,征为吏部尚书 征:征召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昂事亲至情。袁昂因父亲离世悲痛欲绝,哀毁过礼,筑庐为父服丧;从兄袁彖又不幸去世,袁昂感念他三十多年的抚育之恩,于是为他着期服守丧。‎ B. 袁昂备受期许。堂叔袁粲认为袁昂年幼丧父却能做到尽心服丧,他日必能获取功名:王俭也因此认为,终有一日袁昂必定可以成为自己的手下。‎ C. 袁昂深受器重。袁昂降梁之后,深受信任,曾代高祖持节前去犒劳军队;他屡受提拔,仕途亨通,高祖还赐他鼓吹的仪仗,并给予他护卫数十人。‎ D. 袁昂谦卑低调。梁高祖命他参谋军务,袁昂认为自己是前朝罪臣,学问品行不佳,婉言谢绝;他临终时上书表示不愿接受追赠和谥号,告诫诸子不立墓志铭。‎ ‎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2)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 ‎(3)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10. 概括文中袁昂的性格特点。‎ ‎【答案】7. C 8. B ‎ ‎9. (1)不仅众人的议论都认为不可以,恐怕您也鄙视这个做法。‎ ‎(2)我脱去布衣做官,不期望能够富贵,庆幸蒙受不同一般的恩泽,终于能够保全了门户。‎ ‎(3)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4)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 ‎10. 为人孝友,为人正真,不惧权贵,恪尽职守,不忘旧恩,淡泊节俭,谦虚低调。‎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C项,“高祖宥之不问也”意思是“高祖宽免他不再追问他的罪责了”,“问”的意思应为“追问”。故选C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王俭也因此认为,终有一日袁昂必定可以成为自己的手下”分析有误,文中没有提到王俭赏识袁昂的原因。故选B项。‎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非惟”,不仅;“物议”,众人的议论;“明公”,您;“之”,代词,代这个做法。(2)“释褐”,脱去布衣;“从仕”,做官;“期”,期望;“幸”,庆幸;“遇”,蒙受;“殊恩”,不同一般的恩泽;“遂”,终于;“全”,保全。(3)“且”,况且;“尔”,你的;“过”,错了;“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状语后置句,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毁坏;“是”,这;第二个“过”,过错。(4)第一个“食”,动词,吃;第二个“食”,名词,食物;“而”,表转折,却;“检”,约束,制止;“涂”,通“途”,道路;“饿莩”,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概括文中袁昂的性格特点”,考核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到答题区间,然后筛选相关信息,概括答案。父亲去世后“昂号恸呕血”“‎ 庐于墓次”,从兄去世后,“乃制期服”,并说从兄对他的恩德和爱护“毕壤不追”,据此可概括出为人孝友;梁军攻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投降,“昂独拒境不受命”,梁高祖亲自写信晓谕他,他说“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据此可概括出他为人正真、不惧权贵、恪尽职守、不忘旧恩;天监二年,高祖任命袁昂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袁昂推辞,说“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可见他谦虚低调;袁昂在临终时上疏“不受赠谥,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可见他淡泊节俭。‎ ‎【点睛】第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参考译文:‎ 袁昂,陈郡阳夏人。他十五岁时,父亲袁抃去世。袁昂悲号恸哭甚至哭到吐血,昏过去又苏醒过来,换上丧服,在父亲墓地旁边建屋居住守丧。后来,他和堂兄袁彖一同拜见堂叔司徒袁粲,袁粲对袁彖说:“袁昂幼年丧父却能表现得这样,因此知道他以后会得到爵位名号是有原因的。”齐朝初年,从家出来做官,做王俭镇军府功曹史。王俭当时任京尹,曾经在后堂单独引见袁昂,对袁昂说:“你以后一定会位居于此。”‎ 多次升迁后任秘书丞,黄门侍郎。后来他遇到母亲去世而离职。丧服未脱,堂兄袁彖去世。袁昂幼时父亲离世,他被袁彖抚养长大,于是他为袁彖制期服服丧。有人觉得奇怪而问他,袁昂致信晓谕他说:“从父亲去世以来三十多年了,从兄对我怜爱之极,无异于己出。此恩此爱,终身不忘。”服丧期满,袁昂被任命为右军邵陵王长史。‎ 永元末年,梁军攻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投降,独有袁昂占据辖境拒不受命。梁高祖亲自写信晓谕他说:“树根己倾斜,枝叶还能依附哪里?还不如迅速转变改换图谋,自招多福,进则远离灾害保全自身,退则长守高官厚禄。如果怙恶不悛,大军到达,诛灭三族。”袁昂回信说:“拿别人的俸禄,却在某一日忽然忘记这件事(而向敌人投降)。不仅众人的议论都认为不可以,恐怕您也鄙视这个做法。”之后建康城被平定,昂自缚其身到宫阙,高祖宽免他不再追问他的罪责了。天监二年,高祖任命袁昂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袁昂敬奉书函谢绝说:“臣是东国低贱之人,学问和品行无可取的地方,您推恩及罪人,对于臣来说实在是巨大的恩泽,冒昧乞求辞谢。”高祖没有同意。六年,高祖征召他任吏部尚书,袁昂多次上表辞让,被调任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在朐山打败魏军,高祖下诏命袁昂暂代皇帝持节,前往犒劳军队。普通三年,袁昂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赐给鼓吹的仪仗,并赐护卫三十人。五年,他进升为左光禄大夫,增护卫为八十人。大同六年,袁昂去世,时年八十岁。当初,袁昂在临终时上疏说,不愿接受官职追赠和谥号,并告诫儿子们不得为他立墓志铭。又说:“我脱去布衣去做官,不期望能够富贵,庆幸蒙受不同一般的恩泽,终于能够保全了门户。因此盖棺,无愧于乡人了。”朝廷给予谥号穆正公。‎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各题。‎ 清明呈馆中诸公 高启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①分香②俗共夸。‎ 白下③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④下迷芳草,卢女⑤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 ‎【注】①杏酪:传统习俗,在寒食三日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作粥。②分香:宫廷按例分给宫女香粉、香囊等饰品。③白下:金陵。④卞侯墓:卞侯即晋朝的卞壸,他曾任尚书令,忠恪勤事,后来在讨伐苏峻的叛乱中战死,被埋葬于白下。⑤卢女:即莫愁,古代善歌貌美的女子。‎ ‎11. 与杜牧《清明》中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相比,本诗首联所描写的清明图景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2. 这首诗脉络明接暗转,将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11. 高诗开篇描写了一幅生气蓬勃、热烈愉悦的清明图景:御柳笼烟,禁垣垂杨,被软软的春风,吹得柳枝横斜,人们都捣了杏仁,做了醴酪;宫女们都分得香粉,佩上香囊,在祥和的气氛中迎接清明。杜诗开篇描写一幅凄迷哀伤的清明图景:春雨纷飞,绵绵不绝,行人冒雨赶路,雨湿衣衫,心情凄哀。 ‎ ‎12. 首联描写了清明时节禁垣生气蓬勃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身处其中的愉悦欢欣之情。颔联以“清明无客不思家”,借写众人的思乡之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在清明时节的悼亡之情和身在异地的思乡之情。颈联运用卞侯和莫愁的典故,忠如卞侯,美如莫愁,也只留一堆芳草,供人凭吊,抒发了人生匆匆的悲叹。尾联“待诏”“酒醉京华”,表现了仕途如意的喜悦和渴望成就功名的豪情。‎ ‎【解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赏析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先答出诗中写了哪些意象,然后再现画面,用两个词语概括画面特点,最后指出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题干要求答出此联所写清明之景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不同之处,解答时应分别分析两首诗相关句子所写的清明节的特点。本诗首联“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写的是一树树杨柳披拂着新火的轻烟,沿随着官墙透迤蜿蜒;杏仁麦粥香气溢散,家家户户互相馈送,一片腾欢,描绘出一幅清明节的生活图景,画面特点是充满生机、热烈愉悦的。杜诗中的江南清明,选用了“雨”“行人”等意象,写出了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的景象,展现出的是一幅凄迷哀伤的图景。‎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首联写官墙外的垂柳新烟萦绕,各家所精心制作的杏酪散发出阵阵香味,表达出诗人愉悦之情,显现出清明节的特点。颔联写都城南京的城郭四周,举目但见无尽的青山;清明时节没有游子不思念家乡的,表达出诗人在清明节的悼亡之情和身在异地的思乡之情。颈联写卞壶祠边春草迷乱,莫愁女的故居前已被落花铺满,结合注释可知这一联用典,写卞侯、莫愁如今也只能让人凭吊,抒发了人生匆匆的悲叹。尾联写幸亏还有馆中诸公共同作伴,不妨打来美酒痛醉一番,“待诏”表明诗人此时仕途如意,前途充满希望,“酒醉京华”,则表现了诗人渴望成就功名的豪情。‎ ‎【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庄生晓梦迷蝴蝶,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2)___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诗经·卫风·氓》)‎ ‎(3)_______________,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4)________________,但见悲鸟号古木。(李白《蜀道难》)‎ ‎(5)岂无山歌与村笛?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7)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8)________________,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答案】 (1). (1)望帝春心托杜鹃 (2). (2)乘彼垝垣。 (3). (3)日月忽其不淹兮 (4). (4)畏途巉岩不可攀 (5). (5)呕哑嘲哳难为听 (6). (6)万里悲秋常作客 (7). (7)劝君更尽一杯酒 (8). (8)千门万户曈曈日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望、鹃、乘、垝垣、淹、畏、巉、攀、呕哑嘲哳、作、尽、曈。‎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树上的天使 ‎[美国]玛雅·瑞诺德斯·拉特森 又来了,这些烦人的松鼠!我拽过枕头,狠狠地蒙住自己的脸,试图阻挡头顶上传来的噪音。然而,那些声响就如同魔音入脑般挥之不去。“该死的松鼠!”我暗暗咒骂。‎ 每到半夜,屋外的松鼠们就开始搬运它们的美食——山核桃。而我却每每被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吵醒,然后无奈地睁着双眼,听着头顶上山核桃不断砸在屋顶,再“咕噜噜”地滚落到地面的声音。‎ 天知道我对此刻的清醒有多么的恐惧,我简直快要崩溃了!因为每到这个时候,我的脑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些如雪片般飞来的账单以及我已经拖欠了房东许久的租金。就在昨天,我刚刚向房东保证,会尽快结清所有的欠款并支付下周80美元的租金。房东答应了,但我想,她的耐心会很快宣布告罄。我是个初出校园的毛头小子,一点赚钱的门路都没有,而我头顶上还有恼人的松鼠让我不得不在半夜保持清醒。‎ 无奈之下,我唯有打开《圣经》寻求帮助。忽然,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不要为明天忧虑。看天空中的飞鸟,它们既不播种也不收获,天父照样养活它们;野地里的百合花从来也不纺织,天父还打扮它们,给它们美丽的衣裳;地上的小草今天还在,明天就被扔进炉子烧了,天父还给它们青翠的外衣,更何况你们呢?岂不比它们贵重得多吗?”‎ 我暗暗祈祷:主啊!既然您能喂养飞鸟,还有那些松鼠,我相信您也会保佑我的。最后,在被众多琐事折磨得筋疲力尽之后,我终于昏昏睡去。‎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赶去教堂。会餐后,一位老妇人问我,能否送她回家。她告诉我,她的卡车坏了。‎ ‎“当然可以。”我说。‎ 在去她家的路上,她问我:“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山核桃?!我僵硬地笑了笑,反问道:“你为什么这么问?”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了那些山核桃砸落的声音。‎ ‎“我以20美元一袋的价格将它们卖给一家农场。”她回答道,“如果你喜欢,我可以以低一点的价格卖给你一袋,以报答你送我回家。”‎ 就算白送我也不要。“不了,谢谢。”我说。我将她安全地送到了家,然后驱车返回。‎ 一到家,我便倒在了床上,我太累了,也许我该午休片刻。但又一次,松鼠的骚动声在我头顶响起。这还没到半夜呢!我愤愤地想,它们就不能让我有片刻的安宁吗?‎ 突然,就像被一个山核桃猛地砸中了脑袋,我灵光一闪:我明白了,财富就在我的头顶上!我从床上一跃而起,冲出屋子。我看到了,就在我的窗台下,已经积了厚厚的一大片山核桃。20美元一袋,我欣喜地想,只要卖出四袋就够付下周的房租了。而事实上,地上山核桃的数量已足以让我清偿所有的债务。‎ 几年时间很快过去了,我的生活正慢慢好转。而真正让我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并不是那些山核桃,而是上帝派来的天使——它们就住在树上,它们告诉我:上帝就在我们身边。‎ ‎(选自《海外文摘》)‎ ‎14. “我”为什么觉得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像“魔音”?‎ ‎15.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你喜欢吃山核桃吗?‎ ‎(2)我僵硬地笑了笑。‎ ‎16. 文中写阅读《圣经》这件事与山核桃有什么联系?请简要分析。‎ ‎17. 这篇小说以“树上的天使”为题,结合全文,试探究其在情节结构、主题思想两方面的作用。‎ ‎【答案】14. 这种声 音在夜半时分出现,让“我”无法正常休息;这种声音让“我”清醒着去想自己的债务,加重了“我”走投无路的焦虑感,几近崩溃。 ‎ ‎15. (1)老妇人希望“我”喜欢吃山核桃,这样可以便宜卖给“我”,以表达谢意。(2)“僵硬”是因为“我”听到山核桃就联想到“魔音”感到而厌烦、苦恼,对之避之不及,“笑”则出于对老妇人的礼貌。 ‎ ‎16. 阅读《圣经》是为寻求心灵的安慰,让“我”暂时摆脱山核桃的噪音带给“我”的恐惧;书中“不要为明天忧虑”的箴言为下文“我”送老妇人回家的事及“我”发现山核桃的价值作铺垫。(意对即可) ‎ ‎17. 情节结构方面:①以“天使”为故事的结构核心,矛盾的发生、发展、解决都围绕它来进行;②欲扬先抑的手法,让文章更加生动。主题思想方面:①松鼠如同天使,帮“我”渡过难关,让“我”明白永远不要绝望,机遇可能就在身边。②揭示了一个道理:事物都具有辩证性,弊可以转化为利,坏的情况可以转化为好的机遇。‎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我’为什么觉得山核桃砸落在屋顶上的声音像‘魔音’”,考查的是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解答时需要找到文中相关信息,结合上下文分析。本题对应信息在文章第一段,表面上看,这些声音让“我”心烦,是因为这些声音出现在半夜,这些声音让“我拽过枕头,狠狠地蒙住自己的脸”,可见,这些声音让“我”难以入眠。深层原因可结合下文分析,下文说“我”睡不着就会去想自己需要面对的各种债务,“简直快要崩溃了”,可见这种声音加重了“我”走投无路的焦虑感。‎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心理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找出语句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1)句是对老妇人的语言描写,是老妇人在“我”送她回家的路上问“我”的话,结合下文老妇人的解释“如果你喜欢,我可以以低一点的价格卖给你一袋,以报答你送我回家”,可知老妇人希望“我”说“喜欢”,这样她就可以用便宜卖给“我”山核桃的方式感谢“我”。(2)句是对“我”的神态描写,结合上文可知,松鼠用山核桃制造的声音给我带来了烦恼,所以“我”在听到“山核桃”时会脸部会表现“僵硬”,然而对老妇人的问话不能不表示出礼貌,所以会“笑”。考生依据这些分析可总结出答案。‎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文中写阅读《圣经》这件事与山核桃有什么联系”,考核分析文章结构鉴赏小说情节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先找到文中写阅读《圣经》的段落,然后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文中读《圣经》的情节在中间部分,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上文来看,“我”是在被松鼠的山核桃声搅扰得实在无奈之下“打开《圣经》寻求帮助”的,显然“我”希望能从《圣经》中得到安慰,摆脱内心的恐惧。从文中引用《圣经》中的内容来看,核心句子就是“不要为明天忧虑”,这一箴言使“我”的内心得到安慰,读《圣经》的情节也引出了下文去教堂的情节,这就为送老妇人回家、知道山核桃的价格、悟出人生真谛做了铺垫。‎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小说以“树上的天使”为题的作用,考核鉴赏小说标题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题干要求从在情节结构、主题思想两方面探究,考生可通读全文,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从情节结构来看,“树上的天使”指的是松鼠,松鼠采摘山核桃贯穿全文,矛盾产生于松鼠扔山核桃发出的声音,“我”为寻求解脱去读《圣经》,才有了去教堂,送老妇人回家,发现山核桃价值,意识到松鼠是“树上的天使”等一系列情节,所以说“天使”是本文故事的结构核心;从手法上来看,小说先写对山核桃声的厌烦,后写因山核桃而摆脱困境,采用的是先抑后扬的结构手法。从主题思想方面来看,文中把松鼠比作天使,是因为“我”依靠山核桃度过了难关,而这些山核桃是松鼠“送”给“我”的,并说“它们告诉我:上帝就在我们身边”,揭示出永远不要绝望,机遇可能就在身边的哲理;文中先写了松鼠使“我”烦恼,最后却是松鼠帮助了“我”,恼人松鼠其实就是“天使”,告诉读者利弊可以转化的道理,要辩证地看待事物。‎ ‎【点睛】第4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是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写作对象;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主旨,阐明文章中心,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是否是作者的情感的触发点;第三如果是写人的文章,要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第四看修辞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综合上述思考所得总结出答案。‎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谈文人的“素心”‎ 何谓“素心”?陶渊明《移居》诗曰:“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清代大儒纪晓岚给“素心”的定义是“心如枯井,波澜不生,富贵亦不睹,饥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计,此为素心者也”,他这个境界定得太高。我倒是赞成《辞海》对“素心”的诠释“心地纯朴”,而文人潜心学问,自然更应有一份素心。‎ 我想起了施蛰存先生。施先生享年99岁,早负盛名,写过不少小说,是中国“新感觉派”的主要作家之一,又翻译过不少文学作品,成就颇丰。他谦抑低调,自称一介寒儒。有评论家评论他“推崇庄子文选,确实修成了庄子式的淡泊”,绝非夸张。他“心若幽兰、静如止水”。1993年,施蛰存被授予“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颁奖大会上,先生说:“奖励,‘奖’的目的就是‘励’,我已是年近九十的老人,不需要鼓励了,所以,我认为这个奖应该授予年轻人。”按照庸俗的观点,施蛰存有点不识抬举,但仔细品味,倍觉施先生言辞之剀切、襟怀之旷达。‎ 坊间有“南施北钱”一说,南施即施蛰存,北钱指钱钟书。两人有诸多共性,比如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再比如集多家(作家、翻译家等等)于一身,除此之外,两人皆有风骨。当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名噪一时,很多人以成为“东方之子”为荣耀,而钱钟书一再拒邀。曾有香港记者写文赞美钱钟书,钱钟书回曰,“大稿活泼有感情,但吹捧太过,违反我的人生哲学,也会引起反感”。又曾有学校打算为钱父钱基博办百年诞辰纪念会,孰料钱钟书表示不愿意“招邀不三不四之人,谈讲不痛不痒之话,花费不明不白之钱”。这就是学人狂傲中的坚守。‎ 相反,一些学人对名利有狂热的追求,对权力有入骨的向往。诚然,要求所有的学人像施蛰存、钱钟书一样有学问、有底线,并不现实,但是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不等于就主动放弃下限。现在,我们时常看到报章上有些半拉子学人自吹自擂,甚至请人捉刀吹捧自己,还有人在自己的作品研讨会上,把各种夸张的吹捧照单全收,此种现象,岂不怪也欤?‎ 钱钟书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做学问也好,搞其他艺术也罢,以纯洁的心地,修炼为一名素心人,绝不是坏事。‎ ‎18. 根据全文内容概括文人的“素心”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9.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写作思路。‎ ‎【答案】18. ①心灵纯朴宁静。②淡泊名利。③对事业的执著。④不媚俗,坚守文人的风骨。 ‎ ‎19. ①先解释素心的含义,引出观点。②其次,以施蛰存和钱钟书的事例正面论证文人应有的“素心”。③接着批评当下文人急功近利的现实,从反面论证观点。④最后得出结论,强调做学问搞艺术,都要有“素心”。‎ ‎【解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筛选出与所考查概念相关的信息,然后概括。第一段《辞海》对“素心”的解释为“心地纯朴”,第二段写施蛰存先生一生勤奋,著作很多,成就颇丰,但他“谦抑低调”“修成了庄子式的淡泊”“心若幽兰、静如止水”,根据这些信息可概括出“心灵纯朴宁静”“淡泊名利”;第三段将施蛰存和钱钟书并称,指出两人皆“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再比如集多家(作家、翻译家等等)于一身”“两人皆有风骨”, 据此可概括出“对事业的执著”“不媚俗,坚守文人的风骨”等。‎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此文一共有五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层,第一层是第一自然段,先提出问题“何谓‘素心’”,然后引用陶渊明、纪晓岚的解释,最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层是第二、三两个自然段,先写施蛰存,再写钱钟书,这二人都是拥有“素心”的大家,作者以此二人为例正面阐明什么才是文人应有的“素心”。第三层是第四自然段,批评当今“一些学人对名利有狂热的追求,对权力有入骨的向往”的现实,这一段是从反面论证。第四层是最后一段,指出“做学问也好,搞其他艺术也罢,以纯洁的心地,修炼为一名素心人”,总结上文得出结论。考生依据上述信息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题考查分析分析文章行文思路,概括段落大意的能力。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答题时注意抓中心句、转折句、过渡句、结论句、主旨句,表层次的序词。分析概括段内层次的步骤:逐层概括,注意语句转换。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组织答案时一般采用“先写了……然后写了……最后写了……”的格式。注意语言简洁准确通顺。‎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猜,是人们常有的心理行为,有时候充满了甜蜜天真,有时候充满了不安恐惧,有时候是峰回路转的前奏,有时候又带着离心离德的阴影;猜,流露出丰富的感情,复杂的人性,常常又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猜,体现着民俗,撰写着传奇,见证着文化……‎ ‎【答案】猜 茫茫人世,有几多人能够洞彻万事,杳杳远去的千秋万代,有几多人因为不敢猜、不敢想、不敢做而空余英雄恨?‎ 猜不是毫无目的任思维如脱疆野马四处乱奔,猜不是任思维随意着脚后而妄下论断。若没有猜,人类也许还只停留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社会。‎ 猜是一种生存的智慧。当克娄巴特拉把自己卷入地毯呈给恺撒,谁又能保证他一定能看到一定会为她而着迷?当诸葛亮唱起了空城计,谁又能担保司马懿不会疑心顿起,进城一探虚实?生活的奥妙与精彩往往在于高的不可捉摸与戏剧化的变化,而猜无疑就为它打开了一扇旋转门,你不知当自己进去时,能否通过那飘忽不定的门,但永远有人愿意头破血流,只因那剩下的机会。毛主席在长征之际,仍徘徊不定应向何方去,但当他猜了之后,另一番景象便展开在他面前。江青在猜中毛主席已年事较高,不喜刘少奇主席的管理后,才发动了文革。猜原本就是一项冒险性的活动,被恶人把握住了,便成了生存的工具。‎ 猜是在已有现象上所产生的合理的联想。当瓦特看着被水蒸汽顶起的盖子,他猜能否运用到交通上去。当在没有实验只有理论的基础时,克里克完全凭借猜一次一次的摆模型,最终得到举世瞩目的DNA双螺旋分子结构。猜就像智力拼图,顺着它的思路你才能摆出轮廓,胡乱瞎猜只会给思维增添无谓的负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猜如果不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永远只是一盘散沙。你的思维也只能是脱离雁群的孤雁,惶惶不能终日。‎ 猜更是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前提。你会欣赏一个在不合适的时候说些不合适的话的人吗?一个人若永远胸无城府,不懂礼仪,他永远都只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猜不是会阿舆奉承,迎合他人。那是为了蝇营狗苟所做的机关。若是我们会猜人,我们会在他伤心的时候安抚他,他犹豫的时候给予他鼓励。生活不只是一个人的世界,你若只知在他勉强的笑仍欢声笑语,开刻薄的玩笑那只能凸显你心灵的贫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伤城,猜到什么是他的最爱与最痛,也许你就找到了心灵的钥匙。‎ 有生命就会有梦想,有梦想就会有激情,有了澎湃的激情后,猜就会在你的人生中划下不可磨灭的重彩!‎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本题所给材料的中心词是“猜”,作为一个汉字,可解释为“推测”“疑心”等意思,可组成“猜测”“猜想”“猜疑”“猜忌”等词语。材料中说“猜”是人们常有的心理行为,“‎ 有时候充满了甜蜜天真,有时候充满了不安恐惧,有时候是峰回路转的前奏,有时候又带着离心离德的阴影”,可见“猜”具有两面性,可能带来积极的影响,也可能带来消极的影响。“猜”可反映的内容有很多,可以反映情感,可以反映人性,可以是智慧,可以体现民俗,可以产生传奇,也可以见证文化……因此本题可写的内容很多。可以写“猜”是什么,如“猜”是一种心理,“猜”是一种习惯,“猜”是一种智慧等;可以写“猜”的过程、“猜”的结果;也可以写“猜”的感受,如“猜”带来的欣喜、愉悦,“猜”带来的恐惧、痛苦,“猜”带来的迷茫、隔阂等等;还可以写“猜”的作用,如“猜”展现复杂人性,“猜”带来社会进步,“猜”体现着民族进步,“猜”见证着文化发展等等;还可以写应如何看待“猜”,如写“猜”有两面性,要辩证地看待等。‎ 本题文体不限,可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如写记叙文,可写与“猜”有关的故事,全文在“猜”的范围内行文,叙写“猜”的过程,展现复杂的人性或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表达对“猜”的深刻感悟。‎ 立意角度参考:‎ ‎“猜”是一种智慧;“猜”是创新的前提,使社会进步;不要让“猜”破坏了人间真情;要辩证地看待“猜”,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从文体上看,本题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平时复习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写,注意记叙文要以情动人,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论据典型,论证有力。‎ 语文II(附加题)‎ 一、文言文语段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山谷云:“杜子美困穷于三蜀,盖为不知者诟病,以为拙于生事,又往往讥议宗文、宗武【注】失学,故聊托之渊明以解嘲耳。其 诗 名 曰 《遣 兴》 可 解 也 俗 人 不 领 便 为 讥 病 渊 明 所 谓 痴 人 前 不 得 说 梦 也。”余以为安得山谷将工部诗篇篇如此训释,以成一集乎?‎ ‎(选自《诗话总龟》卷九)‎ ‎【注】宗文、宗武:杜甫的两个儿子。‎ ‎21.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 ‎22. 文中的“山谷”指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______。‎ 他与张耒、______、______合称“苏门四学士”。‎ ‎23.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杜甫在蜀地的生活境遇。‎ ‎【答案】21. 21. 其诗名曰《遣兴》/可解也/俗人不领/便为讥病渊明/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也。 ‎ ‎22. (1). 黄庭坚。 (2). 晁补之、 (3). 秦观 ‎ ‎23. ①生活困窘,②儿子失学,③被人误解。‎ ‎【解析】‎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所给句子中的意思是“他的诗文名为《遣兴》,由此可以解释。一般人不领会,借此诟病陶渊明,正所谓愚蠢的人不可以解说梦境啊”,上文“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观其著诗集,颇亦恨枯槁。达生岂是足,默识盖不早。有子贤与愚,何其挂怀抱。”是杜甫《遣兴》中的一首,据此可知“其诗名曰《遣兴》”后应断开;“不领”和“便为讥病渊明”都是俗人的行为,其后皆应断开,根据这些信息可正确断句。‎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依据平时的积累和语段提供的语境来分析。本题第一个空,由“北宋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可确定应填“黄庭坚”。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苏门四学士”包括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和秦观,可知二、三两个空应分别填“晁补之”“秦观”。‎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概括“杜甫在蜀地的生活境遇”,考查筛选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通读全文,找到答题区间,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本题的信息主要集中在黄山谷的言论中,由“困穷于三蜀”,可概括出生活困窘;由“宗文、宗武失学”,可概括出儿子失学;由“为不知者诟病”“又往往讥议”,可概括出被人误解。‎ ‎【点睛】第1‎ 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译文:‎ ‎“陶渊明虽是避世隐居的人,但也并未进入忘怀得失的境界,观看所做的诗集,有太多对贫困憔悴的遗憾,通达人生岂能这样满足,暗记不忘大约也不是很早的事。他对儿子品学的好坏,还是那么关心的。”黄山谷先生说:“杜甫在三蜀之地时处境穷困,因此被不知情的人讥笑指责,认为他不善于营生,又往往议论宗文、宗武不精通学业,因此暂且来借陶渊明来自我解嘲罢了。他的诗文名为《遣兴》,由此可以解释。一般人不领会,借此诟病陶渊明,正所谓愚蠢的人不可以解说梦境啊。”我认为黄山谷怎能够将杜甫诗篇如此解释,编成一本集子呢?‎ 二、名著阅读题(30分)‎ ‎24.下列对《红楼梦》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荣宁两府的宁国公和荣国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宁国公居长,他的儿子是贾代化,孙子贾敬;荣国公的儿子是贾代善,其妻贾母是金陵世勋史侯家小姐,他的孙子有贾赦、贾政。‎ B. 林黛玉进府见到了迎春、探春、惜春三姐妹,人物肖像描写“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写的是贾敬之女惜春。‎ C. 贾母清虚观打醮,叫贾珍点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南柯梦》,贾母很高兴。第三本是《满床笏》,贾母听了便不言语。‎ D. 探春写帖儿给众人,建议成立诗社。适值贾芸送来海棠花两盆,遂起名“海棠社”。大家纷纷取别号助兴,钗、黛、探分别叫做蘅芜君、潇湘妃子和蕉下客,稻香老农李纨自荐为掌坛。‎ E. 贾母带刘姥姥到栊翠庵。妙玉用成窑五彩小盖钟招待贾母喝老君眉茶,刘姥姥喝了嫌淡。妙玉又私下招待宝玉、黛玉、宝钗喝茶。宝玉把妙玉不要的成窑茶杯珍藏起来。‎ ‎【答案】CE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名著知识及文章阅读理解技巧来分析。C项,“第二本是《南柯梦》,贾母很高兴。第三本是《满床笏》,贾母听了便不言语”不正确。由原文可知,第二本是《满床笏》,第三本是《南柯梦》。E项,“宝玉把妙玉不要的成窑茶杯珍藏起来”不正确,由原文可知,宝玉把妙玉不要的成窑茶杯送给了刘姥姥。故选CE两项。‎ ‎【点睛】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熟读大纲规定的必读名著,熟悉名著中的相关情节及人物形象和主题,并能做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名著知识及文章阅读理解技巧来分析。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解答。解答时不要轻易断定哪一项是一定正确的,而是要怀疑每一项都是错误的,然后细心筛查,就会找出正确答案。‎ ‎25.简答题。‎ ‎(1)请解说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中“双敲”带的是何“机”?‎ ‎(2)简述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的原因。‎ ‎(3)香菱学诗是拜谁为师?简述香菱学诗的过程。‎ ‎(4)第五十九回,面对春燕娘的痛哭求饶,袭人和晴雯各有怎样的态度,反映出她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 ‎ ‎(5)“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出自哪首诗?该诗作于哪场战役之前?这场战事的作战双方分别是谁?‎ ‎【答案】(1)宝黛钗三人在贾母处,宝玉讽刺宝钗是杨贵妃,宝钗生气,就借丫头找扇子的时机,明是训斥丫头,实是讽刺宝玉,接着又用“负荆请罪”来讽刺宝黛。‎ ‎(2)①宝玉会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②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③贾环搬弄是非,诬告宝玉逼死金钏儿。④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父子间价值观念的差异造成严重的冲突。‎ ‎(3)老师是林黛玉。先通读黛玉红圈画出的名人诗篇,然后与黛玉品味古诗中名句的妙处,然后让老师出个题目,自己去诌;前两首诗都没有得到众人的赞赏,最后香菱苦心学诗,梦中得到八句,受到众人的赞赏。‎ ‎(4)袭人一开始虽气春燕娘,但看到她的可怜样又心软了,说明袭人善良、温柔、和顺、没有原则。晴雯说:“理他呢,打发去了正经”,可以看出晴雯倔强、刚直、敢爱敢恨的性格特点。‎ ‎(5)(第一问)《短歌行》。(第二问)赤壁之战。(第三问)孙刘联军和曹军。‎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要求考生熟悉相关名著全部情节及人物,考试时考生只需要按要求理清相关情节,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即可。本题中(1)到(4)题考查的都是《红楼梦》的情节,考生可根据原文情节整理和简述。(1‎ ‎)题考查《红楼梦》第三十回的情节,这一回先写了宝钗怕热,宝玉打趣她像杨玉环,宝钗大怒,正巧小丫头靛儿来找扇子,宝钗借训斥靛儿训斥了宝玉。黛玉见宝玉讽刺宝钗露出得意的神情,宝钗看到了,又借“负荆请罪”的戏名来讽刺宝玉和黛玉。(2)题考查《红楼梦》第三十三回的情节,要求简述宝玉挨打的原因,根据原文可知,文中先写了宝玉与贾雨村见面时无精打采引起了贾政的不满,接着写贾政听说了宝玉与琪官交往而且激怒了忠顺王爷的事,然后写了贾政从贾环嘴里听说宝玉逼死了金钏,几件事情叠加让贾政大怒,打了宝玉。深层的原因还是贾政和宝玉价值观念差异。(3)题考查《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的情节,根据原文可知,香菱的老师是黛玉,黛玉先给香菱指定了名人名篇让香菱去读,读过之后香菱与黛玉交流阅读的体会,然后香菱开始学习写诗,最后得到众人的称赞。(4)题考查《红楼梦》第五十九回的情节,袭人和晴雯虽然都对春燕娘的哭诉感到气愤,但袭人看到春燕娘的可怜样子就心软了,晴雯则只是说“理他呢,打发去了正经”,可以看出袭人善良温柔没有原则,而晴雯倔强刚直。(5)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掌握情况,所给诗句出自曹操的《短歌行》,该诗写于赤壁之战之前,作战双方分别为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和曹操的军队。‎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原文内容理解和知识迁移应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考生熟读大纲规定的必读名著,熟悉名著中的相关描述,并能做细致的解读。答题时运用平时掌握的相关名著知识及文章阅读理解理解技巧得出答案。本题(1)至(4)题考查的都是对《红楼梦》情节和人物的了解,要求考生熟读《红楼梦》,并熟悉作品的全部情节及人物,考试时考生只需要按要求理清相关情节和人物,结合相关情节概括即可。第(5)题考查曹操的《短歌行》,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回答。‎ ‎ ‎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