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臧克家,诗人。
1905
年生于山东诸城。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词和民歌,并目睹农民的苦难生活,引起他深切的同情,这为他后来的诗歌创作,初步奠定了基础。
1926
年秋到武汉,投身于大革命的洪流。大革命失败后,受国民党当局迫害,四处逃亡。
1929
年还乡,入国立青岛大学补习班。
1932
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
《
老马
》
成名。
1933
年
9
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
《
烙印
》
。随着
《
老马
》
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和喜爱。
1934
年大学毕业后到中学任教,发表了长诗
《
自己的写照
》
。抗战爆发后,诗人热情地奔赴抗日前线,从事进步文化工作,出版了
《
从军行
》《
淮上吟
》
等诗集。
1942
年秋到重庆,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出版
《
十年诗选
》
及长诗
《
古树的花朵
》
等。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主编
《
文讯
》
,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1948
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
1949
年
3
月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
《
诗刊
》
主编等职。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
《
春风集
》《
欢呼集
》《
臧克家诗选
》
和长诗
《
李大钊
》
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
《
诗刊
》
顾问。
闻一多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899
年
11
月
24
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学校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2
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1925
年
5
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
《
红烛
》
,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
年出版第二部诗集
《
死水
》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
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3
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5
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
《
民主周刊
》
社社长。“一二
·
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
《
闻一多全集
》
四卷。
细读课文
解答
P93.
一
为什么题目取为
《
闻’
》
?
一、细读全文,画出精辟的语句,然后复述课文大意,并说出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闻’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闻一多先生与众不同。请问:谁发表过“最后一次演讲”?这样的演讲惊天地、泣鬼神,岂是平常的什么说话所能相提并论的?再请问:“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做出这样行动的人全国有几个?这样的行动震惊了国内外亿万民众,岂是一般的什么行为所能比拟的?由此而见,这个标题用来写闻一多先生是适当的,是不一般的。
四人小组讨论
P93.
三
1
.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
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
起关联和呼应紧密的作用
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2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线部分的意思。
1
.
那时候,他已经
诗兴不作
而研究志趣正浓。
2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
3
.
1930
年到
1932
年,“
望闻问切
”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
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的四壁”。
5
.他
潜心贯注
,
心会神凝
,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1
.那时候,他已经
诗兴不作
而研究志趣正浓。
“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
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
20
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
比拟
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
20
年代末起,闻’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3
.
1930
年到
1932
年,“
望闻问切
”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望闻问切”是拟人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说明闻’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4
.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
因它大开光明之路
,“漂白了的四壁”。
“它”指深夜灯火。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
《
静夜
》
5
.他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
,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第一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
第二部分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
过渡
。
第七段承接上文进行小结,第八段开启下文。
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
好处在: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哪里为过渡段?
三件事
(革命家)
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
群众大会演说
参加游行示威
三本书
(学者)
《
唐诗杂论
》
《
楚辞校补
》
《
古典新义
》
起稿政治传单
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
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
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为什么他只写这三本书、三件事?
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文章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色?它对表达文章的主题起什么作用?
这篇文章虽是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但
其中不少语言含有诗意,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感情如冲开闸门的潮水汹涌澎湃,一泻千里,
倾泻出对闻’英勇精神的高度钦佩与赞扬。
对闻’人格的艺术概括,句式短促,音调高亢,节奏分明,言深意赅。
散文中适当运用诗意的语言能增添文章的浓度,能更为形象更为深刻地表现歌颂闻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主题,能以文中包孕的感情、激情给人以激励、鼓舞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