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设计9
加入VIP免费下载

《窦娥冤》教学设计9

ID:575457

大小:63.5 KB

页数:13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窦娥冤》教学设计 广州外国语学校  熊芳芳 教学目的:‎ ‎1、全面了解和准确把握剧中人物形象。‎ ‎2、从文化的角度、生命的角度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 ‎    理解窦娥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 教学难点:‎ ‎    理解窦娥的第三桩誓愿及其文化土壤。‎ 教学过程:‎ 一、文中什么字眼出现得最多?‎ 怨,冤(直接,间接)‎ ㈠直接陈述:‎ ‎1、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2、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 ‎3、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4、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5、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 ‎6、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 ‎7、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 ‎8、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 ‎9、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得六出冰花滚似绵。‎ ‎10、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 ‎11、那其间才把你个屈死的冤魂这窦娥显!‎ ㈡借用典故:‎ 血溅白练、亢旱三年(东海孝妇),六月飞霜(邹衍),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这些典故的主人公都有深重的冤屈,窦娥借用这些典故来间接表现自己的冤屈。‎ 这一块因为担心课堂时间不够而舍弃了。‎ 二、她是怎样蒙冤的?(孤苦人生中无欲无求的承担)‎ ‎1、张驴儿的陷害 为了实现霸占窦娥的目的,张驴儿买来毒药想药死蔡婆,结果弄巧成拙,反而把自己的老子送上西天。于是他反手为云,覆手为雨,要挟窦娥:“你药杀了俺老子,你要官休?要私休?”“你要官休呵,拖你到官司,把你三推六问,你这等瘦弱身子,当不过拷打,怕你不招认药死我老子的罪犯!你要私休呵,你早些与我做了老婆,倒也便宜了你。”窦娥光明磊落,怀着对官府的绝对信任,她选择了“官休”。‎ ‎2、桃杌的昏庸 楚州太守桃杌是个昏官。“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有人来告状,他会给告状的人下跪,问之,则曰:“但来告状的,就是我的衣食父母。”他审案只有一个办法:打。他说:“人是贱虫,不打不招。”‎ ‎3、为婆婆替罪。‎ 窦娥在公堂受尽严刑拷打而不屈服,但当桃杌奈何她不得而决计拷打蔡婆时,她却一改旧态:“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 过渡设问,进入文本:‎ 以清白无辜之身,替婆婆承担了药死公公的罪名,由此可见窦娥的善良孝顺。选文中有哪些地方表现了她对婆婆的孝顺和体贴?‎ ‎1、请求刽子手不要往前街里去,怕婆婆看见了伤心。‎ ‎2、临死负屈,却反过来安慰婆婆“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包括最后嘱咐父亲收养并照顾年迈孤苦的婆婆:“可怜他无妇无儿谁管顾年衰迈?”‎ 可怜窦娥,自幼孤苦无依;可敬窦娥,无欲无求地承担了所有:父亲用她抵债,拿着用她的人生换来的盘缠进京赶考,她承担了;十年的童养媳生活的艰辛,她承担了;婚后不久就守寡,独自照顾年迈的婆婆,她承担了;现在婆婆引狼入室招来生死之祸,她也承担了。‎ 三、既然选择了为婆婆替罪,为什么还要喊冤呢?(道德标签下无生无爱的悲哀)‎ 王国维评及《窦娥冤》时说:“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乃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 真的完全出于她的个人意志吗?作出这样的选择,她真的心甘情愿吗?如果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前后矛盾?‎ ㈠无冤无怨与怨气冲天 ‎1、“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 ‎2、“婆婆也,再也不要啼啼哭哭,烦烦恼恼,怨气冲天。这都是我做窦娥的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3、“有一事肯依窦娥,便死而无怨。”‎ 这里一再地说如果怎样怎样,我就死而无怨,并且劝婆婆不要怨,她自己却是怨气冲天,并连发三桩誓愿。‎ 为什么会这样前后矛盾?‎ ‎1、“没来由”(清白做人,枉陷死罪)‎ ‎2、“不提防”(信任官府,羊入虎口)‎ ‎3、“无亲眷”(孤身只影,吞声忍气)‎ ‎4、“没时运”(官吏无心正法,百姓有口难言)‎ 这一块也由于估计课堂时间不够而舍弃了。‎ ㈡骂天与靠天 齐读:【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窦娥一上刑场就开始骂天,说老天爷瞎了眼,分不清善恶贤愚。而在后面的誓愿中她又要“靠天”,指望天地来给她印证。这又是为什么呢?‎ 她看到了命运的悲剧,社会的悲剧,骂天怨天,最后还是只能靠天。‎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论了中华文化的一种独特现象:“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说人在穷途之时,会呼天,受伤害疼痛时会呼父母。可怜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没有父母可以呼唤,她能够呼唤的只有婆婆和天。‎ ‎“呼天”现象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色,中国人自古是敬天的,《论语•季氏》中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天”始终是中国人心中的至高主宰,尤其是弱势群体老百姓,他们更是只有依靠老天爷,因此他们相信老天有眼,并且能够惩罚恶人:‎ ‎“夫王者有过,异见于国;不改,灾见草木;不改,灾见于五谷;不改,灾至身。”(《论衡•异虚篇》)‎ 他们相信,如果君王有过错,天就会降下灾祸;如果过犹不改,灾祸就会延及君王自身。‎ ㈢生命意识与道德伦理 窦娥是个恪守贞节的刚毅女子——‎ ‎“兀那厮,靠后!”(张驴儿初进家门拜见她时她的回应,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你这个混蛋,滚一边去!”)‎ ‎“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婆婆劝她改嫁张驴儿时她的回答)‎ ‎“旧恩爱一笔勾,新夫妻两意投,枉教人笑破口。” “婆婆也,你岂不知羞!”(讥笑婆婆接纳了张驴儿的父亲)‎ ‎“旧恩忘却,新爱偏宜;坟头上土脉犹湿,架儿上又换新衣。那里有奔丧处哭倒长城?那里有浣纱时甘投大水?那里有上山来便化顽石?可悲可耻,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严厉指责婆婆的失节。她用了几个贞烈女子的典故:孟姜女为丈夫送寒衣哭倒长城、浣纱女为让伍子胥安心而甘投大水、痴情女日日在山头盼望丈夫而化为望夫石,这些典故是封建时代女人们的道德行为标准,窦娥以这些正面榜样来对比批评婆婆的失节,用词毫不留情,这些批评婆婆的话就传达出了窦娥自己的观念和立场。)‎ 过渡设问,引出深度背景:‎ 七岁就做了童养媳的窦娥,从哪里知道这些典故的呢?‎ 看看后来窦娥的鬼魂与父亲初见时父亲的话语,我们就能够知道,窦娥自幼就接受着严格的庭训,这些典故都是父亲向她灌输的——‎ ‎“我当初将你嫁与他家呵,要你三从四德: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者,事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今三从四德全无,刬地犯了十恶大罪。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婚之女,到今日被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你快与其我细吐真情,不要虚言支对,若说的有半厘差错,牒发你城隍祠内,着你永世不得人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 用女儿抵偿高利贷并获得盘缠进京赶考的父亲,有如黄鹤之一去不复返,十三年来对女儿的生死不闻不问,现在见到女儿的鬼魂,父亲首先关注的不是女儿的生命与幸福,而是他的那些道德标准,怕女儿辱没了窦家的祖宗世德,连累了自己的清名。窦娥的童年是一片无爱的沙漠,她活在道德标签下,她必须做“三好学生”才能得到父亲的接纳,否则就只能被憎恨和咒诅:“牒发你城隍祠内,着你永世不得人身,罚在阴山,永为饿鬼。”父亲的话语实在太恶毒了,在父亲的形象里,我们看不到一点爱和温暖。‎ 那么,她在婆婆那里是否能够得到温暖呢?‎ 蔡婆婆不算一个很坏的人,但婆媳之间毕竟很难情同母女,所以窦娥临死时向婆婆提出的请求是何等的卑微——‎ ‎“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 ‎“念窦娥服侍婆婆这几年,遇时节将碗凉浆奠;你去那受刑法尸骸上烈些纸钱,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 童养媳的身分,使她不敢奢望什么,她恳求的只是吃剩下的浆水饭,仅仅半碗;纸钱是蔡婆给儿子烧剩下的,仅仅一陌,而且这还要沾亡夫的光,求蔡婆看亡儿的“情面”。窦娥周围聚拢着那么多人,却一个亲人也没有,她的世界比沙漠还要荒凉。‎ 她一方面恪守着封建道德伦理,一方面却又无法压抑生命意识的觉醒。她悲叹——‎ ‎“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餐废寝几时休?大都来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地久天长难过遣,旧愁新怅几时休?”‎ ‎  “似这等忧愁,不知几时是了也呵!”‎ ‎“莫不是八字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 ‎“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伺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 她以顽强的生命力独自承受着种种悲愁,但又正是这顽强的生命力让她无法承受这死一样的人生。几时休?几时是了?谁似我无尽头?生之苦已让她无法承受,以致盼望人生早点结束。窦娥将一切不幸归结于命运,归结于自己“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生已经没了希望,便努力为来生积德积福,所以,窦娥替婆婆顶罪,除了她本性当中的善良和她所信奉的道德伦理使然之外,未尝没有这样两种成分:一,早日了结这痛苦的、找不到任何生命出口的人生;二,用今生的积德修行换来上天的嘉奖,许她一个幸福的来生。‎ 可怜窦娥自幼无爱,婚后失爱,如今连生命都无法存留了。活着的日子,因苦闷而倍感漫长;临死的时候,又觉得人生二十年如此短暂和空白。道德标签下,只有无生无爱的悲哀。她的冤,不仅仅是做了张驴儿的替罪羊,更是人生枉活、青春虚度的苦闷和抑郁。喊冤,喊出的是压抑不住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蓬蓬勃勃的生命力。‎ 加缪说:“在对生活的爱消失之后,没有任何一种意义能给我们以安慰。”无爱的人生里,任何道德的标榜和伦理的意义都不能抚慰心灵。‎ 场景插入,思考向纵深推进:‎ 那么,如果这个时候有一个爱她的人出现,要带她走,她又会作何选择呢?‎ 插入后现代课本剧:劫法场的浪漫。(学生现场表演)‎ 人物:刽子手甲,刽子手乙,窦娥,诗人,围观群众。‎ 窦娥红色T恤胸前画白色圆圈,内写白色字“窦”,刽子手胸前画白色圆圈,内写白色字“公”。诗人胸前写“诗人”字样。‎ ‎(音乐声中,刽子手正步走,押窦娥上场。窦娥一直喊“冤枉啊”!)‎ 刽子手甲: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刽子手乙:在这个花红柳绿的日子里,‎ 甲:我们将目击一个女人死亡的全过程。‎ 乙:因为我们是刽子手,我们要忠于职守。‎ 甲:我们不能忏悔,‎ 乙:因为忏悔会让我们心慈手软,弄丢了饭碗。‎ ‎(诗人出,张望法场,蓦然发现犯人,高声叫):刀下留人!‎ 甲乙(齐):何人擅闯法场?‎ 诗人:(大声)我是诗人!(停顿)诗人!这个女人我要带走。‎ 甲:什么?‎ 诗人:因为我是个诗人,诗人就应该是侠骨柔情见义勇为打抱不平英雄救美。‎ 乙:那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吗?‎ 诗人:(摇头叹息)在这个人妖时代,诗人的使命就是阻止美的毁灭。(诗人向窦娥走去,窦娥呆滞万分)‎ 诗人:窦娥——‎ 窦(疑惑的抬起头):这位相公,你是谁?怎知我窦娥名也。‎ 诗人:我是诗人,我来救你逃出这法场,与我远走高飞,浪迹天涯。‎ 窦:这位相公,窦娥已是将死之人,你就不要再取笑奴家了。‎ 诗人:我怎敢取笑你,我是诚心想帮你。‎ 窦:你若诚心想帮我,就去求刽子手哥哥快些将窦娥斩首。到那时(作烈士状)浮云为我阴,悲风为我旋,雪飞六月,亢旱三年!我要是跟你走了(失落地),我的誓也白发,愿也空许,岂不让楚州父老讥笑……‎ 诗人:姑娘啊,我翻过千山万水来到这里,一心想把你从刀下拯救出来,就像耶酥从众人的乱石下救出将要被砸死的女人(作英雄状)。‎ 窦:这位相公,我不能走,我发誓要做一个蒙冤而死却被后人反复吟唱的第一个女人,如果一念之差随你去了,何日才再有这种被人们千古传诵的机会?‎ 诗人:你就跟我走嘛,我本是个天生胆小的人,为了爱情,我豁出性命来劫法场,我容易吗我?‎ 窦:你不要坚持了,我是不会走的,我的理想就是死。我要以死来成就这千古一冤。(泣不成声,呆呆看着诗人,又使劲砸着锁链)‎ 诗人:你这个女子,什么脑子?你的心是铁打的吗?‎ 窦:这位相公,你就先走吧,你这番苦心,窦娥来世再报答。(转向甲乙)两位哥哥,为何还不动手,你们既然要杀我,又为何迟迟不动手,眼看着我泪眼枯干,悲壮散去,你们以为这个游戏很好玩么?‎ 甲:(高声)兀那诗人,不要再磨蹭了,那女子既然决意不走,你就不要勉强人家了。‎ 窦:相公,一路走好。‎ 诗人(一步一回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 ‎ 这个课本剧有明显的后现代的荒诞色彩,荒诞之中是否有合理的成分呢?窦娥最终选择了拒绝,这样的设计与安排是否合理?‎ 合理。因为她的思想已完全被封建道德伦理所束缚,她中毒太深了。(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预料,他们还说到另外一点:窦娥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和坎坷,她对幸福完全没有信心,再也不相信爱情了。)‎ 四、不仅喊冤,她还要证冤。三桩誓愿:人证,天证,地证。(死,生的最后一笔)‎ 其实,冤的不仅仅是窦娥,还有那楚地三年亢旱中的无辜受害的百姓。如何理解窦娥的第三桩誓愿?‎ ‎1、中国缺少真正意义的浪漫主义,只有崇尚物质世界的现实主义。‎ 第一桩誓愿是人证,用自己的血一滴都不沾地来证明自己的清白。第二桩誓愿是天证,六月飞雪就已经是上天给她的印证,本该满足了,但她仍觉不解恨:雪花转瞬就会消逝,对人们而言,只不过看了一场风景,人们会很快忘记,或者仅仅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只有第三桩誓愿,让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每一个人都必须在痛苦中去经历不可逆的命运,从而理解窦娥的痛苦。第三桩誓愿是地证,大地是生命的摇篮,是养育生命的物质世界与生活现实,对于生活在地上的人们来说,地上的灾难远远胜过天上的异象。‎ 这种物质崇拜,在文中还有多处体现:譬如桃杌,给告状的人下跪,把他们当作衣食父母;譬如窦天章,拿女儿抵债并换取盘缠进京求取功名;譬如赛卢医,为逃二十两银子的债而杀人;譬如窦娥,指望用今生的吃苦修行换取来生的平安幸福……‎ ‎2、冷漠的人间只可能滋生冷漠与怨恨。爱养育爱,恨滋生恨。‎ 窦娥的生活世界,是一片无爱的沙漠:童年、少年、青年,家庭、官府、刑场。我们熟悉了种种刑场:鲁迅笔下夏瑜的刑场,雨果笔下伽西莫多的刑场,看客们的无聊麻木与兴致勃勃在本质上大同小异。一个无爱的世界,只可能滋生冷漠与怨恨,只有爱才能养育爱。‎ 两个司机的故事:‎ ‎1999年3月14日晚上7点多钟,大连市公汽联营公司702线42号双座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他做完了三件事:1、将巴士缓缓地靠向路边,并用最后的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 2、把车门打开,让乘客依次安全地走下了车; 3、将发动机熄灭,确保了巴士和乘客的安全。他极其艰难地做完了这三件事,然后才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 黄志全用爱书写了生的最后一笔。‎ 凤凰台“锵锵三人行”的节目里曾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1997年夏天的一个上午,在陕西境内伏虎山区的一条公路上,一个女司机开着一辆满载乘客的长途客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车上三名歹徒侮辱漂亮的女司机,女司机情急呼救,全车乘客噤若寒蝉。只有一个瘦弱的男子挺身而出,却被歹徒打伤在地。男子呼吁全车人制止暴行,却无人响应,任凭女司机被拖至丛林被强暴。女司机回来后无情地驱赶瘦弱男子下车,然后加足了马力,将车开下四百米深的悬崖,女司机、歹徒和全车乘客无一生还。‎ 女司机用恨书写了生的最后一笔。‎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个世界太冷漠,冷漠的世界只可能滋生冷漠与怨恨。‎ 窦娥和女司机一样,在冷漠的人间,用恨书写了生的最后一笔。‎ ‎3、繁漪式的毁灭,恰是生命力的喷薄与个性的张扬。‎ 齐读第三桩誓愿:‎ ‎【一煞】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对比东海孝妇:‎ 据考证,这种伸冤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并非窦娥的首创,早在汉代就有了“东海孝妇”的传说:东海有个叫周青的寡妇,对婆婆很孝顺,但后来婆婆因故自缢,周青被诬陷遭杀头之祸。后来东海一带三年大旱不雨。‎ 但是,东海一带三年大旱并非周青的誓愿,而是老天爷主动为她的冤情作出的印证。而窦娥却是为了出自己一口恶气,用整个楚州百姓的性命作了赌注。用现在的眼光去审视,她无疑是在蔑视人类的生存权,这和滥杀无辜的恐怖分子心理状态没有多少区别,与中国封建统治者的“连坐”“株连九族”是一脉相承的。‎ 对比颜回:‎ 窦娥怨天地时说:“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很显然,她认为自己是颜渊那样的好人。孔子对颜回有一句极有名的评语:“不迁怒,不贰过。”窦娥有没有做到“不迁怒”呢?显然没有。‎ 联系繁漪:‎ 看到窦娥,我们倒是极容易想起繁漪。两个怨妇,复仇时的彻底与怨毒如出一辙。都有严重的复仇情结和毁灭情结,窦娥的最后一笔,是繁漪式的毁灭,这种毁灭的特征有两个方面:一,彻底的同归于尽,滥伤无辜;二,复仇与毁灭,正是生命力的喷薄,是生的力量的证明,是个性的张扬。‎ 五、天地给了人们报应,她仍坚持复仇,让父亲为自己伸冤。(中国式的仇恨:一个都不宽恕!)‎ 中国的文化崇尚复仇。所以人们说:“有仇不报非君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将“报仇”与“君子”联系在一起,显得大义凛然,充满正气。‎ 但我们并未觉察,正义的背后是仇恨,革命的背后是仇恨。以暴制暴,以血偿血,以恶抗恶,都不过是对恶的投降与复制。中国式的仇恨就是这样,一个都不宽恕,而且充满了反噬,以黑暗对抗黑暗,甚至对抗光明,吞噬真相,甚至最后连仇恨的主体也不能幸免。里尔克有诗云:“于是毁灭者也成了世界”。‎ 看看窦娥的复仇:‎ ‎“我每日哭啼啼守住望乡台,急煎煎把仇人等待。”‎ ‎“不告官司只告天,心中怨气口难言。”‎ 最后,在她的坚持和督促下,窦天章重新下了判决:“张驴儿……合拟凌迟,押赴市曹中,钉上木驴,剐一百二十刀处死。升任州守桃杌,并该房吏典,刑名违错,各杖一百,永不叙用。赛卢医……发烟瘴地面,永远充军。”‎ 这样的复仇十分彻底,一个都不宽恕,而且毫不留情。而看到这里,笔者甚至有点同情张驴儿了,他其实并非十恶不赦,自始至终他都并未玷污窦娥,如果他想强行霸占她,机会有很多。‎ 知道“一个都不宽恕”是谁的话吗?‎ 这句话来自鲁迅的杂文《死》,写于鲁迅去世前44天。文中披露了鲁迅重病时拟定的七条遗嘱。鲁迅在其中说道:“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我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鲁迅曾在多种文章和场合里,提及过幼年时的炎凉世态及虚伪人情对他心灵的深远影响:“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 斯宾诺莎说:“一个想要以恨来报复损害的人,真是过的愁苦生活。”鲁迅47岁时在广州做了中山大学的文学系系主任,学生请他演讲,他说:“我觉得大炮的声音比文学的声音更好听。”而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美,能拯救世界。”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和信仰,一个充满了恨,崇尚武力;一个充满了爱,崇尚美。‎ 对比哈姆莱特的犹豫:‎ 相比之下,哈姆莱特的复仇情结要温和很多,柔软很多。他为什么会多番犹豫而最终没能下手反遭其害呢?‎ 因为他不想用非正义的手段去增添世界的黑暗。他的使命是“重整乾坤”,他想让朗朗乾坤充满爱与正义。如果他以恶报恶,他就变成了和对方一样的人,一样制造不幸和黑暗的人。所以当他的仇人、他的叔父克劳狄斯在花园里独自忏悔的时候,本来是哈姆莱特最好的下手时机,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虽然最后以悲剧结局,但他的犹豫和不忍,他的矛盾与坚持,给这个世间带来了许多人性的温暖与灵魂的光明。‎ 六、从怨妇到复仇女神(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从怨妇成长为复仇女神,使得窦娥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代言着一种女性生命的成长。因为毕竟她不像普通的怨妇一样只会怨天怨地怨命,她不仅看到命运的悲剧,还看到了社会的悲剧:“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从人性之恶看到社会之恶,是怨妇的进步。在中国越是弱势群体越崇尚这位“复仇女神”。‎ 从人性之恶看到社会之恶,却是人类的逃避。如果我们只看到社会的不好、别人的不好,将世界黑暗的责任全部推到一个更远更大的“社会”的概念上去,其实是一种自私的、不负责任的逃避。16世纪英国诗人兼神学家约翰•敦(John Donne)曾用图像化的语言描述:“没有人是一个完全自足的孤岛。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小片、整体的一部分。”我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的黑暗有一部分是我的责任。‎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没有任何一种社会制度能避免恶,人的心灵不会改变,不合理和罪恶源自人的心灵本身。”‎ 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如果做了太守,就一定会比桃杌更公正更廉洁。对于很多人来说,人性之恶就像一头潜伏在心灵中沉睡的狮子,随时都有可能醒来。‎ 因此,彻底的复仇,一个都不宽恕,恰是人对自己局限性的认知不够彻底不够充分而导致的。我们爱审判,如果审判爱不起,我们便会降格以求,去爱复仇:“做鬼都不放过你!”我们的文化中缺少忏悔的因子,我们有很多罪恶,却很少有罪恶感。我们从来不缺少无缘无故的恨(譬如窦娥对楚州百姓生存权的无视),却对无缘无故的爱十分陌生。‎ 对比两封信:‎ ‎1、无缘无故的恨 ‎“……我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死也找几个垫背的。……在你读到这封信时,我大概已不在人世了。牢记:不要让美国这边敲诈钱财。我早有这个意思了,但一直忍耐到拿到博士学位。这是全家人的风光。古人云,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人生四大目标,我都已尝过。人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在美国虽然吃穿不愁,但上边有大富人,跟他们一比,我还是个穷光蛋。我对男女关系已有些腻烦了,近一步我对我攻了10年之久的物理已失去兴趣……我今天到这一步,也可以说是有父母的过错在内……最好不要让下一辈得知我的真相,否则对他们的将来不利。”(卢刚绝笔书节选)‎ ‎1991年的‎11月1日下午,在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系的一间教室里,一个物理学的研讨会正在进行。会议没开多久,卢刚突然站起来,从风衣口袋里掏出一把手枪,对准他的导师、师弟和另一个教授,将子弹连连射向他们。然后他奔向二层楼,开枪打死了物理系的系主任。随即他又回到那间教室,向已经倒下的三个人补了几枪。接着他奔向行政大楼,闯入副校长安•柯莱瑞博士的办公室,朝她的胸前和太阳穴连开两枪。安的助理也未能幸免。最后,卢刚举枪杀死了自己。‎ 这封信,就是卢刚在这一天的上午写成的,言语中充满了无缘无故的恨。‎ 安•柯莱瑞博士出生于中国,是一位传教士的女儿。安是这所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也是很多中国留学生的导师。一直以来,终身未婚没有孩子的安,对待中国留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然而,她却死在接受她帮助最多的人手里。‎ ‎2、无缘无故的爱 ‎“我们经历了突发的巨痛,我们在姐姐一生中最光辉的时候失去了她。……当我们在悲伤和回忆中相聚一起的时候,也想到了你们一家人,并为你们祈祷。因为这个周末你们肯定是十分悲痛和震惊的。安最相信爱和宽恕。我们在你们悲痛时写这封信,为的是要分担你们的悲伤,也盼你们和我们一起祈祷彼此相爱。在这痛苦的时候,安是会希望我们大家的心都充满同情、宽容和爱的。我们知道,在此时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请你们理解,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这样,我们就能一起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安也会这样希望的。”(安的亲人致卢刚家人的书信节选)‎ ‎11月4日‎,柯莱瑞博士被宣布为脑死亡。也就是说,已经没有了抢救的必要。所有的维生设备都被拿走,三个弟弟亲眼看着姐姐衰竭下去,最后呼吸停止。他们在巨大的悲伤中,围着姐姐的遗体祈祷,然后写下了这封致卢刚家人的信。‎ 他们说,他们担心卢刚的家人会因为卢刚是凶手而遭受歧视,也担心卢刚的父母在接过儿子的骨灰时会过度悲伤。所以,他们写了这封信,希望这封信能给卢刚的家人带去一些安慰。‎ 主持葬礼的牧师说:“如果我们让仇恨笼罩这个葬礼,安的在天之灵是不会原谅我们的。”‎ 之后,三兄弟把安的遗产全部捐给了学校,学校用这笔钱设立了一个外国留学生心理研究基金。而卢刚的后事,也得到了妥善而周详的安排。‎ 那么,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对于伤害自己的人,他们为什么不去复仇,反去关爱呢?‎ 安的好友玛格瑞特教授的回答是:“这是因为我们的信仰。在这个信仰中,爱高于一切,宽恕远胜过复仇。”‎ 宽恕的结果,或许并没有在现实中获得回报,但是所有的人都会看到:它在人类的心灵中激起了巨大的回响。正是这巨大的回响,悄悄改变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或许就是有鉴于此,曾经被曼德拉总统提名担任南非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主席的德斯蒙德•图图大主教才疾呼:“没有宽恕,真的就没有未来!”(德斯蒙德•图图:《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