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第二部分:
1.
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提示:
2.
作者为什么要表现窦娥善良的性格?
提示:
3.
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提示:
因为她不愿见到婆婆,怕引起婆婆伤心。这表现了她性格中善良的本性。
窦娥的善良更显出冤屈之深,为后文的反抗精神起积淀作用。
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
5.
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①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②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③可以增强悲剧
气氛;
④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6.
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提示:
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一
.
赏析第三部分:
1.“
无头愿”是什么意思?
提示:
2.“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
意思是说自己的誓愿无根无据,但正可以表明其冤情。
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
1.
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
……”
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
2.
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
3.
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提示:
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
可以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6.“
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
7.
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提示:
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窦娥的人物形象: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概括主题:
《
窦娥冤
》
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关于本色派的语言特点:
《
窦娥冤
》
一剧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在课文中,凝练而又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又有节奏的的唱词,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
“怨”与“愤”。
不少古代白话,如“只合”
(只应该)、
“怎生”(怎么)等都表述
得十分生动。
科白等辅助手段运用的也很好,配合唱词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