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2017-2018 学年高二上学期 12 月份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用文学滋养心灵
高闰青
文学对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心理现象,有许多细腻和深刻的描写。它既能够印证意
识形态各领域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也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
想象对于作家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
创造一个又一个声色并茂、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以实现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跨越:化平
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将不存在的事物塑造成纤毫毕现的艺术形象。因此,只要我们拥
有一颗能感受天地万物的自由心灵,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将那“数千年往
事,注上心头”,可以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让想象
展翅腾飞,让艺术构思的诸多材料在刹那间被灵感照耀,进而启迪和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
如何认识生活,以及怎样经营生活等,有效提高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让我们保有健康的心
灵。
文学由情感酝酿而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至强烈处,可以让作者不能自己,甚至
陷入癫狂状态。如郭沫若创作《女神》后半部分,是在晚上就寝之时,意趣袭来。于是他就
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地写,但全身却有种寒冷的感觉,连牙关都在打寒战。至于文学作品对
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特别是一部具有伟大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品本身产生的情感互
动会感染到大部分人,甚至能够改变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能
够被其间文字所感染,体会到作品内在的品格与风骨,那么我们就能够以诗性的方式来理解
生活,体悟生命。
人有各自内在的品格、美好的精神境界与丰富的心灵财富,需要通过借助文学作品,更
快地把它们变成我们生命世界里的一部分。每当我们在台灯下,拿起一本陶渊明的诗集,吟
诵着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时,就会远离外面喧嚣的世界。而苏轼《赤壁怀
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一个可以感受
作品之境的人,他内心深处本就积蓄着某种与作家相类似的气慨,本就具有某种可欣赏、可
感受这种作品品韵的心灵境界与个性气质。
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用悲剧揭示出来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也是文学最能打动人的
地方。同时,文学还通过在平凡世界里发现美、追求美,给人一种追寻自我尊严的无限力量
和一片超越自我的广袤天地。它可以鼓励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斗志,给生活带来无穷的精
神力量。
可以说, 文学作品的阅读就是心灵的涤荡、人性的完善、性情的陶冶,它塑造了我们
的生命和思想,使我们能告别昨日之我而成为今日之我,闪耀出“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的精神魅力。而对文学的谙熟,可以使我们掌握烛照人性隐秘的最明明亮的火把,揭开一道
道理性刻意织就的幔纱,一览人性那最奇妙多姿的形态,在人生的道路上“关照好自己的心
灵世界”,自信从容地前行。
(有删改)
1. 下列有关“文学对人类滋养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学能够激发人类的潜能。
B. 文学能够滋润人们的情感。
C. 文学能够培养人们的气质。
D. 文学能够强化人们的意志。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文学可以通过想象来突破时空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将平凡的事物神奇化,将
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B. 文学史情感的产物,文学创作需要激情,郭沫若在创作《女神》后半部时,意趣袭来,情
不能已,思如泉涌。
C. 伟大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给个人的生活带来无穷的精神力量,它还能够鼓励一个时代、一
个民族的斗志。
D. 人的个性气质与作品的品韵往往一致,就如陶渊明写不出苏东坡的壮美,苏东坡写不出陶
渊明的淡泊一样。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学通过其内在的品质与风骨、涤荡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性情,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
想,使人自信而且从容。
B.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本身产生的情感互动能极大地感染人,引起读者的共鸣,甚至改变人
们对人生的认识。
C. 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就在于文学能够用悲剧的方式,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揭示
出来,照亮前路。
D. 文学能够在平凡的世界里发现美、追求美,能够照亮人性的隐秘,揭开遮掩的面纱,展现
人性的多姿形态。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列有关“文学对人类滋养功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 项,
“文学能够激发人类的潜能”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根据原文:文学可以激发想象,而不是
激发潜能。故选 A。
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
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D 项,“就如陶渊明写不出苏东坡
的壮美,苏东坡写不出陶渊明的淡泊一样”说法不正确,根据原文:人的个性气质与作品的
品韵往往一致,但人往往具有多面性,恬淡的陶渊明也有金刚怒目的诗篇,苏东坡也有大量
的婉约诗词。故选 D。
.....................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能力。题干要求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C 项,原文说“将人生中的种种矛盾与困境用悲剧揭示出来是文学的一大功能,也是文学最能
打动人的地方”,但不能说文学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用悲剧揭示矛盾与困境。故选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刁爷
许福元
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以其舌头“刁”而出名,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
李乡长家娶儿媳妇,请来了鼎鼎大名的王师傅,号称厨子王,领衔做菜。又请来刁爷,
担任评判厨师水平的评委会主任。
场面自然很宏大。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厨子王心里直打小鼓,小声问知客:“刁
爷有何反应?”知客向厨子王附耳说道:“还行。每道菜,刁爷都尝了,到现在刁爷还没吱
声。”
“刁爷不言语,那就说明这场面咱撑下来来。”厨子王还是有点儿不放心,对知客说:
“烦你问问刁爷,是不是可以上汤了?”
知客受厨子王之托,来到刁爷面前,小声请示:“刁爷,能上汤了吗?”
刁爷如木雕泥塑一般,只吐出两个字:“上吧。”
厨子王闻知大喜,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忙让“油盘”上汤。
知客手中高举着东家赏的红包,边走边喊:“东家赏厨子汤钱,一千块!” 人群中发出
阵阵“啧啧”声。
按照规矩,厨子王手拿红包,在知客引导下,来到刁爷的酒桌前致谢:“谢谢,谢谢。”
又言辞恳切地对刁爷一桌人说,“刁爷,您务必再点几个菜,我再给您上四个飞碟。”
刁爷见厨子王诚心实意,自然也看出他面露骄矜之色。于是,随便点了平平常常的四个
菜:拍黄瓜、炒绿豆芽、香椿摊黄菜、熟扒五花离骨肉。
此时,酒席渐已阑珊。但刁爷却未发一词,人们有些失望。要上飞碟了,人们才渐渐围
拢来,想听听刁爷最后的表态。
一盘拍黄瓜端上来,积青叠翠。厨子王忙请刁爷:“您老尝尝,有何高见。”
刁爷连筷子都没动,只拿眼光一瞄,就对厨子王说:“拍黄瓜
讲究放葱、姜、蒜,你放对了吗?”
“放了、放了,都放了,您看-”厨子王忙指着那盘拍黄瓜。“我还不知你都放了?”刁
爷这时沉下脸,“我说的是葱、姜、蒜的形和量。葱要葱花,姜要姜丝,蒜要蒜泥。至于量
呢,葱是四成,姜是一成,蒜是五成。你看看你这盘,成何比例?”
围观的人群中,“嗡”的一声,厨子王的脸,一下子像红布一样。赶紧指着那盘炒绿豆
芽:“您老尝尝这盘。”
刁爷这时一笑,一摆手,说:“我不用尝。这个炒绿豆芽,是先放的醋,对不?先放的醋,
就先闻到醋味。如果后放的醋,只有吃到嘴里才有醋味。再说,炒锅你用的是薄铁锅,应该
用厚铁锅。用厚铁锅炒,小灶子火上再泼一勺子油,叫爆炒。这样炒出的绿豆芽没有生豆浆
味,还站得住条。”说毕,刁爷又找补一句,“你看,这盘绿豆芽倒针了吧。一吃,准熟腾
味儿,不会是脆生生的。”
刁爷的一番话,把大伙说愣了。厨子王也服了,忙说:“您再尝尝这盘香椿摊鸡蛋。”
“你呀、你呀!”刁爷马上给厨子王纠正,“这是外行话。那叫摊黄菜。”刁爷手一指,
“你用的不是香椿,是菜椿。这要是香椿,打鼻儿香,一丈以外就能闻出来。”
最后,刁爷点评那盘熟扒五花离骨肉:“这盘五花肉,是用刀从骨头上剔下来的,这道
菜的规矩是用木槌,一点一点砸下来。
这回,厨子王真是彻底地心服口服,心里那点傲气,一下子荡然无存。才知道自己学的
那点手艺,不过九牛一毛。试想,刁爷还没用到舌头,已经是入木三分,要是他把那二十四
道菜一一点评,自己脸面更要丢尽。人啊,真别小看了他人,世上有高人呀有高人。想到此,
忙从兜里掏出那一千元红包,交到知客手上:“这场酒席,我们真真地没有做好,受之有愧,
受之有愧。”
刁爷却从知客手中拿过红包,转手按在厨子王手里:“这就是你的不对了,你们辛辛苦
苦,烟熏火燎,这是东家的一点心意。你们的大路菜,做得不错。我只是挑你们飞碟的毛病,
也不一定都对。”
厨子王知道刁爷在替他们争面子,打圆场,给台阶下,便动情地说:“您看,原来我等
只是久闻您大名,今天算有幸当面领教了。我们虽非亲友,但您是老前辈,请受晚生一拜。”
刁爷忙托住了厨子王的手臂:“千万别这样,别这样。咱人不亲,刀把还亲呢!你我都是
厨子,同行不能成冤家,要互相抬着走。”
厨子王攥紧刁爷的双手:“我刚刚听说,您年轻时经过大场面……”
(《民间故事选刊》)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刁爷嘴很刁,品菜的水平很高,其实,他也是个很有水平的厨师,这从他对厨子王四个飞
碟的点评可以看得出来。
B. 厨子王与刁爷相比,不仅厨艺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待人接物方面也略嫌拘谨,特别
是他向刁爷请教、对刁爷的态度表现出他的虚伪。
C. 小说中写刁爷在酒席即将结束时,“随便点来”四个家常菜,其实刁爷是有预谋的,他要
让厨子王难堪以显示自己的高明。
D. 小说情节简单,人物关系也不复杂,思想意蕴单一、明确,即厨子王说的那句话:人啊,
真别小看来他人,世上有高人呀有高人!
5. 小说第一段写刁爷“舌头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刁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①为下文即将发生的“品菜”的故事作铺垫,引出小说所写的事件。
②“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开篇设疑,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交代刁爷称
号的由来,简单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
6. ①待人坦诚,点评厨子王的四个菜,以诚相待,说的都是真实情况,没有虚假之处,其实
也是对其厨艺的指教。②体谅他人,体谅厨子王的辛苦劳动,反对“同行是冤家”的旧观念,
主张同行要互相关照。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鉴赏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项”,B 项,
“特别是他向刁爷请教、对刁爷的态度表现出他的虚伪”错,“向刁爷请教”是按习俗行事,
“对刁爷的态度”总体上看是十分真诚的。C 项,“刁爷是有预谋的,他要让厨子王难堪以显
示自己的高明”错,刁爷是“见厨子王诚心实意”才借此机会点评他的菜,指导他的厨艺,
并无预谋,也无恶意。D 项,“,思想意蕴单一”说法不正确,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会发掘出
小说的不同的思想意蕴,如果从刁爷的角度看,坦诚待人、维护别人脸面。故选 A
5.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小说第一段写刁爷“舌头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析”,是考查学生赏析小说重要段落作用能力。小说段落作用,可以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
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赏析。本文第一段首先说刁爷其实不姓刁,只是因为舌头“刁”才被
人们叫刁爷。这是在介绍刁爷称号的由来,又简单勾勒出刁爷舌头刁的形象。也为下文写李
乡长家娶儿媳妇请来刁爷品菜,刁爷品厨子王做的四个飞碟的情节作了铺垫。同时本段最后
一句话“他的舌头是如何“刁”的呢”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 试题分析:本题题目是“刁爷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是考查学生分析刁爷性格
特点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
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
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本题刁爷点评厨子王
的四个菜,以诚相待,说的都是真实情况,没有虚假之处,其实也是对其厨艺的指教,说明
刁爷待人坦诚。当厨子王彻底地心服口服,心里那点傲气,一下子荡然无存,拿出主家给的
一千元红包,说自己受之有愧的时候,刁爷把红包按到厨子王手上:“说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你们辛辛苦苦,烟熏火燎,这是东家的一点心意。你们的大路菜,做得不错。我只是挑你们
飞碟的毛病,也不一定都对。”当厨子王感激刁爷,向刁爷行礼时,刁爷忙托住了厨子王的
手臂:“千万别这样,别这样。咱人不亲,刀把还亲呢!你我都是厨子,同行不能成冤家,要
互相抬着走。”从这些看以看出刁爷体谅他人,体谅厨子王的辛苦劳动,反对“同行是冤家”
的旧观念,主张同行要互相关照。
点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2.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
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
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
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
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
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
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①概括→分析:用几个关
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②分析→
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人物性格特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人民网】】“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5 春季人才流
动分析报告》却显示,2015 年春节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这一出人意料的结
果令人惊诧,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
这又是喜欢是忧?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大力整顿四风,并出台各项规定
与禁令。我国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
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
与进步是相当有力的。公务员愿意跳槽、敢于跳槽,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
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稳定的
建设与发展;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也有可能
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
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
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材料二
【新华网】近日,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向来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
竟成为当前跨界跳槽最活跃的人群。
其实,公务员只是普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行业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样光鲜。首先,
公务员并非是个高收入行业,同样大学同年毕业的大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和当公务员,5 年以
后,收入就会拉开明显差距。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这种差距就越明显。其次,“上升空间狭
窄”、“人事关系复杂”“自我价值体现困难”等问题,也时常困扰着他们。这样的情况下,
公务员频繁跳槽,其实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所以,社会应当以平常的心态来看待他们的
选择,对公务员跳槽多些理解与包容。
从某种角度来讲,公务员辞职人数剧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一方面,不
少抱着升官发财的想法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的离开,有利于干部队伍吐故纳新;另一方面,优
秀人才不再只向公务员这种单一职业蜂拥,这是市场主体和管理人才的回归,有助于市场经
济的完善与构建。
跳槽既是市场条件下自由选择的结果,也是对自己职业发展的“纠偏”。对于单位来说,
老员工的离开一方面有利于更新换代,但大规模员工离职尤其骨干员工离职,则容易导致人
才短缺,应当引起警惕并适当采取措施的。所以针对公务员频频辞职“下海”现象,政府应
当建立合格人才进得来、不合格的人出得去、优秀人才留得住的公务员选拔任用机制。对于
用人单位,也要用待遇留住人才,解决他们基本的生存发展问题。只要实现一个行业内人才
的自由流动与良性竞争,并且赋予这一行业从业者合理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尊严,那么它就会
自动实现人才的匹配,而不会出现短缺的问题。
材料三:
【曲靖文明网】曾经让许多年轻人慕名并为之倾心竭力的热门行业在出现了倒寒逆流之
潮――公务员跳槽,这让很多人深感震惊和意外,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年轻人放弃“前功”、
尽弃“公务员”而另谋生路呢?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和严格管理,让许多年轻人越来越感受不到国家公务员带来的种种
实惠,这是公务员跳槽的客观原因。中国公务员制度有一个成长、发展的历程,它引纳外国
的公务员制度并采用了古代的“科举制”的积极因子。但随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依
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地纳入法制化轨道,行政工作人员的行为有了规范和约
束,自然感到受限制。
相比其他行业的收入,原先的愿望打算与现实需求的巨大反差,使公务员萌生了跳槽另
谋生路的打算,我想这是跨行业公务员跳槽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原因。
中国在职公务员的跳槽和近几年“国考热”的降温,是人们对各种职业工作认识的理性
回归。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又有经济上的实惠,但随
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国家公务员只是为人民办实事的工作人员,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随着认识上的变换,一些公务员选择跳槽,流动到
其他的行业,也属正常。
针对以上的问题,政府要大力推进,行动起来。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
槽”助推器。国内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公务员的“跳槽”也是
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让公务员的“跳槽”融入到正常的流动中来,政府需要
思考。
7.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对“公务员跳槽热是喜是忧”这一问题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既指出了公务员跳槽在
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上的好处,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突出强调遵循市场规律的重要性。
B. 材料二认为,社会对待“公务员跳槽热”这一现象应给予理解和包容。材料在分析了公务
员跳槽的原因和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也向用人单位和政府提出了的相应的应对措施。
C. 材料三对公务员跳槽现象原因的分析侧重于为政府提供相应的应对思路,认为政府若能建
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
D. 三则材料都围绕“公务员跳槽”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真实客观的报道,从各自不同的角度
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或意义,读者综合参考可以比较全面地把握新闻事件的价值。
8. 下列对材料三“公务员跳槽热”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越来越多的年轻公务员希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以达到与自身能力和需求相匹配的收入
水准。
B. 国家行政部门的规范动作和严格管理,一方面强化来对公务员行为的规范和限制,另一方
面也取消来公务员的各种实惠。
C. 依法行政、依法用权等慢慢纳入法制化轨道,公务员受到了更多的限制、约束,表现自我
能力和价值得空间变得狭窄。
D. 人们对公务员职业工作的认识回归理性,认识到公务员职业与其他职业相比没有什么特别
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特权。
E. 社会各行业人员一直都在不停地流转、变动,作为行业流动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公务员
的正常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9. 对“公务员跳槽热”现象,材料一和材料二认为会带来哪些问题?它们的分析角度有何不
同?请结合原文信息,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BC
9. 问题:材料一认为会对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公务员服务水平产生负面影响,材料二则认为人
才流失会造成人才短缺问题。角度:材料一是从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角度分析,材料二是从
公务员职业本身的角度进行分析.
【解析】
7. 试题分析:原文“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是中国公务员的‘跳槽’助推器”,选项“若能建
立合理的职业流动机制,就能让公务员融入社会各行业的正常流动中去”过于绝对。
8. 试题分析:A 项,原文只是说“以前很多人认为在国家的行政部门从职既有政治上的功名,
又有经济上的实惠”,选项“取消了公务员的各种实惠”文中没有依据。C 项,“自我能力和
价值的空间变得狭窄”无中生有。
9.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公务员队伍建设和公务员服务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人才流失会造
成人才短缺问题”,然后从社会和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
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
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
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
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求礼,许州长社人。武后时,为左拾遗、监察御史。后方营明堂,雕饰谲怪,侈而不
法。求礼以为“铁鸑金龙、丹雘珠玉,乃商琼台、夏瑶室之比。自轩辕以来,服牛乘马,今
辇以人负,则人代畜”,上书讥切。久不报。契丹叛,使孙万荣寇河北..,诏河内王武懿宗御
之,懦扰不进,贼败数州去。懿宗乃条华人为贼诖误者数百族,请诛之。求礼劾奏曰:“诖
误之人无良边吏教习,城不完固,为虏胁制,宁素持叛心哉?懿宗拥兵数十万,闻敌至,走
保城邑,今乃移祸无辜之人,不亦过乎?请斩懿宗首以谢河北。”懿宗大惧,后尽赦其人。
当是时,契丹陷幽州,馈輓屈竭,左相豆卢钦望请停京官九品以上两月奉助军兴。既奏,求
礼进曰:“天子..富有四海,何待九品奉,使宰相夺之以济军国用乎?”后曰:“止。”久视..
二年三月,大雨雪,凤阁侍郎苏味道等以为瑞,率群臣入贺。
求礼让曰:“宰相燮和阴阳,而季春雨雪,乃灾也。果以为瑞,则冬月雷,渠为瑞雷邪?”
味道不从。既贺者入,求礼即厉言:“今阳气偾升,而阴冰激射,此天灾也。主荒臣佞寒暑
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使天有瑞何感而来哉?”群臣震恐,后为
罢朝。然以刚正故,宦龃龉。神龙初,终卫王府参军。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使天有瑞/何感
而来哉
B. 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使天有瑞/何感
而来哉
C. 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使天有瑞/何感
而来哉
D. 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使天有瑞/何感
而来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轩辕”是中国第一帝王黄帝,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被尊为中华“人文始祖”。
B. “河北”是古代地名,指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与现在的河北省是同一行政区域。
C. “天子”是帝王的称谓,古代帝王认为他们的政权是受命于天而建立的,神圣不可侵犯。
D. “久视”,唐代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求礼不畏强权,敢于指出别人的错误。面对武后修建明堂,他敢于指斥其奢侈而不合法,
结果,武后停止了建造。
B. 王求礼坚持正义。在武懿宗逐条陈奏、请求处死被贼逼迫协从的数百家汉民时,他敢于替
他们说话,武后最终赦免了百姓。
C. 由于王求礼的坚持,武后最终否决了左相豆卢钦望的停发九品以上京官两个月的俸禄来赞
助军用的请求。
D. 王求礼反对苏味道等人认为天降大雪是吉祥征兆的说法,并在祝贺的群臣面前与苏味道据
理力争,但苏味道不理会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懿宗拥兵数十万,闻敌至,走保城邑。
(2)群臣震恐,后为罢朝。然以刚正故,宦龃龉。
【答案】10. A 11. B 12. A
13. (1)武懿宗拥兵数十万,听到敌人到来,就逃跑到城池死守
(2)群臣震惊恐惧,武后也为此罢朝。然而因其刚正的缘故,官员与之格格不入。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
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
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
“戎狄”是一词,中间不能断开;根据句式对称,“正官少”和“伪官多”的中间要断开;
“百司”应作“非贿不入”的主语,再结合本句意思:主上荒淫臣下奸佞,寒来暑往失去顺
序,戎狄祸乱中华,盗贼频繁起事,正官少,伪官多,各部门不贿赂就不让入门,假使天有
祥瑞,那又是感念什么而来的呢?”。句子可以断开为:主荒臣佞/寒暑失序/戎狄乱华/盗贼
繁兴/正官少/伪官多/百司非贿不入/使天有瑞/何感而来哉。故选 A。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
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
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 B 项,“与现在的河北省是
同一行政区域”说法错误,古代的“河北”指黄河以北,与现在的“河北省”不是同一概念。
故选 B。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可使用假设法与
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A 项,对应“上书讥切。
久不报”语句。由此可知“武后停止了建造”属无中生有。故选 A。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
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
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走”译为“逃跑”,“保”
译为“守,死守”。(2)句中:“后为罢朝”省略句,译为“武后也为此罢朝”,“以”译
为“因为”,“龃龉”译为“互相抵触,与之格格不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
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王求礼,许州长社人。武后时,为左拾遗、监察御史。当时武后正在营建明堂,雕饰繁
复奇异,奢侈而不合法。王求礼认为“这座金龙玉凤、富丽堂皇的明堂,简单可以与商纣王
的琼台,夏桀王的瑶室相提并论了,并不是古人所说的居住在茅屋里来治理天下。从轩辕黄
帝以来,人们都是驾着牛车、马车代步,现在你乘坐的车却要许多人抬着,这是把人当畜生
啊”,上书言语激烈、恳切。(武后)很久都没有回复。
契丹反叛,让孙万荣侵犯黄河以北的地区,武后下诏让河内王武懿宗御敌,懿宗胆怯不
敢进军,敌人劫掠了几个州郡后离开了。懿宗竟然上奏列举数百家被敌人牵连的百姓,并请
求处死他们。王求礼上书弹劾说:“受连累的百姓没有好的边境官吏教育他们,城池不完善,
被胡虏胁迫管制,怎么能说他们平素就有反叛之心呢?武懿宗拥兵数十万,听到敌人到来,
就逃跑到城池死守,现在竟然把罪过转移给无辜的人,这不也是有过错的吗?请将武懿宗斩
首来向黄河以北的地区的百姓谢罪。”武懿宗非常害怕,武后全部赦免了那些人。
在这时候,契丹攻陷幽州,后勤补给匮乏,左丞相豆卢钦望请求停止京城九品以上的官
员两个月的俸禄来帮助军队作战。王求礼说:“你有优厚的俸禄,刚好可以停止,依仗俸禄
生活的人可怎么办呢?”豆卢钦望拒绝,不答应。豆卢钦望把此事上奏后,王求礼越阶而上
进言说:“天子富有四海,为什么这样对待九品官的俸禄,让宰相强行夺取来救济军国之用
呢?”姚寿说:“秦、汉都有回收税金来辅助军事的做法,王求礼不识大体。”王求礼回答
说:“秦、汉使天下虚弱来边境战争服务,你为什么要让陛下仿效他们?”武后说:“停止
这件事。”
久视二年三月,下大雪,凤阁侍郎苏味道等人认为这是祥瑞,就率领群臣进宫祝贺。王
求礼责备他们说:“宰相调和阴阳,但是春末下雪,这是天灾。如果认为这是祥瑞,那么冬
季打雷,它就是瑞雪了吗?”苏味道不同意。祝贺的人已经入宫,求礼就厉声说:“现在是
阳气蓬勃上升时期,却阴冰喷射,这是上天降下的灾祸啊!主上荒淫臣下奸佞,寒来暑往推
动顺序,戎狄祸乱中华,盗贼频繁起事,正官少,伪官多,各部门不贿赂就不让入门,假使
天有祥瑞,那又是感念什么而来的呢?”群臣震惊恐惧,武后也为此罢朝。然而因其刚正的
缘故,官员与之格格不。神龙初年,死于卫王府参军任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军中乐
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刁斗①,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注】①刁斗,古代军中用具,铜制,白天可以做饭,夜间用来打更。
14. 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
杀的氛围。
B. 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
兵守卫在隘口。
C. 诗中的将军不仅藐视敌人,认为“虏畏不敢犯”,还用“射麋捕鹿”这种畋猎方式来激发
将士们的杀敌豪情。
D. 诗人对女乐歌舞场面不着一字,却通过将军的沉醉、赏赐,让读者去想象,不从正面着笔,
却能尽得其意。
E. 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而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
谨,脉络分明。
15. 本诗表现来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C 15. ①诗人表达了对“将军”不顾边境安危和士兵死活、一心贪图享乐
的丑恶行径的强烈愤慨,同时对戍边士卒的悲惨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意思答对即可)②
诗作开头两句交代军营的环境,中间六句围绕“乐”字展开,集中写将军纵酒作乐、赏赐无
度,为下文作铺垫。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将军转向士兵,由写乐转而写悲。一面是士兵驻
守隘口、枕戈待旦,一面是将军玩忽职守、大意轻敌:一面是伴舞助兴的歌女可以随便得到
“彩缣百段”的赏赐,另一面是“血战人”无钱买药疗伤。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自
身强烈的思想感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B 项,“与战士同甘共苦”“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错。C 项,“自信虏畏不
敢犯”是自以为是,盲目轻敌;“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不妥。
15.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贵重”“夜夜发兵”“行酒”“支女乐”“血
战”“人无钱”分析对“将军”的不满和对士卒的同情。手法注意开头的环境描写和“将
军”与“士兵”的处境的对比。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
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
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
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贵重”“夜夜发兵”“行酒”“支女
乐”“血战”“人无钱”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_________,_________。”修养最高的人才能达
到“物”“我”两忘得境界。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因为“_________,_________。”从而造成“门前冷落
车马稀”,“_________”的结局。
【答案】 (1). 神人无功 (2). 圣人无名 (3). 弟走从军阿姨死 (4). 暮去朝
来颜色故 (5). 老大嫁作商人妇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
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
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
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功、名、暮、嫁、作。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
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大学毕业后的短短两年时间里,他就从一位普通员工成了管理数百人的部门经理,这令
曾经的同学侧目而视....。
②近日,俄美关系发展再现波澜,美国国会众议员再提制裁俄罗斯的法案,俄罗斯舆论对比
却表现得不以为意....。
③现代社会需要团队意识,当个人和集体紧密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做到三人成虎....,个人的
价值才会得到最大实现。
④最近,一则女子带男友回家见父母,不想却开门揖盗....,男子趁人不备窃取财物,最终被判
处刑罚的新闻在微信圈广为流传。
⑤在小儿子的眼里,父母的爱情平淡得不能再平淡,但在别人看来,陈桂英夫妇面对人生困
境始终相濡以沫....,着实令人感动。
⑥在海南发展史上,有不少“外来者”为海南教育处心积虑....,如北宋时曾担任琼州府学教授
的古革,就是琼北教育的先行者。
A. ①②⑤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全都不正确的一项”,
①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不和语境。②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
心上。表示对对事抱轻视态度。符合语境。③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
比喻谣言重复多次,就能使人信以为真。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此处望文生义。④开门
揖盗:开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招来祸患。符合语境。⑤相濡以沫:比喻一同在困
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符合语境。⑥处心积虑:形容蓄谋已久,费尽心思。
含贬义,此处感情色彩不对。故选 B。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电影选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等四个历史片段,构建起了影片的结构和场景,为我们
讲述了一支具有革命信仰的军队。
B. 根据刚刚发布的 2017 年全球乳业排行榜显示,中国乳企伊利、蒙牛双双跃居榜单前 10 强,
刷新了中国乳企在全球乳业中的位置。
C. 经过前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努力,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已达 90﹪,但
学前、高中和高等特殊教育发展整体相对滞后。
D. 数字内容产业应当坚持“内容为王”的第一要求,坚持数字产品是文化产品的核心定位,
认清角色、找准方向、精准发力、把好脉搏。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的一句”,A 项,
成分残缺,缺少“讲述”的宾语中心语,可在结尾加“的诞生历程”;另,“构建”句偷换
主语为“四个历史片段”。B 项,句式杂糅,“根据…”和“显示…”两个句式糅合在一起,
任意保留其一。D 项,语序不当,“认清角色、找准方向、精准发力、把好脉搏”语序不当,
应为“找准方向、认清角色、把好脉搏、精准发力”。故选 C。
19.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 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了,我们损失的 ② 是一门技艺, ③ 重要的是失去
了寄寓其中的宝贵智慧和精神血脉,非遗 ④ 大多是传统社会的产物,但它们在当代社会
中依然有着一定的生命力, ⑤ 将其与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 ⑥ 更好地活在
当下。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即使 不止 也 但是 无论 就能
B 如果 不只 更 虽然 只有 才能
C 纵然 不只 却 反而 只要 还能
D 假如 不止 最 尽管 抑或 才能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关联词能力。题干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一组”,
第①处根据语境这里应是假设关系,应填“如果”,故可排除 A 项。第③处表示的是递进关
系,这里应填“更”,故可排除 C。第⑤处应是必要条件关系,应填“只有”,所以排除 D 项。
故选 B。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
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①__;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
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②__,
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③____,因为底线实施人
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答案】 (1). ①自己才能生存 (2). ②不侵犯别人的利益 (3). ③但底线却
不能缺失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
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
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
21. 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是“好处不能让给外人”。肥水流入自家田虽然能增加自家
田地的肥力,但是流入过多也会带来土壤板结、庄稼成熟推迟等问题,还可能引起庄稼倒伏。
一旦引起倒伏,势必造成减产和血本无归。现在,很多人提倡“肥水兼顾外人田”,这样就
可以避免发生倒伏,而且只要提倡“肥水兼顾外人田”,就能避免土壤板结、庄稼成熟推迟
等问题。让肥料均衡使用,土壤养分比例适当。
①庄稼倒伏不一定会造成血本无归。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提倡“肥水兼顾外人田”并不一定能避免庄稼倒伏的发生。 (2).
③不是提倡“肥水兼顾外人田”就能避免土壤板结、庄稼成熟推迟等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仿写等语言运用表达的能力。解答时,需要认真审题,尤
其仔细阅读所给的语段,明确①句的表达方式,然后再从文段中找出推断错误的地方,从而
得出答案。题目中所给①句是针对“一旦引起倒伏,势必造成减产和血本无归”而言,另外
两处有问题的语句分别是“提倡‘肥永兼顾外人田’,这样就可以避免发生倒伏”“只要提
倡‘肥水兼顾外人田’,就能避免土壤板结、庄稼成熟推迟等问题”,推断存在的问题为“就
可以”“就能”,不是必然关系。因此答案可以定为:提倡“肥水兼顾外人田”并不一定能
避免庄稼倒伏的发生;不是提倡“肥水兼顾外人田”就能避免土壤板结、庄稼成熟推迟等问
题。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陈道明在准备出演话剧前,因高烧持续不退,打着点滴也无济于事后,被迫临时
取消演出。他说::“这么冷的天,不演对观众来说太残酷了。”于是在另一位主演的搀扶下,
极度虚弱的陈道明坚持亲自登台并不断向观众鞠躬道歉,险些跌倒。不少观众拥至台前喊道:
“我们理解,陈老师快回去休息吧。”所有观众都毫无怨言且井然有序地退场。事后,人艺
表示将为持票观众安排另一时段的演出或现场办理退票。除了有观众赶回外地等特殊情况退
掉了 33 张票外,其余近 900 名观众均未退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
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理解源于沟通
生活中难免有意想不到,难免有分歧或摩擦。此时,若缺乏真诚沟通,缺少一份理解,
后果可想而知。
著名表演艺术家陈道明突发高烧不退被迫取消话剧演出,然而他理解观众失落的心情,
坚持登台鞠躬致歉;同时,观众理解、体谅陈道明的难处,有序退场且毫无怨言。
这便是理解的力量。相互的理解避免了一场“900 名观众大闹人艺”的麻烦。并且,相互
的理解,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增加了艺术家与观众的感情,造就了一种感人的和谐。
在我看来,理解源于沟通,源于人们彼此真诚的交流。
是的,有时候解释、致歉不一定有用,但不“解释”一定没用。万隆会议上,面对台下
亚非各国的唏嘘,周恩来选择打开天窗说亮话:“我们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和平的,而不是来
吵架的。”求同存异让亚非各国了解、进而理解了我们的社会制度以及寻求和平发展的真诚。
沟通让理解变得容易。理解之于生活,之于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理解也并非遥不可
及,只要你去和他人真诚交流。
沟通离不开真诚。正如男孩总喜欢善解人意的女孩,学生总喜欢理解自己的老师,员工
总喜欢宽容大度的上司,因而,才会有家庭的和睦,班级、单位、社会的和谐。每一个人都
渴望被理解。我们在要求被理解的同时,首先应该拥有一颗理解他人的平和、真诚之心才对。
现今,我们常常见到“构建和谐社会”之类的宣传标语。和谐包括许多方面,但最基本
最重要的一方面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理解,这个
社会就一定和谐。而相互理解的前提不就是有良好的沟通吗?
陈道明、北京人艺能从观众角度考虑,而不只是出一个“因主演生病取消演出,请观众
见谅”的冷冰冰的告示了事,这才避免了自己经济上的损失,更获得了德艺双馨声誉上的加
分!沟通让观众理解,让观众甚至选择不退票来支持人艺和艺术家。由此可见,理解多么重要。
我们太需要相互理解了。理解他人,让他人理解自己,多一份真诚的沟通,收获一份信
任与感动,这样,社会上就会理解之花盛开,和谐之风拂面。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