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本纪
编写人:宋春燕 审核人:张晓萍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司马迁笔下刘邦这一人物形象。
2、认识体会《史记》中“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3、感悟文本,领略《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
4、了解司马迁首创的互见法。
二、知识链接
互见法,它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彼此互补。作用是多方面的:互见法详此略彼,叙述史事条理分明,避免重复;互见法正名实,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一个好方法;互见法两传存疑,广载异闻,以备参考。
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不虚美,不隐恶”,就是记叙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仅善恶必书,而且恰如其分;对“善”不虚张,对“恶”不隐讳。
司马迁记叙历史事件和人物,一般不做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讲清人物言谈行事,以及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如本文写刘邦,他既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和处理问题的才干;又有奸诈圆滑、不讲信义的性格毛病。
“不虚美,不隐恶”,不仅要求史家作史要有根有据,全面系统地直书史事,而且要求史家具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和气魄。
三、课前预习
1、你认为高祖是个怎样的人?
2、什么是互见法?
3、谈谈“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四、典型例题
(一)熟悉情节,疏通课文。
1.纪传体是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给一个人物写传记该写哪些内容?
2.节选部分记叙了刘邦哪些主要事件?
第一部分(1-4):在沛县时的事情
第二部分(5-17):称帝前的事情
第三部分(18-20):称帝后的事情
3.1-4段主要记述了哪些情节?
明确: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
4.称帝前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明确: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
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分封诸侯,刘邦决策东进,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5.称帝后主要写了哪些情节?
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高祖之死。
6.刘邦取得天下的原因?
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
(二)探讨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刘邦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消除了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在军事策略方面,措施得当。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他能够正确使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这是他统一全国的成功之处。他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改错。
在作者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把他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还写了刘邦性格上的缺点及流氓无赖行径。
(三)艺术手法
1. 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记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的过程,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方法展现给读者的。如写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时,对项羽军队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队,除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过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惠,秦军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显出来了。
2. 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
讽刺是用尖锐而诙谐的语言对假丑恶的东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谴责,目的是通过讽刺对假丑恶的否定,达到对真善美的褒扬。讽刺的方法在《史记》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高祖本纪》中主要是状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加以讽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说父亲当年说错了,以此嘲弄太上皇,从而达到了作者要暴露刘邦性格中所存在缺点的目的。
3. 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细刻,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高祖本纪》就写了赊酒、诈言“贺钱万”、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作者所写细节,总是从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加以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物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4.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由于各人的出身、经历、教养、思想等不同,所以每个人的说话内容、特点、口气也是不一样的。司马迁能够准确地写出每个人的独特语言,使人听其声而知其人。如,刘邦早年观看秦始皇时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这是感叹、羡慕的口吻,符合刘邦当时处于一个平 民的身分。写郦食其,见刘邦,长揖,曰:“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活现一个狂放不羁而又胸有妙计的说客形象。
五、课堂反馈
六、课后练习
课本文言现象总结
疏通1-4段
特殊句式: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判断句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 省略句、状语后置
高祖常繇咸阳 省略句、状语后置
迎之门 省略句、状语后置
引入坐 省略句
词类活用:
怪之(以……为怪,意动用法)
及见怪(奇怪的现象,形作动)
因家沛焉(安家,名作动)
坐之堂下(使……坐。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使与一般人不同)
古今异义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 )
疏通5-7段字词
字义: 沛公引兵西(向西进发 名作动)
降章邯 (使……投降,使动用法)
分王关中( 名作动,封王 )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名作动,封王 )
先入关中者王之( 使动用法 使……为王 )
特殊句式:遇彭越昌邑 省略句、状语后置
昌邑未拔 被动句
与偕攻开封 省略句
诸将过此者 定语后置
啖以利 状语后置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状语后置
系颈以组 状语后置
降轵道旁 状语后置
古今异义
诽谤
约束
疏通8-14段。
字义:今则来(如果)
无内诸侯群(同“毋纳”)
沛公然其计(认为……对)
令项伯欲活张良(使……活)
沛公从百余骑(使……从)
乃详尊怀王为义帝(同“佯”)
军吏士卒皆山东之人也(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区域,古今异义)
不如决策东乡(同“向”)
深堑而守之(挖壕沟,名作动)
特殊句式:项羽乃号为雍王 省略句
怀王者,吾家项羽所立耳 判断句
何以得主约 宾语前置
疏通15-17段。
字义: 空言虚语,非能守也(把守、把持)
大王起细微(平民,卑微的身份,形作名)
臣等以死守之(坚持)
有功者害之(嫉恨)
连百万之军(统率)
高祖欲长都洛阳(定都,名作动)
特殊句式:空言虚语,非能守也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8-20段
古今异义:无赖
课外延伸
一、阅读课文2-4段,完成后面题目。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事:从事
B.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竟:尽,终了
C.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善:交好
D. 吕公者,好相人 好相人:喜欢结交别人
2、下列句中加点横线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隆准而龙颜 B. ①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
②黑质而白章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①高祖为亭长 D. ①此非儿女子所知也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成反复子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3、下列句子全都表现高祖与众不同的一组是( )
①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②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③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④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 ⑤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⑥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
A. ①③④⑥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⑤⑥ D. ①③④⑤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沛公然其计,从之。十一月中,项羽果率诸侯兵西,欲入关,关门闭。闻沛公已定关中,大怒,使黥布等攻破函谷关。十二月中,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项羽乃止。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会项伯欲活张良
(2)沛公然其计,从之
(3)沛公从百余骑
2、翻译下列句子。
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
译文: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俱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喧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③喧(xuā
n):喧哗。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1、对下列三句话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使为参乘,典护军 ②今又从吾游 ③汉王乃谢
A. ①做模范 ②游玩 ③道歉 B. ①做模范 ②交往 ③道歉
C. ①掌管 ②交往 ③道歉 D. ①掌管 ②游玩 ③道歉
2、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句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子之居楚何官 ③平,反覆乱臣也
②陛下何暇用之乎 ④陛下所问者,行也
A.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
B. 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C. 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
D. 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平“能言善辩”的一组是( )
①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
②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③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
④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⑤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⑥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A. ①③⑤ B. ①②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5、下列对本文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王受绛侯、灌婴等影响,怀疑陈平,陈平解释有理,才得到汉王信任。
B. 陈平能言善辩,深得汉王信任。汉王能力排众议,重用陈平。
C. 陈平靠能言辩取得汉王信任,诸将对他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D. 陈平为人品质不良,但由于善于狡辩,因而取得汉王信任。
答案
一、D(善于看相) A (B. 代词,指他,代词,指自己的。C. 作为,被。D. 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的情况,处所) A
1. C 2. B 3. D (A. 逃跑 B. 男子 C. 事奉) 4. D 5.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