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东海外国语学校 09—10 学年度第一学期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2009-10-8
一、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缄.口 犍.牛 信笺. 草菅.人命 西学东渐.
B、驾驭. 与.会 熨.帖 卖官鬻.爵 生杀予.夺
C、忸怩. 霓.虹 拘泥. 销声匿.迹 逆.来顺受
D、断碣. 诘.问 拮.据 孑.然一身 佶.屈聱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们对此人不了解,但我们对他的底细一目了然....。
B.下乡前两天,党委又组织我们学习党的有关文件,使大家明确党的农业政策,做到胸.
有成竹...。
C.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
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D.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反走私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很好地深人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
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
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 B 等成分,被皮肤吸收
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
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4、按照下面的句式,再写两个句子,与之组成排比句,表达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4 分)
例句:有蓝天的呼唤,就不能让奋飞的翅膀在安逸中退化。
仿写:
(1)
(2)
5、读下面句子,完成(1)(2)题。(5 分)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
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做出惊人的让步。
(1)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做出了让步?(2 分)
(2)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意思明白,不得改变原意。(3
分)
2
二、文言文阅读(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苏武传(节选)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
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鞮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遗武以中郎将使持节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緱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
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怒卫律,常能为汉伏
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
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
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剌。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
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
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
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
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
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见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7、下名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项是( )(分)
例句:空以身膏野草
A、欲因此时降.武
B、单于壮.其节
C、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D、其一人夜.亡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
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
二的崇高气节。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 分)
(1)汉亦留之以相当。
(2)见犯,乃死,重负国。
3
(3)何以汝为见?
三、古诗鉴赏(8 分)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秋泉 薛涛
冷色初澄一带烟,幽色遥泻十丝弦。
长来枕上牵情思,不使愁人半夜眠。
(1)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泉的,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它的什么特点?(4
分)
答:
(2)从内容上看,这首诗歌应该属于哪一类?你认为这首小诗凸显了古典诗歌创作中的
什么传统?试简要分析。(4 分)
答:
四、名句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究天人之际, , 。(司马迁《报任安书》)
(2)真的猛士, , 。这是怎样的哀
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李密《陈情表》)
(4)明月松间照, 。(王维《山居秋暝》)
(5)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五、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5 题
为洗尘心寻碧水
老实说,这个标题并非我自己的灵感,其实是网上聊天时网友给我出的对联的上句,
当时无非是试探我的才情。说真的,那段时光,我觉得自己很俗气,整日浑浑噩噩,情绪
也无非是无聊,甚至毫不在乎在网上大把地挥霍光阴。但是这个句子跳进眼帘,突然击中
我久已麻木的神经,让我于浮尘迷惘之中,渐次苏醒。
我在苏北的乡村中学教书,十几年“一支粉笔写春秋”的日子匆匆滑过,虽然磨练得
4
也可以将课堂演绎得颇为生动甚至有时感觉自己小有名气,但到底没有什么大的成就感。
期间换过几所学校,无非是从初中到了高中,从乡镇到了县城,生活并无质的变化,感觉
自己的翅膀束缚于一方低低的天空,始终难以超越那曾经的梦。越过三十的门槛不过三两
年,竟颓废得似乎沧桑阅尽,精神也恍惚虚空了。
那天下午,我例行公事地处理一些教案作业,离下班时间还早,又打开 QQ,想找几
个网友排遣一下心情。不少人挂在上面,但似乎都不像往日那样搭理我。兴味索然之下,
正准备偷偷玩一会游戏。这时,一个头像不停跳动,打开一看,是这样的一行字样:“为
洗尘心寻碧水,你是教语文的,帮我对对下句好吗?”语言礼貌而谦卑,但给我触动的不
是她的态度,而是那个脱俗的句子。我不禁对着屏幕陷入了沉思。
我考虑最多的并不是对联的下句,而是我被世尘濡染,浮躁粗糙甚至可以说是鄙俗的
心。那个对联难不倒我,这,我很确信,但我没有回复她,我在追问我自己:我的心是否
已落尽真淳?我又何曾再与一汪碧水亲近?我曾经追寻的脚印失落在哪里?工作算是安
稳,家庭算是温馨,同事朋友之间的交往也算从容,一切似乎四平八稳,可是,我的心为
什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
那次,和久违的师范同学小聚,连我一共三人,另两个,一个是我高校时候的宿舍兄
弟,一个是和我当年一样为诗歌中毒颇深的才女老乡,席间,本不胜酒力的我喝下几杯辣
酒,不知说了些什么有关分别以后的话,但我捕捉到了两位同学看我的眼神。我知道我是
喝醉了,我也确信,他们一定在想眼前的同窗为什么变得如此俗气,失去了当年的诗心。
说了些什么,我确实再也回忆不出,但我知道我的酒杯荡漾着杂质,被看得分明,我迷失
了自我,也失落了他们祝福和期待的心。那次,我醉了,我这样安慰自己。那次,我没醉,
我的灵魂还醒着。
少年的心,为什么躲不开岁月的风霜,挡不住世俗的灰尘?
当年怀着泥土般朴实而忠诚心愿走进师范的大门,曾一遍遍铭记着着陶先生“不带半
根草去”的恩训,可审视此身,我坚守“初衷不改“的诺言了吗?诚然,我没有离开三尺
讲台,也没有走出小城,可是我到底是无可逃避地陷入滚滚红尘:昔日同学生意做大,发
了,回家里总要和妻子一起感慨不已;和自己一起工作的同事,平时一向被自己暗暗看低,
竟也一朝做了领导,装腔作势地开始吓人;一度埋怨自己贡献很多,但评优评先却没个标
准……
网友不经意的一句话,击中了我心底最怕袒露的部位,“为洗尘心寻碧水”,多么诗意
的一句话!心尘几多?何处追寻?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尝试着坐下来,重新慢慢审视自己,蓦然发现,我平日的生活,
其实荡漾过许多碧水:刚工作的时候,短短几日,赢得全班弟子的亲近,校长也投以赞许
的目光;学校联欢会上,我担纲主持,精彩的串词激起绽放的青春;劳累之余,回到家中,
妻子已摆上热饭;儿子背古诗时的声音和他的眼睛一样清澈动人……想起了泰戈尔的诗句
——我的花篮是空空的,可我对鲜花却视而不见?是的,明明身边满溢着一汪汪碧水,为
什么却让心灵蒙上了灰尘?
我欲归去,何处追寻?碧水悠悠,洗尽凡尘!清风一缕,明月一轮,足以除去浊气;
人生的花园中,每一个花朵都可以谛听到温暖而诗意的声音。
今夜,又一次回首往事,枯落的心叶终于被一汪汪碧水渐渐浸润,我含着微笑和别样
的心情,给那个和我一样教书的才女同窗发去短信,也将这半副对联发送给她,打探一下,
红尘中的她是否也会和我一样蒙过俗尘,也有一颗寻觅碧水的心。
(2008-9-24 夜于东海外国语学校)
5
12、联系该文,说说“为洗尘心寻碧水”这句话中的“尘心”、“碧水”分别指什么?
(4 分)
答:
13、联系全文来看,文中的“我”经历过怎样的心路历程,请简要概括。(4 分)
答:
14、
(1)文中画线句子中的“醉”和“醒”是否矛盾?作者这样说,是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3 分)
答:
(2)根据文章的标题及其意境,试对出对联的下句:(3 分)
为洗尘心寻碧水; 。
15、文章的结尾有何特点?试从结构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6 分)
答:
六、现代文阅读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
得再选做另一类内的小题。(18 分)
甲、阅读下文,完成 1—4 题。
高崧墓志与《兰亭序》
沈国仪 陶冠群
日前,南京东郊东晋名臣高崧墓葬有重大发现,其中出土的两方珍贵的楷书字体砖质
墓志,重新引发了 60 年代就王羲之《兰亭序》真伪之辩的话题。这两方楷书实证资料,
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
句号。
东晋名臣高崧卒于公元 366 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 355 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 361 年,
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日前发掘的高崧墓中出土的两方墓志,上书“晋侍人、建
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
墓中还出土了铜砚、墨等书写用具,说明书法在当时已比较流行。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
6
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
在与高崧同时代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最为
著名,因而,《兰亭序》的真伪之争也最令人关注。据史载,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王
羲之与 42 位朋友到山清水秀的山阴兰亭(今浙江绍兴市郊),饮酒赋诗 26 首,最后由王
羲之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了脍炙人口的《兰亭序》,全文 28 行,324 字,字
字精妙。王羲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十分珍惜,并作为传家之宝,直传到七世孙智永禅师的
弟子辨才手里时,那已经是唐代了。唐太宗得到后,十分高兴,让人临摹了多本,分别赐
给太子、诸王、近臣,从此《兰亭序》摹本散落人间,而真本则被唐太宗殉葬昭陵。这就
是《兰亭序》的传说。
首次对王羲之《兰亭序》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郭沫若。他根据当时 60 年代南京出
土的东晋之兴之夫妇、谢鲲等墓志均为隶书字体这一事实,推断晋代根本没有成熟的楷书、
行草,特别是王兴之是王羲之的族亲,可见,《兰亭序》应属伪作,现存王羲之草书是否
真迹摹本,也值得怀疑。但这一观点引起了南京著名书法家高二适的反对,他认为现存《兰
亭序》应为王羲之真迹摹本,不仅因为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传说和故事,而且流
传至今的许多碑帖摹本也可证明楷书字体在六朝已经形成,并趋向成熟。由于高二适的声
望远不及郭沫若,观点不能发表,高老就把文章交给他的老师、国学大师章士钊,章士钊
又呈给毛泽东主席。毛主席还专门作了批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这场学术争论影响很
大,但双方争执不下,最后郭沫若说:“还是以后等考古发现吧!”
今天,东晋高崧墓志的出土,为《兰亭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句号。
1.下列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高崧墓志的字体是由隶入楷的转变时期的字体,对研究中国书法史很有价值。
B.郭沫若认为《兰亭序》应属伪作,这种观点的提出是没有根据的。
C.文中引毛泽东“笔墨官司,有比无好”,表明书法家毛泽东很关注这场论争。
D.60 年代学术界存在着压制不同观点的现象,作者对这种现象是不满的。
E.文字记载和实证资料都表明我国东晋时期已经出现了楷书。
2.高崧墓志的出土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请写出两点。(4 分)
(1)
(2)
3.第三段中有“据史载”和“这就是《兰亭序》的传说”的说法。请概括出“史载”和“传说”
的内容(6 分)
(1)“史载”的内容是
(2)“传说”的内容是
7
4.书法家高二适反对郭沫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4 分)
答:
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消费=享受?
我讨厌形形色色的苦行主义。人活一世,生老病死,苦难够多的了,在能享受时凭什
么不享受?享受实在是人生的天经地义。蒙田甚至把善于享受人生称作“至高至圣的美
德”。
然而,怎样才算真正享受人生呢?对此就不免见仁见智了。依我看,我们时代的迷误
之一是把消费当作享受,而其实两者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并不想介入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
的争论,因为那是经济学家的事,和人生哲学无关;我也无意反对汽车、别墅、高档家具、
四星级饭店、KTV 包房等等,只想指出这一切仅属于消费范畴,而奢华的消费并非享受的
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
当然,消费和享受不是绝对互相排斥的,有时两者会发生重合。但是,它们之间的区
别又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走马看花式的游览景点只是旅游消费,陶然于山水之间才是大
自然的真享受;用电视、报刊、书籍解闷只是文化消费,启迪心智的读书和艺术欣赏才是
文化的真享受。要言之,真正的享受必是有心灵参与的,其中必定包含了所谓“灵魂的愉
悦和升华”的因素。否则,花钱再多,也只能叫做消费。
以为消费的数量会和享受的质量成正比,实在是一种糊涂看法。塞涅卡说得好:“许
多东西,仅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我们
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另一方面
呢,正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花钱买来的东西,便忽略了不用花钱买的享受。“清风朗月
不用一钱买”,可是每天夜晚守在电视机前的我们哪里还想得起它们?“何处无月,何处无
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在人人忙于赚钱和花钱的今天,这样的闲人更是到哪里去
寻?
那么,难道不存在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了吗?不错,人有一个肉体,这个肉体也
是很喜欢享受,为了享受也是很需要物质手段的。可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人
的肉体需要有被其生理构造所决定的极限。殷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但他自己只有
一只普通的胃;秦始皇筑阿房宫,“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但他自己只有五尺之躯。
多么热烈的美食家,他的朵颐之快也必须有间歇,否则会消化不良——每一种生理欲望都
是会餍足的,并且严格地遵循着过犹不足的法则。山珍海味,挥金如土,更多的是摆阔气;
藏娇纳妾,美女如云,更多的是图虚荣。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直接的物质享受,
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欣喜,败家子挥霍财产时的那份痛快。凡此种种,都已经超
出生理满足的范围了,但称它们为精神享受未免肉麻,它们至多只是一种心理满足罢了。
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
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定的信仰,关
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动得有意义的鲜
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
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
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
8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 分)
A.作者从否定苦行主义入手引出自己对于“享受”的态度,并借蒙田对“享受”的推重来
彰显自己的认识。
B.是否应该有汽车、别墅、高档家具、四星级饭店等奢华消费,只是经济学家们探讨
的问题,与人生哲学无关。
C.某种阅读或旅游行为,可能被归入消费,也可能被归入享受,归类的依据就是看阅
读者或旅游者是不是花了钱。
D.“纯粹肉体的、物质的享受”,其实只是一种心理满足,还不能达到精神享受的层次,
因而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享受。
E.作者将“享受”放在包含有“灵魂的愉悦和升华”因素的范畴中加以认识,与对“消费”
的分析对照行文,针砭世事,引人思考。
2.作者为什么会认为“把消费当作享受”是“我们时代的迷误”?(6 分)
3.塞涅卡的话,表达了什么意思?作者在行文中借用塞涅卡的话,有什么效果?(4 分)
4.文中“幸福感”、“快感”以及“优越感”所分别对应的生活内容与作者要“真正享受人生”
的认识之间有何关系?(4 分)
七、作文:(70 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香浓的咖啡触到舌苔是苦的,激动的泪水流到嘴角是咸的,受了委屈鼻子里面酸酸的,
得到夸赞心中是甜甜的…… 生命中到底能体会多少种滋味?我们不可得知。然而,我们
明白每一种滋味都是生活的给予。
请以“滋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
不少于 800 字。
9
东海外国语学校 08—09 学年度第一学期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答题纸
一、(18 分)
1、 2、 3、 (每题 3 分)
4、(4 分)
(1)
(2)
5、(1) (2 分)
(2)
(3 分)
二、(共 18 分,每题 3 分)
6、 7、 8、
9、翻译:(1)
(2)
(3)
三、10、(8 分)
(1)
(2)
四、11、(8 分)
(1) ,
(2) ,
(3) ,
(4) (5)
五、(20 分)
12、(4 分)答:
10
13、(4 分)答:
14、答:(1)(3 分)
(2)(3 分)为洗尘心寻碧水; 。
15、文章的结尾有何特点?试从结构和主题方面加以分析。(6 分)
答:
六、选做题...(18 分)
甲、
1、 、 (4 分)
2.(4 分)
(1)
(2)
3.(6 分)(1)“史载”的内容是
(2)“传说”的内容是
4.(4 分)答:
乙、
1、 、 (4 分)
2.(6 分)
3.(4 分)
4.(4 分)
11
参考答案:一、1、A 2、(选 D。A 项“一目了然”是“一眼就可看清楚”,应改
为“了如指掌”。B 项“胸有成竹”是“做事之前已经有了通盘的考虑”,从句意看,应该改为“心
中有数”。C 项“翻云覆雨”是“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与句意不合
3、B (A“反而”使用不当;C“改善”缺宾语,在“缺乏”后缺增加“情况”;D 句式
杂糅,“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改为“都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都是靠电
磁力来实现的”。
4、(1)有大海的呼唤,就不能让搏击的勇气在风雨前却步。
(2)有远方的呼唤,就不能让寻觅的信念在苦闷中消沉。
(句式相似,2 分;内容能够表达积极的人生态度,2 分)
5、(1)美国对中国做出让步。(2)华盛顿对北京施加压力。北京对华盛顿的压力采取了
坚定的立场。对于北京的坚定立场美国做出了惊人的让步。
二、6、A。第一句的"阴"作"相与谋"的状语,是"暗中、私下里"的意思。
7、下名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项是( )
C。例句中的"膏"本是溶化的油脂,引申为肥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给野草施肥的意思。
C 项的"壁"也是名词作动词,驻扎的意思。A 项的"降"是使动,使苏武投降的意思;B 项
的"壮"是意动用法;D 项的"夜"是名词作状词。
8、B。因为他想杀卫律的目的,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这是在谋
取私利,不是什么爱国行为。再则,他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还不以叫做"行动"。
9、(1)汉朝也扣留他们来作抵押。("当"是抵押的意思)
(2)被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见"表被动)
(3)为什么要见你呢?("汝为见"是宾语前置的结构,其中"为"起提宾作用。)
三、(1)答案:从感觉、视觉和听觉等多方面来写(1 分),运用比喻修辞(1 分),表现
秋泉“冷”、“幽”的特点(1 分)。“一带烟”的比喻,带有朦胧意境;“十丝弦”的比喻则
写出了泉美妙的声韵。(1 分)
(2)答案:咏物诗(1 分);触景生情,因秋惹愁;托物言情,传达心声。(2 分)作者先
是描摹泉的形态、声音,而后将秋泉人格化,表现了诗人无限的愁绪。(1 分)
四、名句默写 略
五、1、答案:“尘心”,指的是蒙上世俗观念的心,它失去了年少时的光泽,被世俗功利
束缚,失去了自己价值追求;
“碧水”,指的是生活中不断给你幸福甜蜜以及充实感的生活情节,是涤荡心灵尘埃
的泉水。
2、答案:走进师范,朴实忠诚;工作之初,奉献青春;世俗濡染,心理失衡;幡然
醒悟,重审人生。
3、(1)答案:不矛盾。表现作者发现自己在同学面前暴露庸俗本质的痛苦。说“醉”,是
想掩饰自己的麻木与虚空,说自己灵魂“醒”着,是告诉自己,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沉沦,
变得卑俗,表达了痛苦与无奈之情。
(2)欲除浊气挹清风
4、答案:结构上,首尾呼应,文章开头说自己因为这个句子而“渐次苏醒”,结尾又说枯
落的心叶“渐渐浸润”,结构圆合,浑然一体。
内容上,再次点明中心,启发着人们洗尽心尘,寻觅属于自己的那一汪碧水。含蓄式的结
尾,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由自己而推及到周围人群,深化了意境和主题思想。
六、选做题(18 分)甲、1. D、E(A 项前一分句错,请注意第二段原文的表述
和“但”的作用;B 错,就是依据当时的出土作推断的;C 错,“批示”的内容及引用意图都
表明毛泽东对压制不同观点不满)2.(1)证明东晋已出现楷书这一字体;(2)为《兰亭
12
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提供了旁证。(参考一、二两段末句作答;必须有“旁证”的意思)
3.(1)(史载)说明《兰亭序》的由来;(2)说明《兰亭序》及其摹本的去向。
4.当时就有楷书、行书的记载;流传至今的碑帖摹本。
乙、 1. B C (B 项中所涉及的,在原文中是说“高消费能否促进繁荣”和人生哲学无关;
C 项中“是不是花了钱”有误,应该是“是否有心灵参与”)
2.①一些人认识不到消费与享受完全不是一回事,消费只是物质和肉体需要,享受有“灵
魂的愉悦和升华”;②消费和享受偶有重合时,一些人认识不到消费的数量和享受的质量
不成正比。③在今天,“把消费当成享受”的人太多了。
3.塞涅卡的话,意思是多消费(花钱)可以实现多拥有,但对享受(使用)而言不一
定必要。借用塞涅卡的话,一是从享受(使用)的必要性方面强调多消费并不一定能够多
享受;二是与下文的“另一方面”形成对举(对照),以使对糊涂看法的剖析更全面。
4. “幸福感”是爱心充实的灵魂感受,是“真正享受人生”所追寻的。“快感”是肉体的生
理满足,“优越感”是奢侈生活方式中一种浅薄的心理满足;因此,“快感”和“优越感”所对
应的生活,都不能到达精神享受的高度,达不到作者“真正享受人生”的认识要求。
附文言文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青时因为父亲的官位被任职。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双方多次派
遣使节互相侦探。匈奴先后扣留了汉使十几批人,匈奴使者来汉,汉朝也扣留他们作抵
押。且鞮侯单于刚刚登位,全部送回被扣留的汉朝使者。汉武帝赞赏他明白事理,就派
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旄节出使匈奴,护送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苏武与副中
郎将张胜以及常惠等一百多人一起出发。
匈奴正要派使者送苏武等人回国,适逢緱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谋反,他们
伙同卫律手下投降匈奴的官兵,暗中串通谋划劫持单于的母亲投奔汉朝。虞常在汉朝时
一向就与张胜熟识,就私下里拜访了张胜,说:"听说汉朝的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能替
汉朝用暗设的弩弓杀死他。我的母亲与弟弟在汉朝,希望他们能得到赏赐。"张胜答应
了下来,并送了些财物给虞常。单于外出打猎,只有后妃及王室子弟留在宫中。虞常等
七十余人想趁机发难,当中有一个人在夜里逃走了,告发了这件事。緱王等人都死了,
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个案子。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以前和虞常说的话被揭发出来,
就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弄成这样,这一定要牵连上我。到时被侮
辱才死,就更对不起国家了。"虞常果然牵出了张胜。单于派卫律叫来苏武接受审讯,
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污了国家的使命,即使还活着,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
就举起佩刀自杀。苏武一时气绝,半天才苏醒过来。单于很赞赏苏武的气节,却把张胜
囚禁了。苏武的伤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告诉苏武,共同审判虞常,想趁此机会迫使苏
武投降。卫律说:"汉朝的使者张胜图谋暗杀单于的亲信大臣,该判为死罪。受单于召
募归降的人免罪。"说完,举剑要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手有罪,
你也应当被牵连治罪。"苏武说:"我本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们的亲属,怎能一同
治罪呢?"卫律又举起剑来,做出要杀苏武的样子,苏武的身子连动也没有动。卫律说:
"苏君,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幸运地得到恩典,富贵得像这样。您今日归降匈奴,
明天也会这样。(否则)白白地葬身在荒野给草地作肥料,谁还会知道您呢?"苏武不理
睬他。卫律说:"你通过我的引荐归降匈奴,我与你结拜为兄弟。如果今天不听我的劝
告,以后即使想见我,还会有可能吗?"苏武骂卫律说:"你身为汉朝的臣子,不顾念朝
廷的恩惠,不守信义,背叛国家和亲人,甘愿在匈奴做一个投降敌人的人,为什么要见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