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莎》教案4
加入VIP免费下载

《娜塔莎》教案4

ID:575730

大小:52.5 KB

页数:6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娜塔莎》课堂资料 ‎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了解《战争与和平》的内容和主旨。‎ ‎2、通过文本分析,把握少女娜塔莎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娜塔莎形象分析,了解和掌握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 ‎4、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对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作用。‎ ‎2、对作为圆形人物的娜塔莎这一人物形象的复杂个性的理解。‎ 一、文学常识:‎ ‎1、作家简介:‎ 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思想中充满着矛盾,这种矛盾正是俄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的反映,是一个富有正义感的贵族知识分子在寻求新生活中,清醒与软弱、奋斗与彷徨、呼喊与苦闷的生动写照。他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有人评价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最崇高的作家,是大师中的大师。‎ 代表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2、作品简介:‎ ‎《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它长达一百三十多万字,是列夫·托尔斯泰历经7年艰辛创作的鸿篇巨制,被列宁称为“了不起的巨著”。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着保尔康斯基、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来·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 安德来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安德来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 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 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选文内容为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娜达莎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小说的最后一卷,彼埃尔回到莫斯科。他把自己在战争中的历险经过讲给娜塔莎听。他们互相爱慕起来。1813年,他们结了婚,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 ‎ 二、词语积累:‎ 宅邸dǐ    花翎líng      勋绶shòu    搽chá香粉    皱襞bì     撩liāo一下 ‎ ‎ 三、问题探究:‎ ‎1、整体感知:请你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三个节选部分的主要情节。‎ ‎  (1)舞会前的准备(2)舞会上的幸福(3)为了爱的争吵 ‎ ‎ ‎2、自主探究:不动笔墨不看书,请画出文中对娜塔莎的神态、言行、心理描写,把握人物个性。‎ 情节 心理 性格 舞会前的准备 兴奋、激动、焦急 天真活泼、青春热情 舞会上的幸福 急切羡慕、快乐陶醉 直率多情、单纯虚荣 ‎ 为了爱的争吵 狂喜—恼怒—幸福—惊恐—愤怒—失望 率真浪漫、敢爱敢恨 单纯幼稚、盲目轻信 ‎ ‎ ‎3、次要人物:安德烈形象:‎ ‎ ‎ ‎4、众说纷纭:你喜欢娜塔莎吗?为什么?‎ ‎ ‎ ‎5、思考探究:文中节选三部分的意图?‎ 明确:理解圆形人物 ‎ ‎ 四、体会托翁创作特色:‎ 托尔斯泰最擅长的是将人物放置于背景中,再进行细化的描写,最突出的细节描写是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作者在展示各种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活动的同时,着重写他们在特殊的环境里,在生活发生变故的情况下,在人生的某个关键时刻和紧要关头,在面临重大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斗争。他不孤立地进行心理描写,而把它与客观环境的变化和各种事态的发展的描写紧密结合在一起。‎ ‎ 同时,托尔斯泰“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语)。也就是说,托尔斯泰特别注意揭示不同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斗争的不同表现,善于描述从一种心理状态到另一种心理状态的过渡,说明心理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外国小说欣赏》话题四——人物 ‎ ‎ 一、贴着人物写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创作的命脉,小说的艺术可以说是刻画人物的艺术。‎ 小说塑造的人物大抵有两类:一类是以生活中的某一个人作为原型,在此基础上加工,但创作时并不受真人真事限制;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          写,一是贴着          写。‎ 二、揣摩人物的心理 有的小说侧重从人物心理出发,以描绘人物的心灵世界来描写人物。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                 ,               和               也是一种心理描写手段。‎ ‎ 1、心理描写示例:‎ ‎《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黛玉的心境:‎ ‎“ 黛玉听取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持;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乎何!——想到此刻,不禁泪又下来。”‎ ‎2、幻觉描写示例:‎ ‎ 《简·爱》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尽管被她理智地克制在自己的言行中,却无法控制其在心中的纵横奔涌。当她离开桑菲尔德庄园,逃避那一段令人心碎的爱情,准备接受传教士圣·约翰的求婚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整座房子寂静无声。因为我相信,除了圣·约翰和我自己,所有的人都安息了。那一根蜡烛幽幽将灭,室内洒满了月光。我的心砰砰乱跳,我听见了它的搏动声。突然一种难以言表的感觉使我的心为之震颤,并立即涌向我的头脑和四肢,我的心随之停止了跳动。这种感觉不像一阵电击,但它一样地尖锐,一样地古怪,一样地惊人。它作用于我的感官,仿佛它们在这之前的最活跃时刻也只不过处于麻木状态。而现在它们受到了召唤,被弄醒了。它们起来了,充满了期待,眼睛和耳朵等候着,而肌肉在骨头上哆嗦。‎ ‎“你听到了什么啦?你看见什么了吗?”圣·约翰问。我什么也没有看到,可是我听见一个声音在什么地方叫唤着──‎ ‎“简!简!简”随后什么也听不到了。‎ ‎ ‎ 三、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 ‎ 1、语言也是一种行为 小说《堂吉诃德》中,塞万提斯是这样展示荒唐、莽撞、英勇而又颇具骑士风度的堂吉诃德的:‎ 桑丘说:“您仔细瞧瞧,那不是巨人,是风车;上面胳膊似的东西是风车的翅膀,给风吹动了就能推转石磨。”‎ 堂吉诃德道:“你真是外行,不懂冒险。他们确是货真价实的巨人。你要是害怕,就走开些,做你的祷告去,我一人单干,跟他们大伙儿拼命好了。”‎ 他一面说,一面踢着坐骑冲出去。他侍从桑丘大喊说,他前去冲杀的明明是风车,不是巨人;他满不在乎,横着念头那是巨人,既没有听见桑丘叫喊,跑近了也没看清是什么东西,只顾往前冲,嘴里嚷道:‎ ‎“你们这些没胆量的下流东西!不要跑,来跟你们厮杀的只是个单枪匹马的骑士!”‎ ‎ ‎ ‎2、言行是内心世界的流露:‎ ‎(1)巴尔扎克《守财奴》写葛朗台 未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他要坐在火炉旁边,密室之前。他把身上的被一齐拉紧,裹紧,嘴里对拿依说着:‎ ‎    “裹紧,裹紧,别给人家偷了我的东西。”‎ ‎    他所有的生命力都退守在眼睛里了,他能够睁开眼的时候,眼光立刻转到满屋财宝的密室门上:‎ ‎    “在那里吗?在那里吗?”问话的声音显出他惊慌得厉害。‎ ‎    “在那里呢,父亲。”‎ ‎    “你看住金子!……拿来放在我面前!”‎ ‎    欧也妮把金路易铺在桌—亡,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 ‎    “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 ‎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做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跪在前面,流着泪吻着他已经冰冷的手,可是他看不见。‎ ‎  “父亲,祝福我啊。”‎ ‎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2)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这样描写严监生的:‎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出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 ‎ 四、“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 ‎1、理解“圆形人物”并举例 ‎ ‎ ‎2、理解“扁平人物” 并举例 ‎ ‎ 五、人物在现代小说中的退隐 ‎ 1.古典小说中的人物:个性化。‎ ‎ ‎ ‎ 2.现代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化 示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这个剧的剧情很简单:两个人等待一个叫戈多的人,左等右等就是不来。他们想放弃,又担心一旦放弃,戈多又来了,就前功尽弃了,为此,两个人就相互询问、安慰和鼓励,继续等下来。他们将日复一日地等,月复一月地等,年复一年地等,而那个谁也没有见过的人,也许永远都不会出现。 ‎ 剧中没有对人物进行古典式的刻画,只是耐心地写他们没完没了的等待和没完没了的斗嘴。如果把《等待戈多》的题材由戏剧转化为小说,那么我们看到了同样是这两个没完没了的人,没有特征,没有性格,没有面孔,他们可以是英国人、爱尔兰人、澳大利亚人,或者中国人、美国人。这样一来,在《等待戈多》里面,我们也可以说,主角是“人”,而不是“人物”。‎ ‎ ‎ 补充揣摩 一、揣摩小说作者对人物眼睛的刻画。‎ 例如:祥林嫂、素芭 二、揣摩小说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 例如:《死魂灵》描写泼留希金,这样写道:‎ ‎“从他的脸上,看不出一点特色来。和普通瘦削的老头子,是不大有什么两样的,不过下巴凸出些,并且常常掩着手帕,免得被唾沫所沾湿。那小小的眼睛还没有呆滞,在浓眉底下转来转去,恰如两匹小老鼠,把它的尖嘴钻出暗洞来,立起耳朵,动着胡须,看看是否藏着猫儿或顽皮孩子,猜疑地嗅着空气,那衣服可更加有意思。要知道他的睡衣究竟是什么底子,只好白费力;袖子和领头都非常龌龊,发着光,好像做长靴的郁赫皮;背后并非拖着两片的衣裙,倒是有四片,上面还露着一些棉花团。颈子上也围着一种莫明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是腰带,还是绷带呢,不能断定。但决不是围巾。一句话,如果在那里的教堂前面,乞乞科夫遇见了这么模样的他,他一定会布施他两戈贝克。”‎ ‎ ‎ 三、如何解题:人物形象 重点一:如何概括、分析(赏析)和评价人物形象?‎ ‎1、概括人物形象。‎ 思路:找细节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提炼概括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 表述:找形容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来陈述。‎ 格式:娜塔莎(素芭)是一个                              的人物形象。‎ 注意:不需用材料来分析,只需得出自己的结论。‎ ‎ ‎ ‎2、分析(赏析)人物形象。‎ 先概括:如“贝尔曼是一个                              的人物形象”。‎ 再证明:用文本中的事实说明。‎ 精表述:可用分说模式,也可用“总—分—总”说模式。‎ ‎①分说模式,如:‎ 贝尔曼抑郁不得志,他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耍了四十年的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 贝尔曼助人为乐,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 ‎②总分总说模式 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抑郁不得志,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人物形象。‎ 他……‎ 他……‎ 综上所述,贝尔曼是一个         的人物形象。‎ ‎ ‎ ‎3、评价人物形象。‎ 先概括形象:如“贝尔曼是一个                              的人物形象”。‎ 再挖掘意义:联系现实,挖掘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表述有先后:如:‎ 如此处境的贝尔曼在别人生命垂危之际尚且能够不顾个人安危给别人生的希望,是在沉重叩问物质丰裕时代的“我们”的心灵,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省:我们是应该舍人为己,是应该明哲保身,是应该全己全人,还是应该舍己为人?‎ ‎ ‎ 重点二:如何确定作品的主人公?‎ ‎1.根据情节安排来确定 ‎2.根据主题揭示来确定 ‎3.根据文章标题来确定 ‎4.根据隐喻意义来确定 ‎5.根据时代背景来确定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