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十四中2012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苏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杭州十四中2012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苏教版)

ID:575749

大小:7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杭十四中二〇一二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测试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2012年11月19日8时至9时40分;‎ ‎2.答题前,务必先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班级、姓名、准考证号;‎ ‎3.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请按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本试卷分本卷、附加两部分,其中本卷满分100分,附加满分20分。共8页。‎ 一(24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蓝天、红土、荆棘,桑布鲁的一切都干燥得让人咽唾沫(yè),四散在平原上那些一两米高的蚁穴像月球上的别墅。‎ B.人,应该像春天一样活着。我们要用春天的激情,将远山渲(xuàn)染成一个个生动的音符,让阳光谱成天地间最美的旋律。‎ C.天黑了,浓重的黑暗笼(lǒnɡ)罩了一切,暗然低头,才发现水面满是闪烁的星光,我总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D.石桥一侧的田地里,长出几排高粱,蹿(cuān)出来的几个高粱穗早已被游客摘走,直挺挺的高粱杆子摇曳在秋风中显得有些孤单。‎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中国交响乐团向海内外中国作曲家发出征集交响乐、管弦乐作品的 。‎ ‎②近年来,海洋石油 事故频频发生,给大海带来污染,造成严重生态灾难。‎ ‎③“人有七情六欲” 不错,但 物欲怎样膨胀,都不应该折损祖国在心目中的光芒和庄严。‎ A.启事 泄漏 固然 无论 B.启示 泄露 固然 尽管 C.启事 泄露 当然 尽管 D.启示 泄漏 当然 无论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了十八大将于‎11月8日召开的决定,这个决定给中国社会吃了定心丸,国际上的种种猜测也不攻自破。‎ C.作家要善于从芸芸众生中,发掘其美好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赞颂从他们身上散发出来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D.流年似水,美好时光最易逝,高中三年的时光即将过半,而等到高考一结束,全班同学就要劳燕分飞,各自东西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我们在本届校田径运动会上获得的优异成绩,靠的是全体同学团结协助、不畏强手,努力拼搏取得的。‎ B.为捍卫钓鱼岛主权,中国军舰不仅应该在钓鱼岛海域巡视、训练、演习,更应使之常态化,以军事行动宣示捍卫主权和海洋权益。‎ C.为时近一个月左右的美国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并不是选举季中一个锦上添花的摆设程序,而是让选民更好地了解候选人的为人和政策主张。‎ D.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像一记春雷,不但让世界注意到中国文学的价值,也让中国民众看到了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上的价值。‎ ‎5.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崇山峻岭,比起人来,总是高大雄伟的,人站在它面前不过是颗芝麻粒儿。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珠穆朗玛峰。人为攀登而欣喜,______________。‎ A.因为,他们又一次用自己的坚实步履证明了人类的伟大,理想的崇高。‎ B.山,却冥然不觉,没有灵性的高大,不过是一堆土石。‎ C.同时,他们更深深地感谢:山,多亏您提供了大展雄姿的舞台!‎ D.山,却缄默不语——因为它知道,衬托别人,奉献自身是光荣的。 ‎ ‎6.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不超过20字)(3分)‎ 中国未必需要向日本“复仇”,但继续扩大中日之间的实力差距,是中国巩固对日战略主动的关键所在。说到底,日本才不怕中国民众上街抗议它,不怕中国舆论对其口诛笔伐,它最怕的就是中国实力继续快速增长。‎ 中国老百姓上街抗议日本等“列强”,曾是孱弱中国对抗外部侵略和挑衅的主要表现之一,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国社会很突出的爱国主义习惯。或许这一页该逐渐翻过去了。中国已是有国家力量的大国。美国的民众从不上街抗议外国,但中东的弱国小国对美国的不满只有民众抗议这一个办法。中国的对外反应应向大国强国的做法逐渐“转型”。‎ ‎7.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要求保留全部信息,语言简明连贯,可适当添加、改动个别词语。(3分)‎ 我最喜欢的那张画是中午的太阳下有一个独眼样的黑洞洞的窗,从屋顶上往下裂开一条大缝像在那里笑的房子的叫做《破屋》的风景画。‎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做三小题)(3分)‎ ‎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碧云天,黄花地, ,北雁南飞。 ?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 ,水浅而舟大也。(庄子《逍遥游》)‎ ‎(4)惨象, ;流言, 。(鲁迅《记念 刘和珍君》‎ ‎(5) ,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 。(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18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形容枯槁(非常) B.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 C.受物之汶汶者乎(玷辱) D.可以濯吾缨(洗)‎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游于江潭 室西连于中闺 ‎ B.自令放为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与时俯仰,以通其惑 D.安能以身之察察 不知老之将至 ‎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B.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 C.结尾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D.本文语言简洁,屈原、渔父的对话多运用比喻和反问,既表达各自明确坚决的立场,又形象富于哲理。‎ ‎12.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3分)‎ ‎②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3分)‎ ‎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3—14题。‎ 南柯子·忆旧 十里青山远,湖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释: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3.这首词上阕写景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3分)‎ ‎14.这首词主要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三(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9题。‎ 读 秋 ‎①我还是小学生时,读到过这样的句子:“稻子笑弯了腰,高粱笑红了脸。”那是小时候我对秋天的印象。在小小心灵里,秋天是喜滋滋的,有点暖烘烘的甜味,连空气里都流动着作物成熟的气息。后来我才知道“春耕秋收”,这是我们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习惯。因了成熟与收获的期许,我们觉得秋天是一个有内涵的季节。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礼赞,更是对生命完满的向往,一个生命在春天的萌发和夏天的绽放后一定要在秋天结出果实,才不会失于轻飘,才不会虚于此行。‎ ‎②长大以后,我开始看到秋天的美,这样的美逐渐清晰起来。‎ ‎③其实,漫长的少年时代,我也隐约感觉到了秋天的美丽,我时常在暮色四起的田野里游荡,收割后的田野空空荡荡的,夕阳像薄纱一样。那时,能闻见一种稻禾的气味,混着空气里衰草的香。那样的气息总是让心变得空落起来,变得忧伤起来,像一个山谷,里面储满了寂静。我知道这是秋天的况味,许多年后,这样的味道被我封存在记忆里了,看到“秋天”这个词语,或者一阵阵微凉的风开始在大地上跑动,它们就氤氲开来,缭绕在心里。现在,听过春天华丽的喧响,看过夏天盛大的热情,我能深切体会到秋天的美。秋天的美是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像一个艺术家,有宽广的内心,却在眉眼间藏着那么些让人琢磨不透的忧郁。‎ ‎④如果你有时间凝视一棵树,你会看到我说的静美,它在秋天里呈现出一种历经风雨和青涩后的祥和,它的叶慢慢变黄,那些叶很从容地落下来,没有一丝慌乱的感觉。同样,这样的祥和经了秋天的传达,呈现在许多事物上面。天空突然高远,夕阳变得彤红,像枝头丰盈的柿子,仿佛随时都流出香甜的汁来。岸边的苇丛,此刻有了花白的芦花,在秋风里摇曳,它们也是不急不躁的,一茎芦苇,就是一个悄然独立的思想者。河水不再暴涨了,一条河度过夏天就恢复了冷静,它有了一种舒缓的节奏,有了处变不惊的阅历,像柴可夫斯基琴键下流淌出来的音乐,像马友友的大提琴独奏曲。‎ ‎⑤这是时间上的秋天,她以一个季节的形式出现,从九月的眸光里开始。‎ ‎⑥‎ 秋天有更多内涵。有时她在一张古琴的弦上荡漾,像夕阳下的水波那样,有着一圈又一圈丝绸般的涟漪;有时,她又以几朵白菊的形象落到一盏茶里,那是一个白瓷杯,在一张原木的茶几上独自入定。这么说秋天并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现在我更倾向于认为“秋天”是一个关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真正的秋天,在时间的远方,在古老的典籍里,在脆薄的纸页间。从屈原写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开始,从庾信写下“树树秋声,山山寒色”开始,从马致远写下那首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开始,秋天就有了另外一种形式。她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 ‎⑦现在,在我看来秋天已是一种气象了,像一条流到开阔处的大河,像一座到了深秋的寒山,白云生处有人家。秋天也是一个放下成见的人,不再愤怒不再计较不再轻易害怕未知的人生。在秋天里,我愿意将心安放下来,将那些生命里的烦扰理清。我要只留下爱和深思,秋天到来的时候,我愿意是一棵落尽繁花的树。(选自徐海蛟的作品)‎ ‎15.第二段和第五段在文章的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2分) ‎ ‎16.解释“我们古老中国的秋天,其实住在诗行里,住在文字里,住在游子绵长的乡愁里”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 ‎ ‎17.品味第四段中划线的句子,简析其在语言表达上的效果。(4分)‎ ‎18.联系全文,指出作者所说的“秋天的内涵”具体指哪些内容。(4分)‎ ‎19.文章结尾最后两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40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有个人觉得生活很沉重,便去见哲人,寻求解脱之法。哲人给他一个篓子背在肩上,指着一条沙砾路说:“你每走一步就捡一块石头放进去,看看有什么感觉。”那人照哲人说的去做了,哲人便到路的一头去等他。‎ 过了一会儿,那人走到了头,哲人问有什么感受。那人说:“越来越觉得沉重。”哲人说:“这也就是感到生活越来越沉重的道理。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我们每个人都背着一个空篓子,然而我们每走一步都要从这个世界上捡一样东西放进去,所以才有了越走越累的感受。”那人问:“有什么办法可以减轻这沉重吗?”哲人问:“那么你愿意把工作、爱情、家庭、友谊等哪一样拿出来呢?”那人不语。‎ 的确,我们常常不堪人生之重,但若没有这人生之重,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一切将变得毫无意义。我们到底该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请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附加题(20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9分)‎ 唐宣宗李忱是唐朝最后几个皇帝中极富传奇色彩的一位。他是宪宗的第十三个儿子,因为母亲出身低微,从小就受歧视,痴痴呆呆,还曾被武宗扔到粪坑里戏弄,阴差阳错中被当权的太监立为新皇。没成想这个傻皇帝原来一直是装傻,上台之后整肃朝纲,虚心纳谏,打击藩镇,使衰败的晚唐回光返照,俨然再显了一段贞观气象。如一点最后的余音划破长安城浓重的云层,宫殿里又响起霓裳舞曲,这其中就包括那曲著名的《菩萨蛮》。‎ 安史之乱后,开元、天宝年间四方来朝、歌舞升平的盛况已不复现。但大国的威仪和灿烂的文化依然强烈吸引着西域各国。除了进贡的珍宝、地方土产以外,那时唐皇们更喜欢的是具有浓郁异域色彩的歌舞,胡舞胡乐是从宫廷到坊间最流行的乐舞。据史书记载,大中初年,唐宣宗在大明宫里看到了女蛮国入贡的舞蹈《菩萨蛮》,整个场面流光溢彩,落英缤纷,梵音渺渺,如仙如佛。那些来自西域的女子,身上涂抹了香油,璎珞珠链当衣,脖子上挂着长长的花朵串起的花环,长发用金冠高高束起,简直就如世俗画像中的菩萨一般。舞随乐起,异彩纷呈,舞队一出,如佛临世,类似我们现在看到的《千手观音》的造型。‎ ‎《菩萨蛮》是一个礼佛的舞蹈,同时也是一个表演性舞蹈。宣宗痛恨武宗,处处反其道行之。武宗灭佛,宣宗一上台就宣布重建佛寺。本来佛教在中唐就已经进入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众多的寺院和僧众有着唐朝中国特有的世俗喜庆的热闹。僧人们在念经说法的同时也在想方设法满足听众香客的要求,寺庙道场实际也是戏场欢场,像《菩萨蛮》这样又美艳又庄严的乐舞正是那个时候普通人心目中可亲可爱的佛的形象,一如我们在壁画中看到的飞天和唐仕女图——佛界和生界最完美的结合。可想而知,《菩萨蛮》想不流行都不行,自有文人给它配上词在坊间传唱,直至唐五代时期,它一直是最流行的词牌名。‎ 在教坊曲中跟《菩萨蛮》相对应的完全另一种风格的,应当要算《破阵子》了。 大唐雅乐融南乐北乐于一体,协调“吴楚之音”和“周齐之乐”,引进龟兹、天竺、西凉、高丽乐等,开盛唐音乐风气之先的《秦王破阵乐》就充分体现了这种聚合四方雄浑苍茫的气势。这是初唐时期著名的歌舞大曲,主要歌颂太宗的英勇战绩。据说太宗曾亲自设计舞阵,命乐工穿上铠甲持戟练习。奏乐起舞时,“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每每看到这里,太宗都会忍不住离席,与众人共舞,那场面让人热血沸腾。后来就有人把其中的乐段填上词演唱,开始是长调名《破阵乐》,再后来取其中更短章,名为《破阵子》,“子”就是指短小罢了。 ‎ ‎21.下列不属于《菩萨蛮》流行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唐宣宗阴差阳错中被当权的太监立为新皇以后,整肃朝纲,虚心纳谏,打击藩镇,重显了贞观之治的气象。‎ B.唐朝统治者喜欢具有浓郁异域色彩的歌舞,《菩萨蛮》不仅得到唐皇们的喜爱,也被坊间的百姓喜爱。‎ C.作为一个礼佛的表演性舞蹈,它体现了佛界和生界最完美的结合,能满足当时普通百姓的审美需求。‎ D.盛唐强盛,音乐也具有雄浑气势,晚唐国力衰微,人们更愿意从华丽的音乐舞蹈中求得心理平衡。‎ ‎22.下列对《菩萨蛮》特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演的场面流光溢彩,落英缤纷,如仙如佛。‎ B.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具有浓郁的西域色彩。‎ C.舞姿充满喜庆的热闹,唱词合乎听众的心理。‎ D.既美艳又庄严,塑造出可亲可爱的菩萨形象。 ‎ ‎23.下列最能概括《破阵子》的风格的一项是(3分)‎ A.融大唐雅乐、南乐北乐于一体,乐章比较短小 B.主要歌颂太宗的英勇战绩,场面让人热血沸腾 C.既具有盛唐音乐的雄浑苍茫的气势,又乐章较为短小。‎ D.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于一体,具有雄浑苍茫的气势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27题。(11分)‎ 杏花书屋记 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 ‎2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 构:购买 ‎ B.名之为杏花书屋 名:命名 ‎ C.周环艺以花果竹木 艺:种植 ‎ D.君子有谷,贻孙子 贻:给予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 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 B.登其室,思其人 其制稍异于前 C.公以言事忤天子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D.不及归而没于金陵 夫列子御风而行 ‎ ‎2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对玉岩公的景仰之情的一组是(3分)‎ ‎ 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 ‎②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③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④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 ‎⑤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⑥吾于周氏见之矣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2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其对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自己科举功名的向往。‎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1.B (Ayàn C黯然 D高粱秆子)‎ ‎2.A ‎3.D ‎4.D(A句式杂糅,删掉“取得的”。 B成分残缺,“权益”后添加“的决心”。 C“近”与 ‎“左右”矛盾,删掉其中一个)‎ ‎5.B(从本段话的语意来看,是通过人与山的对比,说人与山的区别。前语境是“人为攀登而欣喜”,后面应说"山"如何,排除A、C,剩下B、D。从“但人们总是踏山于脚下,哪怕它是高山之王”的感情色彩来看,对山不是歌颂而是贬损,排除D,选B。)‎ ‎6.对付日本,要靠国家力量。(或:对付日本,不靠民众抗议要靠国家实力)(3分)‎ ‎7.①我最喜欢的画是那张叫做《破屋》的风景画。②这幅画画的是中午的太阳下的一所房子。③这所房子有一个独眼样的黑洞洞的窗和一条从屋顶上往下裂开的像在那里笑的大缝。(每句1分,共3分)‎ ‎8. ①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独立 ‎②西风紧 晓来谁染霜林醉 ‎③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 ‎④已使我目不忍视了 尤使我耳不忍闻 ‎⑤此人皆有所郁结 思来者 ‎(各1分,共3分,有差错该小题不得分)‎ ‎9.A形容:形体容貌 ‎10.B助词,译为“呢”( A在,介词/和,介词 C那,指示代词/自己的,代词 D定语后置的标志/取独)‎ ‎11.B 动作和外貌描写,没有心理描写 ‎12.①整个世上的人都污浊不堪只有我干净,个个都喝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清”“见”各1分,共3分)‎ ‎ ②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于”“推移”各1分。共3分)‎ ‎13.(1)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2)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仇怨。(共3分。写出一点2分,写出二点3分)‎ ‎14.(1)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2)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3)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共3分。写出一点2分,写出二点3分)‎ ‎15.第二段领起第三和第四两个自然段,第五段总括第三和第四两个自然段。(各1分,共2分只答“领起下文”“总括上文”不给分)‎ ‎16.秋天”是中国古代文人伤感的季节,他们把秋天写进诗文里,抒发自己的悲凉情怀;秋天萧然寂寥的季节特征很容易引发古代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各2分,共4分)‎ ‎17.这是一个新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的夕阳在高远的天空下的独特景象,表现出一种静穆祥和之美。(修辞2分,表达效果2分,共4分) ‎ ‎18.具体指:(1)春华秋实既是对季节的赞美,更是对生命完美的向往;(2)秋天呈现出一种收敛的、沉静的、不事张扬的静美;(3)秋天是一个关于文化和心灵的词汇;(4)秋天是一种开阔、浑厚、成熟的“气象”。(各1分,共4分)‎ ‎19.表现出作者追求一种淡然宁静的、超然物外的、洗尽铅华的心态,愿意做一个胸怀宽广、荣辱偕忘、宽厚仁爱之人。(共4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情扣分。)‎ ‎20.按照市统测作文评分标准评分。‎ 附加题:‎ ‎21.D ‎22.C ‎23.D ‎24.A 建造 ‎25.C 因为,连词(A于是,就,连词/才,副词 B这个,代词/它的,代词 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 ‎26.C(排除①⑥)‎ ‎27.C“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理解有误,“洞庭木叶”“芳洲杜若”只是借指玉岩公遭贬的地方 译文:‎ 杏花书屋,是我的友人周孺允建造的读书室。孺允自己曾说他的先父玉岩公担任御史,在玉岩公谪戍到沅、湘一带时,曾梦到自己居住在一间房子里,室外杏花烂漫,自己的几个儿子在房子里读书,朗朗的读书声传到户外。嘉庆初年,玉岩公被朝廷重新起用后升任御史,于是他的家从原先住的地方迁到县的东门,也就是他现在居住的房子。玉岩公曾经指着房子后的一块空地对孺允说:“他日应当在那里建造一栋房子,命名为杏花书屋,以此来记录我昔日的梦”‎ 玉岩公后来升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还没有来得及荣归故里就死在了南京。玉岩公死后,孺允兄弟多次被侵害欺侮,免不了有动荡不安、很不稳定的祸患。像这样好几年,才得以安定的生活。到了嘉庆二十年,孺允修葺玉岩公的居室,趁此机会在园中建造了五间房屋,藏书达万卷,用玉岩公昔日命的名,悬挂在门楣之上。在院落的四周,种植花果竹木。当春天到来时,杏花烂漫,整个院落如玉岩公昔年梦中之境。再回想玉岩公昔日谪戍在沅、湘一带的情景,真可谓是醒来所见的现实是虚妄的,而梦中所想做的才是真实的。走上这个厅堂,追思玉岩公,怎能不感慨万千!‎ 以前唐代人重视进士科,读书人将要登第的时候,正是长安杏花盛开之时,所以人们都把新进士的杏园宴当做一件美事。如今科考进士,也是在杏花盛开之时,读书人中第,常常以梦见杏花为前兆。这是世俗对荣华不能忘记成为这样的。玉岩公因为向皇帝进谏而触犯了皇帝,(被贬谪)在岭南地区辗转十几年的时间,所以他的心肠像铁石般刚强,对于追求富贵的念头已经灰飞烟灭了;但玉岩公仍用科举功名来希望自己的子孙。大约古代的君子,爱自己的国和自己的家,不仅鞠躬尽瘁;竟至对他们的后代子孙,仍然希望他们代代享受恩德并且永无止境地为国效力。玉岩公的良苦用心大约就在上述这些吧。‎ 如今距离玉岩公去世,还没有多长时间,但以前和他同时中进士做官的人,一时富贵兴盛显赫,可他们的后代就有现在不知沦落到何地的。孺允兄弟虽在目前还不得志,但人们正期望他们能被重用;并且玉岩公的本家孙辈都才华出众,散发秀美的神采,可以凭着这知道受到了《诗》《书》传家的影响啊。《诗经》中说:打如今开了头,年年都有好收成,君子有了厚禄就留给子孙大家。都欢乐无比啊!我在周氏家族看到了《诗经》所说的情形啊!‎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