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二中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必修5考试语文
本试题卷共6大题,27小题。
满分100分,时量100分钟。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 (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涸辙(hé) 岑寂(céng)睢园(suī) 垂涎三尺(xián)
B.赍发(jī) 玷辱(diàn)拮据(jù) 连篇累牍(dú)
C.庇佑(bì) 朔风 (shuò) 仓廒(áo) 彤云密布(tóng)
D.撮合(chuō) 央浼 (měi) 辖制(xiá)载欣载奔(zǎi)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怂恿 遭殃 黑黝黝 涓涓细流 目不瑕接
B.蚱蜢 罗卜 荧火虫 哀声叹气 高朋满坐
C.鲁莽 蕴藉 大拇指 相依唯命 陈词烂调
D.坍缩 副射 笑眯眯 热胀冷缩 颤颤兢兢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胜者诚可敬,失败者亦未必可悲,我们只有发扬老当益壮的廉颇精神方显英雄本色。年轻是成功的资本,英雄是坚毅者的封号。
B.吴健全完成了他的摩托车之旅,除了对西藏无尽的神往,支撑他的更多是一路上萍水相逢的路人带给他的温暖,让他坚持走下去。
C.最近湖南台正在热播谍战片《黎明之前》,一入夜,大家都守在电视机前,往日热闹的街头难得见到几个闲人,真可谓万人空巷。
D.企业订单下降,开工不足,甚至失去原有岗位,但正所谓“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我们正年轻,刚好可以利用现在的闲暇“回炉充电”,为今后的就业准备更强的竞争力。
4.把后面的句子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 )
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 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 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 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 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
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④⑤①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①④⑤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没有消沉,而是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力量,树立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B.当其他同龄人都在尽情玩乐、享受青少年的乐趣时,13岁的乔纳森却利用整个夏天撰写了他的第一本政治著作《保守主义定义》。
C.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D.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不愿承认自己老了。”
6.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1)大城市的大酒店越来越多,一流厨师供不应求,于是不少店家争相出高价招聘,有人戏称:酒店“挖______,肥了大厨师”。
(2)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再次走上熟悉的大街小巷,______想起许多童年的往事
(3)这种行为不应该竞起______,以免造成泛滥之势。
(4)央视一套将播出我国第一部正面描写小留学生真实生活的电视剧《小留学生》,因为对英文要求高,这部戏______了大量加拿大留学生,大部分在加拿大拍摄。
A、 墙角 难免 效法 起用 B、 墙脚 难免 效尤 启用
C、 墙脚 不免 效尤 起用 D、 墙角 不免 效法 启用
二、课内阅读(20分,每小题2分)
7.下列各项中与例句“既自以心为形役”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农人告于以春及。 B.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C.遂见用于小邑。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8.下列对《逍遥游》最后一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善行能联合一乡之人,宋荣子嗤笑他们,而没有向他们学习,这是不对的。
B.世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并不因此奋勉,这表明他成功后的懈怠。
C.宋荣子对世俗的荣誉并没有汲汲去追求,他超然脱俗,树立至德。
D.只有无所待的人才能达到至人境界。
9. 下列对《滕王阁序》的有关语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四句写滕王阁周围景物,“山原旷其盈视”二句写山峦、平原和河流、湖泽,“云销雨霁”以下则是水田浩淼,由近及远,构成一幅富有层次感和纵深感的全景图。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10. 下面对《陈情表》的理解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段中连用“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到“责臣”“催臣”。不仅文法错落,显出由弛而张逐步紧迫的情势,同时也体现出先恭维称颂皇恩浩荡,后申诉委曲矛盾的心理层次。
B.在第三段,李密摆出了“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执政理念,使人感到他的陈情无懈可击;同时为防备皇帝疑心自己仍在怀念蜀汉故国,又加说了“不矜名节”等语。
C.这两段主要写自己“辞不赴命”的理由,陈述委婉,令人同情;但李密所陈之情,无非是孝养祖母而不赴命,旨在宣扬封建道德,因而评价不宜过高。
D.这两段文字句式整齐,而且多为四字句,但也间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骈散结合,和谐而又错综,流畅而又婉转的特点;这可见是介于散文与骈文之间的过渡文体。
11.结合全篇来看,下列对别里科夫的形象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别里科夫不但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也要把别人套在套子里,拖住前进的生活步伐,他死了,被埋葬了,人们因此而感到“大快人心”。
B.别里科夫是个极其胆小怕事的人,他把自己缩在套子里,完全是由于现实迫使他无比恐惧;因而他最怕遭到不幸,但最后还是不幸地死去了。
C.别里科夫的存在和出现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是一定社会的产物,只要有生长的土壤,就会有别里科夫这样的人。
D.别里科夫是一个可恶可憎,然而又可悲可怜的人物。作为一个小人物的别里科夫,他实际上也是一个受害者,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2---16题
(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①)道:“这条计好么?”一个(②)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③)道:“林冲这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④)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⑤)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⑥)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⑦)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⑧)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⑨)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12.下面有关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虽然没有交代每句话具体是谁说的,但读者完全可以推断出来。比如①、⑤是差拨,②、⑨是富安。
B.陆虞候等人的对话句句都入林冲耳中,详细无比,与前文李小二之妻酒店偷听形成照应,相映成趣。酒店奸人密谋,听者是隔墙之耳,所以听不真切,因此为后文设下了悬念。
C.林冲一门之隔,一字不漏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幻想彻底破灭了,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D.陆谦等人以为阴谋得逞,得意忘形,你要表功,我要邀赏,雪夜荒庙,肆无忌惮,高门大嗓,放声谈笑,他们的凶残、卑劣、阴险、狠毒暴露无遗。
(二)回家时,祖父抱了那只白鸭子同别的东西,翠翠打火把引路。两人沿城墙走去,一面是城,一面是水。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说:“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祖父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所在,因为今天太高兴一点,便笑着说:“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翠翠就说:“爷爷,你疯了!再说我就生你的气!”
祖父话虽不说了,心中却很显然的还转着这些可笑的不好的念头。翠翠着了恼,把火炬向路两旁乱晃着,向前怏怏的走去了。
“翠翠,莫闹,我摔到河里去,鸭子会走脱的!”
“谁也不稀罕那只鸭子!” (沈从文《边城》)
13.下面对《边城》及选段内容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细微地描写人物的心理,主要是通过对话和感情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语言平实、简明,含蓄地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情感。
B.祖父夸顺顺一家人,但是漏说了二老傩送,翠翠心里有些嗔怪,所以问:“一家人都好,你认识他们一家人吗?”言外之意是:祖父你没说全。
C.祖父非常关心翠翠的婚事,祖父看中的人是顺顺家的大老;而翠翠心里想的却是二老傩送。
D.翠翠“不稀罕那只鸭子”是因为她不喜欢随意接受人家送的东西,而穷困的爷爷却好像很在乎这只鸭子,她不免感到有些反感。
(三)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朱光潜《咬文嚼字》)
14.结合全篇来看,下列有关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咬文嚼字”通常带有贬义,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属于贬词褒用。
B.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人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
C.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指出只要思想透彻、情感凝练,文字自然就会精炼、贴切,就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D.“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这句话是本段的中心句。
(四)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林庚《说“木叶”》)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钱钟书《谈中国诗》)
15.根据上面的文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木叶”》和《谈中国诗》都谈到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两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B.《说“木叶”》谈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C.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的滋味。
D.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但这样的意义是确定的,明显的。
16.根据上面的文段,下列有关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谈中国诗》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谈论中国诗歌的特点,作者认为“言有尽而意无穷”、富于暗示是中国诗独有的特点,外国诗没有这个特点。
B.诗歌“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说明诗歌的语言是有尽的,但它包含的意思、给予读者的暗示、启发则是无尽的。
C.正因为诗歌是富于暗示的,所以“做诗最忌太直、太露,读诗最忌太滞、太凿。一览无尽的作品算不上真正的艺术,拘守章句的读者也不是真正的鉴赏家”
D.“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这两个巧妙的比喻,揭示了诗歌富于暗示、意在言外的特点。
三、课外阅读(12分,每小题2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2题
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如周朴者,构思尤艰,每有所得,必极其雕琢,故时人称朴诗“月锻季炼,未及成篇,已播人口”。其名重当时如此,而今不复传矣。余少时犹见其集,其句有云:“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又云:“晓来山鸟闹,雨过杏花稀。”诚佳句也。
圣俞尝谓予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贾岛云:‘竹笼拾山果,瓦瓶担石泉。’姚合云:‘马随山鹿放,鸡逐野禽栖。’等是山邑荒僻,官况萧条,不如‘县古槐根出,官清马骨高’为工也。”余曰:“语之工者固如是。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何诗为然?”圣俞曰:“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虽然,亦可略道其仿佛:若严维‘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则天容时态,融和骀荡,岂不如在目前乎?又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愁旅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笔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余尝于《水谷夜行》诗略道其一二云:“子美气尤雄,万窍号一噫,有时肆颠狂,醉墨洒滂霈,譬如千里马,已发不可杀,盈前尽珠玑,一一难柬汰。梅翁事清切,石齿漱寒濑。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文辞愈精新,心意虽老大。有如妖韶女,老自有馀态。近诗尤古硬,咀嚼苦难嘬。又如食橄榄,真味久愈在。苏豪以气轹,举世徒惊骇。梅穷独我知,古货今难卖。”语虽非工,谓粗得其仿佛,然不能优劣之也。
(欧阳修《六一诗话》节选)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如周朴者,构思尤艰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B.语之工者固如是 觉今是而昨非
C.岂不见于言外乎 辩乎荣辱之境
D.而二家诗体特异 烟光凝而暮山紫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看出欧阳修并不肯定周朴那样追求“练字”的诗人,他更欣赏像李白、杜甫那种具有豪迈诗风的诗人,对于晚唐时期这样的诗风后继无人,他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之情。
B.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写旅人清晨离开茅店赶路,虽不露辛苦二字,但已见旅人苦矣。其中“板桥”不可以置换成“木桥”,一换则索然无味了。
C.欧阳修将杜甫和梅尧臣相比较,认为他们各有千秋,难分高下。
D.欧阳修认为诗歌文辞的精工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弥补诗歌立意老套的缺憾,即使一首诗立意老套,如果语言经得起推敲,也一样能别具情韵。
19.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
译为:一定要能够描摹难以抒写的景象,(却栩栩如生)如同就发生在眼前,能够包含绵延无尽的意蕴。
B.作者得于心 ,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
译为:作诗的人(对这个过程)了然于胸,读诗的人(对这个意思)心领神会,(却又)几乎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
C.语虽非工,谓粗得其仿佛,然不能优劣之也。
译为:虽然我的语言不精巧,但可以说是大致差不多,却还是不能评价出他们的[杜甫和梅尧臣].
D.譬如千里马,已发不可杀,盈前尽珠玑,一一难柬汰。
译为:(杜甫诗的气势)就仿佛是千里马,奔出之后就难以杀死。读他的诗就如同面前摆满了珍珠宝物,实在难以挑剔选择。
(二)、现代作品阅读(共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
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 王澍
回顾近二十多年来的历史,在相当长时间里,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流于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建设高楼大厦。现在看起来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有悠久文明历史的西欧,根本不是当年我们从电视图像上看到的那种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但是,发现这一点时已经有点晚了。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的,大部分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别说和欧洲比,就是和“没有历史”的美国比也要短得多。
这种现象和中国近代以来长期处于落后形成的追赶心态有关。很多人希望城市从外观上都向发达国家靠近。很多旧城拆迁中,地方决策层都认为“太落后了”,“太破旧了”,非拆不可。
实际上,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和西方不同,中国从唐朝开始就出现很多城市。由于社会具有成熟的宗族礼法格局,到明代形成了建筑无城乡差别的城市。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成熟、优美、先进的古代建筑。把苏州切一块放到皖南山区的农村,或是把皖南农村的一部分放大挪到苏州,几乎是一样的。
从秦汉时人们开始用夯土技术造房子,在杭州这座南方富庶大城,至今可以看到那么多的“土房子”,显示出秦汉建筑脉络的延续,是很重要的“城市记忆”。看起来土得掉渣的夯土技术其实是高度理性的产物。“百年的砖千年的土”。中国古代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有很多奇妙的细节,为现代建筑技术所不及。如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从地表大范围地向地下渗透排水,效果很好。而现在的下水道技术,只要有一个地方堵了,其他地方就都要积水。很多抛弃传统简单采用西方技术的建筑方式都是这样,花了大价钱,却制造出新的问题。
举这些例子并不是简单地提倡复古,而是想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存在的很多“闪光点”,但是目前处于不被人重视的境地。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传统的营造体系受到破坏,除了在最不讲究建筑文化的地方——农村里尚有遗存,在城市中大都已经中断了。城市之魅力,不是来自于大楼有多高,马路有多宽,而是来自于文化的独特性。竞争力就来自于创造这种有差异性的文化的能力。
在很多城市,一些街道原本拥有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各种痕迹,都有其独特的城市记忆,层次分明,形成历史线索的会合,不应该在一次次旧城改造中被全面“覆盖”更新。
尤其不能简单地用“有没有住过名人”、“有没有发生过著名事件”作拆除与否的依据。前几年发生的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当时的说法就是“不是文物,也不是名人故居,也不是著名历史事件的发生地”。这种思路左右了我们城市保护工作很长一段时期。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国建筑文明并不是个别名人和历史事件构成的,普遍意义上的大众生活才构成文化的根基,很多路边的小东西都是重要的历史文化痕迹;但是人们都把它们忽略了。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而城市的文化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落后”之比较,而应该是“文化之差异”,从这个角度讲,面对越来越迅猛的城市化热潮,保卫我们城市的传统,已经到了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的地步了。 (选自《新华文摘》2007年第15)
20.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近二十多年来,我们在城市建设方面喜欢简单地向西方学习,失去了本应有的自我个性。
B.现在我国不少城市都是“崭新”,这主要是由于地方决策层有着盲目追赶的心态。
C.文中所说的“城市记忆”是指城市里曾经所出现过的人与事。
D.中国本土的建筑传统是一个循环营造的体系,超越现代建筑技术。
21.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直接证明“中国有非常优秀的城市化传统”的一项是
A.在皖南的山区里,现在可以看到遗存下来的非常完美的古代建筑。
B.百年的砖千年的土。
C.传统的中国建筑方式是没有下水道的,主要用地渗技术。
D.拆除中国美术馆后一个四合院的事件。
22.中国传统建筑同西方对比,有哪些闪光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无城乡差别。 B.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
C.是一个循环营造的科学体系。 D.有下水道渗水的高楼。
四、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6分)
23.按课文原句填充。
(1)怀良辰以孤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_____________________,钟鸣鼎食之家;_________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3)_____________________,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五、语言运用(10分)
24、根据下面的文字,概括“3G手机”的主要特点。(不超过12个字)(3分)
3G是英文3rd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第三代手机优于前两代手机的具体表现就是手机联网的速率。现在移动GPRS一般最快也就是10kb/s,联通的CDMA1X也只有30kb/s左右,而3G时代可以让你的手机又如家庭宽带一样的网速。比如WCDMA的理论最小值市38kb/s精致装填可达2Mkb/s。速率提上去了,3G手机就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其标志性功能就是支持视频电话。目前,日本移动通讯巨人NTTDoMo已开通全球第一个3G服务,我国也已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发放3张3G牌照,亚洲成为全球3G发展最快的地区。
“3G手机”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4分)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1)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3)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4)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26、墓志铭是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撰写墓志铭,有两大特点不可忽视,一是概括性,二是独创性。英国诗人雪莱的墓志铭是莎士比亚《暴风雪》中的诗句:“他并没有消失什么,不过感受了一次海水的变幻,成了富丽珍奇的瑰宝。”卢梭的墓志铭是:“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热爱自然和真理的人。”
请在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人为其写一则墓志铭。(不超过30个字)(3分)
李清照 陶渊明 王勃 庄子 别里科夫
六、作文(4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报纸练字的人说:“如果你用最好的纸来写,你可能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地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人顿悟,这是让他惜纸逼自己写好字。
还有这样一则谚语:“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在那边,你已经别无选择,要想方设法地翻过去。正是有了逼迫,才会尽力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很多人的眼里,“逼”字不是一个好字眼,但不少人的成功却是实实在在被“逼”出来的。请以“逼你成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不限,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邵阳市二中2012年高二一期中考补考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粗犷(guǎng) 央浼(měi) 蜩(tiáo)蝉 佶屈聱牙(jí)
B.上溯(shuò) 称职(chèn) 出岫( xiù) 风雪载途(zǎi)
C.咀嚼(jué ) 讥诮 (xiāo) 面颊 (jiá) 不积跬(kuǐ)步
D.攻讦 (jié) 游说 (shuō) 恁地 (nèn) 针砭(biǎn)时弊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高朋满坐 结草衔环 投笔从戎 安分守己
B.踌躇满志 日薄西山 萍水相逢 相依唯命
C.皇天后土 不落言筌 孤苦伶仃 牙牙学语
D.人杰地灵 兴高采烈 哀声叹气 钟鸣鼎食
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名句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程度才是精英。
B.胜者诚可敬,失败者亦未必可悲,我们只有发扬老当益壮的廉颇精神方显英雄本色。年轻是成功的资本,英雄是坚毅者的封号。
C. 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D.有人觉得自己已经是这样的基础,要想将来学有所成不太可能,不如趁早解放自己。错矣,“东隅已逝,桑榆未晚”,只要努力,一切都来得及。
4.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B.无论阅读和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C.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D.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且知道唢呐方向。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母亲深谙持家之道,虽然收入不多,但当省则省,因此月月有些 。
(2)你这番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我得好好__一下。
(3)前年我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可灾区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__了重重难关,恢复了家园。
A结余 捉摸 度过 B节余 捉摸 渡过
C节余 琢磨 度过 D结余 琢磨 渡过
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
①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
②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③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④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
⑤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
⑥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②⑥①③④⑤ B.②⑤⑥①④③
C.⑤②⑥③①④ D.⑤⑥②④③①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3分每空,共12分)
李穆字显庆,自云陇西成纪人,汉骑都尉陵之后也。陵没匈奴,子孙代居北狄,其后随魏南迁,复归沂、陇。祖斌,以都督镇高平,因家焉。父文保,早卒,及穆贵,赠司空。穆风神警俊,倜傥有奇节。周太祖首建义旗,穆便委质,释褐统军。永熙末,奉迎魏武帝,授都督,邑三百户。又领乡兵,累以军功进爵为伯。从太祖击齐师于芒山,太祖临阵堕马,穆突围而进,以马策击太祖而詈之,授以从骑,溃围俱出。贼见其轻侮,谓太祖非贵人,遂缓之。以故得免,既而与穆相对泣,顾谓左右曰:“成我事者,其此人乎!”即令抚慰关中,所至克定,擢授武卫将军。初,芒山之败,穆以骢马授太祖。太祖于是厩内骢马尽以赐之,封穆姊妹皆为郡县君,宗从舅氏,颁赐各有差。转太仆。从于谨破江陵,增邑千户,进位大将军。击曲沔蛮,破之,授原州剌史,拜嫡子惇为仪同三司。
宇文护执政,穆兄远及其子植俱被诛,穆当从坐。先是,穆知植非保家之主,每劝远除之,远不能用。及远临刑,泣谓穆曰:“显庆,吾不用汝言,以至于此。将复奈何?”穆以此获免,除名为民,及其子弟亦免官。植弟浙州刺史基当坐戮穆请以二子代基之命护义而释焉。未几,拜开府仪同三司、直州刺史,复爵安武郡公。武成中,子弟免官爵者悉复之。
高祖作相,尉迥之作乱也,遣使招穆。穆锁其使,上其书。穆子士荣,以穆所居天下精兵处,阴劝穆反。穆深拒之,乃奉十三环金带于高祖,盖天子之服也。穆寻以天命有在,密表劝进。高祖既受禅。
上素嫌台城制度迮小,又宫内多鬼妖,苏威尝劝迁,上不纳。遇太史奏状,意乃惑之。至是,省穆表,上曰:“天道聪明,已有徵应,太师民望,复抗此请,则可矣。”遂从之。
(选自《隋书·李穆传》,有删改)
7.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穆贵,赠司空 及:等到
B.击曲沔蛮,破之 破:攻克,打败
C.每劝远除之,远不能用 用:任用
D.拜开府仪同三司、直州刺史 拜:被任命为,担任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之:汉骑都尉陵之后也 太祖于是厩内骢马尽以赐之
B.以:累以军功进爵为伯 以故得免
C.于:从太祖击齐师于芒山 乃奉十三环金带于高祖
D.其:其后随魏南迁,复归沂、陇 宇文护执政,穆兄远及其子植俱被诛
9.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体现李穆“智勇双全”的一项是
①又领乡兵,累以军功进爵为伯 ②穆风神警俊,倜傥有奇节
③穆突围而进,以马策击太祖而詈之 ④即令抚慰关中,所至克定
⑤穆深拒之,乃奉十三环金带于高祖 ⑥遇太史奏状,意乃惑之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穆自称是汉朝骑都尉李陵的后代,其父亲李文保在李穆富贵后,被追赠为司空。
B.李穆随从于谨攻破江陵,进攻曲沔蛮,并攻克了它,被授予了原州刺史一职,并被封为仪同三司。
C.宇文护执政时李穆被贬为庶民,他的儿子们也都被罢免了官职。武成年间,他的儿子们被免去的官职爵位又都恢复了。
D.皇帝嫌弃台城规模狭小,且宫内多鬼妖,苏威曾经劝皇帝迁都,皇上没有批准。李穆上奏,获得批准。
三、古诗赏析名句填空。
11.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的部分。(10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 。(李密《陈情表》)
(2) , 烟光凝而暮山紫。(《滕王阁序》王勃)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4)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5)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微力量:微博彰显影响力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微博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大量传统媒体、政府机构、公私企业、公众人物入驻微博。随着微博对社会生活的日益渗透,微博充分彰显了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
长期以来,传统媒体一直身兼双重角色——信息中介者和议题主导者。受众作为信息传播的终端,对新闻信息的处置是完全被动的。微博的兴起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为普通公众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话语平台。这是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任何人只要拥有一定的技术知识和设备,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甚至成为“公民记者”。微博关于突发事件的报道已达到“秒互动”地步,它可在几秒钟内向用户报道事件实况,用户甚至可以不到1分钟就做出反馈,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超过了传统媒体。
微博带来的改变已经不只是媒介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是新闻传播主体的移位。现代社会快速发展,信息瞬息万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涌现;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限制,任何传统媒体不可能在全国各地都设立分支机构,更不可能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数量庞大的微博则不同,它散布世界各地,就像是无所不在的眼睛,可以深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一种旁观和参与兼备的姿态,注视和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大小事件,并以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微博在直接发掘新闻议题的同时,也从传统媒介那里“抢”走了部分议题设置权。目前国内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舆论机制,即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2011年1月2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某教授设立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仅开通10余天,粉丝数量达到16万多人,有1000余张网友拍摄的乞讨儿童照片被发布在微博上。截至3月8日,通过网上照片辨认,已发现被拐卖儿童6个,目前他们已被解救。
作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媒介节点,微博在用“微力量”改变中国媒介生态的同时,也见证着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目前, 微博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数据中心调查报告显示, 微博用户使用微博发布信息、记录心情、消磨时光、结交朋友、拓展知识、讨论同感兴趣的话题、关注有兴趣的名人等。由此,微博延展了社交的网络,重塑了社会关系的总和。它甚至聚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关注来改变社会,微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公益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透视中国的“微博热”,碎片化的信息形式、裂变式的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媒介融合,决定了微博的影响力及其发展趋势。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化,越来越多的机构与个人入驻微博, 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将更为显著。(摘自《现代传播》2011年第4期)
12.下列有关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专业主义壁垒’”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的兴起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B.微博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快捷更易抢得报道先机。
C.微博可以一种更为多元化的观点和方式对事件进行传播和诠释。
D.微博具有强大的直接发掘议题的能力并引领着公共舆论的走向。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直接对传统媒体的权威地位形成挑战,独特的优势使受众不再是信息传播的终端。
B.“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事件说明,微博已形成了新的舆论机制且对社会有所改变。
C.微博成为了公众新的 生活方式,它促进了社会的交往,对社会关系的总和进行了重塑。
D.微博信息形式、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影响力和发展趋势,它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4.综观全文,“微力量”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如何看待“微博热”这一现象?(6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每题4分)
15、在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评委们对有关人物的评述多用精彩生动、极富个性化的语言概述他们的事迹,对他们做出准确的评价。
如评述刘翔时写道:12秒91,他就实现了一次伟大的跨越,100年来的记录成了身后的历史,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因为中国有刘翔!这个风一样的年轻人,他不断超越,永不言败,代表着一个正在加速的民族。他身披国旗,一跃站在世界面前。
请从下面人物形象中选出一个,参照上例又不拘泥于上例写一段评述性的话,全段不少于80字。(4分)
王勃 庄子 别里科夫
16.李密和祖母的亲情令人感动,连皇帝在看了李密的上疏之后也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请以“亲情”为开头,仿照例句再写两句话。(4分)
例句:亲情是一株永不凋谢的玫瑰,在人生漫长的旅途中,为你送去温馨和美丽。
仿写:亲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亲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40分)
17.请以“不一样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邵阳市二中2012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补考试题
必修5语文答卷
(温馨提示: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中方有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答案
二、古诗文默写 (每空1分,共10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14题6分,15题4分、16题4分)
14
15
16
四、作文(40分)
标题: ____________
100
300
500
700
800
中考答案:
1.C。A项“岑寂”的“岑”应读“cén”;B项“拮据”的“据”应读“jū”;D项“撮合”的“撮”应读“cuō”。
2.B。A揽—— 缆B罗——萝,哀——唉,坐——座;C烂调——滥调;D副射——辐射,颤颤——战战。
3.B。
4.C。
5.B。
6.C.
7.C。与例句均为被动句:其余各项均为介宾短语后置。
8.D。
9.D。“渔舟唱晚”四句,即凭借听觉联想,用虚实手法传达远方的景观,使读者开阔眼界,视通万里。实写虚写,相互谐调,相互映衬,极尽铺叙写景之能事。
10.C。“旨在宣扬”不恰当。
11.B。 他“套自己”一方面是奴性使然,自己是一个忠实的卫道士;一方面是害怕畏惧新事物,借“进套子”逃避现实。
12.A。②、⑨应该是陆虞侯。
13.D。那只鸭子是大老捉的,她自然“不稀罕”,心里想的是二老傩送。
14.C。作者侧重论述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强调咬文嚼字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思想情感。咬文嚼字要从思想情感入手,但并非有了思想情感,文字就会精炼、吻合。
15.D。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
16.A。这是中外诗歌的共同之处。作者指出,外国诗人论诗的观点与中国诗人论诗的观点很接近,中国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与外国人所谓“空泛联接着确切”,意思一样。
17.A。A“尤”都是“格外”、“尤其”意思。B“是”前者是代词表“这样”,后者是形容词表“正确”。C“乎”前者是语气词,表疑问,后者是介词,表“于”。 D“而”前者表转折,相当于“但是”;后者表承接,相当于“于是”。
19、D仿佛是千里马,奔出之后就难以勒止。读他的诗就如同面前摆满了珍珠宝物,实在难以挑剔选择。
20、(1)建筑无城乡差别。(2)造房子很注重稳固和长久。(3)是一个循环营造的科学体系。
21、(1)摒弃一味求新,追赶发达国家的心态。(2)旧城改造时,拆迁与否以其历史文化价值作为依据。(3)城市的建设应该根据各地情况采取不同思路,体现文化的差异性,弘扬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
22、略
23、联网速率快,实现功能多。(3分) “实现功能多”如写“支持视频电话”给1分。)
24、(1)“家父”改为“您父亲或令尊”,(2)“犬子”改为“儿子”,(3)“小有名气”改为“很有影响”,(4)“有幸”改为“应邀”。(4分,各1分)
25、示范: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3分)
补考答案
1.A(B.溯sù 载zài C.诮 qiào D.说 shuì 针砭biān)
2.C(A坐,座;B唯,为;D哀,唉)
3.B(老当益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4.B(无论是……还是)
5.D(结余:结算后的剩余节余:因节省而剩下的钱或东西。因为第一句是针对“收入”而言,用“结余”更准确。捉摸:摸索,揣测 琢磨:思考,研究渡:本义为“渡过,过水”。引申为“通过,由此地、此时移到彼地彼时” 度过:“让时间在工作、生活、娱乐、休息中消失”或指“生活了一段时间”。)
6【C】 解析:⑤起领起作用,应位于开头;②⑥由“因此”连接;③①④是具体措施,先有机制,再执法,之后是淘汰、震慑,是后文“这样”指代的对象,应在最后。
文言7.C(用,听从,奉行)
8.B(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李穆;B.均为连词,因为;C.介词,在/介词,给;D.音节助词,不译/代词,他的,李远的)
9.B(②是写李穆的风度和气节,⑤是写李穆的忠义,⑥是写皇上看了太史的奏状后内心的反应。注意题干中的“直接”和“智勇双全”两个要求。)
10.B(对应文段出现在第一段的结尾,是说李穆的长子李惇被封为仪同三司,而选项混淆对象,说成是李穆。)
11.略
12.D/“并引领着公共舆论的走向”错。文章谈到国内新的舆论机制时说:“微博率先报道,传统媒体不断跟进,通过议题互动,共同掀起舆论高潮共同掀起舆论高潮。”故应是微博对公共舆论有影响,但并不意味着引领。
14.答案要点:⑴①微博主要给传统媒体在媒介传播方式和新闻传播主体两方面带来了改变。②微博具有强大的设置议题的能力,影响公共舆论。③微博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了影响。等等。(3分)
16、答案:(亲情是)一缕明媚灿烂的阳光,在人生艰难的攀登中,为你送来光明和温暖。
(亲情是)一处安谧宁静的港湾,在人生坎坷的际遇中,为你提供关爱和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