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检测
加入VIP免费下载

2017-2018学年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检测

ID:575828

大小:54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7-2018学年度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单元检测 第一单元检测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阅读题(共4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沈从文的创作与艺术追求 庄锡华 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的追求相结合是沈从文文学思想非常突出的特点。他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而他有意将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归结为“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这就改变了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取向,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沈从文认为,“对现实不满,对空虚必有所倾心”,梁实秋关注抽象的人性确实同他对中国现实的不满有关。不满现实但还必须立足现实,沈从文特别表现了他对社会进步的信心。他说:“每个文学作者不一定是社会改革者,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他的理想,却常常与他们殊途同归。他必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这样谈论文学的价值与功用,似乎不容易受到左翼方面的攻讦。‎ 强调文学的自由本性也是沈从文文论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方面。他认为:“文学是用生活作为根据,凭想象生着翅膀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一件事情,它不缺少最宽泛的自由,能容许感情到一切现象上去散步。什么人他愿意飞到过去的世界里休息,什么人他愿意飞到未来的世界里休息,还有什么人又愿意安顿到目前的世界里:他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拘束到他的行动。”尽管时局动荡,民生艰难,但文学还是应当成为允许灵魂安息的一个家园。‎ 从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看,沈从文似乎显得特立独行,他虽然被人列为新月派、列入京派文学考量,但我觉得,他同这些文学社团、文学流派的关系始终处在和而不同的状态。新月派注重审美、注重形式的文学倾向,对此沈从文是认同的、接受的。他的作品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但沈从文来自底层,目睹了社会黑暗,始终保持了对底层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关怀,自然地背负了对人生的一份责任。因此,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 面对这位有着卓越文学成就而际遇坎坷的作家,总是难以抑制心中的感情涟漪。超思维的强制,终于不能“晾干”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致”,笔者也因此获得了评论的自由,可以将由观照沈从文而生的怅惘转化为对一个杰出艺术家命运的历史沉思。我相信,既然他那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能够刻画出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那么对他的新的解读,便用不着非借助艰深的思辨、袭用辩解开脱的俗套不可,甚至可以不必理会岁月曾经泼洒在艺术家身上的污浊。‎ ‎                                                                       (摘自《文艺评论》)‎ ‎1.下列阐述不属于沈从文文学思想范畴的一项是(  )‎ A.一部伟大的作品,要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未来光明的向往。‎ B.文学作者必须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他的理想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不尽相同。‎ C.文学以生活为根据,但又离不开想象,它可以自由驰骋,任意飞翔,其感情以一切自然与生活现象为依托。‎ D.文学是极富自由性的,利用文学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人,其行动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所拘束,而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 思路解析:B项,不属于沈从文的文学思想。文学作者的“理想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不尽相同”,这种说法与原文不符,原文是说文学作者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的理想常常“殊途同归”。‎ 答案:B ‎2.下列对沈从文文学作品特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且始终保持着对底层社会中人民群众的关怀。‎ B.关注抽象的人性,同时又对中国现实不满,因此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 C.在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中,显得特立独行,与新月派、京派文学处于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 D.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是由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刻画出来的,并没有借助艰深的思辨。‎ 思路解析:B项,“关注抽象的人性”是指梁实秋,而不是沈从文。C项,所阐释的内容不是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特点,而是他在现代文学中所处的位置。D项,原文是说对沈从文的“新的解读,便用不着非借助艰深的思辨”不可,并不是指沈从文文学作品的特点。‎ 答案:A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沈从文的文学思想能够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追求结合在一起,这与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不同。‎ B.沈从文认为,尽管文学作者与社会改革者及思想家不同,但他与他们往往有着相同的理想、热忱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C.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这跟他来自社会底层、目睹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关。‎ D.文学是允许灵魂安息的精神家园,特别是在时局动荡、民生艰难的情况下,它成了文学家的避难所。‎ 思路解析:A项,原文是说沈从文“有意将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归结为‘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这就改变了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取向”,并非指“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追求结合在一起”这一点与“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不同”。B项,说法不符合原文,原文是指每个文学作者“必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并没有包括“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D项,说文学“成了文学家”“在时局动荡、民生艰难的情况下”的“避难所”,贬低了文学家的觉悟与勇气。‎ 答案:C 二、课内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6题。‎ 正吃时,只听得外面必必剥剥地爆响。林冲跳起身来,就壁缝里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刮刮杂杂地烧着。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①一个道:“这条计好么?”②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③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④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⑤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⑥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⑦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⑧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⑨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4.文中①至⑨九处“一个”,分别指哪几个人?作者为什么不交代人名?(3分)‎ 思路解析:判断①至⑨处的人物,最主要的依据是人物语言:①⑤⑦是差拨,因为他是为害死林冲直接献计与执行的人;②④⑨是陆虞候,他是奉命来杀害林冲的头目,为人狡诈谨慎;③⑥⑧是富安,他是陆虞候的走卒。第二问结合文中所写情境加以理解。‎ 参考答案:①⑤⑦是差拨,②④⑨是陆虞候,③⑥⑧是富安。不出现人名,是因为林冲听到三人说话时,正在山神庙里,而“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中间隔着大门,只闻人声,不见人影。这样写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5.这段文字主要用了哪两种描写方法?从内容上看,这段描写对林冲性格发展起到什么作用?(5分)‎ 思路解析:这段文字写的是人物对话,揭露了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在描写上,属于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后面的杀敌上梁山故事来看,是林冲性格转变的关键。‎ 参考答案:侧面描写和语言描写。对林冲从委曲求全、逆来顺受到被迫杀人、被逼上梁山的反抗性格的转变,起了触发的催化剂作用。‎ ‎6.有人说,“石头靠门”的细节,设置得巧,正是因为双方没有见面,才使林冲暗地里听到了他们的狠毒阴谋。又有人说,极不真实,石头是从里面靠住的,那外面的人就该知道里面有人,还可能在外面“自供”吗?你是怎样理解这一细节的?谈谈你的看法。(5分)‎ 思路解析:此题意在考查对小说做个性化的解读。两种认识均有道理,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但分析时不得脱离文本。‎ 答案:示例这个细节巧妙,真实。(1)正是因为风雪太大,所以林冲用大石头靠门。(2)陆虞候等人用手推门,并不是想进入庙里,只是找一个躲避风雪的地方看火,故而没有真正用力推门。(3)庙门推不开并不一定表明庙里有人,也可能是其他原因。(4)而且在得意忘形之时,陆虞候等人并没有想那么多,这正是小说的高妙之处。(认为不真实,只要能自圆其说亦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7~10题。‎ 美女 ‎[俄]契诃夫 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 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 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青天白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 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 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 ‎“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 ‎“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 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上帝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霞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睛,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 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霞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霞。‎ 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霞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消失在大车后边。‎ 她极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上帝才知道!‎ 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 ‎                                                                                   (有删节)‎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 B.“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C.“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而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 D.“我”是贯串小说的线索式人物,作者主要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展现“我”对美的感受,在“我”的心里,玛霞就是美的化身。‎ E.小说主人公玛霞不仅外貌“端正”“美丽”,而且她身上洋溢着一种由内而外的干净、清纯、明丽的美,这正是“美女”摄人心魄的魅力所在。‎ 思路解析:A项,一是小说还着力描写了“我”的心理感受;二是除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还应用了比喻、衬托等手法表现玛霞的美。故此项表述不完整。B项,这只是主人公的个人感受,并非作者的创作意图。C项,这段描写是为了从侧面烘托玛霞的美。‎ 答案:DE ‎8.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玛霞的美?请简要分析。(6分)‎ 思路解析:本题是对写作技巧、小说内容、人物形象的综合考查,可谓一举多得。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小说表现玛霞的美,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回答问题时注意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①正面描写:通过对玛霞的容貌(头发、眼睛、鼻子等)、衣着、行动等方面的描写表现玛霞的美。②侧面烘托:用人物烘托人物,如通过写爷爷和赶马车的乌克兰人看见美女时的表情和反应来表现玛霞的美。③用人物对环境感受的前后对比来表现人物之美:爷爷、车夫、“我”看见美女后对所处环境感受的前后不同对比,表现了美女美的程度。④运用修辞手法:用比喻描写玛霞的美,如:“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答出三点即可)‎ ‎9.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先要结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概括其特点,然后指出其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 参考答案:特点:天气闷热干燥、尘雾笼罩,房间嘈杂肮脏,空气窒闷。‎ 作用:第一,渲染了压抑滞闷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的内心感受。第二,为美女的出场提供了活动背景,为表现玛霞之美做了铺垫,反衬了玛霞之美。第三,环境的恶劣更能反衬出美女的美对“我”的心理产生的影响,有利于表现小说主题。(答出两点即可)‎ ‎10.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曾说,“美与悲伤的意思是相通的”。这篇小说在表现美的同时,也透露出淡淡的忧伤,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能力。探究作品主题,要结合小说的相关描写分析,须言之有理。‎ 答案:示例①就作品来看,“我”认为她的美是不可复制的,是一种遗憾。“我”或许感到这种美是一种偶然现象,不能永恒,毫无用处。由于“我”对美有了这样的认识,因此,也就产生了忧伤无奈的情绪。②现实与美好理想的冲突,导致“我”因美而产生忧伤之情。③玛霞的美在“我”心中就是一种完美、一种极致,而想追求完美、追求极致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也可以引发“我”忧伤的情绪。④玛霞的美与她所处的环境极不协调,“我”为玛霞感到忧伤。(答出两点即可)‎ 表达题(共73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   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    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     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 A.而且  领略  息息相通 B.而且  领受 休戚与共 C.而      领受   休戚与共 D.而      领略      息息相通 思路解析:“而且”,表进一步,递进关系。此处应为并列关系,故选“而”。“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领受”,接受(多指接受好意)。根据语境,应选“领略”。“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担幸福与灾祸,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此处应选“息息相通”。‎ 答案:D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深化改革,大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是解决我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 B. 近来经济政策的微调引发了舆论对放松楼市调控的猜测,中央及相关部委虽然一再强调“限购政策决不动摇”,但坊间关于调控放松的消息仍铺天盖地。‎ C.“民生工程”最终变成“形象工程”,数以亿计的投资打了水漂,造成巨大财政浪费不说,更严重的是,搭进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 D.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 思路解析:A项,“解决……挑战”搭配不当,删去“和挑战”。(正确的搭配是“应对挑战”。)B项,语序不当,“虽然”应提到“中央及相关部委”前面。D项,“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杂糅,它包含了两句话: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它反映出(了)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 答案:C ‎1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碛口古镇是世界文化遗产濒危文化遗址,不过在乾隆年间,这里已成就了“九曲黄河第一镇”的兴盛繁荣。近400家商号云集于此,码头货船并列岸边,绵延数里。        。碛口的辉煌终于落幕了。 ‎ ‎①斗转星移,世事变迁 ‎ ‎②许多商户外逃避乱从此未归 ‎③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悠长小巷 ‎ ‎④依山而建院院层叠的古镇民居 ‎ ‎⑤古镇的祥和安宁、兴盛繁华都因日寇侵华而渐渐消失 ‎ ‎⑥都湮没在了时光的尘埃之中 A.①④③⑥⑤②    B.①⑤②③④⑥‎ C.③④①⑤②⑥     D.⑤①②④③⑥‎ 思路解析:这段文字阐述的是碛口古镇由繁荣到濒危的变化过程。第①句是承上启下句,应放在首位,第⑤句阐明原因,②③④是具体表现,⑥是总结句。‎ 答案:B ‎14.根据语境,把下面文字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4分)‎ 穿行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世界里,我们不仅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认识了那个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林冲,还认识了那个隐居钱塘、以教书糊口、一心著书的施耐庵;                    ,                          ;                              ,                         。这一系列浸润着作者强烈情感的艺术形象和有着不同经历的作者本人,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的人和无数的丰富人生。‎ 思路解析:从语段的内容看,要从“古今中外”的小说和其作者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采用“不仅在哪部作品中认识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还认识了怎样的作者”的句式。从本单元的作家作品入手十分轻松。‎ 答案:示例我们不仅在《边城》中认识了那个纯朴善良却要承受命运煎熬的翠翠 还认识了那个心地单纯、豁达开朗、多才多艺的沈从文 我们不仅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认识了那个因循守旧、胆小如鼠的别里科夫 还认识了那个思想深刻、语言风趣、著作等身的契诃夫 五、写作(60分)‎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和尚跟着老和尚出来化缘,满心不情愿,看见几尾逆水而游的鱼,便借题发挥:“这些鱼真傻呀,逆水而游,多费力,多辛苦!”“可它们正在享受奋斗的快乐呢!”老和尚说,顺手一指河面上的落叶,“你看见那片黄叶了吗?只有死去的东西,才会享受这种随波逐流的安逸和舒适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逆水而游”“费力辛苦”与“顺水而行”“安逸和舒适”是一对辩证联系的矛盾统一体。“顺水而行”确实暂得安逸和舒适,但其“随波逐流”,如死去的“黄叶”,“安逸和舒适”是短暂和无意义的。“逆水而游”虽然“费力辛苦”,但享受的是“奋斗的快乐”。材料中的核心词语即“奋斗”和“快乐”。‎ 把握了材料核心内容后,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由此及彼的深层思考,循事探理,条分缕析,形成生活的理性体验,以开掘思想的深度。社会生活中,有的人也如顺水漂流的“黄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殊不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的人正如逆水而游的“鱼”,虽衣食无忧,生活安逸,小有成就,却仍然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我奋斗,我快乐”的含义。由此可得出以下立意:快乐的含义是行动,不要随波逐流,要勇于逆流而上,在奋斗中享受快乐等。‎ 例文 享受奋斗的快乐 鲜花若不能绽放则空留一阵叹息,春蚕若不能吐丝则只留一声长吁,我们若不能奋斗一场则只留一番悔恨。‎ 丑小鸭经受住了同类的嘲笑和讽刺变成了美丽的天鹅,毛毛虫经历了破茧的痛苦变成了金色的蝴蝶。我们在奋斗的路上也许会经历世俗的嘲弄与引诱,但我们只要抽身出来奋然前行,定能享受到个人价值的实现、生命的充盈和进步的快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罗德·品特还是孩童时,就常常幻想自己成为萧伯纳那样优秀的剧作家,一有空闲他就读书并练习写作剧本,但进步缓慢,常常受到别人的挖苦和嘲讽。父亲为使他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就问他:“你为什么喜欢写作?”品特说:“我想成为像萧伯纳那样伟大的剧作家。”父亲又问:“你快乐吗?”品特说:“我非常快乐,而且我很享受读书和写作的快乐过程。”父亲说:“你非常快乐并且享受着追求事业的全过程,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你又何必非要成名呢?”品特终于明白,干着自己喜欢的事,虽然有时不被人理解,但只要内心充实,享受奋斗的过程就是幸福,就是成功。哈罗德·品特就这样在享受着自己奋斗的过程中,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一个人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先不必问结果,先学会享受追求成功的过程。有时我们就是太注重结果,还未开始行动,已然患得患失,结果使自己身心俱疲。其实对成败的过分关注,反而会有害于目标的达成,不如像品特那样专注于奋斗的过程,享受奋斗的过程。以这样的心态行事,成则不会骄逸,败也不会颓丧。‎ 成败取决于奋斗的程度。能够在奋斗过程中充分享受快乐的人常常是最后取得成功的人。他们在充分享受奋斗的过程时,倾全力于其中,认真地对待每一次机会,因此他们往往会成为受成功垂青的人。享受奋斗过程的人,既能得享其间的快乐和幸福,还能得享成功之神的眷顾,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人生一世,最终都要归于尘埃。如果我们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就会拥有一个精彩的生命过程。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奋斗、追求的过程中,快乐地、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