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
史铁生
学习要点
1
.解题关键字
命若琴弦,脆弱还是坚强;
生存
——
由目的走向过程的救赎之路;
史铁生,中国现代作家。
学习要点
2
.内容提示
小说情节简单,叙述朴素,结构清晰。故事的中心人物试两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瞎子师徒,以说唱为生。
“目的虽然试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作者生平
史铁生,中国现代作家。
1951
年生于北京
1967
年毕业于北京
1969
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
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
1974
年到
1981
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
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
《
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
作者生平
1996
年
11
月,
《
老屋小记
》
获得浙江
《
东海
》
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
老屋小记
》
和
《
务虚笔记
》
获得
《
作家报
》1996
年十佳小说奖
1997
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2
年度杰出成就奖
作者生平
作者作品
1
.主要作品
小说:
《
命若琴弦
》《
务虚笔记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等
散文:
《
我与地坛
》《
病隙碎笔
》《
有关庙的回忆
》《
秋天的怀念
》《
姻缘
》
等
文论:
《
理想的当代文学批评答自己问
(
上
)
、(下)
》《
写作四谈
》
等
作者作品
2
、创作阶段
(
1
)第一阶段:
1979
-
1982
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是
《
午餐半小时
》《
没 有太阳的角落
》《
在一个冬天的晚上
》
和
《
白色的纸帆
》
。
作者作品
(
2
)第二阶段:
1983
-
1986
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是: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
奶奶的星星
》《
插队的故事
》
和
《
命若琴弦
》
。
作者作品
(
3
)第三阶段:
1987
-
1990
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是
《
礼拜日
》《
原罪
·
宿命
》《
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
》
和
《
小说三篇
》
。
作者作品
(
4
)第四阶段:
1990
年至今
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是
《
务虚笔记
》
《
病隙碎笔
》
《
我的丁一之旅
》
创作背景
《
命若琴弦
》
创作于
1985
年,当时正处于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潮流迭起的时候。
史铁生亦在创作道路上作出选择,那是一条“寻根”与“先锋”结合的独特的路。
课文讲解
1
.课文分析
(
1
)人物形象
两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瞎子师徒,以说唱为生。
老瞎子
小瞎子
课文讲解
(
2
)艺术特色
叙述朴素、结构清晰、感情真挚
对“人”的命运和困境的反思
对生存的目的和过程的解读
对生命意义和生命轮回的探求
课文讲解
2
.课文难点讨论
琴弦在课文中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三代之间,从
800
到
1000
,再从
1000
到
1200
,琴弦数量在增加,那么这种增加代表着生存的希望更大了,还是更渺茫了?
课文讲解
3
.相关评论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了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02
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课文讲解
3
.相关评论
我喜欢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纯正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
陈村
课文讲解
3
.相关评论
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
——
莫言
研习与思考
你觉得小说的故事有多大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是否会影响这篇作品的价值?
2.
小说结尾处,老者为什么要告诉徒弟说他记错了师父的遗言?
3.
结合全文,探讨作品结尾一段的象征意义。
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1
.电影
《
边走边唱
》
导演:陈凯歌
主演:黄磊 许晴
类型:剧情
片长:
110
分钟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91
年
延伸阅读
1
.胡河清:
《
史铁生论
》
,
《
当代作家评论
》
,
1991
年第
3
期
2
.史铁生:
《
宿命与反抗
》
,
《
理论与创作
》
,
1997
年第
2
期
3
.史铁生:
《
记忆与印象
》
,北京出版社,
2006
4
.
《
史铁生作品集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5
.史铁生:
《
在家者说
——
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
》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6
延伸阅读
6
.史铁生语录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延伸阅读
“
使一个人愿意活着比使一个人活着重要得多,也有效得多
……”
人生最根本的两种面对,无非生与死。对于生,我从基督精神中受益;对于死,我也相信佛说。通常所谓的死,不过是指某一生理现象的中断,但其实,宇宙间无限的消息并不因此而有丝毫减损,所以,死,必牵系着对整个宇宙之奥秘的思悟。对此,佛说常让我惊佩。顿悟是智者的专利,愚顽如我者只好倚重一个渐字。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