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加入VIP免费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学案

ID:576051

大小:58.5 KB

页数:9页

时间:2021-03-13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 第一课时 ‎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            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     诗、      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            》就是律诗。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      言律诗、      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      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            、            的壮丽景象,表现了                                           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        ,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                                   ”这一联闻名。‎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 ‎ ‎(cāng)    海  (jié)    石(sǒngzhì)       (cháo)     平 ‎ ‎ ‎ ‎ 归(yàn)     水何(dàn)         (xiāo)(sè)      ‎ ‎4、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 ‎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            ”到“              ”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      景,后四句写的是        景。这首诗借      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          融合在一起,诗人以       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           和          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             。次北固山下,就是                        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           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二)研读课文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                        ”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      ”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 ‎ ‎ ‎ ‎ ‎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 ‎ ‎ ‎ ‎ ‎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 ‎ ‎ ‎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 ‎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 ‎ ‎ ‎ 三、提升环节 ‎1、按要求写出《次北固山下》相应的诗句:‎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2、《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的句子是:‎ ‎ ‎ ‎ ‎ 第二课时 学习总目标 ‎1、学习《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一、自主学习 ‎1、反复朗读《钱塘湖春和行》和《天净沙·秋思》‎ ‎2、了解诗人白居易和马致远 ‎   白居易(772~846),字         ,晚年自号            。      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           诗。‎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二、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        、早莺、      、       、浅草、       ,展现了一幅景色       、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           之情。‎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               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           之情。‎ ‎(二)研读课文 ‎1、研读《钱塘湖春行》‎ ‎(1)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 ‎ ‎ ‎ ‎(2)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          和        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       ,从       觉和       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写      ,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               ”和“            ”来表现早春的景象。‎ 尾联直抒胸臆,“       ”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读《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              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           图,渲染了           ‎ 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                ”点明主旨。‎ ‎3、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谈谈自己的见解。‎ ‎ ‎ ‎ ‎ ‎ ‎ 三、提升环节 ‎   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 ‎ 四、布置作业   1、选择这两首诗的中任一组写景句,展开联想和想象,将它们扩写成一段写景的文字。(150字左右)‎ ‎ ‎ ‎ ‎ ‎ ‎ ‎2、积累描写钱塘湖(西湖)的诗。‎ ‎ ‎ ‎ ‎ 中考试题选编 一、读《观沧海》,完成后面问题:‎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 ‎2、是非分明,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 ‎②“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   )‎ ‎③“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全景式地描绘了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 ‎④这首诗前八句是实写,后六句是虚写。(   )‎ ‎⑤“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   )‎ ‎⑥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 ‎ ‎ ‎3、《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 ‎ ‎ ‎ 二、次北固山下 ‎ ‎ ‎1、《次北固山下》作者______,______人,______代诗人,题目中“次”是________的意思,本诗属______言____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此联写的是什么?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 ‎ ‎ ‎ ‎ ‎ ‎3、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 ‎ ‎ ‎ ‎4、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钱塘湖春行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 ‎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 ‎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 ‎ ‎ 四、《天净沙·秋思》‎ ‎ ‎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 ‎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 ‎ ‎6.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 ‎ ‎ ‎ ‎ ‎ 一、(1)曹操  东汉  政治  军事  慷慨悲壮 ‎(2)①登上  ②来  ③多么  ④耸立  ⑤银河  ⑥好像  ⑦庆幸、很  ⑧诗 ‎(3)C ‎(4)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5)D ‎    (6)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虽属实景,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胸怀。应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作比较,要认识诗人的本意就在这四句上,前面写景是作衬托的。‎ ‎     (7)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临”作“登临”讲。‎ ‎     (8)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     (9)到“洪波涌起”为止。‎ ‎(10)“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 ‎     (11)这4句的意思是: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 ‎ ‎     (12)通过想象,我们不难体会,作者笔下的沧海气势雄伟,胸襟开阔。根据“阅读提示”‎ 我们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他刚刚平定乌桓,回师中原,这正是他踌躇满志的时候。面对着波澜壮阔的大海,作者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豪迈情怀。特别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更是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 ‎ 答案 ‎3、首联:(1)客路青山外,(2)行舟绿水前。‎ ‎  颔联:(3)潮平两岸阔,(4)风正一帆悬。——对偶联 ‎  颈联:(5)海日生残夜,(6)江春入旧年。——对偶联 ‎  尾联:(7)乡书何处达?(8)归雁洛阳边。‎ ‎4、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诗人乘舟正朝着眼前的“绿水”前进,驶进“青山”驶向“青山”之外的遥远的客路,此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5、此联写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齐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随之开阔。“潮平两岸阔”,这一句写的恢弘阔大,下一句更是精彩,“悬”是端端正正地高挂着的样子,可见这是风顺且和,这样一艘小舟在能在大江中平稳航行,也是因为此地的长江正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的时候。‎ ‎6、此时诗人想起正值岁暮腊残之时,而连夜行舟,天边太阳正微露曙光,不由得升起无限感慨。明代胡应麟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绝妙千古”:当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更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还妙在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7、此联既是最后一联,则必须既总结全诗,呼应开头,又必须要留有余地,让人读完后浮想联翩,余味无穷。此联正是如此。这里写的是一群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是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传说,还是托雁儿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的人吧。这两句紧承第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使全篇都笼罩在一层淡淡的乡思的愁绪中。‎ ‎8、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9、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10、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 ‎ 参考答案:‎ ‎1.《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  唐  乐天  香山居士 ‎ ‎2.诗人行踪 早春 喜悦 三 四 颈  对偶 ‎3.D ‎4.C ‎5.①向阳的树 ‎   ②不够 ‎6、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8、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0、(1)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4)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5)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6)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 ‎ 参考答案:‎ ‎1.小令  曲牌名  题目 ‎2.马致远  元  戏曲  散曲  关汉卿  王实甫  白朴  秋思之祖 ‎3.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4.A5.B6.D ‎ ‎

资料: 4.5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