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作者
2、掌握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内容
【知识奠基、自学前导】
课题《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作者
2、掌握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内容
【知识奠基、自学前导】
古诗的分类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
1、诗歌按内容可分为:
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闺怨诗、战争诗、抒情诗、叙事诗
2、诗歌按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近体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观沧海 曹操
【涉入话题、导入课文】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借登山观海来抒怀的诗作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观海的名篇《观沧海》。
【预习积累】
1.作者简介:
曹操,字 ,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东汉末年 家 家和 。和、 合称“三曹”.
2.字音检测
碣( )沧( ) 澹澹 ( )竦峙( )萧瑟 ( ) 哉( )
3.结合注释读懂诗意(参照注释以及小提示,对每句话进行描述)。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听读朗读、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①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
(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赏析,质疑问难】
1、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 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想象,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3、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4、本诗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1、动静结合2、虚实结合3、借景抒情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巩固练习、中考链接】
1、《观沧海》一诗以字统领全篇,先写景,然后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主旨)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积累)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动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的是静景。
5、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6、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7、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分析)
8.你还知道曹操的哪些诗作?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腾 一作:螣)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 涉入话题、导入课文】
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 预习思考】
1、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闻:听说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补充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2.诵读课文,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结合注释读懂诗意
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要点:世上唯有明月能分别照见远隔千里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请她将自己的忧愁之心传与王昌龄,带去了诗人莫大的精神慰藉。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愁心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借月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5.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这两句诗所表现的意味,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好友被贬官的深切同情和关切之情。
7.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像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小结: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像,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说,他的贬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由于生活小节不够检点。李白在听到他不幸的遭遇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巩固练习、中考链接】
1这首诗开头一句写景除了点明时令外还有什么作用?
2;首句有哪些意象?
3最后两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______________。
4;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王昌龄被贬之地偏远?
5;赏析;(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答案;1;渲染凄清的气氛,衬托离情别绪。2;杨花;子归鸟3;想象(拟人);同情关怀(思念关怀)。4;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5;(1)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愚节令,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飘落,子规啼叫,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2)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直到夜郎西,想象惊人,气概超逸,气势灵动,充分显示出诗人的艺术个性。(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征,李白内心的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和深深的思念托付给明月,带给远隔千里的天涯沦落人,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
次北固山下王湾
【 涉入话题、导入课文】
风筝是美丽的,也承载了我们展翅腾飞的梦想,但是,无论风筝飞得多高多远,它都有落下来的时候。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人王湾也像风筝一样,年轻的时候想去外面闯荡世界,寻找梦想;当他人到中年,开始厌倦漂泊生活的时候,他就想回家了。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让他名垂千古的《次北固山下》,以寄托他的乡思。
【 预习思考】
1、 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解题:《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留的意思。“北固山”是山名,江苏镇江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2.诵读课文,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次/北固山下
首联: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颔联: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颈联: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尾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结合注释读懂诗意(参照注释以及小提示,对每句话进行描述)。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提示: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 “潮平两岸阔,风正(顺)一帆悬” 写了怎样一幅景象?
提示: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说说你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理解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5、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借景抒情,细致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乡愁乡思,也表达了诗人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和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巩固练习、中考链接】
1、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
2、全诗共有四联,选取你最喜欢的一联,说说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4、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涉入话题、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 预习思考】
1、预习填空
(1)、《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___。天净沙是__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___________。
(2)、《天净沙 秋思》作者___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___作家、___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资料补充:
○1、作者简介:
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
○2、文体知识及解题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就是戏剧。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2.诵读课文,并用“/”划分诗句的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结合注释读懂诗意(参照注释以及小提示,对每句话进行描述)。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着几处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 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了,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1、《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
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课后完成)
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独自承受长夜漫漫,怎么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巩固练习、中考链接】
1、这首小令就是一幅绝妙的图画,这幅图画最显著的表现手法是:(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小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映衬,以景衬人(背景与主体相映衬)。或:寓情于景,以悲景写悲情。(2分)(2)在外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或:在外游子的客愁与乡思。(3分)
八、【自我总结、反思促教】